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 昕 李宝琴 何 畅 曹净植 田泽鑫 杨 勇
1.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人文与管理学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40;2.东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与法学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30
中医药院校“课程思政”建设与实践是“大思政” 观的体现,也是增加中医药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抓手。“课程思政”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时代特征、教育特质的理念创新和实践探索[1]。结合中医院校自身特点,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对于新时期中医药院校的教学改革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中医药文化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中医药院校在这方面积淀深厚,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丰富,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具有实践价值。结合中医药院校特色,融入中国传统医药文化内涵等内容。在全面找准中医院校特色“课程思政”建设关键点位的基础上,开展创新实践工作,服务一线教学的“课程思政”建设与实践,实现协同育人目标,对于中医药院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具有积极的意义。
2020 年6 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是人才培养的应有之义,更是必备内容”[2]。中医药院校也应根植于自身的发展目标,构建起具有中医药院校特色的“课程思政”协同格局。
融合了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医学带有其与生俱来的特性,中医药学作为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也具有此种属性。从古至今,正是由于无数医学家奋勇向前、不顾艰险甚至以身试“法”,才换来现代医学领域灿烂的成果结晶。内化于中医药学知识本身的高尚医德,是医学双重属性必然需求的现实体现,也是将“课程思政”融入专业学科教育的关键切入点[3]。尽管中医、中药、针灸推拿学等课程并非医学伦理课这类专业思政课,但也始终贯穿着医学人文情怀,是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结合与升华。这就要求我们系统挖掘其深刻内涵并融入课堂,为“课程思政”增添活力,真正做到“医”养人,再以人承“医”。
随着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在全世界范围肆意蔓延,中医药显示了其独特的优势,发挥了其应有的作用,引起了国际上的广泛关注。中医药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焕发出勃勃生机。学习中医药专业知识的同时,要树立文化自信,而文化自信不仅需要相关学者、从业者不断研究增强实力,而且需要广泛传播影响和培育继承者[4]。将其有效融入“课程思政”,是调节课堂气氛的“催化剂”,是破出“全知识”壁垒、破除中医药刻板印象、破掉社会浅层或错误认知的“重锤”,是对医学与非医学专业学生补充中医药知识之外的相关内容加强理解的必然要求,也是体现时代“主旋律”的教学模式。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高等教育长期以来存在着“泛智主义”的教学倾向,着重强调知识的关键性,忽视了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教学目标,将“德育”推诿于思政课堂[5]。但在教学安排中专业课程、通识教育课与公共基础课为主要课程,传统思政课程虽同为重要课程,但占比相对较少,高校思政课程面临“孤岛化”困境,成为“弱势学科”,影响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6]。无法达到与其他课程在德育方面同频共振,有效构建协同育人机制。新时期立德树人的实现需要“课程思政”作为主体,结合思政课程共同完成,在知识传播中融入价值引领,二者相辅相成,以此达到在价值引领中更好地凝结知识底蕴,重塑课程教学观念,回归教育价值本源,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7]。
大学作为一种社会存在,是为社会、为国家培养和储备全面发展型人才。加强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不是局部性工作,而是全局性工作,不能只做“盆景”,而要种好“责任田”,要按照“所有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负有育人职责”的要求,统筹规划、整体设计、全面建设[8]。中医药传统文化讲究“仁德、仁术、仁人”理念[9],其中“仁人”的观点与大学教育的目标不谋而合。中医药院校既是中医药文化的传承者,又是大学教育的载体,更应把“人”的全面发展放在首位。既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方面发展,强调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又依据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质量规格方面的要求,以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为根本,重视学生个性发展,关注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创造意识,培养具有崇高医德、精湛医术和良好医风的中医药拔尖人才,素质品格与才华能力齐行,自然科学与人文情怀并举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引导学生成为拥有中华灵魂、大国风貌、世界眼光的卓越医师、药师及中医药相关工作者[10]。
我国高等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发展方向规定了高校课程的价值在于培育具有正确政治立场、价值取向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凸显课程的育人价值,关键是发挥课程的德育功能,这就需要对课程中的德育元素进行深入挖掘[11],有效融入。
当前,“课程思政”教育存在着教学内容单一化、教学资源贫乏化、实际教学的深度和广度不够等问题。因此,多元化思政融入,保证育人厚度是课程思政工作的首要任务。
2.1.1 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政融入 文化是教育之根,中医药院校“课程思政”建设应充分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进行价值塑造与人才培养。在中华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土壤中,中医药学得以萌芽、发育与成熟,最终成为一种特殊的医学体系,是中国古代科学研究的珍宝。它蕴藏着丰富的自然科学精神,饱含着传统中医药人对待医学精益求精的高尚品格,如中医诊断、针灸推拿、中药炮制等就是对医者精神、中医药技艺的延续与弘扬。将这些内容融入课程的教学中,既能加深学生对于中医药知识的理解和认可,又可以提高文化认同感,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经时间沉淀涵养孕育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培养学生的社会核心价值观念是中医药院校“德育”的核心。
2.1.2 医学人文精神的思政融入 在中医诊断、针灸推拿等课程中,学生们了解到对于患者的治疗要“辨证论治”,讲究个体化、差异化,遵循“以病人为核心”的医疗理念,尊重患者关怀患者。治疗过程不是仅仅治愈患者求医的此种病症,还要注意患者在接受医治过程中是否会导致身体其他部位的不适或损伤、治愈时间的长短、服药过程中有哪些禁忌,是否会影响生活质量等。在为患者治疗疾病的同时,还要依照中医学的整体观念关注患者的全身情况,使效果最大化、损伤最小化。配方时应根据配伍原则加入适量使药调和诸药不至过于辛温或苦寒,也可使患者在服药时不必太过排斥。在按疗程医治时要谨记医训,不可因个人私利为患者多开、乱开药物,做有违医德、有辱医风之事。总之,在专业课程中融入医学人文精神,能够帮助学生树立“以患者为核心”的观念,维持良好的医患关系,保持坚定的职业操守,遵守正确的职业行为规范,培养学生“德医双馨”的价值观,使得学生内心渴望实现“医药为民,服务大众”的人生价值[12]。
2.1.3 “健康中国”理念的思政融入 2017 年10 月18 日习近平主席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健康中国”的发展战略,明确了环保、体育、食品安全、公共安全、民政养老等部门须“守土有责”,“把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新主旨[13]。疾病发生的病因与饮食、生态环境、不良习惯等都有密切的关系,控制大气污染、水污染,维护食品卫生安全,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营造绿色生态环境等内容,应在疾病的病因与预防章节中提及。预防疾病发生的种种措施与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健康中国的战略实施密切相关。将其与中医“未病防治”理念相结合,更有利于加强学生的大局意识、统筹观念[14]。
2.1.4 创新发展战略的思政融入 2017—2019 年,在国际经济萧条、下行压力增大的局面下,我国中药类商品(包括中成药、中药材、中药饮片、中药提取物等)的进出口交易总额仍保持稳定增长趋势[15]。这主要是由于中医药在全球的传播速度不断加快以及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水平日益增强。但中医药国际化发展还存在市场份额小、产品质量不高、科技含量低等问题。这就需要高等中医药院校在人才教育方面,着重强调中医药的创新与发展,从药品创新、设备创新、理论创新、临床创新、技术创新等几个方面详细阐述中医药协同创新体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不断开发利用中医药资源,为中医药将来在世界范围内的多方位繁荣发展做出准备[16-18]。
中医药是中国的“瑰宝”与“国粹”,是开发新药的“武林秘籍”。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提到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鼓励创新实践,树立“创新乃大国重中之重”的意识,增强我国在国际医学领域的竞争力[19-20]。这也是当代医学生未来的使命之一。
可以采用以问题为导向、题目讨论的思政融入方法。教学实践中关注社会热点问题与重大现实事件,以提出“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对其进行深入思考,激发学习热情。紧随专业与时代发展梳理教学重点、难点,重新梳理教材体系与结构,将教材体系转变为教学体系,同时整合教育专题,以提出“问题”、回答“疑问”来达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协同作用。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学生探寻中医药知识的兴趣,而且可以启迪智慧,达到思维塑造与人文关怀双重效用。
另外,还可采用案例分析、实践教学、热点聚焦等思政融入方法。学生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教师指导下独立自主地进行分析和研究,并得出结论,以此激发学生的自我意识和主体意识[21]。使学生能够更深入、更形象、更直观地学习和体悟医学知识和人文内涵。
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承担着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任。教师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如果教书育人的政治站位越高、专业能力越强,融入程度就越高[22]。因此,加强师德修养,提高教师的思政意识和思政能力,是做好思政教学的关键要素。“亲其师,信其道”,教师热爱学生,学生信任、尊敬教师,医学人文的情感便很容易在师生之间传递。在课程思政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让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对于教师本身,也要求其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养,信仰坚定,学识渊博,治学严谨,为人师表,有较强的沟通能力,良好的思辨力和敏锐的观察力等,以此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念,正确看待医疗中的社会现象,引导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中国、看世界[23-24]。
由于“课程思政”教学的高标准性和复杂性,需要建立以协同育人为理念,专业课教师、课程团队、思政课教师与名师组成的四位一体“课程思政”教学共同体。首先,专业教师发挥优势,思政课教师指导协助,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显隐结合,发挥“立德树人”关键力量,共同构建全课程育人格局。其次,需要课程团队支撑助力,名师大家示范引领,通过教师协商与名家启发,梳理课程育人主线,汲取大师精神,做好“课程思政”教育的“画龙”与“点睛”,增强思政教学的吸引力,加强学生对学科的认同感,提升“课程思政”教学质量[25]。
综上所述,要想建设好“课程思政”,就必须打好组合拳。既要有惊涛拍岸的声势,也要有润物无声的效果,这是教育之道,也是“课程思政”之道[26]。世界一流大学都是在服务自己国家的发展中成长起来的,“只要我们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上有作为、有成效,我们的大学就能在世界上有地位、有话语权”。同样,只要我们中医药院校能在培养中医药继承者和发扬人上有作为、有成效,我们的中医药领域就能在世界上有地位、有话语权[27-29]。
当然,“课程思政”是协同育人的一种新尝试,建设有中医药院校特色的关键点位与创新实践仍需不断探索,实现知识传授、价值塑造和能力培养的多元统一还需今后不断努力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