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雯菲 金朝晖
1.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 长沙 410208;2.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湖南 长沙 410007
胃食管反流性咳嗽(gastroesophageal reflux-related cough, GERC)是由于胃酸或其他胃内容物发生异常反流进入食管,进而引起咳嗽为突出表现的临床综合征[1],是慢性咳嗽的常见类型之一。它以咳嗽为主要临床表现,或伴有嗳气、反酸、胸骨后烧灼感等[2-3]。其咳嗽通常以白天为主,干咳或咳少量白色黏痰,当直立位或体位变换时更易出现咳嗽,进食油腻或酸性刺激性食物可诱发咳嗽或使原有咳嗽加重[4]。西医以制酸药、促胃动力药等药物治疗,或手术治疗。中医无特异性病名,归为“内伤咳嗽”“久咳”“食咳”“反酸”等范畴,病机多归于脏腑功能失调,致使肺气上逆作咳,治疗上不同医家有着其独有的见解。金朝晖教授认为胃食管反流性咳嗽归属于内伤咳嗽,不止于肺,亦关乎脾胃,认为脾失健运、胃失和降、肺气上逆在胃食管反流性咳嗽病机中占据重要地位,治以健脾和胃、降逆止咳,运用香砂六君子汤随证加减,在临床上取得显著疗效。
《医学三字经》曾言《内经》虽有五脏六腑诸咳,却重在“聚于胃,关于肺”,咳嗽不离乎肺,亦不止于肺。咳嗽以肺、胃为重,然而脾、胃同处中焦,燥湿相济,升降相依,言胃并不能离脾。
1.1 经络相连 《灵枢·经脉》有云 “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还循胃口”,《素问·平人气象论》云“胃之大络,名曰虚里,贯膈络肺”。通过经脉属络,脾胃构成表里关系,而足太阴脾与手太阴肺同属“太阴”,所谓“同声相应”[5]矣。
1.2 五行相生 五行相生是指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有序的递相资生、助长、促进关系。“土”为“金”之母。脾土生肺金,脾气运化,化气以充肺。脾气虚衰,生气无源,以致肺气虚弱。
1.3 生理配合 《素问·经脉别论》所言“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气机升降、津液代谢的过程体现了肺胃在功能上的相关性。宗气的生成依赖于肺之清气与脾胃之谷气,司一身之气盛衰,肺气宣降输布促使脾胃化生水谷精微,而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又反过来充养肺气而维持肺生理活动。肺气依赖宣发肃降的生理特性而行水,脾气运化水饮,肺脾相互配合方能保证津液的正常输布与排泄。
1.4 病理相关 《素问·咳论》曰:“其寒饮食入胃,从肺脉上至于肺,则肺寒。”黄元御在《四圣心源》中对肺胃两脏在咳嗽一病发生中的作用进行阐述“咳嗽者,肺胃之病也”“阳明之阳虚,湿夺其燥,则脾陷而胃逆,肺无降路……呼吸壅碍,则咳嗽发作”。清代林珮琴在《类证治裁》记载“咳呕并作……先安胃气”。因经络相连,五行相生,生理相合,一旦一脏受邪则累及它脏,脾胃受邪可干肺也。
外邪入侵、饮食不节、情志失调、起居劳役不当、禀赋不足、久病体虚等与本病产生密切相关。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引起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以致脾失健运、胃失和降、肺气上逆而作咳。
金朝晖教授通过对胃食管反流性咳嗽症状特点、脏腑相互关系等进行分析,将其归属于中医“内伤咳嗽”之“脾胃咳”。金朝晖教授认为胃食管反流性咳嗽属于久病内伤之咳嗽,非肺之本病,而是他病致使脏腑功能紊乱,肺咳从生,可从他病及肺论述。金朝晖教授认为脾胃乃其病本,脾胃与肺生理相连、病理相关,脾胃一伤,邪自干肺。多从本虚标实而论,或因脾胃本虚,纳运不健,精微不归正化,痰浊由生,上干于肺,或饮食不调,喜好肥甘炙煿,熏蒸肺胃。此外外邪、情志等亦可为其因也。金朝晖教授认为胃食管反流性咳嗽的主要病机为脾失健运,胃失和降,肺气上逆作咳。脾失健运则无力化生精微充养肺气,痰浊之邪内生上干于肺,胃失和降则气机紊乱,气之枢机不利则肺失宣肃,肺气上逆,冲击声门而作咳嗽。金朝晖教授依据胃食管反流性咳嗽主要病因病机及相关脏腑,认为其总属本虚标实,当标本兼治,治以健脾和胃,降逆止咳,方用香砂六君子汤随证加减。培补脾胃为其本,脾胃健运,则肺气得充,气机、津液归于正化,咳嗽自止。随证加减,或制酸止痛,或行气消胀,或重镇降逆,或化积导滞。此外,注重患者饮食调护,嘱患者控制生冷、肥甘、辛辣摄入。
古今从肺脾胃论治胃食管反流性咳嗽占多数,非一家之言。《素问宣明方论·积聚门》中提出若因胸中不利出现痰嗽喘促,用利膈丸调脾胃壅滞,气及一转,饮食自消,痰嗽自平。吴银根[6]治疗胃食管反流性咳嗽或以降气和胃,或调理脾胃、温中和胃,用旋覆代赭汤为主方加减。王玉等[7]通过数据挖掘发现治疗胃食管反流性咳嗽的用药归经多属肺经、脾经、胃经,多用二陈汤为基本方。杨来等[8]认为治疗胃食管反流性咳嗽力求勿使“中焦壅塞”,调理中焦气机为法;刘春芳等[9]发现,通降和胃方能抑制反流。
胃食管反流性咳嗽与肺脾胃密切相关,故从肺脾胃三脏论治胃食管反流性咳嗽是治疗该病重要方法。
患者匡某,女,38岁,湖南人,初诊:2020年12月2日。主诉:反复咳嗽半年余,加重1周。现病史:患者诉半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咳嗽,近半年来,咳嗽反复发作,咳白黏痰,白天为主,有时午间进食油腻后咳甚,食后时常出现嗳气、腹胀,偶有反酸烧心,自诉在外院查胸部CT、肺功能等未见明显异常(具体不详);胃镜示:慢性糜烂性胃炎。未规律服用雷贝拉唑肠溶片、止咳糖浆等,可暂时缓解,但病情反复,近一周来发作频繁,为求进一步治疗,特来我院呼吸科门诊就诊。现症见:咳嗽,白天明显,呈阵发性,咳甚欲呕,痰量中等,咳白痰,能咳出,咽部异物感,咽痒,时有嗳气,腹胀,偶有反酸、烧心,无恶寒、发热、腹泻等其他不适,食欲欠佳,夜间能入睡,二便尚调。查体:舌淡红,边有齿痕,苔小黄,脉滑;咽部稍红肿,咽后壁滤泡增生;两肺听诊(-)。西医诊断:胃食管反流性咳嗽;中医诊断:咳嗽(内伤咳嗽),证属脾虚气滞证。治以健脾和胃,降逆止咳。方用香砂六君子汤加减。具体方药:木香6 g,砂仁6 g,陈皮6 g,法半夏10 g,党参10 g,茯苓10 g,白术10 g,旋覆花10 g,乌贼骨10 g,瓦楞子10 g,蒲公英15 g,射干10 g,蝉蜕6 g,浙贝母10 g,薏苡仁20 g,厚朴10 g,黄连5 g,甘草3 g。7剂,乌贼骨、瓦楞子先煎30分钟,除砂仁后下外,与其余药煎煮,1剂,早晚温服。嘱患者避风寒、畅情志,忌辛辣刺激、肥甘厚腻等。二诊(2020年12月9日):患者诉白天咳嗽较前减轻,无夜间咳嗽,嗳气、腹胀等症均较前减轻,偶有反酸,无明显烧心,大便偏稀,舌苔脉象大致同前,咽部无明显红肿,因患者咳痰减少,大便偏稀,在原方基础上去射干、黄连、蒲公英等苦寒之品,继服1周。三诊(2020年12月16日):偶有咳嗽,咽部轻微异物感,饱食后偶有嗳气、腹胀,食欲转佳,大便正常。舌脉大致同前,咽部未见红肿。因患者无咽痒,故在二诊方基础上去蝉蜕,腹胀明显减轻,去厚朴,无明显咳痰,去浙贝母,考虑患者久咳伤阴,故加麦冬滋阴利咽,加黄芪扶正健脾,继服14剂,后询及咳嗽基本缓解,近半年未复发。
按语:患者就诊时无肺卫表证,且咳嗽日久,病程较长,故划分为内伤咳嗽。患者咳嗽,咳痰色白,且进食油腻后咳甚,食后常嗳气、腹胀,舌边有齿痕,此咳嗽求之内因,从它脏相求。患者地处湖南,气候潮湿,多食辛辣肥甘,内外相引,脾胃功能失常,脾失健运,胃失和降,中焦气机枢纽失利,则一身之气机不调,脾虚则无力化生水谷精微上输于肺,则肺气不充,日久肺气渐虚,且肺气宣肃受脾胃之气影响,胃气上逆,则肺无降路,失其肃降,而上逆作咳,肺脾两虚,则津液不得运化,留滞成痰浊。病程缠绵,咳嗽日久,不离肺、脾、胃之病变,三者相互影响,以脾失健运、胃气上逆、肺失肃降为机,宜健运脾胃,降胃逆之气,使肺气得以肃降,咳嗽自止。方以香砂六君子汤为基础,脾旺胃和,脾土健运,脾胃、肺脏气充形盛,痰浊水饮生化无源,共奏益气健脾、行气化痰之效。依据患者症状表现,加旋覆花降逆和胃;加瓦楞子、乌贼骨制酸止痛;蒲公英清热解毒消肿;射干利咽消肿;蝉蜕利咽止痒,驱散风邪;浙贝母清热化痰止咳;薏苡仁健脾利湿;烧心则加黄连清泻胃火;厚朴行气消胀;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共用,随证加减,合理配合,并重视饮食调护,在临床上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近年来,随着对GERC的临床关注度提高及研究的深入,发现其发病率在我国呈增长趋势[10]。长期咳嗽对患者的身心健康或社会性活动产生不良影响。而西医治疗靶标单一,周期长且存在不同副作用,患者配合度差。金朝晖教授认为本病治疗重在以脾胃为本,从它脏论治,肺咳自止,处方以香砂六君子汤随证加减,配合饮食调护,丰富了胃食管反流性咳嗽的诊疗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