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金枝
(渭南职业技术学院,陕西 渭南 714000)
在网络化、信息化的大背景下,信息化教学的开展大势所趋。对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来说,信息化发展是机遇也是挑战。基于互联网+视域下皮革专业思政课程应通过互联网的渠道来向学生展示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让学生得知,马克思主义不仅仅是一种信仰,而是一个十分严谨的理论体系[1]。
作为皮革专业思政课教师,如何充分发挥网络的创新驱动作用,是目前应深入思考的课题。而课程思政作为塑造学生优秀品质的关键渠道,其作用不容小视。在以往高职院校皮革专业课程授课过程中,专业教师往往会以传授知识为主,而思想政治教育通常会有专门的课程来开展。而通过详细分析课程思政的建设,可让皮革专业与思政课程两者相辅而成,促进学生道德品质与专业技能的协同发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以德育人、以文化人[2]。在我国,像皮革这种较为传统的行业急需一批具备爱国情怀、科研精神以及人文素养的高层次工科类人才去继承和创新。因此,本文以皮革专业课程思政教育改革为例,通过不断优化设计课程,探究如何将课程思政融入皮革专业育人体系的全过程。
课程思政的开展是提升德育理念层面的关键,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有着十分关键的作用。课程思政实质是不同种类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在教学体系当中提炼出爱国情怀、文化价值以及人才关怀等课程内容,以此来构建出全新三全育人思想教育体系[3]。
育人先育德,高校教师在开展教育的器件,要将思政工作三大规律逻辑基础谨记心中。在传授专业知识过程中,应主动灌输引导学生坚持正确的核心价值观[4]。课程思政改革期间,思政只是必要的手段,而利用思政来达到育人的效果才是最终的目标。为此,通过互联网+视域下的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可使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渠道从单一扩展至不同的课程,促使皮革专业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
近年来,我国市场经济发展极不稳定,皮革行业也来到了结构转型整合期,国内外皮革企业的实力差距不断缩小,高层次技术型人才成了各大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取胜的关键因素之一。然而,在互联网+视域下,制革企业也面临着全新的挑战,需要一批拥有较高专业素质的人才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只是传授学生专业方面的知识,并没有结合行业需求培养学生的创新、钻研精神。这就需要高校加强自身的思想政治改革工作,在皮革制品材料开发、制革清洁化生产等研究中,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理论知识与专业技术结合的应用能力,而且还要使学生养成敢于创新的精神、自主服务意识以及潜心科研的工作信念,确保学生在未来生活与工作当中展现出社会所需的人文关怀精神[5]。由此可得,课程思政的创新与合理建设是高校教育改革的必要路径。
在互联网+视域下,如何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以及专业能力是目前高校开展教育的核心任务。构建含有课程思政的皮革专业教育方案,这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主要难点可划分为三个方面:①皮革专业内容与课程思政的相结合,不同的专业在开展课程思政教育改革的难易程度不同。例如,课程资源较为丰富的人文学科,这一学科在资源整合过程中就比较容易,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融入也较为简单。而理工学科的学生在文化素养方面一般都比较薄弱,学科原有的思政内容也极为少见,而皮革专业更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理工学科,为此,皮革专业思政教育改革设计起来相对难一点,这也是本研究的难点之一[6]。②课程思政与教师的融合,高校教育在开展过程中通常以导师制为主,由于高校所含的课程学习都含有专业化的特点,而导师作为学生领域的指路人,可引导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有效创新。与此同时,大学阶段是学生学习撰写论文的关键时期,而导师是构建“论文+课程”育人体系的重要桥梁。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通常由专业思政教师与导师来共同负责,而导师作为学生大学时期关系最密切的教师。为此,如何才能使专业思政教师与导师之间配合默契,并共同提升学生自主学习与创新的能力,也是目前的难点与重点[7]。③企业实践与课程思政结合,在工科领域,皮革专业所培养出的高层次人才主要是面对企业与社会,此外,在培养高层次专业人才时不能只限于理论,而是要将核心落实到实际生产当中,为行业经济发展提供科学支持。
从课程思政元素挖掘的方式来看,课程思政融入皮革专业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思政元素挖掘程度浅、融入方式单一等问题。首先,皮革专业教师无法针对皮革产业发展情况来深入了解,通常只能围绕比较片面的皮革产业思政元素进行分析。其次,教师在进行皮革产业与课程思政融合过程中,如若将过于“粗暴”的元素引入至教学方式当中,会严重阻碍皮革专业课程思政教育改革的开展。此外,还有部分教师在进行授课过程中,只是将带有思政方向的议题直接引入至皮革专业当中,这种方式会忽略学生对思政教育的实际需求,最终导致学生对课程思政的兴趣逐渐消失。
互联网视域下皮革专业课程思政教育改革的建设需结合专业特色,以此为基础,提出个性化人才培养目标与共性素质培养目标。
3.1.1 个性化人才培养目标
根据学生不同的个性特点,着重培养三类人才:①学术性人才,具有勇于探索的好奇思维、轻工技术、工程理论以及扎实的科学研究技术,着力于研究科学理论以及技术原理。②技术创新人才,自身创新动手能力较强对难题导向的科学问题善于自行解决、含有良好的服务意识、敬业精神以及科学素养,善于从事技术管理工作[8]。③复合型人才,含有较强的科技创新意识、团队合作精神以及国外语言交流能力,能肩起现代化企业管理工作,为我国文化与技术提升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3.1.2 共性素养培养目标
通过课程学习、科学研究以及社会实践等环节的协同培养,使学生可以更加系统地掌握专业理论知识,了解皮革学科未来发展趋势;学术道德优良,可通过自己获取相关知识,能与团队之间合作交流;除了专业知识掌握熟练、学术交流能力以外,还应具备爱国情怀以及职业素养。
课程思政的首要元素植根于课程知识教学中的特色以及道德元素。皮革产业在大众的眼里属于高污染的行业,自从20 世纪末,天然皮草的出现在时装领域中引起了巨大的轰动。但事实上已经实现制革加工贸易废弃物的资源转化,是我国现有的支柱产业。同时我国皮毛协会以及政府部门也一直反对屠杀、虐待动物的事况[9]。
皮革专业课程思政教育改革建设的关键就是在课程教学活动中挖掘人文素养元素,使学生对皮革行业的误会彻底消除,提升学生对皮革专业的未来发展认知。课程思政除了人文素养外,另一个核心基础便是立德树人。为此,在针对学生教学过程中,可对价值引领的教学内容进行深层次挖掘,主动鼓励学生抱有积极的学习状态,并在今后的岗位当中大有所成。
课程思政教育改革不是说要使皮革专业课程一味的去模仿思政课程的教学方式,而是要用科学的思维方法以及主流的德育理念去引导学生,确保学生在收获专业知识的同时,主动思考价值领域的观念。此外,课程内容上要将学科特点作为基础,及时组织相关成员开展教研探讨活动,论证科学合理的切入点,将课程思政彻底融入皮革专业课程以及教学大纲中[10,11]。
课程思政教学方式的创新,就是挖掘互联网、思政教学以及皮革专业三者之间的契合点,发展“互联网+”视域下皮革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新方式,有目的性的增强课程思政的实效性[12]。在“互联网+”视域下,混合式教学方式可实现师生之间的衔接,线上与线下教学方式优势也得以互补。教师作为学习环境的主要构造者,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也不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者与知识被传授者。为此,“互联网+”视域下皮革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应采用全新的方式,如图1。
“互联网+”视域下混合式教学方式可实现教学环境构建、线上线下教学以及社会实践三个环节的结合。学习环境的构建首先要从选择合适的网络平台开始,只有选择支持课程思政的平台,才能继续搜集相关的教学资源,并设计开发出思政相关课程。课堂教学中如何让学生主动去解决学习中所遇到的问题以及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成为了目前的关键。而将多媒体以及互联网等技术手段应用至课程教学当中,通过音频、视频、图片等形式来将教学内容呈现给学生,学生积极性会被新鲜事物所吸引。此外,教学期间多采用案例分析等教学模式,以小组讨论、成果展示等方式来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线上教学可分为前期自学与后期巩固两阶段,线上教学前期,学生可通过登录相关的网络平台来自主进行学习,例如,MOOC、微课资源库等;后期巩固阶段,学生可利用教师所挖掘的优秀资源来进行巩固学习,教师也可主动引导学生进行课后延伸阅读并进行在线测试等。通过上述不同环节的衔接,课程思政教育改革有效地覆盖了皮革专业教学以及管理的各个环节,不但使教师与学生的积极性得到了调动,而且形成了良好的多位一体育人平台[13-14]。
“互联网+”视域背景下,皮革专业课程思政教育改革迎来了全新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种种困难与一系列的挑战。皮革专业教学过程中课程思政的内容融入就应从实际出发,以学生为核心,通过塑造全新的师生关系,打破传统教学评价体系,不断挖掘“互联网+”背景下课程思政教学的新方法与新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