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静雪,李 杰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北京 100053)
恶性肿瘤是指脏腑组织之间存在不正常的增生情况,主要是以肿块慢慢变大、表面呈现出凹凸不平、质地比较坚硬,偶尔还会出现疼痛感,伴随着头痛发热、肌肉无力和身体逐渐消瘦的疾病。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人们生活压力的逐渐升高,致使恶性肿瘤的发病几率逐渐升高,死亡率也增加,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类的身体健康及生命安全。肿瘤患者仍受肿瘤并发症及治疗不良反应的困扰,其中大多数人都存在一定的心理健康障碍、功能异常、身体缺陷以及社会障碍等术后并发症的相关问题,给患者的生活造成了很大的烦恼。有的恶性肿瘤病人由于病情的原因与心理因素会出现抑郁、失眠表现,长时间的情绪低落严重影响了人体的免疫系统,使患者无法到达预后的效果,也无法体现治疗现状[1]。《灵枢·九针论》言:“四时八风之客于经络之中,为瘤病者也”。发病初期,邪毒较盛而正气虚弱并不明显,中、晚期的恶性肿瘤病人脾胃虚弱,导致正气亏虚、抵抗力差,因而选取中医外治法通过体表直接上药,使药物经过皮肤、黏膜与腧穴等作用于人体,以此来调理脏腑、调和气血,增强正气而去除邪气,以达到治疗恶性肿瘤的目的,同时减小药物的不良反应[2]。
目前西医通常以放疗、化疗和手术等方法治疗该病,但在治疗期间会导致胃肠道反应、骨髓抑制与免疫抑制等[3]。诸如这类方案虽然可以提高患者的生存概率,却给患者带来了很多的不良反应,使患者的生活质量逐渐降低。针灸疗法有可靠、治疗效果好和没有副作用等优势,在此过程中起着重要角色。于惠博等[4]通过CiteSpace软件分析发现针灸治疗恶性肿瘤的发文量呈现上升趋势,更加证实了针灸具有综合调节、多方向与整体调节的特点,在肿瘤治疗中有独特优势,在临床上逐渐得到了推广。
《黄帝内经》中对恶性肿瘤作出了比较详细的记载,书中对“乳岩”“昔瘤”“肠覃”“石瘕”“噎膈”“脱营”“积聚”“癥瘕”“失精”等病证的主要临床表现与如今的恶性肿瘤症状非常类似[5]。古代出现的疳、石、茧、菌、覃、痔及石榴等病也与现在的恶性肿瘤相似。《千金方》道:“食噎者,食无多少,惟胸中苦塞,常痛不得喘息”,这是对食道癌疼痛的叙述。恶性肿瘤病因复杂多样,通过肿瘤本身或肿瘤浸润、转移、扩散或释放炎性介质引起,也有可能在化学疗法或放射性疗法过程中产生[6]。《素问·举痛论》中言:“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故脏腑、经络失调,气血不通,则引起疼痛[7]。元代朱丹溪《丹溪心法》中记载:“凡人身上、中、下有块者,多是痰”“痰夹瘀血,遂成窼囊”,这是对恶性肿瘤病机的高度概括。
恶性肿瘤的基本病机是由于正气虚弱,脏腑功能失常,气机堵塞不通逐渐变成肿块,外感六淫通过直接攻击人体而形成恶性肿瘤。外感六淫或工厂排放的有毒气体、煤烟气和放射性的一些物质,从皮肤的表面进入内里,使正气无法抵御邪气,脏腑功能异常,阴阳失去平衡,导致气血阻滞、痰浊等异常表现,从而发生恶性肿瘤[8]。由于外感六淫、七情所伤、饮食不节以及过度劳累等各种病因长时间作用于人体,使经络不通、阴阳失衡,从而演变为“癌毒”,其中癌毒是发病的关键。饮食不节,饥饱失常或喜吃辛辣、烧烤以及常吃食物过热过凉,容易伤及脾胃,导致痰湿内生,日久耗伤正气,邪毒炽盛而发为癌病。当然癌病的病理因素、病变部位以及证候表现都各有不同,与肝、脾和肾三脏关系密切。如脑部肿瘤患者会感到头晕眼花、恶心呕吐和视物不清;肺癌患者以长时间咳嗽或者痰中带血为主,表现为胸痛、气急与发热等;肝癌患者主要特征是右胁下感觉疼痛、无力等;肾癌患者则出现腰部疼痛难忍、尿血等症状。
针灸治疗通过促进癌痛患者体β-EP的合成分泌,与吗啡竞争结合吗啡受体,达到治疗癌痛和改善癌痛患者淋巴细胞免疫功能低下的目的[9]。吗啡作为西医诊治恶性肿瘤中最普遍的阿片类镇痛药,重点作用于μ受体,控制钙离子的运输通道,减少神经元的活性,抑制神经递质的放出,防止信号的传输,达到镇痛的治疗作用[10]。但是经常使用该药物,会让病人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以及依赖性。因此病人家属对使用此类药物都存在一定的担心。针灸可通过局部刺激达到扶正祛邪、调和脏腑、疏通经络与活血止痛等作用,在恶性肿瘤治疗过程中具有一定效果。孙思邈认为凡是疾病都是由于气血阻滞、不得宣通所致,故采取针灸来疏通经络运行以及气血顺畅,更加强调了针灸的作用机制是舒经活络、促进气血运行通畅。
恶性肿瘤的疼痛给患者的身体、心理以及精神等多方面带来很大的伤害。西医治疗癌痛的主要使用非甾体止痛药和阿片类止痛药等,根据患者疼痛的程度进行分等级医治,但是此种药物需要足量和长期使用,存在很多的副作用,依从性较差。例如,容易上瘾、胸闷、便秘、恶心呕吐与出现幻觉等多种不良反应[11]。1986年WHO提出的癌痛三阶梯规范治疗方法已经走向全世界,并且获得了不错的效果,但是大部分患者易产生耐药性、成瘾性。针灸缓解癌痛拥有价格低廉、疗效显著与无副作用的优点,在临床治疗中深受喜爱[12]。安琪等[13]在近5年SCI源针灸干预肿瘤治疗的研究文献综述中,针刺治疗癌痛可以显著减轻疼痛程度,对疼痛程度、耐受度和其他有关的功能也有所改善,并且止痛维持时间还比较长,让绝大部分患者的生活水平明显提高。陆逸舟等[14]通过PubMed数据库分析,在143篇文献中涉及疼痛、恶心呕吐和疲劳3种症状的文献量最多,其中关于恶性肿瘤引起的疼痛42篇,占全数据库的29.37%,针灸治疗癌症疼痛是根据患者疼痛特点随症取穴,同时配合远端用穴,其中使用最多的是合谷穴,更加说明了针灸有改善癌症疼痛的作用。
癌因性疲乏是指在治疗中使患者长时间处于痛苦和紧张的状态,从而产生的一种主观的、痛苦的、持续的、有关躯体、情感以及认知方面的疲惫感,具有发生速度快、持续时间长和不可预料等特点,又被称为癌症相关性疲劳。尹丽丽等[15]探讨针灸联合穴位敷贴对晚期食管癌患者吞咽功能和癌因性疲乏的效果,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如①病房护理;②心理护理;③肠内营养支持;④呼吸道护理;⑤饮食护理;⑥功能锻炼;⑦健康宣教。观察组在对照组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联合针灸和穴位敷贴两种方式,结果表明针灸联合穴位敷贴护理可以有效改善病人吞咽功能及癌因性疲乏,提高患者生存以及生活质量,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车文文等[16]通过实验研究得出针刺、穴位按压、艾灸、经皮穴位电刺激与电针等疗法治疗癌因性疲乏效果显著。针刺法可以通过刺激人体相应的穴位,以促进经络运行正常,气血调和;艾灸法具有加强机体正气及改善免疫力的作用,改善疲惫感和恢复元气。
肿瘤相关性抑郁是指患者在恶性肿瘤诊治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病理性抑郁或综合征,临床表现为心情烦闷、面无表情、心情不安、悲忧善哭以及失眠多梦等症状。肿瘤相关性抑郁所带来的负面情绪会严重降低病人的生活质量以及心理状态,从而影响人体的免疫功能,给治疗也带来了不好的影响[17]。经过临床实践证明针灸对肿瘤相关性抑郁状态有显著的疗效,且无不良反应,其中毫针针刺、电针、艾灸与耳穴贴压都可以改善肿瘤相关抑郁状态[18]。季德江等[19]在“醒脑开窍”针刺法的基础上配合手法量学、耳穴压豆治疗,以达到开窍醒神、疏肝解郁和养心调神,取得了明显的疗效。邓小月[20]在针刺联合盐酸舍曲林治疗肿瘤相关性抑郁的临床观察中,将60例肿瘤相关性抑郁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盐酸舍曲林片,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配合针刺治疗,选取合谷、内关、太冲与神门等穴位,结果表明针刺联合盐酸舍曲林片比单纯西药治疗肿瘤相关性抑郁疗效好,还能改善肿瘤患者的伴发症状,提高肿瘤患者生活质量。
针灸疗法可以明显地促进机体的血液循环,使组织之间供血得以正常,降低肿瘤挤压组织而缺血,并缓解血管痉挛的症状[21]。针灸治法通常采用标本同治的方法,且操作简单、安全有效。对于各部位引起的恶性肿瘤都有不错的效果,因而在治疗恶性肿瘤过程中起到主导作用[22]。
针刺疗法通过对特定穴的刺激以振奋经气、疏通活络和气血运行通畅,达到通经活络止痛的目的[23]。针刺是最传统、普遍的针灸方法,以中医理论及经络学说为基础,根据不同患者的具体情况针刺相应的穴位,起到扶正祛邪、调和脏腑阴阳的效果[24]。王北斗[25]在《针灸联合盐酸曲马多治疗肝癌中度疼痛疗效观察》中将60例肝癌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盐酸曲马多进行治疗,观察组选用针灸联合盐酸曲马多治疗,选取足三里、合谷、天枢、关元、三阴交、中腑与章门等穴位进行针灸治疗。结果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的单用盐酸曲马多,更加表明针灸联合盐酸曲马多治疗能够很好地治疗患者的疼痛,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李艳红等[26]在研究针刺配合神经阻滞对晚期癌痛的影响中,治疗组选用针刺配合胸腰椎椎旁阻滞或胸腰交感神经节阻滞进行治疗,每周治疗1次,对照组单纯使用神经阻滞治疗。结果表明使用针刺疗法的优越性,且没有明显不良反应,治疗效果比较靠谱、价格低,可以有效地改善患者生活质量。赵焕等[27]分析针灸联合心理干预改善恶性肿瘤化疗患者心理状态的作用,选取120例恶性肿瘤患者。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治疗方案,如给予健脾、抗癌、益气、和胃与止痛等,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针灸治疗,选用穴位为双侧足三里、双侧阴陵泉和中脘等。结果显示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配合针灸来治疗该病,使经络疏通、气血运行顺畅,更好地提高机体免疫力,改善患者症状。缑娇等[28]研究针刺治疗对恶性肿瘤骨转移患者放化疗后生存质量的影响,其中中药组以六味地黄丸为基础方,针灸组则以大杼、悬钟、足三里与阿是穴为基础配穴。结果表明针灸可以很好地改善恶性肿瘤骨转移患者放化疗后生活质量,效果比常规中药治疗好。惠建荣等[29]在针刺联合三阶梯药物止痛法治疗癌性疼痛40例临床观察中,两组患者都按照WHO癌痛三阶梯药物进行诊治,轻微的疼痛通常选取非甾体类抗炎药物,如布洛芬缓释胶囊,治疗组在给药的基础上同时加以针刺治疗,选取穴位为阿是穴、合谷、大椎、阳陵泉与太冲,1次/d。结果表明针刺联合三阶梯药物止痛法有显著镇痛效果以及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同时还可以有效降低三阶梯止痛药物所带来的不良反应,提高三阶梯药物的止痛效果。
“针所不及,灸之所为”,艾灸法的优点在于增强或弥补针、药的治疗效果,对于针药治疗无效或效果不明显的疾病,通常选取艾灸法取得很好的疗效。艾灸属于针灸的重要组成部分,配合针刺医治,在治疗癌痛过程中有相当不错的效果[30]。李培红[31]在选用隔姜灸治疗恶性肿瘤白细胞减少的临床研究中,对照组采用立生素进行皮下注射,治疗组则使用隔姜灸的治法,结果表明隔姜灸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隔姜灸具有燥湿祛寒、疏通瘀阻的作用,以补虚扶正、滋补气血阴阳,达到调理脏腑功能。王伟等[32]在艾灸治疗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后膀胱痉挛的验中,对照组用正常术后的疗养法,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用艾灸进行治疗,选取神阙、气海、关元与中极等穴位,结果表明观察组可以很好地减轻患者膀胱痉挛的痛苦,很大程度上减少患者的康复时间。许晓洲等[33]进行艾灸治疗脾肾亏虚型癌因性疲乏的临床研究,对照组给予对症处理和支持治疗,治疗组在对症支持治疗的基础上加以艾灸,取穴足三里、血海、太溪、大钟、气海与关元等,结果显示艾灸治疗癌因性疲乏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水平,缓解患者的疲惫表现。徐珩等[34]在温针灸联合龙星止痛膏外敷治疗恶性肿瘤疼痛临床研究中,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盐酸羟考酮缓释片口服,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温针灸配合龙星止痛膏外敷治疗,得出温针灸联合龙星止痛膏外敷治疗病症效果好、起效快,并且没有不良反应。
耳穴疗法是运用全息理论治疗相关病证,具有适用范围广、起效快、操作简单与副作用小的优点,经常应用于临床。王晓庆等[35]研究耳穴压豆联合有氧运动对胃肠道肿瘤化疗患者癌因性疲乏的影响,对照组在常规的护理外配合有氧运动进行诊治,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以耳穴压豆联合有氧运动治疗,结果显示耳穴压豆能够更好地减轻患者的疲惫程度以及提高化疗患者的生活质量水平。黄燕羽等[36]采用吴茱萸贴敷涌泉穴配合耳穴压豆治疗恶性肿瘤不寐,将88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若效果不佳时,可以睡前口服安定片,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吴茱萸贴敷涌泉穴及耳穴压豆联合治疗,结果得出采用吴茱萸贴敷涌泉穴配合耳穴压豆治疗有操作简单、效率高、无副作用且患者依从性好的特点。
穴位注射法是指将药物注入相应的穴位,通过经络腧穴的影响,让穴位和药物发挥出双重的作用,以此减轻恶性肿瘤患者的疼痛感。郭女燕等[37]在穴位注射治疗肝癌介入后腹痛的试验中,对照组采取TACE治疗方法,治疗组则选用穴位注射法,在这过程中进行反复提、插、捻、转,使患者达到酸胀感。结果显示治疗组有部分患者出现口干、面红等症状,但是可以自行缓解。而对照组则出现恶心、呕吐与便秘,不良反应强烈,患者依从性差。孙浩等[38]在使用肝舒贴的穴位敷贴治疗肝癌试验中,治疗组选用肝舒贴,取期门、日月与章门等穴位,对照组则使用WHO的三阶梯止痛法,选取非鸦片类的药物进行口服治疗,如消炎痛肠溶片、曲马多片和芬必得胶囊,若这类药物治疗效果不显著,可以换一种药服用,如路盖克片、硫酸吗啡控释片等。结果显示使用穴位敷贴法治疗效果显著,无其他不良反应,相比对照组来说,毒副反应大,易产生药物依赖性。张银珠[39]在治疗34例宫颈癌患者的试验中,观察组使用穴位注射阿是穴,注射药物为少量的氯胺酮,对照组选取杜冷丁或者吗啡进行诊治,结果显示使用穴位注射的止痛效果更好,且操作简单易于掌握。
关于针灸治疗恶性肿瘤还有一些其他的疗法,如穴位贴敷法、穴位埋线法、电针疗法、毫米波照射法以及火针治疗法等。王欣等[40]选取穴位贴敷治疗恶性肿瘤化疗后出现恶心呕吐的症状,对照组通常选择用昂丹司琼注射液和甲氧氯普胺注射液,穴位敷贴治疗组在此基础上配合中药贴敷进行治疗,结果表明穴位敷贴法对化疗后的恶心呕吐症状疗效显著,可增强疗效,减轻毒副作用,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意义。谢洁芸等[41]选择穴位埋线治疗癌因性疲乏进行临床研究,说明穴位埋线法联合西医治疗癌因性疲乏治疗效果好,副作用小。潘萍[42]使用针灸联合电针综合疗法治疗癌性疼痛,对照组采用口服盐酸羟考酮缓释片,观察组使用针灸和电针综合治疗,结果显示针灸配合电针疗法对于癌性疼痛有着很好的疗效,无不良反应,止痛效果好,还可以改善患者的心理健康。王宇皓[43]认为火针四花穴可以通过疏通经络、扶正补虚与调和气血,使机体的正气得以增强,产生较强抵抗力,从而达到治疗恶性肿瘤化疗后症状,降低化疗带来的毒副作用。
目前,癌痛仍然是世界卫生组织有关肿瘤控制中4个优先考虑的课题之一,虽然三阶梯止痛法已普遍施行,但是癌痛仍是一个全球性问题[44]。恶性肿瘤的出现对于病人的身体、心理健康以及生活质量都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因此大多数人会选择西药来缓解恶性肿瘤给患者带来的疼痛,主要是通过口服阿片类药物进行缓解,如吗啡。但也会使患者出现各种胸闷、恶心呕吐、严重便秘甚至产生幻觉和精神不正常等严重的不良反应,同时还对该药产生极大的耐药性、依赖性以及上瘾性。针灸疗法具有安全有效、价格低廉、疗效快与无不良反应的独特优势,较多文献报道针灸治疗恶性肿瘤具有良好的效果。针刺法、灸法、耳穴或者穴位注射法都对恶性肿瘤患者有着较好的疗效。在针灸治疗中,通常选取足三里、合谷、内关与阿是穴居多,再按照相应症状进行配穴治疗,进一步说明针灸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以及其他方面的优势。
针灸作为治疗恶性肿瘤的方法之一,有着较好的发展前景,但是对于针灸治法的一些临床研究还存在诸多问题,如:①国内对于针灸治疗恶性肿瘤的文献报道虽然多,但是其质量不佳,处于发展和探索阶段,关于临床研究所涉及的方法及治疗方案都不规范,国际的评判标准也没有实现统一,缺乏公众的认可;②大多临床研究只是单纯的病例探讨,无高质量对照试验,特别是缺乏标准的RCT研究,无突破性机制的探索成果;③绝大部分的临床研究都只是简单提及针灸治疗止痛的效果,并未对针灸治疗癌痛的机制原理进行深入的探讨[45]。因此,为了使我国针灸治疗恶性肿瘤的效果更加可靠,同时取得国际医学界认可,就需要进行高质量的临床研究,设置随机对照组试验,规范临床治疗方案以及统一评价标准。伴随着针灸疗法的不断深化,研究的样本数量不断增加,使其研究结果更具可信度,为针灸相关领域研究提供可靠的依据,同样也发挥出针灸治疗该病的独特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