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会芬,刘变枝,蔡含芳,李 明,韩瑞丽,李转见
(河南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6)
十八大以来,以习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新思想新观点新判断新举措,为高校课程思政工作指明了方向。2020年6月1日,教育部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校课程思政的指示批示精神,研究制定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纲要指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不可割裂。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是人才培养的应有之义,更是必备内容”。在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过程中,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为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提供了重要指导。
课程思政是新时代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基本课程,在立德树人的工作中,价值比能力和知识更加重要。价值塑造是育人工作的第一要务,将价值塑造的成分有机地融入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之中,实现知识传授、价值塑造和能力培养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批判思维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因此,在高等学校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掘各类课程所蕴含的思政要素,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切实达到育人目的。
特种经济动物养殖学课程是我校动物科学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本文就特种经济动物养殖学课程开展特种经济动物饲养专业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探讨思政元素在特种经济动物养殖学课程中的融入点和结合点,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收获,对开展畜牧类专业课程的思政教育提供参考。
特种经济动物养殖学是动物科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属必修性质,其目的是适应新时期养殖业发展的需要,了解特种经济动物生产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特种经济动物养殖是对传统畜牧业的重要补充,充分利用当地特色的动物资源,不仅对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动物遗传资源的开发利用有重要价值,同时满足了人类多方面和多层次的特定需求,对促进动物健康、提高畜产品价值、保证人类健康、生态稳定性具有重要的价值,尤其是在我国为实现全面小康和全面脱贫的国家战略中,特种经济动物的养殖在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过程中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因此,在传授各种特种经济动物养殖的专业知识过程中,有意识的融入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使授课内容更加丰富生动,同时使课堂层次鲜明、主旨清晰,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耳濡目染的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当今我国新农村建设日新月异的背景下,开展畜牧类专业的课程思政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2018年高校师生思想政治状况滚动调查结果显示,对大学生思想言行和成长影响最大的第一因素是专业课教师。特种经济动物养殖学课程以保护生态多样性的科学发展观、批判性思维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等思政元素为主线,在传授专业知识的过程中给予价值观的引导,既当好知识传授的“经师”,又要当好价值引领的“人师”,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家国情怀、人文情怀和世界胸怀。
在讲授特种经济动物项目选择的过程中,以问题导入的方式入手,让同学们围绕“如何选择一种特种经济动物饲养作为创业项目”这一主题展开讨论,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严谨的逻辑思考能力,不仅要考虑到特种经济动物的饲养技术和成本问题,还要考虑到气候、环境和动物的适应性、产品的销路及土地、环评等相关手续的办理,做好全面的市场调查并了解国民的消费动态变化,不要盲从跟风去进行项目的投资。通过这样启发式的授课方式,不仅让学生掌握了特种经济动物养殖的特点,还培养了学生的辩证思考能力。
特种经济动物中的某些物种因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而备受关注,在特种经济动物产品利用的过程中,不仅要看到其药用价值为人类作出的贡献,也要考虑到利用特种经济动物药用价值过程中的可能产生的动物伦理问题,其中,“活熊取胆”现象就是备受争议的话题之一。熊胆是一种名贵的中药原料,对肝胆系统、心脑血管系统及抗肿瘤、祛痰镇咳、清热明目等方面均具有良好的疗效。在对熊胆的利用过程中,如何让熊在造福于人类医学的同时也能够得到人性的关怀和生命的尊严,这一话题很快就激起同学们的热烈讨论,并让大家在讨论的过程中不断去了解活熊取胆技术的最新进展,激发同学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国特种经济动物资源分布广泛,种类丰富,并于2014年在中国农业科学院建成了世界最大的特种经济动物基因库。在讲授到我国特种经济动物资源种类和分布情况时,通过实例引起同学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同时,我国的中药典籍《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及《黄帝内经》等均有对特种经济动物药用价值利用的相关记载,我国现存有大量的关于特种经济动物饲养和描述的文史资料。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在《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对蛙的描述“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唐代诗人罗隐的名句“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对蜜蜂的歌颂;两宋南北朝的著名民歌《木兰诗》中“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辩我是雌雄”对兔的描述;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的名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被广泛用来歌颂奉献精神和敬业态度。除此之外,更有流传广泛由特种经济动物衍生出来的民间俗语和成语如“兔死狗烹”、“蛇蝎心肠”、“井底之蛙”、“作茧自缚”、“指鹿为马”等不胜枚举。通过在课堂内容中增加相关的文史记载,不仅丰富了课堂的趣味性,避免了单纯专业知识传授的枯燥无趣,培养了学生的人文情怀和审美趣味,更让同学们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体会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中国人民的伟大智慧,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
在介绍特种经济动物饲养的价值和意义时,不仅要看到特种经济动物在满足和丰富人类的物质文化生活方面的重要价值,更要明白特种经济动物(尤其是被过度利用的物种如貂、狐、鹿、熊及名贵观赏动物等)对保护野生动物资源和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意义。随着物质生活的丰富,人民对野味的需求越来越高,为了保护自然生态平衡,满足人们对优质野味食品、装饰等的需要,通过人工驯养,加快繁衍、改善品质,不仅可以保留种群、资源,尚可创造新的类型和品种,解决许多珍稀野生动物资源种群下降乃至濒临灭绝的境况,真正起到保护野生动物资源的作用。在授课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平衡的意义所在,启发学生明确所学专业的价值和意义。
家蚕饲养在我国具有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丝绸更是中国古代灿烂文化的象征,闻名于世的古“丝绸之路”对促进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起到了重要作用。在介绍家蚕养殖一章的内容时,课前把相关课程内容资料及习题通过学习通发放给同学进行提前预习了解相关专业知识,而在课堂上首先花20min带领学生一起观看我国蚕学遗传育种专家向仲怀院士的访谈节目,让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了解蚕业养殖对国民经济的重要意义和我国蚕桑事业的发展历程,以及一代代科研工作者为了提高我国蚕桑事业的发展和科技水平所做出的努力,尤其是在激烈的国际竞争和压力下带领团队破解家蚕基因组奥秘,奠定了我国在世界蚕业科技中的领跑地位,开创了蚕丝科学研究的新阶段,延续了我国“东方丝国”的称号。在本章课程学习的过程中,自然地引导学生产生家国情怀、民族自信心和责任感,并让同学们感受到科技的力量对产业发展的巨大推进作用,增强学生努力学习现代科学、深入钻研专业知识的信心。
实验动物为当今世界生命科学、生物技术、食品医药和畜牧兽医等领域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因此,善待动物既是人道主义的需要,也是科学研究的需要。在介绍家兔作为模式生物开展科学研究的过程中,以河南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李明教授团队开展的家兔食粪性相关研究的实例入手,引入科学研究的基本要求和实验动物福利和伦理问题。近年来,为了明确食粪行为对家兔的重要生物学意义及其潜在的调控机制,团队成员采用佩戴宽项圈的方式建立禁止食粪家兔模型,但是在研究成果的发表过程中因佩戴项圈对动物福利和实验结果严谨性的影响受到质疑。为了解答这一问题,团队成员在佩戴宽项圈禁止食粪和对照组家兔中间又增加了一组佩戴窄项圈但是不影响食粪的家兔作为阳性对照,发现佩戴项圈的这一处理方式并未对家兔的采食量和日增重产生显著影响,解答了前期成果在发表过程中遇到的疑问。通过亲身讲述发生在学生身边科研团队的实验例证,不仅让学生更加理解动物伦理及实验动物条件一致性的重要意义,同时也让同学们感受到科学研究的乐趣所在,激发大家的探索精神。另外,通过这一例证,引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与时俱进”的相关理念,动物的本能行为和习性都是在长期的自然选择和进化过程中形成的适应性行为,我们每个个体作为社会的一个小分子,要与时俱进的不断学习新知识和技能,积极的去面对竞争和挑战,才能更好的去适应社会的发展、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动物科学是生命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动物科学的发展不仅可以为人类提供高质量的动物性产品,极大地提高人类的生活水平和健康状况,同时关乎着生态环境和谐发展与平衡。在高校专业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一定切忌“贴标签”“两张皮”式的生搬硬套,只有让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从本课程中自然长出,与专业知识、专业精神相得益彰、合而为一,才能真正彰显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润物无声的效果。在动物科学相关专业课程如《特种经济动物养殖学》中融入思政教育,把国计民生发展和我国特种经济动物行业面临的困境等时代命题融入专业教育,注重对学生的科学思维训练和科学伦理教育,激发学生的爱国精神和科技强国的责任感,引导学生崇尚专业、以强农兴农为己任,培养学生严谨踏实的治学精神和实事求是的专业态度,更好的服务于国家战略和行业发展要求。
本文以地方高等农林院校特种经济动物养殖学课程为例,结合课程内容列举了大量教学过程中的课程思政案例及个人心得体会,为进一步做好高等院校专业课程的思政建设提供了参考。任课教师“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坚持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位一体”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建设,把思政教育有机地融入到特种经济动物养殖学专业理论课程及生产实践教育的各个环节,使专业理论课程及实践课程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构建全员全方位育人大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