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莓主要真菌病害发生情况及防治措施浅析

2022-12-13 02:18祝友朋韩长志
南方农业 2022年17期
关键词:菌丝体感病侵染

祝友朋,韩长志

(1.毕节市林业局,贵州毕节 551700;2.西南林业大学生物多样性保护学院,云南昆明 650224)

蓝莓具有丰富的营养成分,被称为“水果皇后”,深受人们的喜爱。因此,近年来,我国各地掀起了蓝莓种植热潮,其中山东、贵州和辽宁是主要栽培地区,三省合计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占全国一半以上,此外,四川、云南和湖北等省种植面积和产量也在逐年增加。目前,在全国27 个省市均有种植[1],种植面积从2014年的26 068 hm2增长到2017年的55 904 hm2[2]。但随着蓝莓种植面积的逐年扩大,其病害的发生情况日益严重,极大地阻碍了蓝莓产业的健康、有序和快速发展。

目前对于蓝莓真菌病害的研究报道较多,常见真菌病害有灰霉病、炭疽病、僵果病、枝枯病、锈病、叶斑病、根腐病等。本文对蓝莓主要真菌病害的病原、发病症状、发病规律及防治措施进行总结,为蓝莓种植业更好地开展真菌病害的防治提供参考。

1 蓝莓的主栽品种及分布范围

我国蓝莓栽种面积较广,可将蓝莓种植区分为5个区:吉林、黑龙江地区,主要是长白山和大兴安岭的山区,主要种植矮丛蓝莓和北高丛蓝莓;辽东半岛地区,分布在丹东、庄河和大连等地,主要种植北高丛蓝莓;胶东半岛地区,分布在青岛、威海、烟台到连云港等地,主要种植北高丛蓝莓;长江中下游地区,主要是长江流域的华东、江浙一带,以广东、广西、福建沿海为主,主要种植兔眼蓝莓和南高丛蓝莓;云贵高原地区,分布在云南、贵州等地,主要种植高丛蓝莓和兔眼蓝莓。

2 蓝霉的主要真菌病害

2.1 灰霉病

2.1.1 病原

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3]。

2.1.2 发病症状

在花和果实发育期最易感染此病,花感病后先呈现水渍状坏死,然后坏死处出现黑色霉层;果实感病后出现破裂腐烂现象;叶片感病后形成坏死斑,湿度大时坏死处出现黑色霉层。

2.1.3 发病规律

以菌丝在病组织上越冬,在植株坏死部位产生孢子。湿度较大时发病严重[4]。

2.2 炭疽病

2.2.1 病原

尖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acutatum)、胶孢炭疽菌(C.gloeosporioides)和萱草炭疽菌(C.karstii)[5-6]。

2.2.2 发病症状

可侵染果实、叶片和茎干,主要感染茎干。感病茎干开始出现紫色斑点,后逐渐扩大,病斑中央凹陷,形成梭形或不规则形病斑,嫩枝感病后容易造成枯死,影响蓝莓的生长;果实感病后前期不表现任何症状,果实成熟后才会表现出来,果实感病处形成凹陷状的病斑,湿度大时果实容易腐烂,凹陷处会出现胶质的分生孢子堆,感病严重时果实脱落,但轻微感病也会影响果实的品质和安全;叶片感病先出现黄褐色小斑点,后逐渐扩大,病斑中央逐渐褪色变成灰白色,着生小黑点,病斑外圈有红紫色晕圈。

2.2.3 发病规律

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在病组织上越冬,翌年分生孢子随雨水传播进行侵染。炭疽菌侵染果实的潜伏期较长[7],因此在防治该病时要注意早期防治,在花期和幼果期进行防治效果最佳。高温高湿的自然条件有利于该病害的发生和传播。

2.3 僵果病

2.3.1 病原

Monilinia vaccinii-corymbosl,属子囊菌门链核盘菌属[8-9]。

2.3.2 发病症状

病原菌的孢子在花、新叶和芽处萌发,然后产生菌丝在孢子萌发处的植物组织中进行生长发育和侵染,引起植物组织萎蔫,最终变褐枯死。果实感病后外表正常,但果内有海绵状的菌丝体,最终感病果实萎蔫后脱落或干缩成黑色僵果挂于枝头。

2.3.3 发病规律

在僵果上越冬,翌年孢子在僵果上萌发,随雨水传播进行侵染,早春多雨和晚期霜害加重发病。

2.4 枝枯病

2.4.1 病原

主要为乌饭树拟茎点霉(Phomopsis vaccinii)[10],即越橘间座壳(Diaporthe vaccinii)的无性阶段、葡萄座腔菌(Botryoshpaeria dothidea)[11],其次为小新壳梭孢(Neofusicoccum parvum)[12]、棒状拟盘多毛孢(Pestalotiopsis clavispora)[13]、假可可毛色二胞(Lasiodiplodia pseudotheobromae)[14]。

2.4.2 发病症状

主要侵染当年生嫩枝,感病初期出现红褐色病斑,后逐渐向下扩展,并造成嫩枝变褐枯死,嫩枝的叶片枯死但不脱落。侵染枝干会造成枝干变褐,病原菌的菌丝体阻塞导管,造成枝干枯死,严重时整株枯死。

2.4.3 发病规律

在病枝上越冬,经伤口和芽侵染,多发生在5—6月。

2.5 锈病

2.5.1 病原

Pucciniastrum vaccinii,属担子菌门膨痂锈菌属[15]。

2.5.2 发病症状

感病叶片前期出现红褐色斑点,后颜色逐渐变深,且病斑中间出现黄色锈斑,叶背面可见黄色的病原菌孢子,受害叶片褪绿变黄,感病较重的叶片提早脱落。

2.5.3 发病规律

以菌丝体在转主寄主桧柏类植物上越冬,春季遇雨水冬孢子吸水膨胀,随雨水传播到蓝莓上进行侵染。

2.6 叶斑病

2.6.1 病原

细极链格孢(Alternaria tenuissima)[16]、壳针孢菌(Septoria leaf spot)[10]、柯氏帚梗柱孢霉(Cylindrocladium colhounii)[17]、巨腔茎点霉(Phoma macrostoma)、拟盘多毛孢(Pestalotiopsis trachicarpicola)[17]、棒状拟盘多毛孢(Pestalotiopsis clavispora)[18]。

2.6.2 发病症状

感染大多发生在幼叶上,感染4 周后,症状肉眼可见。侵染大多从叶缘或叶尖开始,感病叶片初期出现红色圆形病斑,病斑外圈有红色晕圈,后逐渐向周围扩展,严重时整个叶片枯死。

2.6.3 发病规律

在病叶上越冬,随雨水传播进行侵染,喜潮湿气候。

2.7 根腐病

2.7.1 病原

棒孢拟盘多毛孢(Pestalotiopsis clavispora)[19]、冬青丽赤壳菌(Calonectria ilicicola)[20]、科氏丽赤壳(Calonectria colhounill)、腐皮镰刀菌(Fusarium solani)[21]、层出镰刀菌(F.proliferatum)[22]、尖孢镰刀菌(F.oxysporum)[20]、木贼镰孢菌(F.equiseti)[20]、疫霉属(Phytophthorasp.)[23]、腐霉(Pythium sterilum)[24]、蜜环菌(Armillariella mellea)[24]、寄生帚梗柱孢菌(Cylindrocladium parasiticum)[25]、丝核菌属(Rhizoctoniaspp.)。

2.7.2 发病症状

蓝莓根部感病后,侧根先坏死腐烂,后扩散到整个根系,导致植株生长缓慢,叶片变黄干枯,最后植株彻底死亡。若此时扒挖蓝莓植株的根部检查,可看到白色的菌丝体在蓝莓主根与侧根上,周围的土壤也有白色的菌丝体。

2.7.3 发病规律

以菌丝体在病根和土壤中越冬,随雨水传播进行侵染,高温高湿的环境和蓝莓树势衰弱有利于病原菌的侵染。

3 病害防治措施

3.1 农业防治

1)蓝莓的种植地应选择土壤疏松、土壤呈酸性(pH 值为4.0~5.5)和有机质含量不低于8%的地块,以利于蓝莓的生长;在蓝莓的种植过程中,选择适当的栽培密度,利于通风,减少病原菌的传播;农家肥和化肥的使用,以施用氮磷钾肥为主,增强蓝莓的树势,减少病原菌的侵染机会;蓝莓的日常管理,在雨后及时排水,保证蓝莓种植地不形成高温高湿的小环境,减弱病原菌的生长,创造不利于病原菌生长和侵染的环境。2)应选择合适的蓝莓品种,根据种植地的环境、条件和市场需求选择合适的抗病品种,做到因地制宜。3)在蓝莓发病前期,及时进行清除病株病枝的工作,以减轻蓝莓的发病程度,减少经济损失。4)为防止锈病病菌的蔓延和传染,在蓝莓种植基地周围,不宜种植桧柏等树种;为防止蓝莓叶斑病的蔓延和传染,建立新果园应距离感病果园2 km以上。

3.2 化学防治

化学防治作为病害防治的必要手段,具有非常重要的防治作用和防治地位。蓝莓作为一种新兴水果,其绿色健康的质量是蓝莓种植业的追求,因此,对蓝莓进行化学防治时必须做到在采果前20 d 之内坚决不用药,以保障蓝莓果实的绿色健康。另外,化学农药的选择也应该以生物农药为主,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化学农药为辅,科学合理地施用。

1)灰霉病:在花期和果实发育期开始喷药,可选用腐霉利、甲基硫菌灵、多菌灵、嘧菌酯和百菌清等。2)炭疽病:在花期和幼果期进行防治效果最佳,可选用吡唑醚菌酯、咯菌腈、百菌清和甲基托布津等。3)僵果病:可选用尿素和嗪胺灵等。4)枝枯病:可选用代森锰锌、百菌清、己唑醇和苯醚甲环唑等。5)叶斑病:可选用苯醚甲环唑、福美双和甲基托布津等。6)根腐病:可选用咪鲜胺、多菌灵和福美双等。

从前人进行化学药剂筛选试验和田间试验可以看出,使用化学农药可以有效防治蓝莓的真菌病害,但农药残留问题深深影响着蓝莓的食品安全。因此,必须加大新型生物农药和生防菌剂的开发力度,对蓝莓病害实施绿色防控。

猜你喜欢
菌丝体感病侵染
烟蒜轮作对易感病烟田土壤真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揭示水霉菌繁殖和侵染过程
花生黄曲霉侵染力
与番茄颈腐根腐病紧密连锁的SCAR标记开发
大白菜苗期根肿病抗性快速鉴定方法
野生猕猴桃实生后代株系对溃疡病的抗性及果实品质
百合抗尖孢镰刀菌细胞突变系的防御酶活性变化
枯萎镰刀病菌侵染西瓜幼苗的过程特征
新型环保吸声材料——菌丝体胶合秸秆
杂交选育品种‘吉香一号’在吉林地区栽培品比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