吕 俊
当今,对加密艺术这个概念尚没有一个准确、全面、清晰的定义,但目前加密艺术家及其收藏家之间存在两种常见的解释:第一种是关于以加密为主题的艺术品,或那些主题围绕区块链和加密货币技术的文化、政治、经济或哲学的艺术品;第二种是更流行的定义,包括以不可替代代币(NFT)的形式直接发布到区块链上的数字艺术品,这使艺术品的所有权、转让和销售以加密方式成为可能安全和可验证的方式。加密艺术的共识虽然对加密艺术的定义没有达成一致,但是有一个基本的共识:加密艺术是与区块链技术相关的一类艺术。
目前主要通过NFT方式,将传统的艺术品或数字艺术品铸造在区块链上,实现艺术品的加密、持有和流通。加密艺术品与传统艺术品相比,能够确认艺术品的独一无二性,并能对其创作者及历任所有者做出明确的辨识,正因其所有权、独特性、收藏品和数字稀缺性的特点,加密艺术被赋予额外价值,通常也被认为是一种数字资产形式。按照现在社区和用户的共识理解,现阶段加密艺术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1)去中心化:由区块链技术支撑,艺术品确权或者存储在去中心化的区块链上,由持有者真正拥有,艺术家可以不受限于第三方或中间人进行发行;(2)无需许可:任何人(无论种族、国籍、地理位置)都可以进行交易、转移,甚至销毁;(3)宽泛的艺术形式:不拘泥于图片形式,可以是动图gif、影像,目前已经发展出了可编程的艺术品形态;(4)开放和有效的价值衡量:艺术品的价值取决于用户的喜好以及开放交易市场的自由交易价格。
追溯加密艺术的发展历史,我们可以从一个概念说起。1993年,Hal Finney(哈尔·芬尼)在CompuSene上与Cypherpunks小组分享了一个有趣的概念,即加密交易卡(Crypto Trading Cards),这是加密艺术载体NFT的概念雏形。2011年,美国人Mike Caldwell 制作了一种实体硬币叫作卡萨修硬币(Casascius Coins)。这枚硬币可以看作加密艺术的一个雏形。每一枚卡萨修硬币呈现了正反两面信息:一面是全息图,另一面则有一张贴纸,贴纸里嵌入了一个比特币地址和一个“私钥”。用这个“私钥”就可以打开对应的比特币钱包地址,并获得和卡萨修硬币面额相等的比特币数量。这枚硬币同时具有“设计艺术”与“比特币信息”两个特征,并且具有一定的“唯一性”,与今天的NFT有异曲同工之处。
要谈及真正与区块链有关联的加密艺术工具,就是2016年Joe Looney 创建的 The Rare Pepe Wallet。它创造了许多个第一:第一个可以在区块链上购买、出售、交易或销毁艺术品的区块链社区;第一次将稀缺的数字艺术品搬运到物理介质上;第一次创造出与区块链相关的数字艺术品,突破了以往数字艺术品只能在电脑上呈现的状态。当然,以上这些项目仅仅是使用了区块链技术,只是利用区块链上的元素创造艺术,还没有使用到NFT。直到后来,以太坊诞生了NFT,彻底加快了加密艺术的发展进程。至于哪个项目是首个NFT艺术项目,目前业界还存在争议。比如,早先有MoonCatRescue等NFT项目,但是从标准化的代币模型、艺术生成方式、链上数据存储方式以及对以太坊网络产生重大影响这几方面考量,没有其他项目可以像Larva Labs开发的CryptoPunks具有影响力。
CryptoPunks NFT (图源:Opensea)
2017年6月22日, John Watkinson 和 Matt Hal 两位计算机技术领域的专家意识到他们可以创造一种原生于以太坊区块链上的独特角色,决定通过细微的改动来创建属于自己的 NFT 项目 CryptoPunks 。角色人物原生于以太坊,并且两个人物不能相同,总量上限为10000,只要拥有以太坊钱包,任何人均可免费索取 CryptoPunk虚拟角色人物,所有10000个 Cryptopunks 迅速被认领,并由此造就了一个繁荣的 Cryptopunks 二级市场。人们在那里交易 Cryptopunks 。有趣的是,因ERC721标准当时尚未建立, CryptoPunks 并未遵循ERC721标准,由于此局限性,其虚拟角色人物不完全为ERC721。因此, CryptoPunks 构建虚拟角色人物的技术标准可描述为ERC721和ERC20的混合体。后来CryptoPunks 的 NFT 在拍卖行以创历史的天价成交。随后,加密艺术市场进入了发展快车道。2018年7月17日,著名的佳士得拍卖行举行了第一次艺术+技术峰会,深入探讨了区块链在艺术市场中的应用,峰会引发了一个重要的讨论焦点,即艺术是否准备好迎接区块链应用。加密艺术成为艺术市场上严肃且不可回避的议题。其中区块+艺术的一个标志性的事件就是2018年9月6日,美国著名视觉艺术家安迪·沃霍尔( Andy Warhol )创作的一幅两米高的油画《14把小电椅》在区块链艺术投资平台 Maecenas 上进行拍卖,在拍卖会上,《14把小电椅》被转换成基于以太坊的数字证书,买家能够使用 ETH、BTC 或 Maecenas 自己的加密货币 ART 竞拍。最终价值大约170万美元的加密货币在拍卖中获得了该艺术品31.5%的股份[1]。至此,加密艺术迎来了“制作(基于加密技术)+交易( FT购买)的新发展阶段。
加密艺术与传统艺术的创作从思想和创作媒材上来讲,前者是不变的,思想即内容,后者却有了很大的变化,加密艺术的创作不同于传统艺术以往采用的画布或颜料,加密艺术多数为数码技术创作的作品,或通过数码技术的扫描、拍照,然后在区块链上生成NFT的作品,这是NFT艺术品的生成过程。科技在不断改变艺术的形式和生态,比如,大量户外写生艺术的产生,是因为将油画颜料做成了便携式;影像艺术的产生,是因为摄像机和录影带的广泛运用。现在,一个小孩子都可以在iPad上画出创意感十足的画,都知道在社交媒体上建立频道介绍自己的作品,那么区块链技术滋生新的艺术形式,当然也毫无疑问。长久以来,两者就是这样螺旋式发展。未来,会有想象不到的NFT艺术品接踵而至,给我们带来更多观念上的冲击和欣赏方式的差异。
相较于传统艺术品而言,加密艺术品在欣赏方式上的不同点在于它的观看性是不受物理空间限制的。传统艺术画廊、博物馆、展览不可能将所有艺术品都展示出来,它们中的绝大多数实物艺术品都在储存中,而艺术品的储存要注意恒温恒湿,要求颇高,且艺术品的每一次跨国需要缴纳的税费对藏家来说也是不小的开支。新加坡的博物馆展出藏品不用缴纳税费,这是新加坡成为亚洲第一个世界级的珍贵物品和艺术品收藏中心的原因,因此很多国际收藏家将珍贵的传统艺术品选择在新加坡自由港这个拥有顶级安保措施的超级保险库进行存储。然而,根据一些观察家的分析,全球各大博物馆在任何时候都只展示5%左右的收藏品,即使是世界顶级的艺术家,也只会在某个时间段在博物馆的其中一个展厅里展出部分作品,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于展示传统艺术品所需的物理空间是受限制的。相比之下,加密艺术展示则没有类似的限制。通过物理形式展示加密艺术,如采用墙上的屏幕展示加密作品,让数字艺术以令人兴奋的方式延伸到物理世界。2021年6月,苏富比拍卖行就在Decentraland(Decentraland是基于以太坊区块链的分散式3D虚拟现实平台,亦称为元宇宙平台)上推出了首个虚拟画廊。“我们很高兴能够在Decentraland重建苏富比历史悠久的伦敦画廊,作为一种在线观看体验,”苏富比专家兼销售主管迈克尔·布哈纳(Michael Bouhanna)在一份声明中表示,“我们将像 Decentraland这样的空间视为数字艺术的下一个前沿领域,艺术家、收藏家和观众都可以在这里与来自世界任何地方的彼此进行互动,并展示从根本上稀缺和独特但任何人都可以观看的艺术。过去的一年是苏富比适应和成长的一年,通过与Decentraland社区的合作,我们在探索数字艺术世界的新方面很开心。”[2]
传统艺术领域里艺术品大多收藏在权威的收藏机构如博物馆、展览馆等,也包括有实力的民营或私营企业及个人收藏家的手里,但困扰着传统艺术品收藏的问题一直存在,如私人收藏者手中艺术品的真假问题和传承有序的查证问题,我们很难确定真伪,也无法确定它每次流转的真实信息。因为缺乏对艺术家的了解和对艺术品的真假判别,很多拥有财富和购买力的人不敢轻易收藏或购买艺术品。但加密艺术品的价格是完全透明的,因为NFT的属性解决了过往的艺术品销售和拍卖当中暴露出的真假问题和价格不透明问题,在NFT中所有作品是用区块链的基础来搭建作品的数据层,所以它的真伪是完全可以确定的。而涉及加密艺术的收藏,它与传统艺术中的油画、摄影、装置、雕塑相比,收藏成本要小得多。藏家既不需要租仓库、买保险,又不需要联络运输、修复,只需要记住区块链钱包的账号和密码即可。2021年7月7日,迈阿密艺术博物馆(ICA Miami)宣布收藏由博物馆理事爱德华多·布里洛(Eduardo Burillo)捐赠的CryptoPunk 5293号的NFT,这也是第一件进入主要艺术博物馆收藏的NFT作品。
传统艺术市场要经过艺术家(创作者)、画廊(一级市场)、批评家(作家/作者)、拍卖行(二级市场)、收藏家(投资者)、博物馆的参与形成艺术品的价值建设,它需要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虽然有助于为艺术市场带来新的价值,但对艺术家本身来说,作品一旦销售出去,只能一次性从画廊或者拍卖行获得作品的收益,无法实现二次销售的收益。
相比之下,加密艺术拥有可溯源性,交易环节通过智能合约执行,能从一个收藏者安全地交易到另一收藏者,且智能合约对资产具有支配权,不需要法律层来执行。数字艺术资产出售之后,NFT作品将直接转移到买方钱包中,同时相应的对价货币会转移到卖方的钱包中。区块链技术实现了加密艺术品的每笔交易都是在点对点网络上进行的,并且受到保护,这意味着资金或资产都不会由画廊或任何其他第三方持有。交易即时性的特点保证了艺术家出售艺术品“秒级”回款,无需担心由于画廊、拍卖行等请多交易主体参与交易环节而造成的回款时间冗长的问题。同时,有了智能合约的加持,让艺术家从数字艺术资产的每一次流转“分得一杯羹”成为可能。如果可以,数字艺术资产的价值堆叠可以像区块链一样无限延展下去。
加密艺术的出现,打破了传统艺术品的创作、收藏、观看及交易模式,并建立了虚拟世界交易的共有秩序,这是区块链对艺术最重要的创新之一,它创造出可证明版本唯一性的数字商品。加密艺术可以在虚拟世界创建出一座VR虚拟美术馆进行展览展示,这已经有先例可循,苏富比拍卖行就在Decentraland推出了首个虚拟画廊。在虚拟世界里,加密艺术品不再像传统艺术品那样需要物理空间进行展示,而是可以像在真实世界的美术馆一样,向参观者展示属于自己的加密艺术品。
对于艺术家来说,加密艺术的交易是艺术家在历史上第一次参与二级市场的分润,把行业的话语权还给了创作者。传统艺术市场一直以画廊为中间人,以藏家为核心,艺术家只提供作品,其后作品卖了多少钱与艺术家无关,区块链技术赋予艺术品的技术属性让这种权利关系出现了转变。与传统艺术世界不同,加密艺术家不用征求画廊、代理商、拍卖行或其他中介的许可来分享和出售他们的作品。相反,他们利用区块链,自己决定展示作品并使之可用。艺术品因加密属性,其所有权被数字化为可进行交易的代币,提高了艺术品的流动性。艺术家给抽象概念、价值观赋形,塑造我们看不到的事物,不是再现真实,而是映射真实。加密艺术反映了人类当前的思想物质产出,无论是在社会领域还是技术领域,习惯性从宏观层面概括、描述动态和成因,很困难也很不正确。我们所面临的局限,也正是我们所拥有的,它是真实而确定的存在,它是事物的一个小的侧面,仅此而已,但也因此可以预测未来。无论是否出于加密艺术的目的,创作对于体验者或艺术家,始终是一件好事。
未来,加密艺术会与传统艺术共存,相互呼应并影响彼此的思维、方法和输出,但使用NFT技术的艺术将会有更大的繁荣。当然,它必须具有艺术的创作原则。另外,将自己的作品加密以控制它是很有意义的,这是符合逻辑的,一些艺术家会选择这么做,一些艺术家会放弃,因为他们认为艺术不一定要被收藏。种种这些,时间都会告诉我们答案。英国艺术史家贡布里希在《艺术的故事》里所述,“艺术家的故事,只有经过一段时间,等他们的作品产生了影响,才能讲述。越是身处所在的时代,就难以分辨什么是持久的成就,什么是短暂的时尚。”[3]1965年的贝尔实验室里,迈克尔·诺尔(A Michael Noll)和贝拉·朱尔斯(Bela Julesz)还在争辩他们用电脑生成的构图,应该被叫作“艺术”还是“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