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四川/余淼
“疑人窃履”是一个汉语词汇,意思是:不要随便怀疑他人,要有真凭实据,指用人应充分信任。原文出自《历代寓言大观》,文中云:“昔楚人有宿于其友之家者,其仆窃友人之履以归,楚人不知也。适使其仆市履于肆,仆私其直而以窃履进,楚人不知也。他日,友人来过,见其履在楚人之足,大骇曰:‘吾固疑之,果然窃吾履。’遂与之绝。逾年而事暴,友人踵楚人之门,而悔谢曰:‘吾不能知子,而缪以疑子,吾之罪也。请为以如初。’”这段话的意思大致是:从前有个借宿在朋友家里的楚国人,他的仆人偷了他的朋友的鞋子回来,楚国人不知道。恰好他让仆人到集市上的店铺去买鞋,仆人私藏了买鞋的钱并把偷来的鞋子交给他,楚国人不知情就穿上了。有一天,他的朋友来拜访他,看见自己的鞋子穿在楚国人的脚上,很惊讶地说:“我本来就怀疑是你(偷了我的鞋),果然是你偷了我的鞋。”于是和他断绝了关系。过了几年,这个仆人的事情暴露,他的朋友来到这个人的家里,向他道歉说:“是我不够了解你,才错误地怀疑你,这是我的过错。请让我们和好如初吧。”
从以上文字所提供的信息中,我们得知:其一,春秋时期已有“履”这一鞋式;其二,偷鞋这一行为,为人所不齿。至于为何偷来的鞋子,刚好就符合楚人的脚,也只能归结为两人鞋码相近,毕竟春秋时期制鞋工艺欠发达,又缺少有效的脚步尺寸测量方式,所以能够互穿,笔者认为不屑置辩。
让笔者感到好奇的是,楚人脚下所穿的究竟是什么样的鞋子?疑人窃履,所窃的是“履”吗?结合文意,再翻阅文学典故,楚人究竟穿的是什么鞋子便可真相大白。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古曰屦,汉以后曰履,今日鞵(鞋)。”意思是,汉代以前鞋子,被称作屦。汉代以后被称作履。这说明“疑人窃履”的典故出现时间不会早于汉代,文中所说的履,其实就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屦。结合《说文解字》,段注有云:“时所谓履者,自汉以前皆名屦。”可以确定,“疑人窃履”中的履,便是屦。
屦是一种用麻、葛等制成的鞋。大概是汉代以前的制鞋生产水平不高,这种用麻、葛等制成的鞋,款式并不复杂,还不防水,且因材料易得,所以价格也不昂贵。于是,“疑人窃履”的典故当中,仆人偷这样的一双鞋,不会真正影响被偷人家的财富损失。这便牵扯出一个疑点,为何“疑人窃履”中被偷之人看见了自己的鞋穿在朋友脚上便勃然大怒,甚至与之断绝往来数年?细究开来,更深层的原因无非是,在古人的心中,鞋本身有着诸多禁忌。这些禁忌,大多源于那时候社会封建礼教和人们的生活习惯,因为古人尤为看重的一个禁忌,就是鞋不外借或者自己的鞋不能给别人穿。从如今的卫生角度来看,由于脚气等疾病的存在,自己的鞋子被别人穿了,有可能会被传染上脚气等疾病。尤其是在古代女子眼中,因为脚部的私密性,鞋在古人眼中与“里衣”一样,属于私密物品,不能轻易触碰。另外,脚下的鞋子在古人心中意味着自己的前程,被别人穿了自己鞋子,意味着自己的前程被别人拿走。在当时这样的世俗观念下,楚人的朋友看见自己的鞋子穿在别人的脚上才会大怒。
另外,在封建社会里,人们一般对穿别人穿过的鞋履鄙夷不屑,这种行为通常被视为是“穿破鞋”。这种容易遭人歧视的行为,肯定会被世人所不齿的,所以“切莫试人鞋”就如同民间风俗之中“走夜路莫回头”一样,是日常生活中非常忌讳的一件事。从这个角度来看,《疑人窃履》典故中的楚人也自然成为了“受害者”。毕竟能够有仆人的楚人当是社会当中的中上阶层,在此情况之下,被自己的仆人莫名其妙送上一双别人穿过的鞋,而自己又毫不知情地穿在了脚上,心情一定是很不爽的。
每一个典故的背后,无不蓄含着人们在当时历史社会条件之下的生活经验。“疑人窃履”的故事,细细品来,反复咀嚼,则可以品出别样的味道:失履和穿履双方都是这场事件的受害者,事件的起因便是仆人的贪念,而发生冲突的内核便是春秋时期的社会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