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腧穴配伍协同效应探讨针刺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作用机理

2022-12-13 07:36陈丽丽王海丽刘家邑王朝辉
针灸临床杂志 2022年7期
关键词:腧穴协同效应胃溃疡

陈丽丽,刘 彤,王海丽,刘家邑,邵 阳,王朝辉,2△

(1.长春中医药大学,吉林 长春 130117;2.深圳宝安纯中医治疗医院,广东 深圳 518100)

腧穴配伍在针刺治疗疾病中起重要作用,其是指将某几个穴位按照特定配穴原则进行组合使用的方法,以发挥更佳的临床效果[1]。《针灸精义》言:“不知穴之配合,犹如巅马乱跑,不但不能治病,且有使病机变生他种危险之状态。”这段话也就是说不知穴位的合理配合应用,不仅不能治病,还可能变生他病,表明了治疗疾病必须确保腧穴配伍的正确,以更好达到腧穴配伍的协同效应。腧穴配伍协同作用的内涵较早就已经被提出[2],近年来大量的临床研究和实验研究结果均表明腧穴配伍通过不同机制能起到协同作用,本研究主要介绍腧穴配伍协同效应在消化系统疾病方面的相关研究。

消化系统疾病发病率较高,临床治疗方法也较广泛。王朝辉等[3]探讨了腧穴配伍在针刺治疗应激性胃溃疡中的作用规律,表明足三里、中脘这组合募配穴的配伍方式在应激性胃溃疡中的治疗效果更优,合募配穴善于治疗腑病;耿丹[4]同样进行了合募配穴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方面的研究,疗效确切;丁号旋[5]通过临床研究探讨了合募配穴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的疗效,结果同样令人满意;董雪莲等[6]对不同腧穴配伍方式治疗溃疡性结肠炎进行了阐述,以上证实了恰当的腧穴配伍方式均可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当下,更多人愈加重视对针刺生理机制的科学解释[7],对于针刺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相关机制的研究,已引入了影像学、生理学与代谢组学等多学科技术,现探讨如下。

1 神经影像学机制

先进的神经影像学技术如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技术为针刺治疗疾病提供了客观的依据,使得观察疾病反应区的变化更直观。针刺治疗疾病过程中,大脑可能负责将针刺刺激转化为相应信号,采用fMRI研究针刺常用穴位的结果表明,在广泛分布的小脑区域存在显著的调节活动[8]。与单个穴位相比,针刺不同组合的穴位后大脑活动改变的脑区数量增加,这证明了穴位配伍的协同作用[9]。刺激单个穴位能活跃对应脑区,腧穴配伍是激活特定部位脑功能区,而非单纯几个单穴所对应位置的叠加,以此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10]。

腧穴配伍作用机制与神经中枢关系紧密,龙贤齐等[11]研究发现,脑干、小脑等各级神经中枢可接受来源于病灶的传入信息,还存在来源于体表传入信息的神经元。Liu ML等[12]通过PET-CT技术观察到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患者静息态下表现出以边缘系统脑区为主的脑区异常变化,且前扣带回、中扣带回和小脑等可能是针刺治疗FD的重要中枢靶点[13]。印帅[14]采用合募配穴法针刺足三里、中脘治疗FD,应用BOLD-fMRI技术从神经影像层面研究,结果显示针刺合募配穴比单纯针刺两者任一穴对患者小脑、眶额皮质和前扣带回调整效应更为集中,对FD患者症状改善也更显著,并非两单穴效应的叠加。因此,这为合募配穴针刺治疗FD协同效应的中枢机制研究提供了可视化依据。同时,蔡荣林等[15]通过fMRI技术,观察针刺胃的俞募配穴对胃扩张受试者静息态脑功能局部一致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胃俞募配穴能引发某些新的脑区变化,胃俞募配穴针刺对胃调节作用与边缘系统、丘脑和默认网络部分脑区紧密相关。

2 神经生理学机制

下丘脑是人体功能活动的重要调节中枢,参与机体多种重要生理过程。日常生活中,胃黏膜会因不良饮食、精神刺激等而受到损伤,其修护过程受诸多要素的影响。环氧合酶(cyclooxygenase,cox)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存在于下丘脑、胃等组织中,其包括cox-1、cox-2两个亚型。健康人体的胃黏膜组织中cox-2 mRNA的表达很少,在胃炎、胃溃疡的胃黏膜可见cox-2基因表达。cox-1主要负责产生内源性参与黏膜保护的内源性前列腺素(Prostaglandins,PGs),而cox-2主要负责胃溃疡的愈合[16]。这些发现对于治疗胃肠道相关疾病提供了一定的帮助。

董莉莉研究表明[17],采用烈酒给大鼠灌胃,胃黏膜损伤明显的大鼠,其胃体表投影区红外热谱出现异常低温区域。选取合募配穴对大鼠进行针刺,改善了大鼠胃黏膜损伤,恢复了胃区温度。酒精性胃炎大鼠胃区温度变化与下丘脑、胃组织cox-2 mRNA的表达呈负相关。针刺防治酒精性胃炎的机制可能与抑制胃、下丘脑组织cox-2 mRNA表达密切相关,在降低下丘脑cox-2 mRNA表达方面,合募配穴效果优于单穴作用,具有一定特异性。

3 电生理学机制

胃电是一种常见的检测方法,在针刺治疗消化系统疾病中广泛应用[18]。依照胃电图中参数的变化,可对疾病作出判断。胃壁平滑肌产生胃电,可以反映胃的蠕动状态及相关因素的调节作用[19]。胃肠道动力异常是FD等疾病的主要病理基础[20-21],胃运动及胃排空功能的正常与否与胃电节律紊乱紧密相关,而针刺对胃电具有良性的调整作用。管媛媛等在临床研究中[22]选取胃俞募配穴针刺治疗FD患者,经测定发现可以同时增高FD患者胃电图振幅和频次,从而促进胃运动功能。

贺君等[23]研究者以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采用俞募配穴埋线法对患者胃电图(EGG)变化带来的影响,埋线组治疗结果显示,餐前和餐后EGG胃电图相关系数,如中心频率、主频率及平均峰值幅度等几方面都有显著改善。提示俞募配穴埋线疗法能加快患者胃蠕动和改善患者紊乱的胃电节律,使之接近正常水平以加快恢复胃的正常功能。

4 蛋白质组学机制

蛋白质组学在医学研究中起到重要作用,理解感染和疾病表现的分子基础,识别治疗靶点和发现临床相关的生物标志物[24]。在胃溃疡的研究中融入蛋白组学技术有助于更深层次解析胃溃疡的病理机制,为胃溃疡的诊疗提供更多思路。

杨波等[25]学者采用应激性胃溃疡模型大鼠为研究对象,采取合募配穴法进行治疗,最后利用纳升级二维液相色谱技术取得大鼠胃组织中的特定蛋白,研究表明:针刺治疗该病主要是通过对5种多肽含量的调节而起作用。研究也显示针刺大鼠胃经下合穴及募穴后,观察大鼠胃组织差异蛋白表达谱峰,结果得出单纯针刺足三里或中脘穴均能减小峰面积积分,对胃溃疡的治疗起到一定作用,但合募配穴组峰面积积分最小,疗效更为显著,其机制可能与5种多肽含量的减少相关。

5 代谢组学机制

代谢组学(Metabonomics or Metabolomics)是系统生物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对各种代谢产物的检测来反映机体的病理变化[26]。消化系统疾病与人体多种代谢产物密切相关,如表皮生长因子(EGF)具备强大的抑酸功能,胃泌素(GAS)主细胞分泌胃酸、胃蛋白酶原等,NO通过改善微循环来保护胃黏膜等。王浩等[27-28]采用免疫组化的实验研究方法表明,电针胃俞募穴对胃运动的调节作用可能是通过激活中枢迷走背核复合体(Dorsal vagal complex,DVC)中胃动素(MTL)、GAS的表达实现的,选取俞募配穴法针刺可显著增加大鼠胃运动。

王灵[29]观察到,对于胃黏膜损伤大鼠EGF含量、NO合成与释放,合募配穴对比单穴显著增加,减少GAS含量,抑制对胃黏膜的伤害。所以认为中脘穴、足三里穴配伍对胃黏膜损伤修复存在协同增效作用,腧穴配伍对胃黏膜的保护作用更显著。

总之,不同腧穴配伍方式在针刺治疗消化系统相关疾病中获益良多,不管是在临床研究还是实验研究中都得到了证实。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及科研的进一步深入,在多个领域、多学科交叉的融合发展下,关于腧穴配伍发挥协同效应的机制会在更多方面得到证实。

6 讨论

6.1 穴性及功能探讨

“针之理即药之理”,中药有药性,同样穴位有穴性,“穴性”一词早在《针灸精粹》一书中被提到[30]。穴性包括部位属性和功能属性,与时间及施术方法相关,穴性与脏腑功能相通,具有动态性、特异性等[31]。对于常用的足三里和中脘穴,伍晓鸣等[32]研究表明针刺足三里“得气”的主要组织是肌筋膜,且与性别、部位(左右侧)几乎无关。针刺足三里穴有助于胃肠规律而有力地蠕动,改善食欲,加快消化[33]。中脘穴位于人体前面正中线任脉上,其深部与胃幽门相对,分布着腹壁上动、静脉和第7、8肋间神经前皮支[34],且石学敏院士主编的《针灸学》一书中指出了[35]中脘穴的得气区应在约皮下1~1.5寸之间。所以,掌握每个穴位的具体部位、功能等属性,对于针刺治疗疾病至关重要。

6.2 选穴及配伍方式探讨

选取针刺治疗各种疾病,穴位选择宜精不宜多,《针灸聚英》中提到:“百症俞穴,再三用心”;《百症赋》中指出:“辨证选穴,取配有道,先穷其病源,后攻其穴道”。在明确疾病的根源基础上,遵循腧穴配伍原则,选取相应的穴位进行配伍应用,达到每个穴位的最佳效应,穴位的选择是影响腧穴配伍协同效应的关键因素[36]。目前,对于消化系统疾病的针刺治疗,多采用合募配穴、俞募配穴等,并收获了良好疗效,应用较广[37-38]。其他配穴方法的应用及其相关疗效的判定还需进一步深入研究,如俞合配穴、井络配穴等。并不是所有相同经脉、功用的穴位单纯增加到一起就可以起到最佳的协同效应,明确腧穴配伍达到的是相须作用还是相使作用,为提高临床疗效提供依据[39]。

6.3 影响因素探讨

腧穴配伍发挥效应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一,针刺方式的选择,单纯针刺、电针与火针等,针对不同疾病不同证型探索最佳针刺方式;其二,刺激量及作用时间,包括刺激量的判定及不同疾病最适刺激强度、针刺选择时机及针刺时间长短,时间医学在治疗疾病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三,机体状态,机体调节作用具有一定的极限值,当达到一定刺激量时刺激效应将不再增加;其四,针刺传导途径,明确所针刺穴位的传导途径,使临床治疗更加精准。深入探究穴位相关知识内涵,为针刺治疗消化系统疾病机理研究提供更多新思路。

6.4 其他相关机制探讨

对于针刺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相关的穴位配伍协同效应机制研究还有很多方面需要进一步深入探索,很早就有人提出[40]:“经脉脏腑与脑相关的研究”。此外,已有研究表明俞穴与募穴属于同一个脊神经节段[41]。针刺干预后,俞募穴的针刺反应同步传到脊髓,并到达相应的脊髓节段,再与内脏支配的有关板层发生突触联系和整合,以此来实现特异性的增强效果。那么诸多的选穴及配伍方式是通过何种方式发挥协同效应的,可能与影响多种重要通路有关,仍需大量研究证实。

猜你喜欢
腧穴协同效应胃溃疡
中国整体与区域居民收入周期的协同效应分析
“协同效应”视域下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实证研究
怎样治疗和护理胃溃疡?
旅途止泻按脾腧
腧穴解剖学之教学设计
人才与经济协同发展的理论探索
全域旅游与经济增长的协调效应
胃溃疡易演变成胃癌吗?
手术治疗胃溃疡90例临床疗效观察
白及多糖对胃溃疡大鼠防治作用的实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