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地区牛羊脑包虫病的防治策略

2022-12-13 11:05尼玛央宗
中兽医学杂志 2022年4期
关键词:包虫病家养牛羊

尼玛央宗

(西藏昌都市边坝县农业农村局,西藏昌都 855550)

一旦在牛羊身上发现脑包虫病的症状,需要明确发病的具体位置,然后通过手术的方式对发病部位的包囊取出,并对术后药物进行合理使用,助力脑组织的良好恢复。此外,要加强对牛羊脑包虫病的科学预防,对病原进行严格控制,减少感染率,对犬类动物进行科学管理,加大宣传力度,强化牧区人们的预防意识,同时对动物疫情进行定期检测,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采取合理措施进行防治,减少牛羊损失。

1 概述

1.1 发病原因

该病症的最终宿主是肉食犬类动物,他们食用了患病牛羊后,多头蚴会寄生在其小肠内,并逐渐发育为成虫,之后随粪便排出到草原、水源中。该虫卵的生命较强,一般可以在在外界存活半年以上[1]。牛羊食用了被虫卵污染的牧草和水之后,其虫卵进入到牛羊身体内,在场内生长出六构蚴,景观肠粘膜血管游移到脑和脊髓中,通过90 d的发育形成多头蚴,导致牛羊发病。

1.2 发病特点

新时期人们的环保意识增强,加大了对野生动物的保护力度,因此野生动物数量逐渐增多,并与当地居民、牛羊、犬类等接触增多。野生动物类型较多,生存环境复杂,在其身体上往往具有大量的微生物、寄生虫病原体等,一旦与家养牛羊、犬类接触后,非常容易引起家养动物感染疾病。野生犬类动物往往都携带脑包虫,它们的粪便对牧草、水源造成严重污染,加剧了西藏地区牛羊脑包虫病感染率[2]。

野狗数量增多,且体内含有大量的脑包虫。加上西藏牧区养狗是家家户户的生活习惯,并当地风俗息息相关,部分牧民习惯把牛羊尸体喂狗。此外当地牧民习惯把牛羊尸体随意丢弃,当野狗食入带有多头蚴病原体的牛羊尸体,容易加大其感染几率,然后虫卵会随着野狗粪便污染牧草和水源,形成传播循环。

西藏牧民在牛羊养殖过程中,缺乏科学的养殖知识,对牛羊脑包虫病的危害性认识不足,不了解其发病原因,对该病症的防治意识不强,往往会延误最佳的治疗时间。此外在西藏牧区的防疫条件较差,缺医少药,再加上长期使用一种驱虫药物,容易引起耐药性,降低了治疗效果。这些问题都是引起西藏地区牛羊脑包虫病大肆传播的主要原因,该病的传播不仅造成大量的牛羊死亡,还对当地牧民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不利于当地畜牧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1.3 传播方式

在牛羊脑包虫病的传播过程中,患病牛羊是中间宿主,犬类肉食动物是终末宿主。在西藏放牧区牧民对牛羊尸体的处理方式不合理,甚至随意丢弃,缺乏无害化处理过程,有些地方甚至把患病牛羊喂狗,这种处理方式为牛羊脑包虫病的传播提供的渠道。

有些藏区防疫水平较低,对家养犬的防疫措施不到位,缺乏科学的驱虫方法,进一步拓展牛羊脑包虫病的传播途径;当家养犬食用了被感染的牛羊尸体,脑包虫会在其体内发育正常,并随着粪便排出,在散乱在草原上,对牧草、水源造成严重污染,再加上西藏地区随季节迁徙的放牧方式,更加加剧了感染该病症的几率。[3]牛羊在放牧过程中食用被感染的牧草、水后,虫卵进入体内,形成六构蚴,逐渐游移脑部、脊髓中,直到3个月后发病,得不到及时治疗的患病牛羊死亡后被随意丢弃,从而形成恶性的传播循环。

1.4 临床表现

脑包虫也叫脑多头蚴,是多头绦虫在中绦期转变而来,其中牛、羊、犬类等动物是其宿主,主要寄居在动物脑、脊髓位置,主要以包囊的形态存在,内里填充大量的乳白色液体与头节,利用角质膜包裹而成,其大小如豌豆,随着在宿主体内的逐渐发育,甚至可以长到鸡蛋大小,对牛羊脑组织造成压迫。患病初期牛羊食欲降低、站不稳、精神萎靡。

结合脑包虫的感染数量及引起的死亡率,可以将其临床症状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急性牛羊脑包虫病发病中期和后期发病频率变多,且单次发病时长约10 min,体温升高,不合群,情绪不稳定,病羊由于食欲不好,体中下降。针对该类病牛羊,需要及时发现病症并第一时间采取合适的治疗措施,如药物治疗或手术治疗,一旦发病期超过1个月很容易加大死亡率[4]。慢性牛羊脑包虫病的临床症状,发病次数相对较少,平均48 h发作一次,体重变化不大,发病90 d后死亡。在对该类症状进行治疗时,发病位置的不同,临床症状也有所不同,如在羊脑半球,并牛羊会出现右侧转圈现象;在颞叶部位会导致并牛羊失明。

2 预防策略

2.1 开展全面宣传活动

脑包虫病的出现与农牧民的行为存在紧密的联系,由于养殖方式的不合理,而且对该病症的重视程度不足,不了解基本的发病症状、传播形式等,导致延误治病时机,引起大量的牛羊患病死亡。牛羊脑包虫病的发病对牛羊生命健康造成严重损害,同时对当地养殖人员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因此,需要加大宣传力度,对脑包虫病的相关知识进行普及推广,确保当地牧区人们能够对脑包虫病对牛羊的危害性进行清晰认知,并了解该类病症的出现原因,从而优化养殖方法,在日常养殖过程中采取科学合理的防治措施,减少该病的发病率[5]。

2.2 注重犬类管理

狼、犬等肉食动物是脑包虫病的传染源头,也是造成该类病症大肆传播的关键性途径。基于此,需加强对西藏地区犬类的严格管理,在满足农牧民生活需求的基础上适当的控制其数量,并要对家饲犬类进行定期驱虫消毒,减少脑包虫病病原的发生和传播途径。要加强对家养犬的严格管理,控制其活动范围,避免其在牧场乱闯,减少对牛羊的伤害。

2.3 注重动物疫情动态检测

要保障西藏地区动物疫情动态检测工作的贯彻执行与落实,对当地野生动物干扰该病症的基本状况进行全面调查与了解,对该病的传播途径进行分析,通过全球定位技术以及遥感技术等现代化技术手段,制作该病的全区域分布区,对其分发生、传播、潜在发生区域进行清晰标注,掌握其传播动向,做好野生动物驱虫工作,开展全面的环境消毒活动,减少该病的传播条件。同时避免野生动物与家养动物的交叉感染,加大宣传,保障防治措施的切实落实,发动群众的参与积极性,提升对该病症的防控效果[6]。

此外,加强对家养动物疫情的动态性检测力度,需要对家养动物进行动态性观察,及时发现动物异常情况,如神经症状、妊娠流产等初步症状,需要利用微生物学技术开展进一步检测,如果动物血液中的单细胞数量增加,可以确诊。然后明确发病部位,结合病情及时进行手术治疗和药物治疗,帮助动物恢复健康,控制死亡率,减少养殖户的经济损失。

2.4 严控病原减少感染

西藏地区牛羊脑包虫病治疗中,往往会使用阿苯达唑、吡喹酮、奥芬达唑等药物,这些药物在发病初期可以发挥良好的预防和治疗效果,但是在感染中期动物产生一定的耐药型,其治疗效果降低。此外,手术治疗方式的应用中,西藏基层防疫人员的专业技能和实践操作水平有限,再加上手术环境、设备等落后,消毒不及时,手术治疗的效果并不理想,甚至会引起二次感染的问题。基于此,为了对病原进行切断,降低感染率,建议对中后期的患病牛羊等进行直接扑杀和深埋,从而对感染率进行严格控制。

2.5 做好无病预防工作

前期预防效果对提升西藏牛羊脑包虫病的防治效果具有关键性的作用。在牛羊发病初期要对其开展预防性驱虫措施。要对3月龄的牛羊进行定期驱虫,实现对脑包虫病的良好防控;对牛羊养殖环境进行优化管理,定期清洁消毒,尤其要对饮食器具等按时消毒,及时清理粪便并对其进行发酵灭菌。养殖过程中做好动物饮食方面的营养搭配,可以提升抗病能力,减少发病率。可以对牛羊定期服用三天的伊维菌素原粉阿苯达。在牧区建立专门的疫病服务站,可以在第一时间发现病症,并采取合理的措施进行处理,减少较差感染率。

3 治疗方法

3.1 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较适用于发病初期,该期的病状较轻,利用药物可以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降低牛羊死亡率,避免对养殖户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一般情况下,针对初期感染牛羊,可以选择注射黄色素,根据具体的染病程度选择合适的注射剂量,一般不超过30 ml,注射方式是静脉注射,持续注射2 d,1天1次,可以巩固治疗效果。此外,还可以给予吡喹酮等药物治疗,根据病牛羊的具体体征选择合适的用药剂量,一般不超过70 mg/kg,并持续注射3 d,如果每次的注射剂量较少,可以适当的延长注射天数,如5 d左右。

3.2 手术治疗

手术是治疗该病症的关键性方式,包含圆锯式手术和穿刺式手术。在使用圆锯式手术方式进行治疗时,要对具体的病羊的大脑结构进行全面性分析,明确静脉窦的具体部位,从而助力开展精准的手术操作,防止对其他脑组织造成损伤。一般情况下,羊脑中包含两条静脉窦,一条分布在大脑纵轴部位,另一条分布在大小脑之间。一旦在手术之前不能对发病位置进行精准确定,可以在角基、角中心内源部位开展手术操作,并对脑部羊毛进行彻底清理和消毒,选择柔软部位下刀,切口形状一般为U形,便于穿透皮下组织。在此过程中避免损伤牛羊骨膜,切口不要超过2 cm。利用医用圆锯对骨质开孔,取出虫体包囊,同时堵住牛羊抠鼻,这样可以适当的增加其脑压,并避免虫体在口鼻中溢出。去除虫体包囊后需要利用纱布止血和消毒处理,缝合,绷带包扎。在穿刺手术之前,需要对虫体包囊的具体位置进行精准确定,消毒后在颅骨出进行针刺,探刺囊液,让虫体包囊流出脑体。为了方便囊液顺利流出脑体,可以把牛羊头倒置,有效提升手术治疗效果[7]。

猜你喜欢
包虫病家养牛羊
“旅月”归来出苗 牛羊有望吃上“太空草”
看!这些家养植物,赏心悦目但要小心
包虫病科普课堂:认识它 预防它 根除它
会叫的泥鳅
健康中国,哪儿都不能落
草原的牛羊
你若懂我
鸡吃石子的秘密
我家的小乌龟
牛羊市场近期行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