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炜
(莆田学院 福建莆田 351100)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建立师范类专业认证制度,健全教师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是推动教师教育综合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突破口和着力点,是从源头上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的一项重要举措。在这样一个师范类专业认证以及体育教育专业实践体系改革的大背景下,怎样结合教育实践,培养出高素质应用型的师范类体育人才,成为各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向[1]。
师范类专业认证为体育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提供了可参照的标准,改变了以往高校体育教育人才培养缺乏统一评判标准的局面,对改善各高校体育人才培养的盲目性以及中小学体育师资的建设都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尤其是对于体育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有着重要的引领作用。师范毕业生可谓是中小学教师队伍的主要来源,师范类专业办学质量水平则直接决定了中小学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是影响中小学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因此,制订切实富有成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计划与具体方案,培养具备专业知识技能与全面综合素养的体育应用型人才,可以满足中小学对体育师范人才的巨大需求。从学校培养体系建设的层面来讲,体育师范类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对于适应中小学需求所做的诸如课程体系调整以及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的改革,将为学校长远发展起到有利的影响作用,为培养具备应用型能力的体育师范人才培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更为响应国家政策提供了人才输送的重要工作。
具体而言,体育师范类专业人才在进入中小学后,主要从事体育教学的相关工作,这需要体育师范专业的学生要具备与体育教学相关的诸多能力,除体育学的基本知识之外,还要有心理学、社会学以及教育学的学科积淀。因而该专业的教学内容都将偏向于实用性,可以适应市场的需求,教学方案与教学方法的使用都与学生的就业岗位紧密关联。教师要及时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对学生的专业课程学习作出相应的调整。然而,对于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是目前师范类体育专业培养中最有难度的部分,这需要教师以长期的教学经验培养出学生全面的综合素养。总之,师范类专业认证体系的改革,对学生的整体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也为师范类体育教学的改革创新提出了新的挑战。师范类专业认证的实施,整治了部分院校教育专业办学时间短、缺乏教育类教学经验的教育乱象,并对一些体育师范院校在扩大规模后导致学生整体素质低下的情况进行了制约。从另一个角度讲,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若想通过专业认证,必定要在人才培养质量方面进行创新改革,这将全面提高体育教育人才的培养质量[2]。
当前师范类体育的课程目标主要呈现在知识目标、职业技能目标和职业素质养成目标3个方面,虽然已经自成体系,但从师范专业认证的角度而言,缺乏对学生职业技能目标的重点培养,加上师范认证作为新的评价方式,高校对其认证的目的与标准还需要有一个认识的过程,因而教师仍然沿用着传统的体育教学方式,突出强调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却并没有贴合中小学体育教学岗位来紧密设置教学目标,缺少了师范类专业认证要求的目标设计环节。例如,对于师范类体育专业学生,结合专业认证的目标培养方向就不能仅仅停留在体育能力方面,而是以市场需求为方向,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人才的培养。但现有教学模式下,结合师范类体育教师的认证要求,偏重学生技能培养的课程设置,呈现出了与体育教育专业联系欠紧密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课程内容较为陈旧,未能与时俱进地吸收近年来先进的师范类体育教学精华;二是体育教育的课程内容与中小学体育教师的需求有差距。随着国家对中小学生身体素质标准的要求越来越明确,关于体育健康与终身素养的课程已经贯穿在中小学生的体育课堂中。然而当下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未能贴合中小学生的实际需求,虽然对一些跟进时代的课程内容进行了调整,但是并没有以师范专业认证的标准来进行整体性规划,还存在着较为随意的开课现象。
体育教育人才的培养离不开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而传统师范类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尚停留在理论基础知识的学习阶段,自师范类专业认证的教育指导方针实施以来,加大实践环节,与用专业认证的方式最终达到市场所需要的体育师范人才水准之间,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首先,从岗位、课堂、考证3 个环节之间的联系出发,当前的课程设置还没有考虑到以中小学的岗位需求和体育认证要求为标准,来进行不同任职条件、不同业务范围和能力要求之下的特色化课程设置。其次,职业资格考证对学生师范类体育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要求往往偏重实际操作能力的考查,然而当前的体育师范课程还停留在注重基本理论知识的讲解层面,即使涉及体育师范类的课程,也是以教师的视频案例讲解为主,并没有实现深入社会实践的人才培养方式。最后,从教师的授课层面来讲,因为教学目标与课程的设置以理论基础内容为主,致使教师的教学多采用讲授的方式,很少设置互动环节,更没有有效地把课程内容与实践结合起来,导致出现课程设置与职业能力不匹配的现象[3]。
因此,在当前适应中小学体育教师需求的趋势下,应当适当进行调整,加强体育技能技巧和实践环节的课时设置。另外,当前师范类体育教学与专业认证的衔接还欠紧密,师范类体育资质证书为贴近市场需求而设定考核标准,但是关于师范类体育的教学还没有形成与之相配套的管理课程设置,这些都是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体育师范类专业认证的目的不是只为了学生考取相关职业证书,而是以证书的市场型导向来引导学生的学习方式,督促学生以专业认证为手段,重点提高对体育教学知识点的掌握和运用。然而,现在的课程评价方式还是沿用以往的平时成绩+期末考试成绩的模式,平时成绩也只是参照学生出勤与课后作业以及上课发言等因素,并没有特别针对实践技能的评判标准,使得学生在这样的课程评价体系的导向之下,只注重完成对师范类体育基础课程的理论学习,而忽视了平时的实践技能训练,导致学生日后很难将所学知识融入中小学体育教学。
上文分析了师范专业认证对体育教育有着显著的推动作用,体育教育也将以此为契机来规范课程设置,丰富教学手段,提高专业教育的整体发展。当前体育教育专业的教学因整体课程规划不足和课程设置方面的问题,加之学校尚没有在课程体系构建方面与师范类体育资格证书的需求形成很好的衔接,于是师范类体育教学效果的提升处于艰难的境地。笔者结合对此问题的深入研究,认为改变这种现状的途径有以下几种方式。
师范类体育执业证书是企业在招聘管理人才时的有力依据,可见针对考证有方向性地建设新型教学体系的重要性。因此,要熟知师范类体育教师考证的专业技能标准,围绕着考证的标准进行解读,正确理解并以此为人才培养标准进行课程构建,确保学生所学的内容能够达到专业认证的要求,并与职场实际相结合,做到岗课内容的完美对接,是当下构建师范类体育新型教学体系的重中之重。
然而,在课证融合的市场需求之下,传统师范类体育教学的课程形式过于单一,基本上由教师作为主导,讲授式教学贯穿始终,很难让学生产生兴趣。因此,对学生体育教学能力的提升需要教师针对课程的特点构建出全新的教学体系。以下是以帮助学生专业认证为目标,以为学生提升适应市场需求能力为指向的师范类体育课程学时的设置(见表1)。
表1 师范类体育专业课程学时设置
从表1 可以看出,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的是系统掌握体育教育基本理论与技能,掌握学校体育教育工作规律,能胜任中小学体育教学和训练的专门人才。师范类体育专业课程体系包括专业课程与实践课程两部分。其中,专业课程又包括了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基础课程;人体科学、体育锻炼等的核心课程;英语、计算机等通用课程。实践课程除了有理论的基础,更多的是结合在中小学的实训实践,完成体育教学能力的培养。基于体育专业认证的新型教学体系,首先是压缩传统理论课程的学时,把师范类体育基础的理论讲解集中在16~18课时内完成,之后的大部分时间,要以模拟课堂、深入中小学实训基地、案例总结的方式,让学生充分利用课堂资源,更好地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自主学习并进行教学创新的意识。其次,对师范类体育课程进行教学模块的划分,有针对性有重点地进行教学。例如,在核心课程的实践环节,体育锻炼可以结合网络资源,向学生展示优秀的师范类体育视频,让学生了解该环节的实践操控要点,完善实践课程的教学内容。专业课程对理论课时进行了删减,但为学生讲解的各种体育教育范例的种类并没有减少,重点在实践课环节中进行边讲边练的教学方式。最后,在通用课程的实践模块,让学生深入中小学进行教育实践,在实习中不断地自我进步,掌握师范类体育的要点,从而建立起与中小学教育相匹配的教学能力,而不是之前在课堂上的纸上谈兵状态[4-5]。
师范类专业认证目标下的教学内容将以学生的实践能力为重点培养目标,全面提升学生在中小学体育教学方面的能力,形成一套完整的职业技能,达到师范类专业认证的考试标准,为日后顺利进入师范类体育行业做好充足的准备。教学手段的丰富,首先表现在对师范类体育课程的全方位重视,来自于学校、教师与学生3 个层面。学校在师范类专业认证的大背景下,深切感受到师范类体育综合素养的培养是其他一切技能发展的基础,因此要加大这门课程的课时数,修正师范类体育专业学生的教学大纲,侧重师范类体育综合素养课程的教学。教师要把握教学进度,合理安排师范类体育综合素养的课程模块,分配好各种能力培养的学习时间。学生要深切理解师范类体育综合素养课程的重要性,在思想与行动上给予足够的重视,有主动学习这方面知识的欲望,多在网络上学习先进的教学案例,对自己的中小学体育教学能力有所启发,最终达到资格证书考试的要求。
通过认证,不是唯一目标,体育教学能力的建立才是课程教学的最终目标。而中小学是检验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学习情况的最好场所。如前所述,师范类体育专业认证从市场的实际需求出发,处处体现着国家职业标准,可作为对教学进行考核的标准化衡量方式,也是衡量学生是否掌握了职业能力的根本标准。而课程教学手法是实现教学体系改革的基础,以师范专业认证的标准为目标,紧密结合中小学体育教学的需要,来提高体育课程的适时性。
教学手段可丰富多彩,结合中小学体育教学的要求,可通过放视频、互动、游戏等教学手法,切实为体育教学的实践活动做好铺垫,但真正做到学以致用的方法,还是要深入生活,进入真实的师范类体育教学实训中,增加学生对体育教育项目的参与,安排学生进入真实的职场环境,面临各种之前在课堂上无法遇到的问题,这样才能实现课堂上所不能达到的效果。具体过程可以先由学生在实训时自行解决体育教学方面的问题,之后再把得到的教学经验带到课堂上进行小组讨论,最后由教师对大家的实践过程和解决方案进行点评。这样的教学方式,能更生动地让学生理解体育教学的要素,让学生从书本的理论学习很好地过渡到体育教育实践的应用中。
最后,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背后,还可以配合开设线上+线下的教学方式,把课堂上的知识配合案例用视频的形式呈现在网络课堂,同时开通互动渠道,让学生在教学实践中遇到问题时,可以随时寻求教师的帮助,丰富学生的学习路径,并且设置专门的考证软件,模拟学生考取师范类体育教师的考试模块,真正做到以各种教学方式来配合师范类体育认证的需要,强化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记忆,提升认证技能考试的过关率[6]。
传统教学对于师范类体育课程的评价方式大多为在校的期末考核,然而在师范类专业认证的背景下,要求课程全面与职业实用证书的考试接轨,以职位需求为导向,以职业技能为标准,以职位工作内容为依托,形成贴近岗位需求和职业证书考试需求的课程评价体系。因此,要完整全面考核学生的体育教育能力,就要对这门课程的考核评价制度进行调整。相应对策是把学生在中小学教育实践中的表现纳入期末考试的分值中,占考试成绩的一半甚至更多,剩下的分值来自于学生体育课程中的综合表现。一方面,这种考核方式模拟了考取体育教育专业证书的流程,让学生在学校学习时就建立了考证的基本能力;另一方面,这样的考核方式可以对学生提出实践考核方面的要求,促使学生在平时学习中就不再局限于对现有体育技能的建立,而是全面发展体育教育综合能力的培养,这种有学习目标且自发形成的学习理念,会让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体育教育能力的提高,从而达到专业认证目标的相应水平,并且最终完善师范类体育专业岗证对接、课证融合的一体化教育课程体系。
具体而言,专业认证是对专业质量的鉴定,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的体育教育课程评价制度,应当遵循灵活性原则,设置和认证内容相匹配的评价标准,采取分层次评价的原则,针对师范类认证内容中的“必证”项目与“选证”项目,将“必证”项目中对体育教育办学的根本要求作为评价标准的基本内容,对学生进行必要的考核。而针对师范类认证标准中的“选证”项目,则将其作为评判学生体育素质高低的标准,由学生自主选择评价的指标,如此可以极大地增强体育课程评价制度的完善性,让学生根据这种有弹性的分层次评价标准来针对性地选择体育教育理论与实践的专业课内容,达到体育教育的专业认证与课程技能考核相统一的状态。
随着师范类专业认证的全面施行,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加大了对实践教学的比例,以应用型能力的培养来提高教育专业学生教学能力不足的问题。首先,提高学生的应用型能力就要先提升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其次,在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升职业素养是师范类体育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以上对课程体系和教学方式的改革,都是为了学生最终走向职场所做的前期铺垫工作,而理论教育基础上的实践操作能力,取决于学校为其提供的实训教学机会,让学生在实际教学中及时检验所学的体育技能,在实践中把握师范类体育教学方面的实质,形成创新应用的能力建设体系。同时,在学校建立体育教学实训基地,加强与外界中小学的实践联合培养,以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能及时将所学专业知识转化为体育教学的实践操作技能,为真正进入中小学的体育教学应用做好基本技能与创新意识的准备工作。
师范类专业认证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了标准,规范了体育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教学改革之下,师范类专业认证无疑是新时代提高我国中小学师资队伍的重要举措,对地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该文通过对课程设置、教学手段、评价制度等方面的剖析,可以提高体育师范生对自身职前成长规律的认识,对实现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教师教育职前、职中、职后的一体化发展,地方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实践课程的改革与创新,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