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中亚五国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测度、困境及对策

2022-12-13 01:40陈艳红刘力臻
税务与经济 2022年1期
关键词:五国中亚复杂度

陈艳红,刘力臻

(东北师范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吉林 长春 130117)

一、引 言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我国与中亚五国双边贸易获得了长足发展,已成为中亚各国的首要贸易伙伴,然而便利的政策措施和庞大的贸易额未能有效地带动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2018年中亚区域内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总额为39.94亿元,占同期中国与中亚各国贸易额的1.45%,仅占全国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总额的0.03%,该区域内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缘何难以突破,成为了一个现实问题。[1]

跨境贸易结算货币选择的影响因素颇多,Goldberg和Tille从宏观、产业微观以及企业交易等三个层面,系统分析了影响跨境结算货币选择的11个因素,[2]贸易产品是其中的影响因素之一。“麦金农假说”及后续研究成果表明同质化的大宗产品,倾向于使用单一货币结算;贸易产品异质性越大、可替代性越小,买方对产品的依赖性越强,用出口国货币结算的概率越大;[3]相反,使用进口国货币或者载体货币①载体货币(vehicle currency)是指国际贸易中用于计价结算的第三国货币,一般是美元、欧元等国际货币。的概率越大。[4-7]具体到我国与中亚五国之间,已有研究成果表明我国从中亚主要进口能源类大宗产品,存在美元结算惯性;而我国向中亚五国主要出口日用消费品,异质化程度低,不具备垄断性,缺乏选择人民币结算的主动权。[8-11]但另一方面,汪晓文等的研究表明,中国与中亚五国的贸易产品对人民币中亚区域化有正向影响,资本密集型产品出口的增加有助于减少使用人民币的阻力。[12]王琼、童俊也认为,人民币在我国与中亚跨境贸易结算中具有较大的潜力,特别是在劳动密集型产品及资本密集型产品等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领域。[13]

既有相关研究结论相悖主要源于对产品的分类集中在要素密集度上,并未从产品的其他角度进行分析,因此有必要细化分析贸易产品对中亚区域内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影响。本文从产品的同质性、异质性、替代性等三个视角出发,探讨贸易产品与中亚区域内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关联,有助于进一步揭示该区域内人民币结算规模小的“质”的原因,以促进人民币国际化的市场驱动和企业自主选择,扩大中亚区域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规模,使人民币成为该区域贸易的主导货币。

二、产品同质性、异质性及替代性视角的跨境贸易结算货币选择标准

(一)产品同质性视角——大宗产品贸易结算货币选择

大宗产品多属于自然资源,在交易时常选择单一、强势货币结算,如英镑、美元,主要源于两个特征:首先,大宗产品的质量高度标准化,出于不高于竞争对手价格、减少变动率的考虑,交易价格逐步趋同和稳定,具有“联合效应”(coalescing effects),需要单一货币标价结算;[5]其次,该类产品属于自然禀赋,成本构成简单。货币交易成本是影响价格波动的重要因素,因此倾向于使用交易成本低,币值稳定的货币计价结算,并且这个货币一经确定,即使出现交易成本更低的货币也难以改变,形成市场使用惯性。[14]大宗产品的非差异性与货币竞争力的差异性导致大宗商品贸易结算货币的垄断,大宗产品贸易结算货币选择主要取决于货币的国际竞争力,而不是产出量和交易量的规模。[15]

(二)产品异质性视角——技术复杂度差异下的结算货币选择

技术复杂度是影响产品异质性程度的重要因素,技术复杂度越高,产品异质性越大。对结算货币选择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如果一国处在产业链顶端,掌控新技术,拥有技术优势和生产力绝对优势,则该国出口商在出口高科技产品时有较强的议价能力,使用本国货币结算的比重较高,而在低技术复杂度的产品贸易中,由于产品极易复制,市场竞争激烈,在交易中往往选择进口国货币或者载体货币结算。另一方面,出口产品含有进口成分越高,以载体货币计价的生产要素在总成本中占比越高,则采用载体货币的可能性越大,采用出口国货币的概率越小。[16]特别是在加工贸易中,由于技术和原料依赖进口,多使用美元结算。因此,技术复杂度导致的产品异质性是跨境贸易结算货币选择的重要影响因素。

(三)产品替代性视角——需求价格弹性差异下的结算货币选择

需求价格弹性彰显了产品的替代性,从而影响着跨境贸易结算货币的选择。出口需求价格弹性低的情况下,降价和涨价均无法带来显著的交易量效应,故出口商更重视维持价格,倾向选择本国货币结算;相对而言,如果进口需求价格弹性低,交易将受制于对方,不利于本币结算。当出口需求价格弹性高时,出口商为了维持市场,往往选择进口国货币结算,避免价格过分波动;而进口需求价格弹性高,有利于本币结算。Kamps更明确地将上述内容表达为“价格偏好者”的出口商倾向于使用本国货币,保持价格稳定;“需求偏好者”的出口商倾向于使用载体货币或者进口国货币,维持市场份额稳定。[17]之所以出现上述情况,原因在于产品的可替代程度。当产品差异越大,替代品越少,进口商对出口国产品产生依赖时,需求价格弹性越小,出口商便于使用本国货币结算。另一方面,当产品差异性小,可替代性强,进口商谈判能力强时,倾向于使用进口国货币结算。冯涛、魏金明通过局部均衡模型分析后认为:商品差异化程度导致的可替代性差异是决定产品需求价格弹性的主要因素,“出口品较高的差异性是以出口方货币计价的充分条件”。[18]史龙祥等的研究也证实了上述观点。[6]故通过需求价格弹性可以判断产品的替代性,进而判断结算货币如何选择。

综上所述,三个选择标准与跨境贸易结算货币选择关系如下:首先,大宗产品主要用美元计价结算,是由产品的同质性、美元的竞争力和美国政府力量共同推动的结果;其次,技术复杂度高的产品倾向于使用出口国货币,而技术复杂度低的产品倾向于使用进口国货币或者载体货币,如果出口产品含有进口成分,倾向于使用进口时用的货币;最后,需求价格弹性低的产品倾向于使用出口国货币,反之倾向于使用进口国货币或者载体货币。

三、中国与中亚五国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测度

本文根据中国与中亚五国之间贸易结构互补性的特点,即中国从中亚五国进口的多是大宗产品,对其出口多为工业制成品,同时,基于产品同异质性及替代性视角的货币选择标准,测度中国与中亚五国之间贸易的人民币结算情况。

(一)中国与中亚五国贸易的大宗产品贸易构成

本文采用Rauch方法①Rauch(1999)将贸易品分为三类:有组织市场交易产品(organized exchange)、参考价格产品(reference priced)和异质品(differentiated),前两种都是大宗产品,是目前文献常用的确定大宗产品的方法。确定大宗产品范围,利用联合国贸发会议数据库中的初级产品目录,结合中国商务部网站中拥有国际市场价格的商品,共统计了76项产品,分为粮农土畜、能源化工、金属矿产三大类,通过其6位海关HS编码进行数据查询。数据分析结果显示,2020年中亚对我国出口的主要是大宗产品,总额为173.74亿美元,占同期该地区对我国出口的比重达65.62%,其中能源化工类占绝大多数;我国向中亚出口同质产品总额为2.23亿美元,占同期我国出口中亚五国总额的1.05%,我国与中亚五国之间的贸易属于垂直型。我国自中亚进口的主要产品是管道天然气,进口额约为80亿美元;其余是原油、铜、铁等产品;管道天然气主要来自于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是主要供给国。

(二)中国与中亚五国贸易的技术复杂度测度

1.测算方法及数据来源。本文使用樊纲提出的RTV指数测算我国出口到中亚制成品的技术复杂度,其优点有三:一是RTV指数能更好地衡量特定区域内出口产品的技术复杂度;二是RTV指数对权重和人均GDP系数进行改进,增加精确度;三是利用RTV指数和市场份额可构建某国的产业技术高度分布图,便于显示我国在中亚五国中的技术水平分布。[19]

RTV指数的计算公式如下:

上式中,RTVj代表j产品在中亚特定国家的技术复杂度,由权重Wij和出口国i国的人均GDP,即Yi构成。RRCAij是区域显性比较优势,Xij表示i国对特定国家j产品的出口额,m是产品总数;n为出口国总数。最后,将各产品的RTV指数进行排序,结合市场份额分析某国的产品在中亚各国市场的技术优势。

本部分人均GDP数据来源于IMF网站,国际贸易数据来源于UN Comtrade数据库。由于缺乏土库曼斯坦和塔吉克斯坦的直接数据,采取间接计算方法,即全世界对这两个国家的出口,记作这两个国家的进口。本文采用李小平等制作的23个制造行业的SITC(Rev.3)三分位代码,结合对照表将其转换为SITC(Rev.4)版本,查询贸易数据。[20]截至2021年9月,UN Comtrade数据库中的中亚五国产业层面数据更新至2019年,故采用2019年数据。

2.测算结果。首先,我国在中低技术复杂度的产品上具有优势。我国出口到中亚五国制成品的商品技术分布总体呈现向下倾斜的特点,在中低技术复杂度的产品上优势较大。具体而言,在中亚市场出口份额排名靠前的有纺织品、服装、皮革等产品,而这些产品在各国技术高度分布中多属于低技术复杂度产品。另一方面,高技术复杂度产品,如专业设备等,市场份额较少。其次,我国在人均收入较低的国家市场上具有优势。在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我国制造业产品的出口份额非常高。在吉尔吉斯斯坦,除医药制造外,其他均为两位数的市场份额,份额过半的制造业数量达9个;在塔吉克斯坦,我国出口的皮革、文教体育用品和服装等产品具有垄断地位;即使在技术复杂度较高的产品领域,大多数产业的市场份额处于第一位。总之,在两国工业制成品的进口中,我国的出口产品举足轻重。而在人均GDP较高的土库曼斯坦,我国的出口市场份额总体较少,技术复杂度分布表现为“M”型。

(三)中国与中亚五国贸易的需求价格弹性测度

1.测量方法及数据来源。本文借鉴施炳展等的方法,采用8位HS编码的产品层面数据,利用(1)式质量内生决定理论模型,得出标准贸易函数,再用回归方法测算需求价格弹性。[21]推导过程如下:

(1)式对应的价格指数是:

m国对i企业的g产品的消费数量是:

借鉴马述忠等的做法,[22]用进口国的GDP和CPI分别作为代理变量,将企业-产品数据集合在具体产业中,按特定年份进行测算,去掉角标t,将(3)式处理后得到下列标准贸易模型:

本部分贸易数据来源于中国海关数据库,GDP、人均GDP、人口数量和CPI均来自IMF数据库,其中人均GDP、人口数量是GDP的替代变量。出于与上一部分统一的需要,数据限定为2019年,另用2009年和2014年数据作比较,样本总量分别为198 724个、80 360个和119 407个。

2.测量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需求弹性实证结果

本文利用模型(4)测算产品需求价格弹性,首先将上一部分各产业的SITC三位码转换为HS编码;然后对每个产业用OLS方法进行回归,采用加权最小二乘法(WLS)处理异方差数据。考虑到其中可能存在产品多样化问题,结合已有研究,将企业国内市场份额作为控制变量,结果显示该指标不显著。这与本文限定的在中亚五国市场我国出口企业比较集中有关,结果如表1所示。①限于篇幅和研究需要,表格没有显示其他变量系数的检验结果,如有需要,请和作者联系。总体来看,相比2009年,后两个阶段我国出口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普遍提高,主要是因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我国向中亚出口产品的企业增多,竞争激烈的缘故,但日常生活用品的需求价格弹性总体依然较低。

从2019年的需求价格弹性看,我国出口的皮革类制品、普通机械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和纺织品等需求价格弹性较低;我国的出口数量与GDP呈负相关关系,支持了我国产品在小经济体如塔吉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更具有市场份额优势的事实。另一方面,需求价格弹性低的出口产品,大部分是市场份额高的产品,特别是提箱、手提包、手机和电视等日用品,具有明显的需求刚性特征,是我国在中亚市场的核心优势产品,其优势源于我国劳动力成本低、规模经济所带来的“性价比”高,具有相对的产品不可替代性优势,是中亚低收入国家及群体维持生活水平的必要因素。

(四)中国与中亚五国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困境

根据上述测度结果,发现我国与中亚各国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面临如下困境:

1.买方地位优势与大宗产品美元计价结算之间的困境。在国际贸易中基于买方地位选择进口国货币的情况较多,我国是中亚各国能源产品的主要出口市场,土库曼斯坦的天然气绝大部分出口到我国,同时我国也是哈萨克斯坦的铜和石油的重要出口市场,拥有买方优势。但大宗产品的同质性决定了用美元结算,从而削弱了选择人民币作为结算货币的可能性,存在买方地位优势与进口大宗产品美元计价结算的困境。另外,由于中亚五国普遍生产力低,经济结构单一,工业基础薄弱,可供出口的产品并不多,因此即使通过贸易便利化,令我国作为区域的最终市场提供者,也难以在短期内带动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

2.高技术复杂度优势与缺乏自有技术之间的困境。在我国出口的高技术复杂度产品中,国外技术是重要投入要素,据王振国等测算,我国高技术制造业行业嵌入全球价值链的位置较低,多依赖进口中间投入品,在国内进行简单加工与装配,全球价值链的“低端锁定”效应较为明显。[23]据前文分析,高技术制造业中若含有进口成分,则使用美元结算的概率较大,从而减少了高技术复杂度的产品出口时人民币的使用,可见仅仅促进高科技产品的出口无法提升人民币的结算规模。我国制造业生产能力需要进一步提升,形成自有技术优势,方能改变人民币结算的弱势地位。

3.需求价格弹性优势与人民币竞争力不足之间的困境。在中亚五国市场上,虽然我国出口的皮革、纺织品、普通机械等产业具有市场份额和需求价格弹性的优势,但多属于低技术复杂度产品,加大了使用人民币结算的难度。一方面,虽然我国产品在进口国市场份额高,但这是由国内众多供应商集体完成的,国内供应市场更贴近完全竞争市场,在定价上无法形成价格联盟,不具备谈判优势,无法逆转结算货币的选择。另一方面,这些领域的产品主要是低技术复杂度产品,与大宗产品类似,结算时倾向于使用单一、竞争力强的货币,而人民币与美元相比竞争力还相对较弱,限制了人民币的使用。在上述约束条件下,需求价格弹性低所体现出的产品依赖优势难以发挥作用。

四、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研究结论

本文将影响跨境贸易结算货币选择的产品因素细分为同质性、异质性和替代性三个角度,采用Rauch方法、RTV指数和质量内生决定理论模型,结合产业和产品层面数据,对中国与中亚五国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进行测度,结论如下:

1.人民币国际化应该是基于市场驱动的法人、自然人自主选择的行为。从产品的三个角度探讨跨境贸易人民币计价结算,是对人民币国际化市场选择的探索。

2.产品同质性、异质性及替代性与跨境贸易结算货币选择之间具有紧密联系。跨境贸易结算货币选择是贸易产品和货币竞争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其背后的支撑是经济实力。在大宗产品、技术复杂度、需求价格弹性三个衡量标准下,中亚区域内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存在三大困境。因此,实施有效的应对措施至关重要。

(二)政策建议

1.利用买方地位优势,逐步实现人民币结算的突破。首先,在天然气贸易领域实现人民币计价结算。管道天然气是我国自中亚五国进口的主要产品,也是目前我国从进口角度实现人民币结算功能的关键领域。由于我国与土库曼斯坦的货币合作进展较慢,无法实现天然气的人民币结算,但随着从哈萨克斯坦进口的天然气比重增加,可以率先在中哈之间实行天然气贸易人民币结算,然后带动中土之间的人民币结算,在增加人民币在中亚结算规模的同时,能够增强与土库曼斯坦之间的货币合作。其次,促进区域贸易自由化、投资自由化,构建区域分工体系。一方面通过产业转移等形式,加快中亚各国工业体系的建设进程,提高其生产力,扩大出口产品的种类;另一方面,我国应向中亚的非能源产品开放国内市场,逐步扮演区域“市场提供者”角色,伴随着进口增加,促进人民币使用。

2.加大自主研发能力,提升出口产品技术含量。当下我国正在构建畅通国内大循环、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要求以科技创新提升供给体系适配性,重视关键核心技术的开发,形成高质量供给。这一政策的实施将促进出口产品质量的提升,带动我国与中亚五国之间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一方面,企业积极进行自主研发,针对不同市场需求,进行技术创新,从源头上改变对国外技术依赖的局面,增强出口商在货币选择中的底气,推动人民币在高技术复杂度产品贸易领域的结算;另一方面,在具有相对优势的低技术复杂度产品领域,不断提升产品品质,迎合收入不断提高的中亚国家人民的需求,从而减少人民币发挥贸易结算功能的阻碍。

3.提升货币竞争力,变贸易优势为人民币结算优势。一方面,加强中亚区域内人民币基础设施建设,增强人民币的可获得性,降低人民币交易成本。中亚地区美元较为充足,相比之下人民币在流动性、交易成本等方面处于劣势,需要提升人民币的国际竞争力。可借助我国对中亚五国的贷款与援助,利用我国与哈萨克斯坦和塔吉克斯坦间的双边货币协议安排,增加人民币在中亚的存量;通过阿斯塔纳国际金融中心,中哈霍尔果斯边境合作中心等平台,提高人民币交易量,扩大交易规模,提升人民币在中亚区域内的可获得性和便利性。另外,国内商业银行可通过在中亚区域内建立分支机构或者与境外银行签订代理关系,建设人民币清算网络,降低人民币交易成本。另一方面,对拥有贸易优势的出口产品,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制定行业产品质量标准,使产品的质量相对统一化,有助于固化我国已有的贸易优势,维持需求刚性。

猜你喜欢
五国中亚复杂度
前四个月我国与中亚五国进出口同比增长37.3%
习近平主席在中亚
一种低复杂度的惯性/GNSS矢量深组合方法
中亚五国网络媒体对华关注度现状分析
求图上广探树的时间复杂度
中亚速览
某雷达导51 头中心控制软件圈复杂度分析与改进
中国与中亚五国农产品比较优势及竞争力分析
出口技术复杂度研究回顾与评述
2011年中亚形势回顾与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