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贤龙|文
一位安全界的同行与笔者分享了一个非常好的安全管理案例:他们公司的安全管理部与信息技术部联合推行了“每日一题”的做法。早晨,当办公人员要上班使用电脑时,电脑开机就会进入“每日一题”的界面,只有正确回答电脑弹出的选择题后,才能进入电脑桌面,开始其他的操作。通过这种做法,提高了员工的安全意识和知识,让员工对相关安全法规,公司安全制度、标准掌握得更牢固了,也实现了办公人员在安全管理上的全员参与。每天开机答题还变成了一个很有仪式感的事情。通过管理手段(如培训、制度、监督、考核等),可以让部分员工被动遵守,但通过先进的技术手段可以约束人的行为或迫使人员对某项操作不得不做。尤其是对于现场的隐患问题,企业更需要优先考虑通过工程技术措施去整改,利用工程技术去实现本质安全或采取“防呆”措施(为了避免使用者的操作失误造成人身伤害,包括无意识的动作或下意识的误动作,针对这些可能发生的情况来做预防措施)减少伤害事故的发生。上面的案例还告诉我们另一个启示:安全管理人员要善于借力,能够发现和运用企业内外部的资源和技术来推动安全管理工作的提升。
工程技术措施可以很好地解决某个现场单一的、简单的问题,要有效解决某些复杂的安全问题就离不开管理的措施,例如:高铁上禁烟的案例,就是使用了技术属性和管理属性相结合的方式,从而取得了良好的禁烟效果。高铁上运用的技术措施有烟感报警装置,管理手段上也有创新,出台了“黑名单”制度。技术属性和管理属性结合的结果是:只要有乘客在车厢吸烟就会被烟感装置发现并报警,乘客只要被发现就会纳入失信名单导致半年内无法乘坐高铁,还有可能会被拘留。再如:生产现场即使实现了设备安全本质化,还是要对员工进行安全教育,防止其自身的不安全行为导致伤害,同时要建立激励的机制,鼓励员工报告安全问题和进行安全改善。
另外,安全管理工作还需要发挥文化属性的作用,安全文化是解决人的意愿问题,让大家能积极主动地去做安全。有些企业认为:自己企业的安全管理基础较差、设备设施比较落后,而安全文化是比较高级的东西,做安全文化还没达到那个阶段,所以做安全文化是虚的,也起不到作用。这种都是错误的安全认知,越是企业设备设施落后,又不能加大安全投入进行改善,越需要建设安全文化,因为安全文化在某种程度上可填补技术防护、安全制度的不足或缺陷。企业要树立正确的安全价值观,需要领导们在安全管理方面以身作则,需要在各层级推行可持续的安全活动,需要让员工在安全管理上得到尊重和认同,如此才能正向影响全体员工,激发他们的安全意愿,实现更高的安全绩效。
安全工作是一项围绕现场风险管控的系统工程,靠运动式的安全检查或严格的考核在短期内可能会有作用,但要想长期地、稳定地管好安全,必须重视安全的技术属性、管理属性和文化属性,并让三者相结合,共同发挥风险管控的作用。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