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供给侧改革下粮食流通发展研究

2022-12-13 20:30:03丛杰宇贾德辉
现代食品 2022年9期
关键词:流通粮食

◎ 丛杰宇,贾德辉

(沈阳工业大学,辽宁 沈阳 110870)

农业供给侧改革的目的是从供给的角度提高农业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使农产品的供给数量、品种和质量能够满足消费者的需求[1]。目前,随着我国消费收入的增长,粮食消费正在向现代化粮食经济转型,同时,我国基于农业供给侧改革下的粮食流通也提出了新的发展要求。因此,提高粮食流通质量水平是农业供给侧改革的主要内容之一。

1 供给侧改革对粮食流通的新要求

保障粮食安全事关全国人民的生计问题,而粮食流通作为粮食安全问题中的关键一环,需要了解我国农业供给侧改革对其提出的新要求,以促进我国粮食供应链和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1 目标价格政策和“价补分离”

实现农民增收是农业体制改革的重要目标,为解决农民的“粮满为患”和卖粮难的问题,我国施行了通过差价补贴保护生产者利益的农业支持政策。实行目标定价,这一价格根据市场供求情况确定,再将其中的差价以补贴形式补给农民,把粮食定价交给市场机制,通过在粮食市场供求上对各类粮食质量好坏进行科学分类来合理提高各种粮食品种价格[2]。保证与农户粮食质量成本相适应的农产品价格,使采购后价格保持较稳定均衡水平。

1.2 科学保粮,绿色储粮

粮食的仓储管理工作是粮食流通的重要环节,粮食流通质量的好坏有赖于粮食仓储工作的科学管理。因此,粮食的出货、进货和贮存需要先进科学的仓储技术,加快研发、推广科学储粮的机械、平台、新技术等,确保粮食安全和粮食供应的高效发展。此外,现阶段,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和要求越来越高,其中,食品消费已经从吃得饱转变为吃得好,这就对高质量的食品供应提出了新的要求。在粮食仓储过程中,要突出绿色发展理念,推动粮食储存管理过程的转型升级,加强对粮食存储的质量检测,提高对食品质量的重视。

1.3 公开粮食市场信息,稳定供求

粮食销售市场的数据应公开化、透明化,避免因信息不畅或误导性销售数据需求而引起粮食哄抢的供不应求情况[3]。人们对于粮食的认知是越多越好,是人们的生存之本,一旦有影响居民日常生活稳定的公共事件发生,人们会出现盲从屯粮的情况,因此市场供应信息的及时披露尤为重要,要尽力调度好需求与供应之间的稳定关系,保证物资供应。

2 当前粮食流通体系存在的问题

2.1 区域分布不均衡,流通效率低

我国粮食生产的重点区域多都集中在北方,粮食消费的重点区域在东南沿海、西部贫困地区和北京、天津、上海等工业现代化主要大城市[4]。大型销售粮食地区逐渐减少,主要储备粮地区和粮食产销地区存在不平衡,且粮食调度困难,粮食运输无法实现“一站式”的流通,存在部分散粮列车专用线与东部沿海港口物流衔接口不畅,公路、铁路、联运等航道已被全面拆除,运输途中粮食的损耗和流失较大等问题。

大多数地区粮食的集中交易场所实际上都是小型分散集贸市场。一般来说,很多也只是简单市场进行交易。虽然粮食零售批发市场交易需求在逐年增长,但由于发展交易能力小和商品流通活动密度也较小,缺乏真正规模化、竞争力比较强的现代化粮食流通批发市场[5]。因此,我国的粮食农产品贸易流通市场总体水平仍较偏低,抗各种风险能力一般。粮食物流体系缺乏现代市场化经营运作有效机制,散粮道路运输物流设施较为有限,运输配送方式结构相对分化,运输能力普遍较低。

2.2 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信息化水平低

在“智慧粮食”、粮食仓储减损、物流和生产加工等方面的科技创新投入不足,科技成果转化率低,创新竞争力不强,工程实验室、重点实验室的成果推广示范效率低,未能在粮食仓储流通系统中发挥充分保障作用[6]。当前,我国对于粮食存储的科学化、信息化、标准化处理水平不够,在粮食入库、储存、监测、减损各个功能模块的技术还不够成熟,尤其对于大数据和互联网领域的应用力度不够,降低了粮食流通体系的效率。此外,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可以加强粮食资源的整合,信息数据的滞后导致了区域粮食运输不均衡,资源浪费现象严重,对于粮食信息的相关数据分析和问题预见功能减弱。因此,提升部分业务的信息技术手段,提高相关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仍任重 道远。

2.3 粮食管理手段不足,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

当前,对于粮食运输的管理相对较乱,大部分粮食企业经营规模相对较小,缺乏成熟的调控体系和管理手段,尤其是农村的一些粮食流通企业,技术管理规范很难严格执行,组织粮食流通能力低下,在粮食流通中造成了一定的浪费和损耗。

法律保障不足,相关行业法律法规还不十分健全,管理责任部门太多,职责界限搞不清。市场管理运行机制不够规范,管理服务制度建设不够健全,交易服务规则不够明确,交易管理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违法交易和违规执法等严重问题。一些重点市场建立的市场粮油、卫生检查和生产安全质量检验体系也缺乏进一步完善,在监测控制各类食品卫生安全事件过程中保障作用不足。

2.4 粮食深加工技术不足,流通效益低下

近年来,我国在粮食加工方面不断自主创新,对于很多营养物质的研发提取和食品的创新生产有很大发展,对我国的食品经济发展起到了助推作用。但总体来看,在粮食的深加工技术方面还有待提高,我国在多数功能性提取物、化工、保健等功能性食品产品方面依然依赖于国外进口,质量安全、绿色环保技术标准不够,落后产能仍占市场主体,改造加工技术急需升级。而发达国家在食品的深加工方面已经远远超出我国,例如澳大利亚、美国和加拿大对小麦的适用深加工品种分类都在10类左右,并且其小麦按“品种服从于类型的原则”,大大提高贸易流通效率,而我国的适用深加工分类只有5类,且品质差异大,品种与外形不存在关系[7]。由于深度加工技术的低下使得粮食副产品的附加值相当有限,因此提高粮食副产品的利用效率,促进粮食流通效益还需进一步发展。

3 供给侧下我国粮食流通发展的策略建议

3.1 建设高质量流通设施,完善现代粮食物流体系

高质量的国内粮食安全流通保障有赖于依托国家高质量仓储运输及基础设施支撑的粮食综合服务体系,因此必须加快推进完善的粮食现代流通和基础设施,建立供应体系,确保实现高质量平稳的粮食供应。

(1)强调企业统筹建立运行起一种高质量、低成本现代化的现代企业仓储运输管理技术和企业仓储现代物流系统,扩展粮食仓储的辐射范围,充分借鉴与顺应当前国际互联网经济时代潮流,发展实践“互联网+粮食”战略的总体理念,实现国家引导、各级政府引导以及企业引导三者有机结合,积极稳步推进我国特色智能粮仓系统项目建设,加快与推动实现未来我国绿色粮食资源的统一收储方式及加工作业生产流程自动化、可视化。积极加强融合战略建设,建立专业化食品物流园区,支持仓储、加工等多功能、一体化的食品物流基地。

(2)应尽一切努力提高粮食流动的作业能力,①提高粮食加工设备水平,积极实施“中国制造2025”战略。发展高效节能的粮食加工装备,提高机械自动化水平,提升粮食安全品质及检测质量设备应用,如引入烘干机、智能机器人、智能粮食工厂等先进应用。②必须提高粮食流通产后服务水平。将粮食仓储设施资源加强整合,围绕各种库存特点建设多功能粮库,建设一批为农户进行“五代”服务的粮食产后加工体系,减少农户的粮食存储损失,推进科学仓储办法,为农户增收效益。

3.2 促进自主创新,加快信息化科技成果转化

推进“科技兴粮工程”,加快推动粮食生产流通系统的科技创新。培养科技人才,设立研发机构,对粮食流通全过程的主要自动化技术进行升级研发,通过科技成果展示基地进行推广,通过企业、国家信息化平台及时发布粮食科技成果。

进一步坚持粮食市场导向,进行信息化体系建设,鼓励推动和优先支持大型食品分销流通的企业和平台通过加快企业信息技术平台升级,实现对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系统等新兴信息技术平台的快速有机融合,整合粮食流通过程中的各种信息。建设粮食流通贸易综合信息服务平台,通过平台及时发布粮食市场的供求、价格、品类,拓展信息服务水平;对粮食流通的物流配送、转运进行信息实时跟踪,利用数据处理对粮仓、设施等进行有效监控,运用电子信息技术的数据处理能力提升企业经营、管理能力。

3.3 升级粮食管理结构,不断提升监管效率

深入推进依法治粮事业,增强政府部门依法治粮的权力,加强基层对城市粮食生产流动情况的动态控制,维护农村粮食收购流通市场秩序,有效依法实施城市粮食保障供应计划和食品安全与生产流通控制,执行属地粮食购销安全监督管理责任。加强城乡粮食收购流通市场监管体系机制建设,逐步调整完善关于粮食流通收购和市场准入、粮食流通库存动态管理、市场价格监管、食品产业融合发展等若干方面相配套的政策。

推进强化粮食定点采购经营资质准入监管、粮食动态库存数据监管、粮食质量溯源监管,重点着力加强食用粮食库存信息动态统计监管制度和进口食用粮食质量的安全保障监管。进一步创新完善进出口食品加工流通商品质量监管协调机制,建立生产企业质检和专业检验鉴定人员专项抽查检验“双随机”监管机制,重点强化突出问题抽查、专项重点检查监督和突检,杜绝农产品囤积数量过多、粮价水平过高、二次投资致富、造假涨价等损害粮食市场的诚信违规 行为[8]。

3.4 推动主产区精深加工,提高流通效益

当前,人们对于“吃”的追求是新鲜、味美、安全、营养和健康等越来越高质量的要求,而粮油的购销量在所有食品中居首位,因此粮食的深加工尤为重要。粮食的精深加工是食品行业发展的重要一环,在保障食品质量安全和粮食稳定供应的前提下,应着力开发粮食主产区的精深加工,利用好循环加工技术装备,加强提取研发工作,如对专用米、专用油、专用功能性淀粉等的提炼,对粮食燃料乙醇和各种纤维素的提炼,开展生物降解材料的示范点,实现自主研究开发,减少对个别产品的进口依赖性和资源的浪费的同时,也能提升农民的经济收益。

此外,地方政府应支持和出台有关粮食精深加工的政策,促进企业的平台创新和跨界工程合作,推动粮食的精深加工技术,淘汰落后加工产能,激活市场,为消费群体提供实销对路、品类多样、安全健康的粮食精深加工产品。做到既满足消费者的多元消费需求,又能科学地提高粮食流通的效益,推动地方的粮食经济可持续发展。

4 结语

在新的经济形势下,以农业供给侧改革为抓手,针对农业供给侧改革对落后、僵化的粮食流通体制提出的新要求,需要推动粮食流通供给优化转型升级。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任务任重道远,当前我国的粮食流通还存在效率低、信息化水平低、效益低、管理弱的问题,需要完善现代化粮食物流体系、加强科技自主创新、精深加工农产品、升级粮食管理结构等措施进行调整发展。只有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我国的粮食流通才能提升整体实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猜你喜欢
流通粮食
珍惜粮食
品牌研究(2022年27期)2022-09-28 00:30:14
珍惜粮食
品牌研究(2022年26期)2022-09-19 05:54:48
富“鳜”逼人!标鳜最高38元/斤,订单去到39元/斤,流通商疯狂抢订!这条鱼成“抢手货”
当代水产(2022年2期)2022-04-26 14:25:12
珍惜粮食 从我做起
快乐语文(2021年36期)2022-01-18 05:49:06
请珍惜每一粒粮食
图说十八大以来的粮食流通
我的粮食梦
美国的蔬菜流通
时代经贸(2017年28期)2018-01-19 02:31:23
“流通空间”的中西方比较
粮食直补改名了
新农业(2016年17期)2016-08-16 12:0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