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背景下智能控制技术专业课程建设的研究与探索*

2022-12-14 06:09王占山蒋澄灿柏余杰
南方农机 2022年24期
关键词:产教专业课程校企

王 英,于 霜,王占山,蒋澄灿,柏余杰

(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苏州 215104)

0 引言

自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1],2019年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2]以及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3]等文件相继发布以来,进一步促进产教融合,加快校企深度合作,推动产教良性互动、校企优势互补的发展格局不仅是国家、地方政府以及各高职院校近年来一直努力和发展的主流方向,也是培养具有一技之长、能精准对接市场需求的人才[4],提高职业教育吸引力和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

智能控制技术专业是机电技术与智能控制技术相结合的产物,也是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等的发展而快速发展起来的一个新兴专业[5],主要是为了培养能够从事与智能控制技术领域相关的设计、生产、装调、售前售后等技能型人才,尤其是具备一定创新能力以及智能化、信息化等方面专业知识的人才[6]。

对于智能控制技术专业,其专业课程的选择与设置十分重要[7]。课程首先要充分发挥“政校行企”的教学资源和环境资源,同时要密切结合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规范等将其有机地融入教学过程中,推动课程的改革和创新,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创新教材和教案,深化产教融合,将企业实际案例、实际产线、企业规范等融于教学环境、实训环境以及整个教学过程中。然而,由于智能控制专业的起步晚,建设时间短,相对于老牌专业来说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方面都缺乏经验和参考。本文拟在现有智能控制技术专业课程建设的基础上总结其现状与不足,结合“岗课证赛思”五位一体的整体思路对其课程建设提出建设性参考意见。

1 智能控制技术产教融合的意义

1.1 促进课程建设更加先进优质

通过产教深度融合,在校政企等主体共同努力下,结合区域产业经济特征、企业与社会的人才需求,共同商定和讨论人才培养方案和人才培养目标,有针对性地讨论课程建设方案、课程资源建设以及课程案例选择等。通过学校专任教师与企业专家之间的沟通与交流,结合企业真实案例、真实产线以及实际岗位,将新工艺、新知识和新规范等有机地融入课程建设中,大大地提高课程建设的先进性和优质性。

1.2 全面提高师生专业技能水平

在产教深度融合的背景下,教师与企业对接,熟悉和了解企业的设备、工艺等相关知识和操作技能,挖掘适合专业课程的案例,结合专业特色,共同开发课程资源。在此过程中,企业会更加了解学校的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同时更多地参与到专业课程建设中。教师通过与企业的对接,能够学习到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同时将其反哺于学生,这大幅提高了师生的专业技术、知识水平和技能水平,能够培养更加符合企业、行业需求的技能人才。

1.3 精准对接社会和企业人才需求

产教融合是需要“校政行企”等多方主体共同完成的。对于智能控制技术专业来说,通过产教融合,可以发挥政府的引导和监管作用,针对企业、行业的人才需求,促使学校去更新、去创新课程建设和课程开发,从而培养更加符合行业需求的高技能人才。另外,学校通过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与当地的产业经济结构和区域经济发展契合度更高,可以不断地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专业课程建设,发挥专业教师的课程建设优势,将企业的新需求、新工艺、新知识和新规范等很好地融入教学过程中,提高教师教学的能力水平,提升学校的专业影响力。企业方面由于提高了对人才培养方案以及专业课程建设的参与度,能更好地提出对人才的诉求,吸纳更多优质的人才,降低学生培养周期,大大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2 基于产教融合的课程建设当前存在的问题

2.1 产教融合政策细化不实,激励不够

近年来,陆续发布了许多关于产教融合的政策和方针,但是有针对性的、细节化的一些文件还不是特别明确,对于参与企业也比较缺乏相应的鼓励性政策或奖励,从而导致企业方面参与度不够、热情度不高。学校方面虽然热情较高,但是要找到专业相关且是龙头企业的合作对象就容易出现单边热情的状态,从而不能够保证校企合作或者产教融合的持续有力推进。

2.2 企业对专业与建设缺乏认知,信任度不够

对于企业来说,往往比较关注是否可以为企业带来效益;而校企合作、产教融合都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另外,企业对于学校的课程建设、专业建设以及人才培养方案等都不够了解,没有专门的部门或人员负责校企对接,校企双方往往沟通不畅,从而影响工作持续有效地展开。

2.3 学生对产教融合认知不足,缺乏积极性

虽然国家、学校和企业都在大力发展产教融合,但是学生方面往往对政策的关注度不高,学校宣传力度也不够。开始实施产教融合的过程中会发现学生并不了解产教融合是什么,具体是做什么。即使宣传到位,学生由于追求转本或者接本仍然不会选择参加,这在一定程度上对产教融合的开展造成了一定的阻力。对于一些技能竞赛,由于参与的学生人数有限,需要层层筛选,会让许多学生产生畏怯,缺乏信心,从而导致学生缺乏积极性。

2.4 课程更新慢,缺乏实践性和创新性

对于专业课程的建设,许多学校仍然停留在理论知识传授的阶段,教学资源和教学设备也比较老旧,跟不上时代与科技发展的步伐;课程更新周期长,从而缺乏实践性和创新性,培养的人才不能满足企业或行业的需求,在无形中增加了企业人才培养成本,降低了企业的效益。

3 产教融合的智能控制技术专业课程建设措施

针对上述智能控制技术专业课程建设的不足与问题,课题组将紧密地围绕产教融合,通过“岗课证赛思”五位一体的角度从课程开发、课程实施以及课程评价等多个方面展开探讨研究,如图1所示。

图1 智能控制技术专业课程建设路径与方案

3.1 紧贴地方经济特色与学校办学特色,打造梯度“双师型”教师团队

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第一资源,教师的成长与发展关乎着教育质量的好坏与高低。随着校企不断地融合与深入,社会和科技快速地发展与变化,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还需要具备过硬的实践技能。高职院校目前主要承担着为国家与地方产业经济提供所需技能人才的责任。因此首先要结合当地的经济结构以及企业的市场需求,同时结合学校的办学定位与合理的教师队伍建设,从而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办学模式。“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方案,如图2所示。

图2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方案

“双师型”师资队伍是近年来各高职院校的主要建设方向。政府方面,要加强关于产教融合配套机制的建立、配套政策的颁布并给予相应的资金支持,促进产教融合在教学中发挥最大的作用。学校方面,要加大人才引进力度,拓展教师人才的发展规划,依托校内外各种培训基地及培训机构,密切联合企业共同培养教师的实践能力,提高他们的技术水平,从理论知识、职业技能以及课程建设与开发等方面开展层次化的定向培养。围绕教师的年龄、学历以及特长,开展差异化、个性化培养,让每个教师都能发挥自己的特长与专长,形成梯度式师资队伍。

另外,企业兼职教师以及企业专家是最了解行业需求与行业技能的人。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学校密切合作的企业将企业的产线、生产设备、生产案例与经验等带入到专业建设、课程建设以及教学过程中,与学校形成良好的合作闭环。企业可以通过校企合作平台,培养出更加符合企业需求的人才,降低人才培养成本;学校也可以通过企业,提升教师的知识和技能水平,双方有机结合,深度融合,共同成长与进步。当然,关于兼职教师的聘任,需要规范化处理,适当设置门槛,并设置相应的考核体系,促进校企合作良性发展,双方取长补短,打造更优更强的师资队伍。

3.2 对标岗位需求,校企合作开发建设专业课程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各种新知识、新工艺、新规范层出不穷,这对学校教学的与时俱进也是一个挑战和机遇。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培养模式和专业建设、课程建设都需要有一个过程,这些东西相较于知识和技术的更新较慢,如何与时俱进地将新知识、新技能、新规范等融入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和关键[8]。

教师与企业专家或企业兼职教师可以共同开展课程的建设与开发工作,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企业专家可将企业的产线、设备以及技术等内容以视频、动画等多样化的形式引入进来,教师则会根据企业提供的资料、案例等合理地设计教学过程。校企深度融合,进而达到互利互助、合作共赢的局面。一方面,学校培养的学生将更加符合企业的需求;另一方面,学校的教学也能与时俱进,双方实现无缝对接,培养既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又具备技能水平的高素养人才。

3.3 对接“1+X”证书要求,“岗课证”有机结合

“1+X”证书是“职教20条”中提出的重要改革部署,是以学生为中心,深化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培训模式和评价方式的改革,是国家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之一。高职院校更是“1+X”证书实施的重要主体。

目前,各大高校都在持续展开关于“1+X”证书相应的配套设备建设、课程建设以及相关培训等工作[9]。在课程建设和教学过程中,结合岗位需求,将“1+X”证书的内容有机地融入进去。同时,在校企深度融合的基础上,根据公开公正的培训与评价机制,鼓励学生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的知识和技能水平;教师也在教学过程中进一步进行课程的开发、考核的优化等各项工作,筛选出更为优秀、更为突出的学生或人才。在此基础上,学校还可以依托“1+X”证书试点,对校外人员展开相应的培训,为企业的员工或者想进一步提高自身技能水平的人才提供一个可行的通道。

3.4 结合技能竞赛,创新评价方式,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

技能竞赛是国家和各省市为结合生产和实际工作,以突出操作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为重点,以当前社会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等为主题的一种竞赛活动。能体现学生的技能和职业素养水平。

学校以竞赛设备为主体,以竞赛内容为参考,与企业合作共同开发相应的课程与兴趣班,并将其加入过程性考核评价体系,形成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良性循环。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积累更多的经验,同时采用分段、分层次的过程性评价方式替代结果评价方式,结合学生在课堂中的操作水平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评价方式和考核方式,并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鼓励学生积极动手,积极思考,独立完成相应的项目及任务。

3.5 融入课程思政和劳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职业素养

课程思政是指将价值观融入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劳动教育则是为了弘扬学生的劳动精神,引导学生热爱劳动、尊重劳动。两者均是为了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良好的价值观与人生观[10]。

在课程建设以及教学过程中,将课程思政自然而然地融入教学过程,同时纳入劳动教育,在通识教育、思想教育以及劳动教育的多维度下,实现课程思政与专业知识的有机融合,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开展劳动教育。实现课程思政、劳动教育与专业课程的同步进行,实现协同育人。让学生在动手实践的劳动过程中,领会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4 结语

产教融合是行业转型发展以及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点所在。智能控制专业是近年来的新专业、新方向和新发展,学校和企业应该在产教融合的基础上,共同参与课程建设,从岗位、专业课程、“1+X”证书、技能竞赛、课程思政和劳动教育等多维度展开改革与创新,实现社会行业对智能控制技术人才的创新性和实践性的培养,切实提高智能控制技术专业人才的水平。

猜你喜欢
产教专业课程校企
汽车类专业课程混合式分层教学模式的实践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校企合作的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模式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高等学校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以汇编语言与接口技术课程为例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产教融合:时尚产业的蜕变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