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 华 徐晓丽 乔 巧
(烟台市中医医院针灸推拿科,烟台,264000)
小儿厌食症为临床常见的儿童消化系统疾病,该病主要以食欲不振、进食量明显低于同龄儿童为表现,若长期如此可导致患儿发育不良,出现贫血、免疫功能低下、佝偻病等疾病,对患儿的生长发育造成严重的影响[1-2]。现代医学认为该病主要与微量元素缺乏、胃肠动力不足等原因有关,在治疗上主要以补充微量元素、口服胃肠动力药物和消化酶等对症治疗为主,但效果不佳[3]。中医虽无小儿厌食症的病名,但根据该病的症状可将其归为“痞满”的范畴,中医认为该病病位在胃,涉及脾;小儿脾常不足,脏腑娇嫩,若饮食不节、喂养不当可致脾胃受损,脾不和则健运失调,胃不和则腐熟受纳失调,脾胃纳运失和可致厌食[4]。考虑到小儿脏腑柔弱不宜用重剂,加上患儿对服药、针刺等疗法有抗拒心理,中医认为小儿脏气清灵,少受七情六欲所影响,经气流畅,通过推拿及穴位贴敷可获得良好的疗效[5]。本研究旨在通过分析小儿推拿联合穴位贴敷治疗脾胃虚弱型厌食症患儿临床疗效以及对证候评分及肠黏膜吸收功能的影响,以期为该疗法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依据。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2月至2020年6月烟台市中医医院收治的脾胃虚弱型厌食症患儿92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6例。对照组中男27例,女19例;年龄2~6岁,平均年龄(3.72±1.04)岁;病程2~7个月,平均病程(3.27±1.06)个月。观察组中男24例,女22例;年龄2~6岁,平均年龄(3.69±1.08)岁;病程2~9个月,平均病程(3.19±1.09)个月。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伦理审批号:2021-KY-074)。
1.2 诊断标准 1)西医诊断,参考第7版《诸福棠实用儿科学》[6]中小儿厌食症的诊断标准:3岁以下儿童每日谷类食物摄入不足50 g,3岁及以上儿童每日谷物摄入不足75 g,同时,肉、蛋、奶摄入量极少。2)中医辨证符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7]中脾胃气虚证的相关诊断,主证:脘腹痞满、胀痛,纳差、易饱,嗳气;次证:舌质淡、苔薄白或白腻,舌体胖有齿痕,脉细软。
1.3 纳入标准 1)符合上述西医诊断标准及中医辨证标准的患儿;2)年龄2~6岁的患儿;3)病程在2个月以上的患儿;4)入组前未接受过相关治疗的患儿;5)患儿家属对本研究知情同意。
1.4 排除标准 1)先天性发育不良的患儿;2)合并基础疾病、免疫缺陷的患儿;3)合并其他症状的功能性胃肠道疾病的患儿;4)拟推拿或穴位贴敷部位有皮肤疾病的患儿。
1.5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多潘立酮片(由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0910003),饭前30 min口服,每次0.3 mg/kg,3次/d。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以小儿推拿联合穴位贴敷治疗,推拿操作分5步进行。1)开窍。a.开天门:以拇指交替由印堂向上推至神庭穴24次。b.推坎宫:以拇指印堂穴向两侧眉梢分推24次。c.推太阳:以拇指分别在两侧大阳穴向后直推24次。2)辨证取穴。a.补脾经:循患儿拇指桡侧缘向指根方向推200次。b.补胃经:由患儿拇指根向掌根方向直推200次。c.运内八卦以患儿掌心为圆心至中指横环纹2/3处为半径作顺时针方向推200次。3)对症取穴。a.掐四缝:以拇指指甲掐揉患儿示指、中指、无名指及小拇指的第一指关节横纹各5次。b.推四横纹:由食指横纹推向小指横纹100次。c.揉板门:以拇指指腹揉按患儿大鱼际肌100次。4)局部取穴。摩腹:a.以患儿神厥穴为中心用掌腹作顺时针环形运动100次。b.捏脊:以2侧拇指与示指沿患儿背部督脉自下而上捏6遍。5)关窍。拿肩井:以拇指、示指及中指提起肩井5次。
穴位贴敷:以山楂、白术、山药各20 g,木香、茯苓、厚朴、紫苏各10 g,加米醋调成糊状后在中脘穴、神厥穴、足三里进行贴敷,上述治疗1次/d,连续4周。
1.6 观察指标 1)中医证候评分:治疗前后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7]中脾胃气虚证对患儿证候进行评分,主证根据严重程度分别计0~6分,次证根据严重程度分别计0~3分,得分越高表示病情越严重。2)胃肠激素水平、肠黏膜吸收功能:治疗前后抽取患儿空腹外周静脉血5 mL,以3 000 r/min,离心半径13.5 cm分离血清后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对胃肠激素胃动素(检测试剂盒:上海信帆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批号:20170902)、促胃液素(检测试剂盒:上海信帆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批号:20180103)及肠黏膜吸收功能指标:唾液淀粉酶(检测试剂盒:宁波泰斯拓生物技术有限责任公司,批号:171103)进行检测,并通过D-木糖(检测试剂盒:宁波泰斯拓生物技术有限责任公司,批号:180101)吸收试验检测D-木糖吸收水平。3)记录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7 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2002年《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8]进行疗效评价。痊愈:食欲及食量恢复至正常,中医证候评分下降95%及以上。显效:食欲明显改善,食量恢复至原水平的3/4,证候积分下降75%~94%。有效:食欲有所改善,食量恢复不足3/4,证候评分下降30%~74%。无效:食欲及食量未见明显改善,甚至减少,证候评分下降不足29%。总有效率=痊愈率+显效率+有效率。
2.1 2组患儿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大于对照组总有效率,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患儿临床疗效比较[例(%)]
2.2 2组患儿中医证候评分比较 治疗后2组患儿中医证候主证积分及次证积分均明显下降,但观察组下降幅度更大,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患儿中医证候评分比较分)
2.3 2组患儿胃肠激素水平比较 治疗前,2组患儿胃动素及促胃液素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2组患儿胃动素及促胃液素水平均明显升高,观察组患儿胃动素及促胃液素水平均高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3。
表3 2组患儿胃肠激素水平比较
2.4 2组患儿唾液淀粉酶及D-木糖吸收水平比较 治疗前,2组患儿唾液淀粉酶及D-木糖吸收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2组患儿唾液淀粉酶及D-木糖吸收水平均明显升高,观察组患儿唾液淀粉酶及D-木糖吸收水平均高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4。
表4 2组患儿唾液淀粉酶及D-木糖吸收水平比较
2.5 2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对照组未出现与药物明显相关的不良反应,观察组出现2例药物贴敷部位瘙痒,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35%,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小儿厌食症为临床常见病,现代医学认为该病的发生可能与胃肠动力及黏膜结构改变,锌、维生素A等微量元素缺乏,Hp感染等多种因素有关,因此治疗上主要服用胃动力药、补充微量元素等对症治疗,但这些疗法虽在短期内可有一定疗效,停药后容易反复[9]。中医学虽无小儿厌食症之说,但早在隋朝的《诸病源候论·小儿杂病诸侯》中就有“不嗜食”的记载,中医学认为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素有“脾常不足”的表现,因此小儿厌食辨证以脾胃气虚较为常见[10]。中医有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主升清、胃主降浊的说法,因此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二者升降相因,燥湿相济,在水谷饮食的消化、吸收及输布中相辅相成,若患儿中气虚弱则可致气机郁滞,脾胃升降失调,脾胃纳运失职引起“脾困胃呆”等脾胃气虚的表现,因此治疗上应以健脾和胃为主[11]。考虑到患儿年纪较小,多有厌药、畏针的表现,尤其是中药汤剂口味较重儿童多难以下咽,因此本研究选择小儿推拿及穴位贴敷这2种常用的中医外治疗法进行治疗。
小儿推拿具有取穴少而精、操作简便、无明显不良反应等优势而广受患儿及其家属的欢迎,该疗法具有调节脏腑阴阳、疏通经络、气血等功效。穴位贴敷则是在经络学理论指导下将药物在局部穴位进行贴敷,具有将药物疗效及理化刺激相结合的优势,加上小儿肌肤娇嫩,药物容易渗透吸收,有利于药物迅速经皮肤、孔窍进入机体而迅速发挥作用[12-13]。本研究所采用的推拿法为五步小儿推拿法,此方法步骤明确,操作简单,将开窍与关窍作为常规穴。湖南医家刘开运认为不开窍如欲进房而未开门,不关窍则如出门后不上锁,为推拿取穴的大忌,因此本研究在确定推拿法时以开窍开始,关窍结束,同时根据厌食症患儿脾胃气虚的特点进行补脾经及补胃经的相关操作[14]。另外本研究还将刺激四缝穴作为治疗的重点,研究结果显示:刺激四缝穴可有效提高患儿体内前白蛋白及胰岛素样生长因子水平,促进患儿的食欲,同时还有补益气血的作用[15]。加上摩腹可达到通和上下、去旧生新、充实五脏、祛外感之诸邪的作用,捏脊则可调和全身气血及脏腑功能,激发机体的自身调节作用,上述推拿手法相互配合可达到健脾和胃的作用[16]。外敷药物方面:山楂可消食化积、促进食欲,调理脾胃之失和;白术可健脾益气、燥湿利水,还可益脾生津,养和胃气;山药可补脾益胃,茯苓可健脾化湿,紫苏可和营理气,调理气机,上述药物配伍在神厥穴、中脘穴等穴位进行贴敷可有效改善患儿的脘腹胀满、少气懒言等症状,与推拿联合可从不同方面改善小儿厌食症的症状,增加食欲,增强疗效[17]。
过去对于小儿厌食症中医疗法的相关研究多局限于临床观察,对于小儿推拿、穴位贴敷等中医外治疗法对小儿厌食症的作用机制研究甚少,极大地限制了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的进程。因此本研究在临床疗效、证候评分的基础上对患儿的胃肠激素及肠黏膜吸收功能等指标进行分析。其中促胃液素的升高主要因食物扩张胃窦部的物理刺激及其分解食物的化学刺激,胃动素则可反映机体胃排空及小肠的蠕动情况[18]。D-木糖在机体血液中几乎不存在,当口服木糖后约60%可被肠黏膜吸收进入循环而被检测,因此临床上常以D-木糖试验结果(D-木糖吸收水平)判断肠黏膜吸收功能,唾液淀粉酶则为消化酶的一种,对于淀粉的水解具有重要的作用,检测该指标可反映机体对淀粉的水解功能[19]。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各项指标改善均优于对照组,可能与推拿过程可促进胃肠壁微血管的扩张,加速局部微循环的作用有关,同时采用轻柔的力度对患儿腹部及大网膜进行刺激有助于加速胃肠道的蠕动而增加胃肠道内食物对机体的物理刺激,增加促胃液素等胃肠道激素的分泌,另外通过对体表相关穴位进行刺激可激活神经系统及胃肠道系统而加速胃肠道激素的释放,促进肠黏膜吸收功能的改善[20]。加上穴位贴敷药物中含有厚朴酚、黄酮等大量的活性成分,可能起到增强胃肠道蠕动的作用,至于其作用机制尚有待进一步研究。不良反应方面,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均较低,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综上所述,在口服多潘立酮片基础上加以小儿推拿联合穴位贴敷治疗可提高脾胃虚弱型厌食症患儿的疗效,降低证候评分,提高胃动素、促胃液素、唾液淀粉酶水平及D-木糖吸收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