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子娟
(甘肃省金昌市金川区宁远堡镇畜牧兽医站,甘肃金昌 737100)
金昌市地处河西走廊东段,祁连山脉北麓,阿拉善台地以南。按照草原分布,金昌市南部草原主要分布在祁连山沿山区的南坝、新城子等乡镇,以高山草甸类草原为主。西部草原主要分布在以花草滩为主的红山窑、河西堡等乡镇,以温性荒漠化草原为主。北部草原主要分布宁远、双湾为主的撑山掌、干涝池滩、周家井、夹滩、青土井等地,主要类型以山地类草原和温性荒漠类草场为主[1]。
从近几年针对金昌市牛羊疫病的诊断来看,存在多例由于吸虫病而引发的疫病,探究疫病诱因,笔者发现主要与日常养殖与饲料管理方面相关。基于此,本文将会对金昌市牛羊养殖现状以及生长环境等方面入手,探寻肝片吸虫病发病原因,而后提出防控策略。此外,由于肝片吸虫病已经成为本地牛羊养殖过程中的常见疫病,且在临床治疗中牛羊急性、慢性肝炎等疫病也与肝片吸虫病相关,所以笔者将结合实际对干片吸虫病的各个方面展开论述分析,希望能够为广大养殖人员提供些许建议。
牛羊肝片吸虫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特征,通常情况下在夏季和秋季发病几率较高,这是由于寄生虫对于温度比较敏感,夏秋时节气候适宜比较温暖,经过阳光照射后寄生虫会进入生长发育状态,且夏秋两季节降水比较充沛,植物的果实中会产生囊性纤维化现象,而受到降水影响这种现象将会更为严重,牛羊等动物在食用了这些植物同样会出现囊性纤维化现象。
肝片形吸虫在胆管内寄生产卵,且虫卵形成后能够随着粪便排出并存在于自然环境当中,当受到雨水刺激后虫卵首先会发育成为毛蚴,河流等水域内的毛蚴遇到中间宿主后则会进一步发育成为尾蚴,从毛蚴发展成为尾蚴的时间较长,通常需要经过50~80 d左右,且一个毛蚴最终可以发展成为成百上千个尾蚴。待尾蚴发育发成后便会离开中间宿主并发育成为囊蚴,囊蚴多生存与水中或者牧草中,在放牧过程中牛羊会食用带有囊蚴的牧草,囊蚴进入到牛羊体内会在肝胆管部位发育成为成虫,通常情况下成虫的寿命为3~5年,且经过一年左右成虫就会被牛羊自然排出,但是也有一些成虫无法排除并积聚在牛羊体内,最终使得牛羊染病。
囊蚴对于外界的适应能力较强,尤其是在潮湿环境下生存时间更久。夏季当囊蚴进入牛羊体内后,虽然已经造成感染,但是由于这一期间牧草丰盛,所以牛羊的生长状态比较旺盛,肝片吸虫病通常不会出现明显的临床表现,但是待进入冬季后,由于牧草资源匮乏,牛羊的营养水平不如夏秋两季,所以染病牛羊就会存在临床表现,所以,夏秋两季是肝片吸虫病的最佳防控时期,同时也是牛羊易染病的季节。
幼虫期是囊蚴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幼虫多以螺旋形式进行无性繁殖,且每一个幼虫可以输出600~800个尾骨,此外幼虫的生命力也非常旺盛,尤其是在无光照的潮湿环境下能够长时间地生存。通过幼虫生长繁衍时间来看,其在5月就已经具有对于牛羊的感染性,而在5月中旬时山间的牧草已经基本生长完成,所以当地的牧民就会开始进行放牧活动,放牧过程中牛羊会啃食带有囊蚴的牧草,进而感染肝片吸虫病;至8~9月时进入到雨季,受到雨水影响,该种寄生虫会在草本植物中排出大量虫卵,所以这为肝片吸虫病的传播创造了良好环境,受到集中产卵的影响,某些地区的牛羊甚至会出现大面积感染的情况。
在对以往由于肝片吸虫病而死亡的牛羊病例中能够发现,通常情况下病死牛羊会出现明显的腹膜炎,且腹腔内存在大量的积水。此外,病死牛羊通常还会出现肝脏肿大以及出血的症状,并出现虫道,虫道颜色多为暗红色。解剖诊断过程中若挤压病死牛羊的肝切面,还会出现黏稠状的液体。若病死牛羊为慢性发病导致,受到持续性病变的影响,病死牛羊的肝脏组织还会出现硬化以及萎缩等现象,且内膜比较粗糙并伴随积液。此外,在肺部的一些组织中还能够发现结节组织以及存活虫体。
肝片吸虫病是一种能够引起人畜共患的寄生虫疾病,人患肝片吸虫病后会表现为发烧、贫血、肝肿瘤增大和嗜酸性细胞明显增多等现象。肝片吸虫病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其中以法国以及古巴等地的病例最多。根据世界卫生组织1979年的相关数据表明,在秘鲁的一些村庄内,15岁以下儿童的感染率甚至达到了4.5%~34%,而在马拉维的一些地区,感染率为2.4%。到1983年,中国报告了分散在东北、内蒙古、山东、江西等地的数十起关于肝片吸虫病的相关案件。
通常情况下肝片吸虫的虫体比较大,通过肉眼能够直接观察,其属于雌雄同体的寄生虫,没有性别之分,寄生虫成虫为褐红色,脊髓腹部扁平,蠕虫长20~40 mm,宽5~13 mm。肝片吸虫有着细而长的刺,前端凸起类似头锥,吸盘嘴在蠕虫的前部,在头锥后的腹部部位为吸盘,腹部吸盘前端为生殖孔,口腔下部为食管和肠道咽,在肠外侧分布着许多侧支,整体由门吸盘、生殖腔、消化管、卵黄管以及腹吸盘等几个部位组成[2]。
牛羊在感染肝片吸虫病后所表现出的临床表现也各不相同,且即使是同一物种,受到年龄以及性别等因素的影响,其临床表现也存在明显差异,此外,临床表现的程度还取决于感染强度以及感染动物的身体状态等等,下面对牛羊染病后的常见临床表现展开分析:羊类在染病后会很快出现明显临床表现,羊类肝片吸虫病多出现于夏秋两季,严重患病羊往往不会出现明显临床表现而直接死亡。此外多表现为急性型和慢性型两种,急性型通常发生在秋季,病羊染病初期为体温升高且食欲减退,某些羊会出现腹泻,急性型典型特征为贫血。随着病情的加重,患病羊会表现为食欲废绝、被毛粗乱以及带有疲惫感等等,通过叩诊是能发现半浊音区增大,急性型的死亡率较高,若缺乏有效治疗几天后患病羊就会死亡,且幼年患病羊的死亡率更高且死亡速度更快。慢性患病羊会出现日渐消瘦情况,且下颌、胸腔等部位会出现水肿,伴随着便秘以及下痢等等,若缺乏及时治疗,待1~2个月左右便会死亡。受到肝片吸虫的影响,孕期母羊会出现流产的现象,即使产下羊羔,羊羔也无法生存,且生产后患病母羊很容易出现瘫痪现象,此外哺乳期患病羊的泌乳量会受到影响,表现为乳汁量减少且稀薄似水状,乳汁的质量严重降低,慢性型患病羊的死亡原因主要是由于慢性衰竭以及消瘦所导致。
但是慢性型存在自愈可能,受到天气回暖以及饲养管理水平提升等病羊会逐渐恢复健康。
牛染病后多表现为慢性型,犊牛临床表现比较明显且与患病羊表现一致,多发生于夏秋两季,但是由于这一季节牛营养状态较好,所以不会出现明显的临床表现,但是至深秋或者冬季就会出现异常:成年牛染病后会出现泌乳量下降、流产以及前胃弛缓等现象,此外还会出现周期性的瘤胃鼓胀现象,严重患病牛表现为贫血以及高烧[3]。
在牛饲料中使用硝基氯苯酚可以防治此病,黄牛每日摄取量为3~4 mg/kg,水牛每日摄取量为1~3 mg/kg,羊每日摄取量为4~5 mg/kg;也可以用硫代苯酚进行药物治疗,用药时主要将饲料与药物相混合,黄牛每日30~50 mg/kg,山羊每日25~35 mg/kg,水牛每日25~35 mg/kg;此外也可使用苯佐达唑片进行防治。
驱虫建议使用噻吩唑,按照5~6 mg/kg的标准进行用药,其驱虫效果能够达到99%;此外也可使用噻吩药物进行防控,山羊40~60 mg/kg,牛60 mg/kg;如果出现下颌水肿,可能导致呼吸紊乱和饮食困难,应立即注射50%葡萄糖。为了预防患病动物出现贫血和以及心律失常现象,需要及时注射“蓝根”,提高其抵抗力;对怀孕的羊或牛,要在牛羊分娩后的两个月左右进行治疗,防治孕期治疗导致流产,或者分娩后的治疗药物对牛羊泌乳量造成影响[4]。
为了预防牛羊肝病,首先要进行合理、必要的牛驱虫,通过科学驱虫能够有效降低肝片吸虫病的发生几率。一般来说,春季和秋季是牛羊驱虫的最佳时期,第一次驱虫可以在4~5月进行,第二次驱虫可以在10~11月进行。至于经常出现这类疾病的牛羊,须每年进行3次驱虫措施,第三次驱虫必须在第二次驱虫后2~3个月,防止疾病复发。羊与牛的驱虫时间和驱虫原则各不相同:首先,患病羊、牧草中的虫卵以及其他带虫者是肝片吸虫病的主要传染源,所以做好驱虫工作不仅是病羊治疗的一项重要举措,而且还是此种疫病防控的主要方式。
驱虫效果主要是由驱虫时间以及驱虫次数所决定的,若羊群中已经出现患病羊,急性患病羊在9月下旬应当驱虫1次,而慢性病例在10月驱虫1次。所有羊群每年至少要驱虫2次,时间分别为4~5月以及11月左右,第一次驱虫的目的是降低放牧过程中病原体的传播速度,而第二次驱虫的目的则是使得羊群顺利越冬。目前市场中已经出现多种能够用于羊肝片吸虫病的驱虫药物,其中驱虫效果最好的为噻吩唑以及硝氯酚等等,养殖人员可以按照0.3~0.5 mg/kg的标准进行用药,在用药前保证羊群为空腹状态,每天用药1次且连续用药3次即可达到驱虫效果。除了上述两种药物外,联氨酚噻、丙硫咪唑以及硫双二氯酚等药物也能够达到驱虫效果,为了避免寄生虫产生耐药性,养殖人员可以交替使用驱虫药。
牛驱虫主要使用丙硫苯咪唑、硝氯酚片以及六氯乙烷等等。首先,丙硫苯咪唑属于广谱性的驱虫药,能够有效清除牛体内的寄生虫,且具有安全以及无毒的效果,养殖人员可以按照20~30 mg/kg的标准进行使用,其对于牛肝片吸虫的驱虫效率能够达到95%以上,且对于蛔虫等寄生虫也有一定的杀灭效果。其次,可以使用硝氯酚片进行治疗,水牛按照2~4 mg/kg的标准进行用药,黄牛按照4~6 mg/kg的标准进行用药,此种药物比较安全且效果较好,对于幼虫也能够达到驱虫效果。最后,养殖人员可以使用中药进行驱虫,如准备贯众以及槟榔0.5 kg、赤苓0.2 kg混合后兑水5 kg,而后使用慢火将药水煎煮至2 kg左右,过滤掉药渣后向患病牛灌服,用药剂量为1 ml/kg,为了强化驱虫效果,待3周后可以再次用药1次,通过中药同样能够取得理想的驱虫效果。
疾病发生时,应按照当地养殖方法采取合理的预防措施,为牛和羊提供合理的日常水源保护,防止孢子囊菌进入饮用水当中。在建造牛和羊的围栏时,不应在低湿地区建造,也不应在有脊椎动物的潮湿牧场上长时间放牧,可选择较高的地形进行放牧,这些措施均能够有效防止牛羊感染肝片吸虫病。在饲养牛的过程中,不能让牛饮用脏水和死水,所以养殖人员应当尽可能地使用干净的饮用水来喂养[5~6]。
为了保证牛羊的健康,必须每天合理地清理圈舍,做好牛羊粪便的打扫清理工作,并通过发酵等方式分解粪便中的寄生虫。此外,经过驱虫后病原体会随着牛羊的粪便排出体外,排出后的病原体仍然具有传染性,所以养殖人员还要做好驱虫后牛羊粪便的处理工作,严禁随意堆积且要提升羊舍、牛舍内粪便的打扫频率,建议养殖人员将这些粪便以集中堆积并发酵的形式进行处理,防止粪便对草场以及养殖场内的其他健康牛羊再次造成感染[7~8]。
在放牧过程中要避免地势较低的低洼以及沼泽地带,尽量选择地势高、光照充足且干燥的地区进行放牧。此外,养殖人员可以通过轮牧的方式对该病进行防控,目前轮牧已经成为肝片吸虫病的重要防控方式,养殖人员可以通过设置围栏的方式对放牧区进行划分,并规定每个牧区的放牧时间,此种方式能够有效地降低肝片吸虫病的感染几率。在秋冬季节牧草会逐渐枯萎,羊群在缺乏牧草保障下,自身的免疫能力会迅速低下,所以这一时期要将放牧转变为舍饲,并通过强化养殖管理、做好环境保障以及饲料管理等几个方面提升牛羊的抵抗力。
综上所述,肝片吸虫病不仅会对牛羊养殖产生影响,而且还会对人类造成威胁,所以,在牛羊养殖过程中,养殖人员对于肝片吸虫病要树立高度的重视,做好日常防控与治疗工作,从而降低该病对于牛羊养殖产业的危害和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