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琼 刘佩蓉 周娅菲
母乳是婴幼儿理想的食物,母乳喂养有利于婴幼儿生长发育及免疫系统建立[1]。寻乳行为是新生儿出生后即可获得的自我行为,是指新生儿通过感知运动寻找乳房,定位乳晕从而完成吸吮的一系列行为,同时也反映了新生儿生命早期神经系统发育成熟度[2]。然而临床研究发现,大量产妇由于对新生儿寻乳行为缺乏认知,在新生儿还未进入吸吮阶段就定义新生儿没有吮吸能力,放弃让新生儿早吸吮,使早吸吮成功率下降[3]。而目前国内临床医护人员对新生儿寻乳行为的研究较少,对寻乳行为表达缺乏认知[4]。在产后开展母乳喂养宣教提高产妇对新生儿寻乳行为的认知,使产妇与新生儿尽早建立母婴交流,可促使新生儿尽早吸吮并形成寻乳反射,促使新生儿尽早吸吮,进而提高母乳喂养率[5]。因此,本研究将对产妇及家属新生儿寻乳行为进行宣传与指导,以期通过提高产妇新生儿寻乳认知,达到提高母乳喂养率的目的。
选取2021年1月—2022年1月医院产科足月正常阴道分娩且满足母乳喂养条件的初产妇120例作为观察对象。纳入条件:单胎、头位、足月初产妇;拟阴道分娩;产妇无严重妊娠合并疾病、无精神疾病。排除条件:产妇乳头扁平或凹陷;产妇有母乳喂养禁忌者。剔除条件:阴道分娩过程中转剖宫产或阴道手术产者;新生儿出生时阿氏评分<8分;指导过程中因产妇病情变化需抢救;中途要求退出者。按照组间基本特征具有可比性的原则将产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产妇年龄22~40岁,平均28.52±3.78岁;孕周37~42周,平均38.42±1.02周;初产妇28例,经产妇32例;初中或以下20例,高中/中专18例,大专或以上22例。观察组产妇年龄22~42岁,平均28.98±3.56岁;孕周37~40周,平均38.58±1.10周;初产妇29例,经产妇31例;初中或以下21例,高中/中专20例,大专或以上19例。两组产妇上述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产妇自愿参加本试验且签署同意书。
1.2.1 对照组 常规母乳喂养健康指导,即新生儿娩出断脐后,由助产士对产妇进行会阴伤口缝合,并帮助新生儿与产妇早接触、早吸吮。
1.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对产妇进行新生儿寻乳行为宣教,具体如下:临床医师、产科护士及助产士组成母乳喂养指导小组,小组成员根据各自职责完成相应任务。助产士训练产妇进行喂养行为,协助产妇采用软枕垫高背部和头部,平放手臂,将小毛巾垫在婴儿后背。保持产房温湿度,由助产士将裸体婴儿置于产妇双乳间,并紧贴产妇胸前,头向一侧,采用毛毯覆盖婴儿背部,整个过程助产士协助完成。由助产士向产妇进行新生儿寻乳行为宣教,新生儿寻乳序列为啼哭-放松-小幅度活动-四肢活动及抬头-吃手-舔乳-吸吮-入睡,让产妇根据新生儿寻乳序列判断寻乳行为情况。在新生儿寻乳过程中由责任护士帮助其纠正位置,以提高新生儿寻乳准确率。在寻乳过程中由助产士鼓励产妇低声呼唤,强化与新生儿交流,并指导产妇亲吻其额头、抚摸其皮肤,等待新生儿自主完成寻乳行为。助产士指导产妇观察新生儿吸吮及大小便情况,并向产妇讲解新生儿母乳喂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应对措施,加强与产妇交流,增强其母乳喂养信心。
(1)母乳喂养信心:采用母乳喂养信心量表[6]进行评价,量表总评分30~150分,分值越高说明产妇母乳喂养信心水平越高。
(2)泌乳启动时间:是指初产妇自觉乳房突然充盈、出现胀满感(即手指挤压乳房时有少量乳汁溢出,1 min内≥0.5 ml)距胎儿娩出时间为泌乳启动时间。
(3)泌乳量:采用刻度奶瓶记录两组产妇产后24 h、48 h、72 h泌乳量。
(4)新生儿早吸吮率:使用布里斯托尔母乳喂养评估工具(BBAT量表)进行评估。
(5)母乳喂养率:记录产妇产后7 d纯母乳喂养率。
(6)母乳喂养满意率:采用自拟的“母乳喂养满意度调查问卷”进行评价,问卷包括母乳喂养知识指导、母乳喂养技能指导、母乳喂养成功率等3方面,合计10个条目,每个条目赋值1~4分,总评分10~40分,>30分为满意。
所有数据均使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率比较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干预前,两组母乳喂养信心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母乳喂养信心评分均有升高,但观察组升高幅度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产妇干预前后母乳喂养信心评分比较
产后24 h、48 h、72 h,观察组母乳泌乳量均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观察组泌乳启动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母乳分泌量及泌乳始动时间比较
观察组新生儿早吸吮率、产后72 h母乳喂养率、母乳喂养满意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观察组乳腺炎发病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表4。
表3 两组新生儿早吸吮率、母乳喂养率比较
表4 两组母乳喂养率、乳腺炎发病率比较
新生儿寻乳行为是指新生儿出生数小时内,新生儿自发寻找母亲乳头并完成首次吸吮的过程[7]。研究发现[8],在胎儿娩出期间机体会释放大量催产素,增加疼痛阈值或引起胎儿镇静。所以,新生儿不太可能在出生后立即自发地表现出高寻乳反射,若不受干扰,健康的足月新生儿大约需要1 h才能寻找母亲的乳房,以开始第一次母乳喂养,然而,大部分产妇由于对新生儿寻乳行为缺乏认识,导致产妇在新生儿还没进入寻乳阶段时就认为新生儿没有吸吮能力而放弃母乳喂养[9]。因此,提高产妇对新生儿寻乳行为的认识,使产妇能正确认识新生儿寻乳行为并协助新生儿尽早完成寻乳,可有效缩短产妇母乳始动时间,提高产妇母乳喂养量率,对母婴健康有积极的意义[10]。临床相关调查发现[11],对于早产儿或剖宫产等因素导致新生儿出生后需与母亲分离的情况,会降低新生儿主动寻觅母乳喂养的行为,导致母乳喂养率明显下降。因此,如何有效提高新生儿主动寻乳行为将是当前母乳喂养宣教的研究热点。
目前临床上大部分产妇对新生儿寻乳行为缺乏基本认知,导致产妇由于不能掌握新生儿寻乳序列,因此本研究通过对产妇进行新生儿寻乳行为宣教,提高了产妇对新生儿寻乳行为的认识,并协助新生儿能快速完成寻乳,从而达到尽早吸吮的目的[12]。本研究结果显示,对产妇进行新生儿寻乳行为宣教后,观察组母乳喂养信心评分高于对照组,说明新生儿寻乳行为宣教可提高其母乳喂养信心,这是因为通过健康宣教能让产妇掌握新生儿寻乳序列,并根据新生儿寻乳序列来协助新生儿快速完成寻乳行为,从而缩短泌乳启动时间,促进乳汁尽早分泌[13-14]。此外,新生儿寻乳行为对乳房会产生较明显的刺激,并使这一刺激信号能快速传入产妇下丘脑,刺激垂体大量释放母乳激素,从而促进乳汁分泌,提高产妇母乳喂养率[15]。相关研究指出[16],新生儿出生后由于具备自主寻乳的本能,可通过产妇乳晕上的蒙氏腺小体散发的气味而寻找乳房进行吸吮,同时产妇抚摸行为也可影响新生儿寻乳行为,因此在新生儿寻乳时,母亲对其进行抚触和交流可增进产妇与新生儿的关系,使新生儿能顺利进行寻找到乳头,从而完成吸吮,有效缩短了产妇泌乳启动时间,促进乳汁分泌,避免乳房过度肿胀而引起乳腺炎。
综上所述,新生儿寻乳行为宣教将有助于产妇更好地了解新生儿寻乳行为对促进母乳的重要性,使产妇掌握了能协助新生儿快速寻乳的行为技巧,确保新生儿能尽早吸吮,从而缩短产妇母乳启动时间,增强了母乳喂养信心,从而提高产妇母乳喂养满意度。另外,本研究发现因家庭化陪伴分娩的大力开展,家属对新生儿寻乳行为干扰影响较大不能使部分新生儿表现出本能行为,下一步将加大产妇周边人员宣教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