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兽共患病疫情调查中职业暴露风险管理策略

2022-12-14 14:05:46吴洪涛李树博
畜牧兽医科技信息 2022年1期

吴洪涛,李树博

(辽宁省农业发展服务中心,辽宁 沈阳 110000)

人兽共患病疫情调查人员在调查工作中容易接触到患者、发病动物和被污染的物品,从而造成职业暴露。本文依据疫情调查过程中职业暴露的特点,分析了其风险管理原则与策略,规范了疫情调查人员物理防护、疫苗和药物预防的方法和注意事项,明确了暴露后的紧急措施。

1 职业暴露与传播

人兽共患病可通过接触传播、空气传播、飞沫传播、和虫媒传播。疫情的调查处置人员可能会暴露在病原的威胁下,需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保障其健康安全。在接触人或动物病例及污染物;采集、保存、运输感染性样品;接触高风险的媒介生物;尚未明确病原特性等情形的炭疽疫情处置中,需要采取个人防护。

2 风险管理原则

由于疫情调查人员不可避免地需要接触病原,风险管理措施应以物理防护和药物预防为主。在风险识别时,如已知病原,应根据已知病原的特点,如炭疽,可认为人或动物病例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具有传染风险,需进行物理隔离,不论物品是否有明显的污染痕迹、是否会接触被防护者的非完整皮肤与粘膜,都必须采取预防措施。如面对的是未知病原的暴露风险,应进一步提高风险识别的等级,对风险不明的情况,按照存在风险进行防护。

3 疫情调查人员的物理防护

3.1 接触传播的防护在疫情调查现场接触患者或患畜及其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或接触可能被病原体污染的物体表面时,调查人员的接触部位应戴手套或穿防护服。手套或防护服在接触污染物后,再需接触洁净物前必须更换,并用抗菌洗涤剂洗手和直接接触防护服的皮肤。

3.2 空气传播的防护疫情调查人员在进入患者房间或现场接触患畜时,应佩戴帽子、医用防护口罩、护目镜或防护面罩,穿戴防护服。

3.3 飞沫传播的防护飞沫直径一般大于5μm,通常溅出距离在1m以内。疫情调查人员在与患者或患病动物近距离(1m以内)接触时,应戴帽子、医用防护口罩。调查人员在进行可能产生喷溅的操作,或当动物尸体发生胀气等可能产生喷溅风险的情形时,应戴护目镜或防护面罩。

3.4 虫媒传播的防护蝇虫叮咬早动物之间传播似乎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在人感染的病例中尚无明确证据。但依据预防原则,仍应采取措施以防范可能面临的风险。蚊的防护,可采用避免皮肤裸露或使用趋避剂。蚤类、蜱螨的防护,尽量避开蚤、蜱、螨的活动区,穿防护服、防蚤袜,对裸露的皮肤喷涂趋避剂。

4 疫苗和药物预防

应对具有暴露风险的有关人员接种疫苗。如炭疽疫苗接种,采用皮肤划痕法,每次疫苗用量0.1mL;国外多采用保护性抗原肌注。对疫情中的密切接触者应进行医学观察8d,必要时尽早进行药物治疗。

可对具有高暴露风险的疫情调查人员进行药物预防。比如,炭疽疫情调查人员必要时可预防性使用青霉素。

5 注意事项

医用防护口罩持续使用一般不要超过6h,潮湿或被污染的口罩应及时更换。佩戴防护口罩或全面呼吸防护器时应进行面部密合性试验。如调查人员持续在污染环境中,防护服可连续使用。但接触不同疑似患者或患病动物时,应依据风险的变化更换防护服,以免造成对患者或患病动物的污染。防护服被可浸润的污染物污染后要及时更换。要正确脱除防护用品,注意区分洁净区域与污染区域,在脱除被污染的防护用品时要防止自身污染和环境污染。

6 暴露后的紧急措施

工作人员因锐器伤、咬伤,被可造成感染的液体溅到粘膜,破损皮肤暴露于可造成感染的液体后,应立即用肥皂和清水冲洗暴露部位15min,并立即寻求进一步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