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滈滈
(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区雄州街道兽医站,江苏南京 211500)
猫传染性腹膜炎病毒是猫传染性腹膜炎病的诱发病毒,该病毒是由于猫冠状病毒的基因位点发生变异导致的,变异之前此种冠状病毒传染性较强,然而变异之后,虽然理论上该病毒仍具有传染性,然而因传染途径限制,其他猫染病风险不高。该病属于猫科易感疾病,同时其他猫科野生动物也具备一定的发病率,并且致死率较高。发病之初病猫存在腹水症状,且伴有腹膜炎,严重者会导致病猫全身脏器受损,该病至今没有特效治疗方法,许多病猫最终会转归为死亡。
传染性腹膜炎病毒有囊膜包裹在外侧,属于单股正链RNA核酸类型,为螺旋状,呈对称分布,是当前发现的RNA病毒中基因组最大的一种。猫传染性腹膜炎病毒的基因组为30 kb左右,其中涵盖的开放阅读框共有11个,且有数量相同的蛋白质。其中含有数量不同的结构蛋白与非结构蛋白。作为结构蛋白之一的刺突蛋白属于致病作用最为显著的成分,其由介导膜融合亚基S2与受体结合亚基S1组成而成,前者是在细胞包膜之上固定蛋白,后者则为病毒主要附着点,此成分为猫传染性腹膜炎病毒抗体中和作用大小的决定因素,血清型也与此成分有直接关联。
冠状病毒共有两个致病特征:一是猫传染性腹膜炎病毒;二是猫肠道冠状病毒,二者均属于生物型毒株,且二者有相似的形状,从形态学上难以对二者做精准区分。两个毒株具备高度接近的抗原性,采用血清学方法鉴别难度较大。从基因结构层面上分析,二者相似度极高,意味着这两种生物型冠状病毒具有同源性。部分专家认为,猫传染性腹膜炎病毒的诞生源头是猫肠道冠状病毒的突变。
实践发现,相较于不同区域感染了传染性腹膜炎病毒与猫肠道冠状病毒的猫而言,患有这两种疾病的同群猫遗传背景相关度更高,由此验证了猫传染病腹膜炎病毒为猫肠道冠状病毒变突毒株的说法。变异之后,猫传染性腹膜炎病毒拥有巨噬细胞内复制功能,可从肠道脱离从而导致感染体出现传染性腹膜炎症状。猫作为冠状病毒之一的传染性腹膜炎病毒的致病性与犬冠状病毒或人冠状病毒229E较为相似,抗原结构也相接近,其与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除了具有相似的致病性与抗原结构之外,还存在血清学交叉反应。在多种猫细胞上该病毒均有增殖性,且大鼠、仓鼠以及乳鼠等动物也会感染该病种,主要为脑内接种感染。
猫传染性腹膜炎病毒不具备良好的外界环境抵抗力,利用消毒药剂很容易将之杀灭,然而其具备一定的抗低温性与抗酸性。通常该病毒可在物体体表之上存留49 d以上,病毒的传染以粪—口传播为主,病猫的排泄物是主要的传染源。各年龄猫均会感染该病,危害最为严重的为幼龄猫与老龄猫,该病的发生不受品种及性别限制。感染此疾病的病猫所排出的粪便或尿液,会通过消化道、呼吸道,使接触过的健康猫被传染。并且该病毒还可垂直传播,即妊娠病毒的胎盘会将该病毒过渡给胎儿,从而使仔猫一出生便患有该病。
此外,吸血昆虫也是该病的传播途径之一,相较于家猫而言,纯种猫的发病率更高。与猫肠道冠状病毒病相比,猫传染性腹膜炎病毒的流行病学差异显著,前者具备极高的传染性,6~12周幼龄猫是主要发病群体,患病后会出现肠炎症状。而猫传染性腹膜炎病毒的主要危害群体是1岁以下的幼龄猫或高于11岁的老龄猫,主要症状是腹膜炎。
据统计,猫感染冠状病毒之后,猫传染性腹膜炎病的发病率为5%~12%之间,而感染冠状病毒后若致病力并不高,通常会引发猫肠道冠状病毒病。部分带毒猫因机体较为特殊会诱发冠状病毒素变异,变异之后,该病毒的侵害性将会变强,即从肠道冠状病毒转化为传染性腹膜炎病毒,进而会导致猫感染猫传染性腹膜炎病,但并非所有患有猫传染性腹膜炎病毒的猫均会死亡。
感染该病毒后,部分猫会因病情严重最终死亡,部分病毒可能症状并不严重,是由于其体内的单核巨噬细胞吞食或杀死了病毒,抑制了病情进展。但病毒传播之时,单核巨噬细胞却难以杀死传染性腹膜炎病毒,同时还会成为该病毒繁衍的寄体,病毒在此细胞中繁殖后会向其他细胞扩散,会成为猫传染性病毒在猫体内扩散的辅助,进而会导致猫病情加重而最终死亡。
2.3.1 免疫系统反应能力
正是由于病毒在突变过程中具备了单核巨噬细胞的持续复制能力,并且利用单核巨噬细胞在猫体内的循环而实现了病毒向全身各处的传播,因而猫的个体差异成为了其是否发病的主要原因。而猫的免疫系统是否会出现过度反应则决定着猫是否会死亡。若猫的免疫系统在发现病毒时产生了强烈的反应,则可能因病毒变异而诱发猫传染性腹膜炎,继而病情加重并死亡。如果猫的免疫系统反应能力较低,则不会诱发该病。因此,病毒出现后免疫系统的反应程序是猫传染性腹膜炎病能否发生的主要原因。
2.3.2 应激因素
猫传染性腹膜炎疾病的发生,也可能由应激原因导致,猫的生活环境突然发生改变、饲喂食物更换时未做好过渡、长时间运输均可诱发该病。同时,猫发生疾病而实施了手术治疗,或猫主人饲养了新宠,也可能导致猫出现应激反应,进而降低其自身的免疫能力,会由此增大病毒的突变性与增殖性。且猫体内免疫功能下降后,对病毒的应对能力会有所不足,此时易导致免疫系统出现过度反应,会加剧病情,从而使病猫出现腹水症状。
感染猫传染性腹膜炎疾病后的病猫有两个主要症状,一是腹膜炎,二是腹水。健康猫的血清阳性率为1%~60%。病毒发病之初,症状并不十分明显,会出现精神萎靡、进食量下降、体重快速降低等症状,有存在间歇性发热现象,且伴有呼吸道症状,但并不严重。猫传染性腹膜炎病情加重后会呈现出两种临状症状,以有无渗出积液作为主要区分。其中,渗出型症状出现率较高[1]。
患病猫在发病之初会出现进食量大幅下降、体重快速降低的症状,并且会异常发热,体内出现增生白细胞。发病1~6周之后会呈现出腹部隆起现象,主要是由于腹腔有大量腹水积存所致,以手触之病猫不会感到疼痛,但可明显感到腹腔之内存在波动。将腹腔内积液抽取出后可见积液色偏黄且较为黏稠,有的较为澄清,部分积液中含有混浊物。母猫发病时症状与妊娠相似,但腹围增大后,胸腔或心包腔等处也会出现积液。由于渗出液过多会挤压胸腔,病猫会出现呼吸频率加快或呼吸受阻现象,听诊时可听见沉闷的心跳声。病情加重后,病猫的身体会日渐消瘦且会出现贫血症状,患病后短则14 d,长则60~90 d,便会因衰竭而死。部分病毒病情加重后可能伴有滑膜炎,导致该病的原因是巨噬细胞受感染后转移到滑膜,也可能是由于免疫复合物及单核细胞转移至滑膜所引起。
非渗出型临床症状的主要特征是不会出现腹水或胸腔积水现象,但病毒会对肝肾、肠道、中枢神经等重要组织器官产生侵害。若猫的中枢神经被破坏,发病位置不同或病情严重程度不一致时,出现的神经症状各不一致。一般情况下病猫会出现精神不振、后躯运动能力受阻、出现跛行或丧失行动能力的现象,或引发癫痫或痉挛。有的病猫会有角弓反张现象,或前肢僵硬伸直且后肢弯曲,此时病猫病情加重,随时可能死亡。病毒侵害病猫眼部后,眼角膜有肿胀现象或其上存在沉淀物,眼房液颜色偏红或内有纤维蛋白凝块,部分病猫存在火粉状网膜出血或虹膜睫状体发炎、角膜穿孔症状,会导致病猫视力下降或失明。肝脏遭到侵害后则可能影响消化功能,出现呕吐或黄疸现象。若侵害脏器为肾脏,会导致肾脏异常肿胀,或是出现蛋白尿,甚至会引发进行性肾功能衰竭。侵害部位为肠道时,病猫会呕吐或出现便秘现象,慢性腹泻症状也较为常见[2]。
对病死猫做病理解剖发现,其腹腔中积存大量积液,且有纤维蛋白从积液中渗出,积液颜色偏淡或为无色,但较为透明,积液黏稠度较高,摇晃积液后可见大量泡沫,静置一段时间后积液会凝固,且其中可见较多的巨噬细胞,也存在嗜中性粒细胞。腹腔表面或腹膜外侧可见纤维蛋白从中渗出,且肝脏表面存在坏死灶,但体积较小。
针对非渗出型症状的病死猫做病理解剖分析,可见其肾脏之间存在肉芽肿,且肾脏表面并不平整,肝脏上有许多体积不一的坏死灶。眼部受病毒侵害的病猫,眼房液中存在大量蛋白。中枢神经系统被侵害的病猫,脑脊液中也可检测出大量的蛋白。
采用综合诊断法,结合病猫的发病史、根据流行病学特点,以其出现的临床症状及病理学检查结果为依据,再综合实验室诊断、影像学检查所得出的结果,对其他疾病进行排除,进而确定病情。若病猫的血象为非再生性贫血且症状较轻,同时存在血清球蛋白浓度升高、淋巴细胞与白球比下降现象,则有极高的几率是感染了猫传染性腹膜炎。还需取病猫腹腔渗出液或血液,在猫胎肺细胞培养物上接种,再对病毒做分离、培养与鉴定分析,进一步确诊病情[3]。
同时,也可利用聚合酶链反应检测方法或免疫荧光试验检测结果作为确诊依据。如利用免疫荧光染色法可检测出病猫的巨噬细胞存在感染冠状病毒现象,即可判定猫感染的疾病便是传染性腹膜炎。这是由于病猫巨噬细胞中抗原含量会高于正常猫,才会出现阳性染色现象。
目前该病并没有明确的治愈方法、也无特效药物,治愈效果并不理想,许多药物的应用只能延长病猫的生命周期。猫传染性腹膜炎的治疗要遵循早发现早治疗的原则,由于该病诊断相对困难,因而需要按照上述诊断方式及早排查与确诊病情。具体治疗中可选用中草药抗病毒方法,目前许多中草药均具备一定的抗病毒作用,如金银花、鱼腥草等,临床上可利用此类中草药针对患有传染性腹膜炎的病猫进行治疗,对病情控制有一定的疗效。病猫病情加重后会出现腹水症状,此时其体内的白蛋白量会大幅减少,从而会诱发多种并发症,因此,需要及时复查以便于排查出所患并发症并针对性治疗,如此可使猫的病情有所延缓,进而延长猫的存活时间[4]。
由于猫传染性腹膜炎病毒的传染依赖性较强,病猫体内抗体在与病毒结合之后还会与巨噬细胞上的Fc受体结合,从而会导致巨噬细胞中有病毒侵入。加之补体系统的激活,会释放出大量血液凝集细胞因子,会加剧体液渗出或诱发腹膜炎,因而常规疫苗与重组疫苗对该病毒均不具备良好的预防效果,甚至还可能导致病情加重,所以不可通过疫苗免疫的方式预防与控制该病。为此,日常饲养环境清洁、吸血昆虫或啮齿动物清除便成为了预防该病的关键所在。日常饲养中要做好猫舍的定期消毒,将猫舍内的排泄物及时清除,以切断传染途径。应尽可能减少病猫与健康猫的接触,并且需要有效监测猫泛白细胞减少症病毒,以便于及时发现与有效控制病情[5]。
作为冠状病毒导致的、猫科动物易患疾病之一的传染性腹膜炎疾病,致死率极高,并且当前没有特效的治疗药物与有效的治愈方法,也缺乏特异性检测方式。为此,需要基于临床症状、病理分析、实验室诊断等多种方法综合确诊病情,虽然目前部分中西医药物应用对病情有一定的缓解作用,但该病并不能完全治愈,只能适当延长病猫的生命周期。为此,猫饲养中应做好日常预防,通过了解猫传染性腹膜炎的病理特征、流行特点、临床症状,结合可行性的诊断方式,有效预防、及时发现与适当控制病情,进而防止猫传染腹膜炎病的传播与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