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莉莉
上海市普陀区管弄新村小学
2022年春季,由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要求,学生的学习又一次切换到线上模式。教育信息技术的发展与线上资源的丰富为高效、智慧的学校教师线上教研提供了可能,而教育教学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新形态又倒逼教师专业水平的迅速提升。本文从建构高效、智能的教师迷你(mini)教研模式入手,通过基于实践的行动研究,促成教师在校本研修中的深度学习。
迷你教研是上海市普陀区管弄新村小学于2013年开始实践的教研模式。这一教研模式形成初期,是为了解决师资相对薄弱的学校各学科教师专业发展不均衡的问题。在实施教育教学的同时,为了确保全体教师共同参与教研的有效性,学校既要保证教研流程和质量,又要控制研修的总时长,故将此教研模式命名为“迷你教研”。在推进的过程中,学校构建了“学习互助共同体”,为教师专业化均衡发展扫清障碍,促进教师共同成长。
然而,在教研发展的过程中,教师也遭遇了困惑。比如,“双减”政策背景下学生学习负担的减轻、综合学习能力的提升对教师的跨学科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又如,在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学校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使传统教师的资源配置很难满足个性化、创新型教学的需求。
基于对上述问题的思考,我们结合实践,不断地将迷你教研升级。我们认为,当前背景下教师的专业发展方面有以下能力需要通过研修提升。
一是反思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遇到困难和问题,要善于反思,不断改进和完善教学方法。在当前数字化转型的背景下,教师更应认识到教学手段、教学模式的变化,并在熟练掌握数字化平台支持功能的基础上,基于教学实践进行数据分析与反思检视。
二是研究能力。教师要善于发现教学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并挖掘问题背后的意义。学习用一定的理论解决问题,这一过程既是教师个体研究的过程,又是教师之间合作的重要手段。
三是创新能力。学生是不断变化的教育对象,教师要在共享化的社区学习中不断学习新理念、新技术、新方法,来真正促进学生的“学”。只有教师创新能力提升,才能带来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
综上,我们将迷你教研的特征概括为共享化的社区学习、创造化的思维发展、深度学习。迷你教研作为一种校本实施的新型教研模式,将共享化、数字化、个性化贯穿于整个教研过程中,为实现教师培训中的深度学习提供了新思路。我们在实践中发现,教师的深度学习在智慧学习环境中更易实现。因此,迷你教研的有效推进强调数字化应用和支持。云端迷你教研应需而生。
根据本校教师队伍发展的需求,我们结合实践,从教师个体活动、学习共享活动、研修流程入手,构建了三层面(教研组、参研教师、研修流程)、三阶段(教研前期、教研中期、教研后期)和五流程(集体备课、课题汇报、教学展示、教研活动、全员反思)的迷你教研模式,即“335”模式。整个模式依托智慧化学习环境,融合个性化反思和合作式探究学习,最终达到提高研修效率、促进教师深度学习的目的(图1)。
图1 云端迷你教研模式
构建深度学习的云端迷你教研在实践中按照教研前期、教研中期、教研后期三段式推进。
1. 教研前期:精心设计
教研组根据教育教学中产生的困惑和问题确定研修主题,根据学情以及教研组研究进程精心设计研修内容。教学前,通过数字化平台向学生及教师发放课前学习资源。担任核心研究任务的教研组成员根据平台反馈情况进行智能学情分析,掌握学生对相关课堂学习内容的学习基础情况。参与研修的教师根据平台发布的研修主题和学习资源进行课前代入式思考。
2. 教研中期:精准教学
教师依托学习平台,进行15—20分钟的线上互动教学展示。教师回顾课前发现的知识疑难点,抛出学生错误率较高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互动学习。主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借助终端实时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即时调整教学策略。参加研修的教师在观课的同时,围绕核心问题进行思考。
3. 教研后期:精彩互动
担任核心研究任务的教研组成员进行教研展示,根据平台出示的学习结果,完成简单的数据分析,然后进行反思检视,引发全体教师的思考和教学改进。全体教师进入在线观测平台,给出观课评价结果,并打破学科界限,在线上论坛发布各自的观点。该线上论坛有两个主要目的:第一,作为储存教师教学思考的数据库;第二,将所有教师的想法公开。教师的这些想法一旦在公共社区被讨论,引发辩论和改进,就能够帮助参研教师有意识地以一种系统的方式将自己的教学和观点联系起来,从而获得更好的专业提升,以及提高主动性和创造性。
云端迷你教研的实践推进颇见成效。以下是2022年春季线上教学期间,学校开展的以“课堂流程再造,个性学习思考”为主题的云端迷你教研片段。
片段一:教研中期,课堂教学简要实录
本次教研担任核心研究任务的是一年级语文教研组,教学内容是语文学科部编版第二册《人之初》的第二课时。在2分钟的线上互动教学中,授课教师吴老师的教学有3处与众不同之处。第一,为了解决部分低龄段学生“躲”在屏后不肯“发声”的教学问题,教师采取了每天上课随机邀请3名“观测员”的方法。在互动课中,这3名被邀请为助手的学生的麦克风和摄像头始终是打开的。他们与教师即时互动,其余学生则可以远程“举手”发言,共享学习成果,个性化教学指导效果良好。第二,课前教师通过平台汇总了上一教时学生提交的写字作业和朗读音频,根据学生预习的完成情况反馈,调整互动教学的内容设计——针对学生的学习起点教学,是教师整合一年级学情,进行“教学流程再造”的实践初衷。第三,为了解决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需求存在差异的问题,教师在教学课文内容的同时,进行了适当的学科内容拓展,推荐并引导学生阅读《三字经的故事》等课外书籍,将线上教学和线下阅读进行了有机整合。
片段二:教研后期,研修互动简要实录
经过20分钟的互动教学之后,全体教师离开该班,同步加入学习共享会议室。学校信息部先是结合平台给出的课堂报告,简单回顾了课堂教学的精彩瞬间,并分析了学生参与度、教师讲授时间等数据,并在学校的课堂观测平台将全校教师在观课后的评分进行了数据分享。结果表明:授课教师的课堂教学综合评分为93分,明显超过同一年级同学科教师的课堂观测评分均值。一年级语文教研组从上学期就开始着手研究“小学低年级学生‘指尖上阅读’的实践研究”课题。随后,该教研组成员联系本堂课教学,就课题研究情况作了汇报,简述了本堂课教学设计的研究背景,并围绕本次迷你教研的主题——“课堂流程再造,个性学习思考”整合教研组成员的实践与思考,进行了教学研讨。
全校教师在学校的微信课堂观测平台上,打破学科壁垒,进行了互动评课和教学评价。图2为部分学科教师的观课评价。
图2 部分学科教师的观课评价
经过多年的实践,学校教师认为迷你教研模式有利于提升大家参加研修的兴趣,更有益于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提升。在不断升级的迷你教研活动中,教师应对教育数字化转型的信心也在不断提升。在本次线上教学开始之时,教师就在研修活动中提出了各自对提升线上互动教学有效性的思考。比如,基于“空中课堂”资源开展教学研究是有效策略。教师提出由市教委统一录制的“空中课堂”“基于课标、设计精良、重点突出、节奏紧凑”,对于教师把握课程标准、落实教学重难点起到了很好的引领作用。为了能使“空中课堂”资源的效能最大化,教师建议学校可以依托迷你教研,组织教师反复观摩微课,记录教学实录,并结合学情,将微课进行切片,选择合适的视频片段或习题分析融入自己的线上教学,以提升教学效果。又如,整合数字化转型平台开展师生互动。本校是首批上海市数字化转型平台试用实验学校。2022年3月初,根据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要求,学校同时有10余位教师、80余名学生被集中隔离或居家隔离。为了推动线上+线下的混合式学习,学校借助数字化平台,进行课堂教学异地同步直播。教师将集体培训与自主学习相融合,不断摸索新的教学方式,研究新的平台功能。经过云端教研,由教研组伙伴在教室里担任现场助教,四年级的数学教师进行了数字化转型平台的远程使用实践。进入全面线上教学后,教师建议通过迷你教研进一步探索各种平台智能工具的有效使用,提升学生参与线上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尝试通过大数据精准的分析,让教师的教学能更符合生情,更有的放矢。教师教研中的深度学习催生智慧化、个性化、开放性的教研氛围,最终得益的是课堂中的学生。
每次迷你教研活动虽然内容不同,但环节基本一致。从问题出发,在“335”模式的研修流程推进的过程中,教师从一个个课例中寻找到破解教育教学问题的原则、方法,从而实现教学行为的改善,逐步催生一批教师教学风格的形成,并由此循环往复,实现教学智慧的提炼。据统计,上海市普陀区管弄新村小学的教师在近三年内有6位教师通过了高级职称的评审,占全校教师专任教师总人数的11%。几年来,学校教师在上海市基础教育青年教师评比、上海市时事政治教学评比、普陀区教育教学评优中屡屡获奖,更有教师的教学被收录进2021年教育部“基础教育精品课”。迷你教研模式的持续迭代有力地推动了学校教师的专业发展。
教师成长推动学校课程与教学的全面发展,学校办学品位不断提升。近两年来,上海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上海教育电视台、《解放日报》等媒体多次对学校进行采访报道,如《上海:公办小学首批验证启动 地段生回流家门口学校》《科学有序服务新生验证 家长首选家门口好学校》等。每年招生时,家长和学生“用脚投票”,也表达着他们对学校和教师的信赖与喜爱。
综上,经过数年的实践探索,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深度学习水平都在不断提升。 在不断催生智慧化、个性化教研氛围,促进教师的深度学习能力发展的同时,云端迷你教研模式下的研修也提升了学生线上线下学习的品质,推动了学校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