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伟
(中国电力建设集团西部区域总部;中电建西部建设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四川 成都 610016)
近些年来,我国社会经济建设能力不断提升,同时也暴露出了较为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面对传统能源储量的下降,发展新能源产业已经成为目前有效的解决方式,因而符合节能减排要求且更加高效绿色的新能源受到了广泛关注。在“十三五”期间,我国新能源产业已经取得了较为显著的发展成果,其在“十四五”期间也依然具有良好的发展潜力,并将成为我国新增能源供给的核心力量。为了更好实现“双碳”战略发展目标,应继续大力推进能源供给改革,厘清新能源发展趋势,构建完善的新能源发展机制,为我国新能源的可持续发展创造便利条件。
联合国政府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对“双碳”给出权威解释,碳达峰是指在某一个时点,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长,达到峰值,之后逐步回落。碳达峰是二氧化碳排放量由增转降的历史拐点,标志着碳排放与经济发展实现脱钩,碳达峰目标包括达峰年份和峰值。碳中和是指由人类生产、生活活动造成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与二氧化碳吸收量达到平衡,二氧化碳的吸收需要人类应用“碳去除”技术,如植树造林、碳消纳、碳封存等活动去实现。碳达峰是社会经济发展的自然形成的过程,进入后工业化阶段和信息化阶段,经济发展已不再单纯依赖传统高耗能行业发展带动[1]。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已先于发达中国家度过了工业化阶段,并进入碳达峰阶段,对电力需求处于长期稳定状态,二氧化碳消费不会出现大幅上涨。所以,在其碳中和过程中:要保持稳定的电力供应,同时利用新手段、新技术尽量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我国经济体量巨大,并且仍然处于工业化发展进程中,目前碳排放居世界前列,近年来虽然我国能源消费与碳排放的整体增长速率有所放缓,但依旧保持着轻微的增长趋势。因此如何在规定时间内,既能保持经济增长,又能达成“双碳”目标,实则考验了我国新能源产业能否从根本上实现二氧化碳的减排[2]。
实现“双碳”目标需要同时从能源替代、能源使用以及能源处理三方面入手(以新能源汽车为例,见图1),而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则需要在发电、储能和应用方面进行推动,二者之间相辅相成。可以预见在“双碳”目标推动下,我国新能源产业会引领一股绿色低碳新风潮,以光伏、风电为主要代表的清洁能源将逐步走入传统能源市场,大规模电网、电化学储能产业将会快速发展,电力市场化建设进程加快推进,全国统一碳市场建成并逐步完善,同时以新能源为核心的新型电力系统也会同步加快搭建完成[3]。
图1 碳中和与新能源
与传统能源相比,新能源的最大优势就是无污染(或污染很少),因此在地球资源逐渐枯竭情况下,开发新能源被认为是能源补充最适宜的一种方式,并希望以此作为基础来构建新的能源结构。我国拥有较丰富的新能源资源,并且近年来也在技术研究和应用,以及能源开发利用方面取得了比较不错的进展,但依然存在着不足和问题。
新能源技术开发需要投入大量成本,开发过程漫长,且无法保证开发成果。换言之,如果公众无法在他们有生之年享受到新能源技术应用所带来的好处,他们便不会对新能源开发产生任何兴趣,关注度自然就低。另一方面,新能源产业属于资金密集型产业,在当前这一特殊历史发展时期下,若政府无法牵头,以及发挥好表率作用,公众自然不会认识开发新能源的重要意义。无论是资金投入,还是方针落实,都需要政府首先做出表率。
现阶段,我国很多沿海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已经在努力发展新能源产业,但规模有限,发展力度不强,集约化程度偏低。这与产业认识程度低和产业环境差有直接关系。站在个体发展角度,每家企业都希望用最小的投入换来最大的回报,但站在国家和民族发展角度讲,这样的观念和思想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现实状况是,绝大多数企业十分看重眼前利益,更倾向于引进外国成熟技术进行生产,没有独立的知识产权[4]。显然,这样的经营策略和产业环境并不利于新能源技术研发,更加无法获得好的发展结果。
结合我国拥有近15 亿人口这一现实来看,国家对新能源人才培养力度并不大,各地方政府和高等院校在新能源专业人才培养方面也未给予足够重视。当然,少数院校做得还是比较不错的,为国家培养的一批又一批新能源人才。但需要注意到,人才培养与应用需要与环境相匹配,高素质和高能力人才必须在适宜或适合环境下才能发挥才华,同时,获得他们多希望的回报。否则,人才流失便不可避免。现实情况是,我国很多新能源技术人才选择出国谋发展,或者直接进入外企工作,这对我国新能源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来说是极大威胁。
我国新能源产业虽然取得了不错的发展成果,但与德国、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新能源产业普遍存在发展规划管理低效的问题。一方面,由于“双碳”战略目标下,全国集中开发新能源,带来电网及消纳规划方面相关支撑不足;其次,产业发展目标缺乏完整性和科学性,在发展规划管理工作中没有明确的方向,各项管理活动较为混乱,另一方面,新能源产业在发展过程中没有制定可持续发展战略规划,对相应的新能源技术和设备设施没有及时优化和更新,导致后续新能源产业的发展过程中遇到更多阻碍因素。
(1)直接投资模式。该模式是一种以特定项目为对象、出资新建新能源项目的长期投资行为。主要优势是项目的融资、招标、采购与建设管理都由投资主体主导,对项目具有较强控制力。直接投资模式主要包括两种:①全资模式,利用既有的人力优势、市场优势、品牌优势和资金优势,抢占风光资源自主开发,对项目具有100%控制权。②合资模式,与当地优势的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等组建合资公司,发挥互补优势合作开发,合资各方根据项目收益进行分红。
(2)EPC+融资模式。即工程总承包加投融资,是应业主及市场需求而派生出的一种新能源项目的投资模式。按照承包商是否持有股权,又分为EPC+F 和EPC+F+参股两种模式。两者都需要担负项目融资的义务,区别在于EPC 承包商是否需要适当的投资参股,主要适合于电建类企业[5]。该模式的优点是整合了项目融资与承包环节,在帮助业主解决资金来源的同时,充分发挥工程承包企业在融资、设计、采购、施工的全环节竞争优势;缺点是承包商很难帮助业主解决征地拆迁或土地款资金不足的问题,而且往往会要求业主提供回购担保。
(3)预收购模式。该模式是指在市场上锁定一批未建成的新能源项目,通过签订预收购协议开展定制化收购,待项目投产后完成收购程序。主要特点是投资主体承诺建成后予以收购,但项目建设资金需要EPC 总包方解决;项目公司股权、收费权等需事先质押给EPC总包方,增信方式为项目业主、EPC 总包方、收购方签订三方投资合作协议;建设质量与标准、收购价等内容原则上在三方协议中事先商定[6]。
(4)存量资产并购模式。该模式是指发挥资本运作优势,对市场上已投产的新能源项目或企业实施收购的行为,包括兼并、收购和合并重组3 种方式。该模式一般适合于资金实力雄厚、管理先进的国有大型企业。为取得良好的并购效果,关键在于选择优质标的资产,应重点瞄准资源条件较好、前期手续较为完备、设备质量无明显缺陷的风光电项目,以降低收购失败的风险。
(5)融资租赁模式。该模式是指出租人根据承租人的请求,与第三方(供货商)订立供货合同,根据此合同,出租人出资向供货商购买承租人选定的设备。同时,出租人与承租人订立租赁合同,将设备出租给承租人,并向承租人收取一定的租金。主要特点是能够最大限度满足各方需求,控制项目风险。对项目业主而言解决了项目融资难问题,对融资公司而言则能够拓宽业务范围[7]。
2021 年3 月,我国首次提出要深化电力体制改革、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这对我国电力系统而言无疑是一场史无前例的变革,涉及源、网、荷、储等各个领域,也意味着新能源发电将逐渐成为电力电量供应主体,新能源投资将出现以下五大发展方向与趋势。
一体化规模化发展模式渐成主流方式。“双碳”目标大大加速新能源替代传统煤电进程,“十四五”时期我国煤电将走向减碳、减量“双减”发展之路,逐步由主体性电源转变为基础性电源,承担着保障能源安全和满足大基地调峰的职责。新能源在国家能源战略中的角色更加重要,一体化、基地化、规模化开发将成市场开发主流方式,对大基地资源争夺更加激烈。
集中式和分布式并举发展模式将大有作为。统筹考虑能源资源禀赋、建设条件、技术经济等因素,我国新能源发展将呈集中式和分布式开发并举态势。在风光资源、土地资源丰富的中西部、“三北”地区实施基地大规模集约化开发,在低风速资源丰富、消纳能力强的东中部地区实施分布式灵活就地开发,以充分利用各类资源,将风光资源源源不断地转化为绿化电能[8]。
“新能源+储能”模式将加速推进。随着风电、光伏在整个电力系统中渗透率不断提高,新能源如何适配电网成为重中之重,而“新能源+储能”是未来最具可行性的解决方案。目前不少地方政府均出台了新能源配建储能的相关政策,要求配置5%~20%、1~2h 的储能项目。伴随着新材料、系统集成等核心技术的不断突破,以及配套建设成本的不断下降,储能大规模商业化应用有望全面提速,将在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综合能源服务多元化发展模式会倍受青睐。
综合能源服务最本质的特点是以电为核心,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能源技术和管理模式,为用户提供热电冷气多种能源供应和增值服务。随着更多颠覆性技术的出现,传统电力生产与消费方式将出现根本性改变,综合能源服务将进入快速成长期,为客户提供多元化、个性化能源需求,成为各电力企业打造发展新动能的重要增长极。
新能源与氢能呈一体化融合发展模式前景广阔。近年来,得益于制氢成本的大幅下降和氢燃料电池汽车的快速进步,氢能产业正逐步迎来“风口期”。“十四五”时期,我国将大力发展制氢技术、氢储运技术,通过产业配套落地,推进利用风电、太阳能制氢,实现“制氢”与“绿电”充分结合,打造新能源发电、储能技术、燃料电池和氢能产业一体化经济发展模式,推动新能源与氢能融合发展。
综上所述,新能源是国家工业发展基础的重要能源组成部分,所以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也标志着一个国家科学技术水平的实力。在未来能源更加紧缺的情况下,也必将成为影响国际政策的重要因素。新形势下要想实现我国新能源的可持续发展,并保证“双碳”战略发展目标的顺利实现,产业决策者和管理者应着眼于长远战略制定其发展规划,完善发电、输配电及消纳系统,针对能源过度消耗的现象,提升能源实际利用效率,构建和谐的市场产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