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飞
(抚顺市现代农业及扶贫开发促进中心 辽宁抚顺 113006)
随着我国畜牧业的不断发展,有关鹿类养殖的研究取得了很大成就,马鹿作为珍贵的物种之一,具有很大的经济价值和药用价值,马鹿的养殖为我国的鹿业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马鹿在世界范围内共有22 个亚种[1],其中我国拥有包括天山马鹿、塔里木马鹿在内的8 个亚种,亚种数量为全世界最多。在中国,马鹿的养殖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北、新疆一带,由于地理和气候的原因,马鹿具有耐寒性强、耐粗饲、抗病性高等养殖特点,而且雄性马鹿的鹿茸是唯一一个可再生的哺乳动物器官,每年都会经历生长、脱落、再生长的周期变化。近年来,随着人工驯养品系的出现,马鹿在繁育能力、产子成活率方面都有所提高,并且具有鹿茸粗大、肥嫩、根细头大等特点,马鹿的养殖已成为农业增收的重要养殖产业[2]。
马鹿属于大型鹿科动物,体型比梅花鹿大,仅次于驼鹿,体长约180cm,成年雄性马鹿肩高130~150cm,体重约230~300kg,成年雌性马鹿肩高约120cm,体重约160~200kg。马鹿因身高体大,善跑,跑跃形如马状,故此得名。
马鹿体毛呈棕灰色,有绒毛。颈部和躯体背面的被毛呈黄褐色,腹部和四肢内侧的被毛为深灰色。冬季体毛茂密,夏季体毛稀疏。马鹿的耳朵较大,呈圆锥状,颈长,四肢长,坚韧有力,尾巴较短。
马鹿属于反刍动物,以采食植物性饲料为主,由于不同环境的地理位置不同,采食的植物品种也有所差异,一般多见采食灌木类植物、树叶和杂草等[3]。马鹿耐粗饲,喜欢采食各种植物,对于马鹿来说植物的多样化均有很高的适口性。生活在寒冷的北方,冬季青料缺乏,也可采食枯枝枯叶。马鹿采食植物后,通过瘤胃中进行生物学发酵分解,再通过真胃的吸收从而获得营养物质。如在饲喂过程中,喂以大量的精饲料,会严重扰乱它的消化机能,从而导致瘤胃臌气、前胃迟缓等营养代谢疾病。
马鹿在18~20 月龄时可开始配种、怀孕受胎。妊娠期平均245~260d。多为单胎,近年来随着同期发情人工技术的发展,母鹿促排后,多胎产子率有所提高[4]。新生仔鹿7d 内身体组织系统发育不全,易染疾病,因此第一时间让仔鹿吃上母乳,增加免疫力至关重要。一般仔鹿在3 月龄时断奶,此时可以独立生活。配种时首先选择3~5 岁的公鹿。具体繁殖性能参数详见表1。
表1 马鹿繁殖性能参数
发情公鹿性情不稳定,常吼叫吸引母鹿,发情期间圈舍内呈现“一夫多妻”现象,即多只雌鹿跟随一只雄鹿,雄鹿之间常因为寻找配偶时发生争斗,而造成一些意外伤害,如发现不及时易发生坏死杆菌病、李氏杆菌病等细菌性传染病[5,6]。
鹿舍的常规设计要求地势平坦、通风向阳、不潮湿。具有休息的棚舍和运动场所,两个区域。由于马鹿多在我国北方饲养,鹿舍的保暖设计尤为重要,在冬季,过低的温度环境会消耗马鹿体内热量,从而通过增加食量来补充热量御寒,这样会增加饲料和添加剂等的生产成本,造成不必要的浪费。除此之外,仔鹿和育成鹿对环境温度的变化比较敏感,如果鹿舍内的温度比较阴冷,不但会影响马鹿的生长发育,而且还会导致马鹿感冒等疾病的发生,有的甚至造成死亡。
一般采用的保温措施有:用锯末作为鹿舍地面的垫料,不但保暖还可吸附粪尿,有助于舍内卫生清洁;通过封堵舍内墙壁风孔,来防风保温;雪后及时清扫舍内外积雪,防寒防滑,避免造成马鹿骨折等意外伤害;供应温热饮水,每日清理饮水槽内剩余积水,避免马鹿饮食冰水,并防止水槽冻裂;在鹿舍门上挂草帘、布帘、塑料布等用以保温。
马鹿是反刍草食性动物,采食的日粮包括精料和粗料。粗料包括青贮、树枝、树叶等,精料包括糠麸、玉米、豆类等。除此之外,饲料添加剂在马鹿的饲喂中是必不可少的,添加剂中一些微量元素等营养成分在正常的日粮中是匮乏的,尤其是在现代营养学研究发现,一些促生长因子、营养消化代谢调控因子以及免疫增强剂等在常规日粮中是没有的,而缺乏这些因子则必然影响鹿的生产性能,甚至导致营养代谢病的发生,如缺硒导致的白肌病、缺铜导致的晃腰病、VD 缺乏导致的佝偻病,实践证明,马鹿的饲料添加剂对提高马鹿的生产性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7]。
马鹿日粮中的蛋白质、能量、精粗饲料比在合理的情况下,饲料添加剂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在饲喂量和配比不合理时,精料的饲喂量过多或过少、蛋白质配比过高或过低,都会造成饲料的营养不均衡,导致马鹿的营养不良,甚至造成饲料的浪费,从而影响生产性能。
由于公鹿的生茸、配种和母鹿的怀孕、哺乳,有明显的季节性,不同时期对营养需要有明显的差异。因此,饲喂过程中合理地调配,对满足生长发育和生产起到关键性的作用,需要更换饲料时,必须逐渐改变。要有3~5d 的过渡时间,以防引起消化机能紊乱和营养失调。
饲喂马鹿的时间应随季节变化而变化,但应保持相对稳定,每天早、中、晚饲喂3 次,冬季则以白天2 次、夜间1 次为好。放牧的鹿群,在归牧后补饲精料,冬季夜间补饲一次。饲喂前要打扫圈内卫生。饲喂顺序是先喂精料,后喂粗料,中间饮水。精料定量饲喂,粗料自由采食,供足清水,冬饮温水(15~20℃),饮水自由,水槽内饮水要常换,保持清洁卫生。
仔鹿出生后,以母乳为主,出生5~7d 开始采食一些新鲜的树枝、树叶,以豆科植物为好。10d 后舍内应设食槽,定时投放少量的精料和青贮饲料。刚断母乳的仔鹿,应尽量供给其习惯采食的饲料种类,在此基础上逐渐更换。饲料应易于消化,营养上尽可能满足生长发育的需要。随着仔鹿日龄的增长,要逐渐减少饲喂次数,并增加饲喂量。粗饲料要喂足,精料定量饲喂,每次喂食时,应多对仔鹿抚摸、呼唤从而进行驯化。
马鹿与其他茸鹿相比抗病性较强,但也应做到无病早防,有病早治。首先要注重鹿舍的清洁卫生,及时清理粪便,定期对鹿舍、食槽、饮水槽进行消毒,勤通风防潮湿避免细菌的滋生;其次加强饲料的管理,防止饲料变质、霉败引起马鹿中毒病的发生;马鹿具有性格暴躁,情绪不稳定等特点,尤其是发情期间应防止公鹿之间由于争抢配偶而发生冲突,而导致意外伤害,因此,要尽量避免马鹿因外伤而引起的细菌感染;最后要勤观察马鹿的行为动态,如有异常立即诊疗。
马鹿发情期一般在9—11 月,受季节、温度、光照等影响[8]。母鹿发情周期一般在16~20d,发情周期分为发情初期、发情盛期和发情末期,不同发情阶段其行为表现、生殖器官变化、卵巢变化和阴道上皮细胞均存在差异,不同阶段下进行配种,其受胎率也有所不同。因此,把握发情状态,确保发情马鹿在最适时间进行配种,是提高受胎率的必备因素。
发情鉴定是否把握准确,直接影响配种的最适时间。传统地发情鉴定方法一般采用公鹿试情法,通过公鹿试情观察母鹿的行为变化,从母鹿接受公鹿爬跨到拒绝公鹿爬跨,选择最适时间进行自然本交或人工输精。随着马鹿繁殖技术的发展,同期发情技术被越来越多地应用在马鹿的人工输精上,同期发情技术可以使母鹿的发情、排卵、授精、产仔的时间得到统一,不但提高了母鹿的受胎率,一定程度上由于促排作用多胎率也有所提高,并且节省了一定的人力和物力资源。
同期发情技术、人工授精技术、排卵控制技术、性别控制技术以及胚胎移植技术等都属于辅助生殖技术。人工授精技术可以有效地用来良种保种和良种推广,随着人工输精技术在马鹿养殖上的应用日渐成熟,精液的质量、冻精的制备、输精的方式、输精的时间、输精剂量以及输精时的保定方式逐渐标准化,通过准确的发情鉴定和人工输精技术相结合大大提高了母鹿的受胎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