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式婚礼服饰的跨文化元素创新设计研究

2022-12-14 11:36张予秋
西部皮革 2022年12期
关键词:中式服饰婚礼

张予秋

(南京艺术学院 设计学院,江苏 南京 210013)

中式婚礼服饰随着婚仪制度的确立和发展,自其产生起,设计变化都与社会文化紧密相联,21 世纪以来各文化形态交流融合以及多元文化的共存,都对传统婚礼服饰的设计视角、设计审美、设计形式和设计语言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1 中式婚礼服饰的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冠服制度及婚姻礼制形成于商周时期,先秦时已就“六礼制度”,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将婚礼分成六步。“六礼”内容丰富,规定严谨详尽,它作为中国传统婚姻礼俗的重要组成部分延续传承于各朝代,成为中国传统婚姻礼仪的基础[1]。

东汉时期,袍服、深衣和禅衣是普遍穿用的服制,也被作为婚礼服饰的主要样式,并设计出用十二种颜色的丝绸作为服用面料,以区分不同的身份和阶层。唐代婚礼服饰——钗钿礼服,将以往庄严端正和唐时期服饰的热闹喜庆加以融合,其形制是大袖衫、长裙饰以披帛、外套广袖上衣,新郎色绯红,新娘色青绿,独具特色。宋时崇儒家思想,虽基于唐制,但整体造型偏窄,样式含蓄内敛,色彩偏好简洁自然,最具辨识度的便是“霞帔”。明代,受科举制度影响,婚礼服饰借用“假服”,即男子可穿用官服,官员的女儿可穿与其母亲身份相符的命妇服饰。“假服”至清代,都是随着服饰制度的改变而产生的,男子为青色长袍,外罩绀色马褂,头戴插着赤金花的暖帽,身披红帛;女子为红地绣花袄裙或旗袍,外穿背心式霞帔,簪红花戴凤冠。直至19 世纪末,婚礼服饰基本沿用清代样式,上袄下裙,长袍马褂,多为红色,俗称“红喜裙”[2]。相比之下新郎的服饰并无多大变化,依旧是传统的长袍马褂。“亦中亦西”的婚服形式出现在民国时期,婚礼从形式到内容,都普遍接受了西方风习,一般开始采取中西合璧形式,服饰也呈现中西结合式样——中式长裙配及地白纱,长袍搭西式礼帽。

2 中式婚服的审美视角及设计类别

虽然各时期各区域婚礼服饰的特点不尽相同,但设计的灵感来源和其中包含的民族服饰文化,以及表达对姻缘的信仰寄托和美好期待确是如出一辙的。

(1)汉服式,受中原文明影响,以汉民族文化为中心,沿袭上衣下裳服制和深衣制,交领右衽、束腰宽袖,曲裾或直裾,色彩以红为主,黑为辅。整体设计讲究“中和”及展现“礼仪”,端庄文雅,谦和礼让。

(2)裙褂式,源自满族传统服饰,制作工艺也以东北三省为最佳,后渐传至东南沿海地区,以广东的工艺为上。“褂”,即对襟短上衣,“裙”指下装长裙,样式多为马面裙和凤尾裙,裙褂式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刺绣工艺上,按刺绣密度区分名贵与否。“龙凤褂”“秀禾服”是裙褂式的两种主要款式,均有紧贴颈部的领口设计,以立领、圆领为主,龙凤褂裁剪较为修身,秀禾服则相对宽松且以云肩为配。裙褂式既承袭了汉族上衣下裳的婚服形式,又含有满族服饰造型特点,是中式婚礼中使用最频繁、最受大众喜爱的婚服式样。

(3)凤冠霞帔式,基本沿用明代婚服形制,“凤冠”是婚嫁时所戴的礼冠、彩冠;“霞帔”是嫁衣外类似披肩的饰物,其上绣制的图案多寡根据新娘的品级高低决定。霞帔式婚服主要依靠图案的组合方式展现装饰效果,总体设计较前两种更加传统、复古。

(4)旗袍式,旗袍是中国女性最具代表的服装样式之一,它流行于民国时期,首先在上海、广州等地区兴起,后成为女性的主要服装款式,亦作为当时婚服的流行式样。在20 世纪30 年代上海地区婚礼中,受西方白色婚礼服饰的影响,女子会穿着白色旗袍,并着重强调女性体态的版型设计,材质也多使用纱或蕾丝、软缎等,后期更出现了拖尾、及膝与改良短旗袍等多种式样,装饰上也出现了拓印、印染、喷绘等多种新型表现方式。

在中国传统婚嫁习俗中,女儿穿着母亲曾经的婚服,或由母亲亲手缝制嫁衣代表着家族的传承及情感的连接。中式婚服强调“隐喻”,喜用图案和色彩传达吉祥寓意,是婚礼服饰不可缺少的设计元素,如鸳鸯、蝙蝠、喜鹊、凤凰、蝴蝶、莲花、牡丹等动植物,或取自谐音,或纳成双成对的喻义,而百子图更承载着“儿孙满堂”的期待。色彩反映了人们趋吉避凶的心理状态,婚服自周代的“玄熏之色”后,先后历经了黑、赤、青、红阶段变化,明代后红色作为中式婚服的主要用色一直延续至今。

由于朝代更迭及各民族文化交流,婚礼服饰特别是汉民族婚服,其实在不同时期已经吸纳和接收了中原地区以外的文化审美和服饰特征,如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兴起,波斯、希腊文化的羼入,婚服上衣变短且有束腰,袖子加宽,裙子也变宽松,整体呈A 字型,婚服颜色也多以米白色为主;唐代包容开阔的心态加之丝绸之路的开通,使得中原文化吸收与融合了异域文化的基因,半臂应是受到了龟兹佛教文化的影响,“红男绿女”的婚服颜色体现出突破条条框框的传统观念,多元化的细节元素更是胡汉兼容的设计面貌,以及盛世之音的社会氛围的展现;清朝带进了满族的着装习俗,晚清满汉通婚,婚服“褂裙”就是典型的两族文化、习俗融合的产物;民国“西风东渐”带来了新旧思想的碰撞,中西合璧的婚服——改良旗袍成为婚礼的“常客”,在“文明婚礼”的倡议下的,西式的白色婚纱礼服与长袍马褂,代表着对于外来文化的接受和诠释。

3 跨文化视角下中式婚礼服饰的创新

婚礼是世界各国自古就有的仪式,但白色婚纱直到维多利亚时代才成为西方婚服的常规形式,使用历史不到200 年。西式婚礼大多指天主教或基督教婚礼,仪式流程和中式婚礼大相径庭,这里不做赘述。在人们的着装观念和着装习惯受西方影响的前提下,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传统婚礼仪式及婚礼服饰已很少出现,特别是自20 世纪90 年代后期,婚纱影楼掀起的模式化婚纱设计,走过场式的仪式流程,不仅失去了婚礼应有的神圣和肃穆,中式婚仪的内容形制,传统婚服背后蕴含的文化内涵更是鲜少被追溯。不断増强文化认同,以及在此过程中产生的文化自信需要在跨文化的基础上找到审美契合点,是中式婚服创新设计的原因之一。

文化融合及情感共鸣是又一原因。当下,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交织,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共存,中式婚服的设计需要包容性,要体现对不同时期、不同国家、不同民族文化的尊重和理解;同时审美情感的普适现象,也需要以兼收并蓄的设计角度去体现文化的多元性,以达到跨文化传播初衷。

第三个原因,基于人们对传统服饰文化传承与保护的热情高涨,从“汉服热”到国潮崛起,再到新中式设计的风靡,足以说明,弥补中式婚服的设计断层,与时尚潮流相呼应的新时代设计面貌,对于中式婚礼服饰来说正是非常好的契机。最后,消费视角的转变——品牌消费,设计需求差异化的加深,求新与求异在服装主力消费群中占据相当大的比例,中式婚礼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婚礼服饰由最初的租赁,即一次性消费转向出现购买传承的趋势,都是中式婚礼服饰创新设计的丰沃土壤。

4 跨文化元素的设计表现形式

中式婚礼服饰成规模的设计制作是从20 世纪90 年代开始的,如今已经形成了主题设计、带有强烈设计师及品牌风格、东方文化和其他文化在迥异的美学观念下所带来的互补融合的设计趋势。以下设计分析是基于本土婚服品牌,如“兰玉”“NE·TIGER”“蔡美月”“月白”“玫瑰坊”等,从婚服造型结构、面料材质、纹样配色、传统工艺、配套饰物设计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4.1 款式结构和细节设计

中式婚服整体款式趋于礼服化,多选择“X”型、“A”型、“H”型、“S”型等紧身或较合体型,造型的量感也有简约、轻松化的趋势;局部设计会保留明显的中式特点,或者对中式元素进行符号提炼。如在上衣下裙的传统婚服中,上衣加入省道及多条分割线将多余面料缝合,起到修饰腰身曲线的作用,下裙亦分割后平均加入等量面料,增加裙摆垂感,既有立体结构又保留中式韵味。领型选择坦领、交领、立领、鸡心领,提升腰线,扩大袖摆,又很好地展现了汉服、唐代服装、旗袍的典型特征。再如,融合中西方经典设计细节,从凸显胸、腰、臀比例的角度设计拖尾式、鱼尾式、齐地式、及膝式等多种婚服下摆造型;V 领、抹胸露背、无袖、喇叭袖、多层次荷叶边、盘扣流苏结合等,将中式婚服与西式婚纱最显著的外观差异恰如其分组合在一起。

4.2 面料组合和工艺设计

传统中式婚服大多使用织锦、绫缎,丝绸,婚纱绝大部分比例是各类纱质及蕾丝面料;中式更偏重精湛的织造和刺绣技艺的展现,婚纱多采用堆积层叠以凸显量感。在面料设计上,中式婚服往往将二者结合,一方面选择云锦、宋锦、缂丝等最具中国特色、能够代表织工艺巅峰及最高成就;另一方面,结合螺钿、蕾丝、金漆、纱面料进行拼接,如领口、肩部、腰部、裙摆等,不仅可以减轻中式婚服较厚重的视感,新型面料又可以增加视觉的对比效果,丰富设计层次。中式婚服最具观赏的特点在于美轮美奂的刺绣技法,苏绣针法灵活多样、色彩清雅、绣工精致传神,具有“平、齐、顺、光、和、匀”的特点,装饰性极强;粤绣配色富丽,构图丰满、用线多样,龙凤褂中的褂皇是最典型的案例;湘绣立体感较强,针法虚实相应;蜀绣兼具观赏性和实用性,针法平滑、针脚齐整,常用于喜服的饰边部位。中式婚服在工艺设计过程中,不仅很好的传承了这些传统刺绣技艺,还融合法式刺绣技艺,即“隐藏式反面刺绣法”,法绣工具最早来源于印度,后经改良形成链条式钩编方法,用极细丝线将亮片、缎带、珠宝等材料进行叠加,勾线、排列组合、填充构造出雕塑般的立体感,同时还结合贴布绣、垫绣、网绣、编结、立体花等多种装饰手法,使得纹样更加惟妙惟肖,使整体设计效果更加丰富、更具层次。

4.3 纹样和题材设计

随着主题婚礼的兴起,围绕特定主题进行设计策划具有更好的情感体验,这是婚服创新设计一个很好的视角。传统中式婚服“图必含意,意必吉祥”,在此基础上,根据婚礼既定主题,对图案及纹样进行局部提取和重组,如“囍”“金绣系列”,灵感来源于欧式古董家具、建筑、雕塑中的莴卷纹与中式蝴蝶纹、叶脉、横笛、渔鼓、龙凤的组合;“海底王国”系列,海水江崖纹与龙、飞禽走兽、八仙八宝吉祥纹等搭配使用,具有福寿海的寓意同时也很好的契合了海洋主题,对于传统龙纹的形态也做了抽象化处理,设计效果更轻松时尚,又不失传统韵味。

4.4 配饰的改良设计

团扇、捧花是中西婚礼的不同习俗,捧花以手拿方式,而团扇需以扇遮面。团扇捧花组合,汲取西方捧花守护以免遭疾病侵害的寓意,团扇一方面遮面示娇羞,另一方面以示丢掉坏习性和脾气。根据中式婚服的纹样及整体风格,扇面图案以花卉、动物为主题,扇柄用盘扣、流苏、编结等象征元素予以点缀,同时用鲜花装饰扇面,将苏绣、法式立体刺绣、珠绣、日式法式烫花等技法结合运用于团扇的制作中,是中西婚饰的创意性组合设计。中式婚服头冠的华丽繁复远胜于西式,“凤花钗冠”,多以金银质为胎,冠上龙凤造型,再饰以各式珠花,镶嵌各类宝石珍珠,并按等级确定饰物的数量和质地,现代“凤冠”造型更简洁轻盈,材质亦有更大的选择空间,结合新娘面部及发型,采用花环、发箍等设计形式,更适合卷披发型,且佩戴自由便利,实用性更高。

5 结语

随着文化伟大复兴与文化自信的不断增强,承载了精湛服饰制作工艺和文化美学内涵的中式婚礼服饰受到越来越多的设计关注,其设计形式和设计语言范畴也随着文化交流及审美包容度而不断产生新的视角。以传统中式婚服的设计类别及其特征为切入点,通过对本土婚服设计品牌和设计案例的分析,从款式结构、面料搭配、材质工艺、纹样重组、配饰改良等方面,探索当下中式婚服的创新设计手法和未来设计趋势。在基于不同的文化架构和文化理念共生共存的前提下,婚服的审美理念和传统设计差异随着文化沟通的增强而被进一步丰富,中式婚服形成了含蓄与开放相融合的设计面貌,尤其跨文化元素的创新使用,使中式婚礼服饰在设计传承、折射文化内涵和反映时代审美的角度都有了更大的发展。

猜你喜欢
中式服饰婚礼
动物“闯”入服饰界
蓝光·雍锦湾中式雅奢样板房
中式餐厅包间设计
听诸子百家讲“服饰穿搭”
从《长安十二时辰》看唐代服饰
最美中式酒店,你去过几个?
竹幼婷:那些年我参加过的婚礼
美籍华人修辞的形成——解读中式签语饼
多趣婚礼
毛南族婚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