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国家创新发展的大循环战略路径探析

2022-12-14 16:08邸晓燕刘东
科技中国 2022年10期
关键词:科技教育

邸晓燕,刘东

(1.北京化工大学;2.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

21世纪以来,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蓬勃兴起,在全球范围内不断颠覆传统制造模式、生产组织方式和产业形态。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与传统行业融合,新技术催生新业态、新模式和新产业,正在形成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的大趋势。主宰20世纪的行为模式是追求效率,即以最小成本获得最大收益,各类组织及国家创新体系都是适应工业革命的管理模式。而今天,世界变得更加扁平化,发展速度更快,人们之间的联系更多,流动性更强,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得边际成本为零,进入新市场的成本大大降低,网络效应也改变了“垄断”的意义,越垄断,单个消费者的价值越高,即“赢者通吃”效应,环境的持续变化,效率第一应让位于敏捷性第一。各类组织需要更加扁平化而非以往的层级制,以便能够快速响应。本文结合创新规律变化对新时代国家创新发展问题、挑战和路径进行分析。

一、对国家创新发展理解局限的再认识

从当前实践来看,对国家创新发展的理解仍然存在一些局限,迫切需要从制度和组织等方面进行再思考。

(一)没有跳出科技—产业圈的局限

从宏观制度层面来看,将创新局限于只是从科技到产业的循环,并且一直以来就在解决科技与经济两张皮问题。

改革开放最先变革的是经济制度,从计划到市场的转变,使经济体制格局发生了基本变化,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经济制度的变化,促使我们重新认识原有的创新系统,发现其存在创新活动的各个环节相互脱节、子系统自封闭的垂直结构体系,缺少科技成果有效转化的机制,行政手段干预较多等等问题。随之我国开始了科技体制改革的探索,科技体制改革的主要目标是使科学技术成果应用于生产,提高科技生产力,促进科技和经济更好地结合起来。科技体制改革的基本点都是为了促进科技到产业的应用。一是改革科技拨款制度。在科研管理中引入竞争,基础研究实行基金制,技术开发性工作走向市场,提高科研机构面向经济战场的活力;二是改革主体。促使企业成为市场和创新主体,激励企业投资于研发活动、鼓励建立研发机构,调整高校科研单位的组织结构,让科研机构更加开放;三是开拓技术市场,促进技术成果的商品化。按照这些方向进行改革取得了积极的成效。

然而,当前依然没有完全解决的问题是:一方面,科技与经济两张皮问题没有完全解决;另一方面,强行把科技与产业一体化,甚至混淆二者的区别。实际上科学、技术、经济,具有各自的特点和本质,运行方式、遵循的规律都不同,需要尊重他们各自的内在逻辑。科学、技术与经济三者之中,技术容易引进、学习和模仿,而科学、经济的植根土壤深厚,深受环境影响,较难直接移植。决策者、管理者通常用技术思维和工程思维来管理科学、技术与经济。技术思维以实用性为导向,具有相对确定的目标;工程思维以效率为导向,有明确、具体的目标。科学是不能计划的,但是我们推动科学发展的很多政策工具、手段,都表现出技术思维和工程思维的方式,无视科学研究的规律,要分解任务、有阶段性成果,设置过程考核、结果考核、经费管理等比较复杂的规范和约束,只能证实,不注重证伪。最后的结果就是科学研究的泡沫化、垃圾专利、重复研究、不停变换研究主题、成果造假、经费使用造假等现象。2017年,我国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中,专利授权量超过1000件的高校有16所,授权量最高的超过2000件,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分别为306和204件(雷朝滋,2019)。我国高校专利数量普遍是欧美高校的5倍以上,质量却不够高。

(二)没有真正从根本上解决“卡脖子”技术的突破问题

一是应正确看待“卡脖子”的问题。随着产业的全球化布局,技术在全世界范围内流动,每个国家都可能存在“卡脖子”的问题,从产业链条各个环节来看,技术能力、创新要素不可能都是均质的,总有一些环节薄弱,一个国家不可能完全具备所有的创新要素和全部的技术,很可能会在某一方面依赖其他国家,即所谓被“卡脖子”。

二是我们的“卡脖子”问题是客观存在。从产业发展角度来看,我国在多个产业都存在“卡脖子”技术制约的被动局面。发达国家的工业化已经有了两三百年的积累,形成了既定的世界产业格局,掌握着很多领域和环节的关键核心技术。我国是一个后发工业国,工业基础相对薄弱,知识、技术和人力资源等积累不足,经济增长的传统驱动力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价格优势,靠的是引进技术、模仿创新,发展快的产业做的是代加工,这种模式的技术创新是外源性的,是国外成熟技术的扩散,核心关键技术大多不掌握在我们手里。我们一直在“跟跑”,就会一直被动地“卡脖子”。新一轮科技产业革命的出现,是我们改变这种被动局面的机会。

当前的创新理论和实践,都是在以往工业革命基础上总结出来的规律,按照这样的理论指导创新实践,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再到产业应用,创新的产生—反馈环节众多,很容易在某些节点上被卡住。

三是解决“卡脖子”问题,不能只局限于突破“卡脖子”技术,技术、专利都是表象,而其源头是创新体系能否提高整体效能,要从源头上改变技术被动的局面。最关键的就是塑造社会文化,改变教育体系,改革科研体系,形成有利于创新的社会制度设计,促进要素自由流动,促进人才迸发创新热情。

(三)没有解释企业微观突破探索困境的局限

创新是企业生存的根本,我国企业创新能力总体水平较差。而所有的政策重点,无论是技术创新、产业创新还是制度创新,都没有真正落实到企业的身上。最大的制约是知识产权保护,在我国,知识产权违约成本低,知识产权没有起到激励创新的作用。

在互联网时代,企业,特别是制造业企业,面临着彻底的颠覆,以往经济时代的效率最大化已经不适用了,泰勒科学管理理论形成的流水线适应不了个性化需求趋势,马克斯·韦伯的科层制适应不了去中心化、平台化趋势,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形成的企业管理职能部门布局不符合互联网时代零距离的需要。互联网技术的广泛渗透性和实体经济的结合,使以往的线性创新不再适用,而是一种新的、以用户为中心的迭代创新,企业将会演变为一个生态系统。例如海尔,从传统层级管理白电企业变成了一个创新生态圈,去掉了1万多人的中间管理层,现在海尔只有三种人:平台主、小微主和创客,这三种人共有7万多人,已诞生470个项目,汇聚了1322家风投公司(李斌,2018)。再如京东方,以前是半导体显示技术的企业,而现在则转变为“为信息交互和人类健康提供智慧端口产品和专业服务的物联网公司”,通过显示、传感、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的跨界创新,运用到物联网体系及健康服务领域。

二、当前我国创新管理面临的关键挑战

(一)跨领域创新对部门边界管理的挑战

科技发展越来越依赖人的创造性,教育理念塑造人的思维,大学自身也承担大量科研任务,大学的科研活动及其管理需要符合科研规律。科技活动中产生的新产品、新方法、新理论、新语言,都会对教育产生推动作用,所以教育和科技创新本身就是相辅相成的。但是教育体系似乎存在着管理的壁垒或者竖井。教育的千篇一律,培养不出多样化的人才。中小学阶段应培养创新精神和质疑精神,敢于挑战权威,到大学阶段,培养创造能力,创新能力。

创新人才,既包括高端研发人才,也包括能工巧匠,更需要企业家。这些人才既需要学校教育,也需要社会教育,在实践中培养,终身成长。教育和科技创新之间是密不可分、相互影响的,他们共同的目标是培育出人才。

学校教育很重要,但是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也应该面向科技创新,才能共同影响创新人才的供给。在信息时代和人工智能时代,教育和科技将更加有机地融合。

计算机和互联网已经深刻改变了人类社会的生存环境,也深深影响着人类的群体性生活方式和思维习惯。计算机语言在近几十年得到了迅猛发展,不断扩张影响的领域,不仅可以解释宇宙,也可以创造一个新的世界。很多创业公司依靠计算机语言重新设计组织结构,重构思考方式和组织文化,重塑自我。可以说新一轮工业革命的起点就是软件定义一切。计算机编程语言和应用生态系统也被称为创新与创造的“初乳”。大国博弈的力量基础是科技和工业能力,而科技和工业能力的基础是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能力,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能力的基础是计算机及其软件技术(包括语言、算法、架构、平台系统等)。当下被各个大国看重的5G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基础也是计算机及其软件技术。

吕凌子极具耐心地听她发完牢骚,说,发票复印件我会催物业公司的陈主任明天给送过去,这会1402号业主也不知道在不在家,我马上去看看,要是在的话,麻烦你再派人来一趟。

计算机编程语言及各种开源平台近40年来主要被美国的企业所垄断。自计算机面世以来,几乎所有的计算机开发语言如C/C++,Java,Python,Swift,Scratch等都被美国企业垄断。我国高等教育所采用的编程语言都源自国外,而随着计算机教育在中小学的普及,中小学校和中小学生培训机构广泛使用的教学语言Python、Swift、Scratch也都是国外语言。尤其令人担忧的是,我国工业软件市场长期被欧美软件巨头严重垄断,计算机语言受制于人的威胁已开始显现。我国现有计算机专家多为应用型人才,缺乏原创研发能力,更重要的是没有原创的计算机语言、工具软件、功能软件以及自主可控的网络环境和自给自足的产业生态链。如果在青少年的教育中依然使用外来的技术方法和认知习惯,将很可能在新一轮工业革命中陷入更深的路径依赖。

计算机语言横跨教育、科技、产业三大领域,计算机语言既是科技产品,又是教育平台,是教育和科技融为一体的平台。然而,对科技和教育的条块管理,分别是科技部和教育部的职责,限制了创新应用的边界。重新定义网络架构和网络数据库,用原创的计算机语言,培养青少年的科技素养和创新能力,并以此为契机,打通教育和科技的部门管理边界。

(二)融通文化的大创新平台对政府管理系统的挑战

21世纪是一个更互联、频率更快、更难预测的时代,新一轮工业革命使世界变得更加扁平化、去中心化,人们之间的联系更多,流动更快速,经济学家所说的进入门槛被大大降低,过去常规系统外的“玩家”获得了新的可能性;而20世纪的各种组织,都是植根于工业革命的,以层级架构为主,追求效率,但敏捷性、韧性不足,已不适应如今错综复杂的新时代。

政府管理系统是社会系统的一个重要分系统。著名的社会理论家尼克拉斯·鲁曼(Niklas Luhmann)把社会系统分为三种类别:社会的系统、组织系统和交互系统。宗教、艺术、法律、教育、科学等都属于社会的系统,是由不同交互领域构成的封闭系统;组织系统是能够复制自身决策的网络;交互系统是由通讯而不是决策所构成的能够复制自身的系统。政府部门是组织系统,所管理的教育、科学都是封闭的系统,结果是教育管理部门和科学管理部门只关注教育、科学本身,从部门角度出发,虽然部门管理能够实现单项最优,但在互相制衡的政策体系中,单项最优不必然带来整体最优,最后结果是管理的竖井现象。新的时代需要优化组织的系统架构,横向纵向的线条应该变成一个纵横交错的信任和沟通网络,变成一个有机整体。

所以,应建立一个网络生态体系,“以软件重新定义一切为起点,以互联网为基础,以人为节点,以各类网络在线软件为工具,以心理和科学规律为依归,最终实现‘有教无类、有创无类’,使得人人可以借助并使用网络创作物质和文化产品,分享人类作品,共享人类智慧,各尽所能,各取所需”(孙尚传,2020),它是一个融通文化的大创新平台,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础平台,适合解决错综复杂的系统性问题。

三、构建国家创新发展的大循环战略路径的建议

(一)融通教育和科技创新

适应科技变化和劳动力需求转变,改革中小学到大学的课程,提高未来青年的创新素质,培养质疑精神、探索意识、坚强意志、合作理念,加强科技基础教育,在语文、数学、英语主课之外,加入计算机课程,加强国内主编及自主计算机语言为基础的编程课程设计。

以培养中国少年科技童子功为抓手,以现代科技为手段构建有教无类、公正公平的创造型教育互联网。让每位中国少年都能在线学习最先进和最前沿的人工智能技术,理解最前沿的真实需求,掌握控制和运用人工智能和机器人的能力,加快我国人工智能人才的培养和储备,抢占人力资源综合能力和顶尖水平的制高点,持续升级我国新一轮工业革命的基础平台。推广网络3D汉字创作创造传播系统,面向所有K12和大学生人群和所有爱好者,使其成为汉字、经典、汉语思维、软件重新注释并定义一切的学习、探索、创作平台。目前,我国已经有科技网络公司开发出了国产的计算机语言,包括面向教育的互联网3D编程平台、3D引擎、NPLCAD、人工智能机器人互联网在线开发、仿真、调试、3D打印平台,这些在全球都是处于领先且更为成熟的技术,符合未来互联网技术趋势的最新技术路径,正在持续完善中,可考虑在全国探索推广应用。

(二)从文化底层突破创新的天花板

文化与创新关系密切,特别是原始创新,良好的文化氛围能够给人尊重、自由,促进自由探索和首创精神,是创新的强大精神动力。我国传统文化中,从小讲究君臣父子的长幼尊卑秩序,这种社会文化传递到教育领域,学校老师和家长都不会认为孩子是平等独立的个体,孩子要听话、不捣乱,加上人口众多,学校学位有限,都是大班教学,为了维持秩序、完成教学任务,学生只能听话;导致学生从小到大,没有学会提问,只能做“命题作文”,不会寻找问题并探索答案,而是靠记忆复现标准答案。这样的社会文化背景,实际上是与科技创新相互排斥的。我们的传统文化中强调团结统一,个人融入集体,不崇尚个性化、差异化、多样化,相对缺乏包容失败的文化底蕴。一个不能宽容特立独行人生态度的民族,是很难产生天才的。培养大众的批判性思维,促其终身成长。要鼓励怀疑和批判,怀疑和批判是科学精神的本质,离开怀疑和批判,创新是不可能的。要真正打破“帽子”、学历、职称、基金、文章等等外在评价机制的限制,科技创新面前,人人平等,科技创新从来就不是科学家的专利。瓦特只是一个修理工,但他发明了蒸汽机,把人类带入现代工业文明时代;法拉第是一个学徒工,但他发现了电磁现象,把人类带入电力时代,类似的例子举不胜举。袁隆平院士也曾说过,科学研究不问出身,科学面前人人平等。我们应该尊崇“有创无类”的社会文化。

当下中国人的价值追求单一化、同质化倾向严重,有不少将金钱、享受作为人生唯一值得追求的价值,这种一元论的拜金主义、功利主义、利己主义,制约了特立独行的自由人格的形成,导致人文精神的匮乏,极大地制约了创新原动力的激发。要鼓励人们追求生活价值多元化,而不是用物质财富、名利等作为衡量成功的唯一尺度。人生目标多元,根据自己的热爱与兴趣去选择学习和从事的专业,用好奇心、无止境的追求去达到极致,才能有助于实现人力资源的最佳配置,才能对人类文明发展做出原创性的贡献。形成这样的文化和价值观,需要社会、家庭、学校三方共同努力。需要将现代文明成果与传统文化精华加以融合,构建新时代互联网核心价值观。

(三)构建政府、企业、教育机构之间的新型伙伴关系

政府相关部门开展数字技能治理改革,建立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数字平台系统,并向企业、大学、各类教育机构、新型研发机构、中介组织等各类部门开放共享相关资源。加大资金投入,构筑数字技能的师资队伍培训体系。规范私人数字教育培训,尝试采用公私互补的运营模式,实现更为广泛的数字技能的体系化供给。鼓励国有企业、科技领军型企业和有条件的中小型企业,开展数字技能课程培训,建立数字技术生态系统。地方政府或公共机构应加强与企业、教育机构的合作,为数字教育提供更多奖学金、竞赛项目、科研课题或其他财政支持计划。

(四)构筑“文化—教育—科技—产业—健康”融通发展的大循环战略路径

人类所有行为的前提和目的是健康,现在有一种大健康概念,追求的不仅是个体身体健康,还包含精神、心理、生理、社会、环境、道德等方面的完全健康。

人类社会即将进入一个全新时代——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信息经济之后的生物经济时代,这个时代以生命为本,以健康为本。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健康中国”战略,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要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2019年7月,国务院印发《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成立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出台《健康中国行动组织实施和考核方案》。精准医学、营养健康等产业将带动信息产业、大数据、云计算、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重新定义和设计网络架构和数据库结构。建立新时空条件下的个人史记溯源系统、知识溯源系统,让人人可以借助互联网创作物质和文化产品,充分发挥全国的人口智力红利,真正实现“有教无类”“有健无类”“有创无类”,最大化实现人的潜能和贡献力,为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奠定基础平台。

猜你喜欢
科技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软件工程教育与教学改革
笔中“黑科技”
什么是“好的教育”?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科技助我来看云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