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乐华斌 杨雅云
媒介素养教育于20世纪30年代在英国开始兴起,随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也相继开展起来。相比而言,我国的媒介素养教育和研究起步较晚。虽然在2004年进入发展期,2015年后媒介素养逐渐与学校传播学课程、思想教育等相关课程整合,并在校内外新媒体实践方面有了一些发展。但这与全媒体和信息化社会发展形势对青年媒介素养的需求相比还远远不够。在全媒体时代,网络媒介素养成为确保网络空间秩序稳定与清朗安全的基本保证。青年学生因其高素质、高活跃度、高学习需求等因素,早已是我国网民群体的重要力量,他们的媒介素养提升及其教育效果,是我国网络强国建设的重要基础。
近年来,伴随着我国互联网事业的迅猛发展,依托于信息技术而发展的新媒体逐渐成为大众传媒的主要形式之一。第5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51亿,即时通信用户规模达10.27亿,互联网普及率达 74.4%,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达99.6%%。伴随着新媒体的发展,2014年“媒体融合元年”开启后,媒体融合正由采、编、发,形态、技术、平台、队伍、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转向系统化、智能化、全息化的生态融合。与世界信息化趋势一致,传统媒介与新型媒介相互融合,扬长补短,把彼此的优势发挥到了极致,全媒体形态不断完善。2020年,中共中央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明确了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总体要求。
全媒体时代环境下,随着舆论生态及媒体格局的颠覆性变革,“网络化”“信息化”已成当代大学生的生活常态。互联网应用和服务的广泛渗透构建起数字社会的新形态——短视频、直播正在成为全民新的生活方式。也因此,媒体深度融合背景下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正面临新的挑战。
在媒体深度融合、媒介对现实社会深入发挥作用的背景下,当前我国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还存在着以下不足之处。
1.媒介素养教育规划滞后,缺乏系统性设计。纵观欧美国家,国家规划和强有力的推动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20世纪70年代后,许多西方国家将媒介素养教育纳入学校课程内。如芬兰早在2013年就出台相关指南《良好媒介素养国家政策指南2013-2016》,并于2019年进行完善,从此前的幼儿园扩展到包括高校在内的各个年龄层。我国也有相关的顶层设计,如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了办好网络教育,大力提高国民素质的战略要求,但没有关于媒介素养教育的专门性规划设计。由于缺少政策的支持,我国的媒介素养教育处于“各自为政”的状态,部分高校开设媒介素养课程也仅集中在新闻传播学专业。
2.媒介素养教育发展滞后,跟不上媒介发展步伐。在融媒体时代,新媒体的信息传播速度越来越快,而相应的媒介素养教育却没有大规模地开展起来。现实中,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将微信、视频号、抖音、微博、知乎、小红书等新媒体产品作为获取信息、社交娱乐的主要渠道。某种程度上来说,当下大学生获得媒介素养的主要途径是靠日常与互联网接触而被动习得,更多是由个人经验总结而悟得。但这种被动习得的媒介素养具有较大的狭隘性,很容易导致相应的行为偏激和不良后果。尤其是在融媒体环境下,在传播效果和形态上形成了即时、高效、全息、多元的传播模式,其传播效果让人很难把握,亟需加强系统性和科学性的媒介素养教育,用以适应融媒体环境的媒介发展变化。
3.媒介素养教育研究滞后,专业师资匮乏。在媒介分众化传播时代,青年大学生已经不再是信息被动的接收者,而是掌握话语权的传播者,教育者也不再拥有一元的话语权,学生有了更多元的信息渠道。由此媒介素养教育也被高校重视,被认为是现代公民的基本素养之一。但目前相关研究者主要分布在新闻传播学领域,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较少,导致相应的研究成果相对国外而言较为滞后。此外,虽然随着新闻传播学科的不断发展,开设新闻传播学专业的高校越来越多,但优质的专业从事媒介素养教育的师资队伍仍相对匮乏。因此,积极引进和培养能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教师,以及提高整个教师群体的媒介素养,已成为后疫情时代媒介素养教育的当务之急。
在媒介深度融合背景下,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提升不仅关乎人才的培养和思政教育质量的提升,还关乎党和国家思想宣传工作和网络强国战略的落地。
1.媒介素养教育是大学生形成正确“三观”的重要保证。大学时期正是形成正确“三观”的黄金时期,社会认知度和辨别力还有待成长,如果没有良好的媒介素养,将会导致大学生在信息洪流中迷失自我,甚至因为无知、发言失当而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良好的媒介素养能够帮助大学生正确分辨网络信息,以辩证的思维看待信息,过滤负面信息,坚守网络道德和法治底线。
2.媒介素养教育是提升大学生思政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融媒体时代下,年轻大学生获取信息和知识的渠道变得多元化、开放化。如何引导大学生正确选择和合理使用媒体,是当下高校教育工作者需要解决的一大难题,也是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重点。高校媒介素养教育应随着媒介发展与时俱进,通过媒介素养教育,使学生拥有较好的信息辨别能力用以抵御不良信息和错误思潮的侵害,强化新媒体信息处理能力,引导大学生自觉提高政治觉悟,积极抵制西方资本主义腐朽思想的侵蚀。
3.媒介素养教育是新时代宣传思想工作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理念的理论准备。媒介素养教育是高校大学生提升思想素质的重要路径,是他们走上社会的基础和关键。从传播学角度而言,媒介素养也是新闻传播工作者的必备素养,因此媒介素养也是做好宣传思想工作的基本条件,更是宣传思想工作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理念的理论准备。高校媒介素养教育是推动宣传思想工作守正创新的理论素养来源,是实践群众工作路线、以人民为中心工作导向的现实工作需要。
4.提升媒介素养教育是国家网络强国战略的基础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从保障网络安全、掌握核心技术、清朗网络空间等方面部署网络强国建设,并指出,网络空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竞争。高校是人才的聚集地,大学生是人才的后备军。良好的媒介素养教育能够带来良好的媒介素养面貌,营造起正向、主流、坚实的网络信息环境,促进网络空间的清朗、安全,为国家网络强国战略提供基础保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网络伦理、网络文明建设,发挥道德教化引导作用,用人类文明优秀成果滋养网络空间、修复网络生态。高校媒介素养教育能很好地发挥教化引导作用,筑牢网络强国的思想基础和行为自觉。
在我国,媒介素养教育是一个起步晚、需求深、建设弱的课题,媒介素养的提升需要各界共同努力。对于肩负立德树人任务的高校而言,更应该在新时代媒体深度融合的背景下,努力破局,担负起提升青年大学生媒介素养的重任。
1.在教育主体方面,建立科学化媒介素养教育教学体系。未来应确立科学完善的媒介素养教育教学体系,使教育主体“教”的作用发挥得更有保障。
一是注重思想引导,融入思政理论课程。学校需要将媒介素养教育与思政理论课程相结合。这二者在行为影响的逻辑和效果上相似度极大,目标都是提高学生的辨别力、判断力,规范思想和行为,这为课程的互动融合提供了基础。同时部分学生法律意识淡薄,对外界信息的甄别能力偏差,容易走向极端,造成难以挽回的后果。这就要求学校对大学生积极开展媒介素养教育,使他们能够正确接触、使用新媒体,做到知法、懂法、守法,建立“网络公民”意识,这也需要思政理论课程发挥重要的作用。
二是加强媒介教育,打造专业课程体系。高校应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将媒介素养教育融入到高校基础课程中,让学生学会对媒介信息的辨别和使用。在课程安排上,实践课程要将网络思维和媒介课程设计相结合,教会学生合理运用媒介平台解决问题、助力自我成长,学会思考和批判错误观点、维护健康主流的网络意识形态。
三是拓展知识结构,完善通识教育课程。提高大学生媒介素养不应仅成为针对新闻传播专业学生的专业课程,更应当成为全体大学生具备的公共素养,进入全校性的通识课程。每个人都需要用到社会媒介来充实完善自己,需要不断增强判断力、理解力、创造力。提高和培养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是媒体深度融合背景下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一环。对于有开设新闻传播专业的高校,应当针对媒介素养教育开设相应公选课;没有该专业的高校,也要配备相应的师资,或者请学校相关部门有实际工作经验的管理人员,在全校范围内开设公选课或导读课。
2.在教育客体方面,促进媒介素养知识与传媒应用能力的结合。高校要促进媒介素养知识与传媒应用能力有机结合,使教育客体在“学”的过程更注重实践。
一方面,引入案例教学,拓展课堂知识供给。教师要根据在校学生的不同情况、不同专业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注重教育教学的实效性。尤其要运用好校园融媒体这个校园最大的媒体资源和实践案例。在信息搜索便利化的当下,教师只有在教育教学中增强并丰富教学技能,充分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典型案例,才能通过课堂真正帮助学生系统化地迁移知识与能力,从知识逻辑的根源上增强学生对媒介信息的把握和理解。
另一方面,开展实践教学,让学生实现对媒体的学用结合。高校在进行媒介素养教育时,要充分利用好校内校外的媒介平台资源,开展实践教学,锻炼学生的融媒体技能,使学生能够掌握多种采编技能,学用结合,成长为真正的融媒体人才。除了传统的课堂教育外,引导学生积极参加校内校外新闻媒介组织的工作,有利于学生深入了解不同媒介的特点,提升媒介素养。比如高校与校外媒体开展联合采访活动,在社会媒体指导下参与国家省市重大赛会活动的报道等。
3.在教育环境方面,推动社会各界主体群策群力。高校要持续推动学校、政府和社会各界群策群力,使教育环境在“全”的机制下形成合力。
一方面,政府通过宏观引导整合公共教育。国家政府部门从宏观层面加强对大学生媒介素养的教育规划,具有重要意义,比如针对大学生、公务员、普通民众等不同教育对象制定并推行不同的媒介素养教育方案。高校再进一步根据专业和年级的不同分类推进教育。推进融媒体建设过程中,应在全国范围内设立专项政策,为提升社会媒介素养教育提供专门资金和师资力量,从而吸引更多的优秀教师加入,学生也更愿意参与社会实践和公益教育。
另一方面,高校整合教育资源落实“三全育人”。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之后,“三全育人”被写入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媒介素养教育无疑也是文件中所讲的课程育人、网络育人、实践育人的重要内容,是“三全育人”的依托之一。高校融媒体建设也是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时机和载体,需充分整合既有资源,将融媒体建设全面转变为媒介素养教育的实战场,转变成学校媒介素养教育课程的实践延伸。
在媒体深度融合背景下,高校媒介素养教育理念与方法要与时俱进,抓紧当前的关键时机,运用多方力量,整合多种资源,不断构建政府、社会、学校、家庭与媒体协作的媒介素养教育体系,为大学生成才服务,为构建网络社会清朗空间服务,为国家网络强国战略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