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晓鹏,韦永仓
(1.甘肃省轻工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甘肃 兰州 730000;2.甘肃中轻轻工产品质量检验检测有限责任公司,甘肃兰州 730000)
塑化剂在中国被称为增塑剂,是最重要的橡胶、塑料助剂之一,塑化剂也可用作许多化工产品的生产原料及中间体。塑化剂具有芳香气味或无气味的粘稠液体,因其稳定性高,在水中溶解度很低,能溶于多种有机溶剂。在用作增塑剂时,其会像糖蜜一样填充于聚合物之间,虽然挥发性低,但还是容易溢出,进入空气、水体或其他介质中。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提供的数据显示,即使在远离人类活动区域的海洋上空都能测出DEHP{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DEHP)},城市上空的含量一般在2~3 ng/m3,如果空气中有颗粒物,含量则高达132 ng/m3。WHO 的数据显示,北太平洋的雨水中DEHP 含量最高达213 ng/L,日本雨水中为0.6~3.2μg/L,河水中为5 μg/L,有悬浮物时平均值可达20 mg/L,地表水为300μg/L,自来水约为1~2μg/L。根据捷克研究数据显示,饲料原料、预混合饲料与配合饲料中也会含有一定量的塑化剂,玉米中塑化剂含量约为2.03~4.37 mg/kg;小麦含量为4.06 mg/kg;大豆油含量为131.42 mg/kg;菜籽油含量为1.36~32.4 mg/kg;动物脂肪含量为58.87 mg/kg;鱼粉含量为7.96 mg/kg;鸡饲料中DEHP 含量为0.21 mg/kg,DBP{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ibutyl phthalate,DBP)}含量为0.22 mg/kg。除此之外,动物圈舍的设施,如猪栏、底板、栅栏、食槽、饮水管与器物中DEHP 含量为26.48 mg/kg,DBP 含量为2.56 mg/kg。国外在对动物食品残留物中塑化剂的检测结果显示,奶类食品含量为0.27~0.31 mg/kg;肉类食品含量为1.07 mg/kg;家禽类食品含量为0.67 mg/kg;蛋类食品DBP 含量为3.63 mg/kg。
在中国,2018 年中国四大白酒—西凤酒检出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DIBP),检测结果1.44 mg/kg,限值0.5 mg/kg;邻苯二甲酸二正丁酯(DBP),检测结果1.02 mg/kg,限值0.3 mg/kg。事件曝光后,经查是由于使用塑料周转箱,塑料中含有塑化剂所致。受此影响,取消了IPO 申请。同时,已在23 个城市的耕地土壤中检测出DEHP 含量在0.21~7.11 mg/kg 之间,经分析,极有可能是由于大量使用塑料农地膜覆盖农作物,农地膜添加塑料助剂、塑化剂、填料等,因地膜破碎、残留于土壤中。北方土壤中DEHP 高于南方,由于农地膜覆盖面积大于。农地膜多为PE、EVA、PVC 的吹塑制成,塑料中残留的增塑剂也必然多。
塑化剂广泛使用于大量与人们的生活起居密切相关的日用工业品中,如地板、壁纸、涂料、家具、摆设、餐饮器皿、洗漱用品、化妆品、食品包装、儿童玩具等,因此,人们在不知不觉的状态下,不可避免的会暴露于塑化剂的“氛围”中,可谓防不胜防。塑化剂可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和皮肤的吸收进入人体。美国、香港调查结果显示,人血、尿与奶中都含有塑化剂,并且儿童体内的塑化剂一般会高于成年人。美国环保局认为食物是人体接触塑化剂的主要途径,特别是多脂类食品,儿童往往会通过奶瓶、玩具及咬食习惯、“爬行”时与地板的“亲密接触”等途径接触到塑化剂,其他重要的接触途径还有洗漱用品、化妆品、香水、头发的喷雾定型剂等。
邻苯二甲酸酯类增塑剂(Phthalates,PAEs)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塑胶产品的增塑剂,尤其是聚氯乙烯塑料(PVC)的增塑剂和软化剂,其用量占世界全年增塑剂消耗量的90%。增塑剂主要起软化塑料、增加塑料弹性的作用,是塑料材料中普遍使用的添加剂。研究显示,PAEs 为激素类环境污染物,对人体和动物均有致癌、致畸及免疫抑制性的危害,是“三致物”[1]。
众所周知,塑料用途最广的是作为包装材料,占整个树脂的20%以上,塑料也是食品、药品、果蔬等的主要包材之一,极易迁移出造成对食品和果蔬的污染。刘洋等[2]对市场上常见食品用塑料包装材料中PAEs 增塑剂的使用情况进行了抽样调查,采用固相萃取--气相色谱法检测增塑剂。结果表明:13 个塑料食品包装材料,涉及PE(HDPE、LDPE)、PP、PVC、PS 塑料制品,样品中PAEs 化合物总量在41.30~16563.05 mg/kg 之间,所有样品中均含有增塑剂DEHP,5 个样品还含有DBP。其中,DBP 含量均超过3.0 mg/kg,最高含量16016.98 mg/kg,DEHP 含量均超过1.5 mg/kg,最高含量达到15200.78 mg/kg。
当今,欧美等国分别对PAEs 的使用做出了相关限定[3、4],欧洲经济共同体(EEC)规定了DEHP 在食品或食品模拟物中的特定迁移限量(SML)为1.5 mg/kg。美国环保局129 种重点控制的污染物黑名单中列入了6 种邻苯二甲酸酯,分别是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DEHP)、邻苯二甲酸二甲酯(DMP)、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邻苯二甲酸二乙酯(DEP)、邻苯二甲酸正二辛酯(DNOP)、邻苯二甲酸丁基苄基酯(BBP)。美国环境保护局和我国均已将邻苯二甲酸酯列为优先控制的污染物。但是,增塑剂在食品包装中违规添加的问题依然突出。
研究表明,塑化剂的结构十分稳定,其光解、水解速度均很慢,以DEHP 为例,在pH 为8、温度为30 ℃以下的环境中,水解半衰期大于100 年。但是,塑化剂的生物降解速度较快,在好氧条件下,于水或淤泥中的塑化剂在10~35 天即可降解40%~90%。
动物试验研究发现,绝大部分DEHP 在24~48 h 内会随尿液或粪便排出体外,48 h 内停止摄入含有DEHP 的产品,体内DEHP 浓度便会快速下降。DINP(邻苯二甲酸二异壬酯)在体内也会被迅速代谢,72 h 内有85%由粪便中排出,其余部分则由尿液排出。人的代谢与动物有所不同,研究表明,DEHP 在灵长类动物体内代谢较慢,其在大鼠中有90%会随尿液排出,而在长尾猴中只有0.9%的含量随尿液排出,人体中有11%~25%从尿液排出。
塑化剂急性毒性很小,但它及其代谢产物的慢性危害却不可小觑。因其具有“雌性荷尔蒙”作用,存留在人体内会干扰内分泌,影响男性生殖系统的发育,使精子数量减少、活力下降,严重时甚至会产生睾丸肿瘤;对于女性,会使乳房发育早熟,如果是孕妇,容易造成早产、死产,对胎儿还会造成生殖器畸形和骨骼畸形,很可能会影响胎儿大脑和神经系统的发育等严重后果。
目前,邻苯二甲酸酯又名酞酸酯(PEAs)是最为常见的增塑剂,其用量约占塑料用增塑剂总消耗量的80%左右,被大量用于PVC 的增塑剂,PEAs 主要通过塑料包装的食品和水进入人体,PAEs 将影响和改变人体内荷尔蒙的水平,从而对人类和环境造成一定的危害[5]。含增塑剂己二酸二(2-乙基己基)酯(DEHA)的PVC 膜被广泛地用于油脂类、熟食、肉类食品等的外包装。DEHA是一种内分泌干扰素,过量摄入会干扰人体激素的分泌,其在体内长期积累可导致畸形、癌变和基因突变[6];烷基酚(包括壬基酚、辛基苯酚、辛基酚等)也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塑料增塑剂[7],烷基酚具有一定雌性激素活性,研究表明如每kg 体重服用4 mg 壬基酚,24 h 便可破坏DNA,抑制子宫过氧酶活性,影响人体健康[8]。
我国为加强食品安全,针对食品用包装材料使用的添加剂,专门制定GB9685—2008《食品容器、包装材料用助剂使用卫生标准》。明确规定了食品包装材料用的添加剂的使用原则、允许使用的添加剂的种类、使用范围、最大使用量、最大残留量及特定迁移量。为保障食品的安全性,食品包装用塑料材料必须严格执行该项标准。
绿色生态环保型增塑剂主要有柠檬酸酯类、环氧增塑剂与衍生品、生物增塑剂(高醇聚酮、聚己内酯、葡萄糖五丙酸酯、乳酸丁酯等)、甘油衍生品(单甘油酯、聚甘油、聚甘油单硬脂酸酯、三醋酸甘油酯、松香甘油酯、三丙酸甘油酯和月桂酸甘油酯)、丙烯酸酯、高分子增塑剂(乙烯-CO 共聚物、蓖麻油基聚酯增塑剂、聚乙二醇、氯化聚乙烯)、高能增塑剂、马来酸酯、邻苯二甲酸酯、多元醇酯、二元酸酯、特殊增塑剂(对苯二甲酸二丁酯、磷酸酯、醚—酯增塑剂等)等。另外,积极研究开发新产品,采用生态环保类的合成原材料,如醋酸、L-苹果酸、丁醇、粉末山梨醇、壳聚糖复合功能材料、聚乳酸复合材料等[9]。现对开发生物基生态绿色、无毒、环保高效、多功能增塑剂进行论述。
作为一种新型绿色环保塑料增塑剂,无毒无味,可替代邻苯二甲酸酯类传统增塑剂,广泛用于食品及医药仪器包装、化妆品、日用品、玩具、军用品等领域,同时也是重要的化工中间体。其中,乙酰柠檬酸酯性能更为优越,用途更广,不仅是无毒无味的绿色塑料增塑剂,还可作为聚偏氯乙烯稳定剂,薄膜与金属粘合的改良剂,其粘合物长时间浸泡于水中仍具有很强的粘合力。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已先后出台规定,允许柠檬酸酯类产品作为儿童玩具、卫生用品、医疗器械、人造革等与人体密切相关产品且卫生要求较高的塑料助剂之一。我国已大量生产柠檬酸酯类,如柠檬酸三丁酯(TBC)、柠檬酸三辛酯(TOC)、乙酰柠檬酸三丁(ATBC)、乙酰柠檬酸三辛(ATOC),均被认为是最安全的增塑剂,可以用于PVC(聚氯乙烯)的各种制品,但它在使用时较DOP(邻苯二甲酸二辛酯)易析出。我国自行研制的环保增塑剂TBC,已在医药类制品中开始应用。如1,2-环己烷-二羧酸二异丙酯迁移性小,是一种无色透明略有气味的无水液体,能溶于许多溶剂,与许多PVC 常用增塑剂单体互容性良好,几乎不溶于水,可用于胃管和输液袋等许多软质医用制品,也可为玩具厂提供达到安全要求的理想材料,并达到欧盟新法规要求。
合成植物酯类是替代邻苯二甲酸二辛酯(DOP)/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或者ATBC/DOTP 等增塑剂使用,为节约资源的新型环保增塑剂。合成植物酯类是一种新型环保增塑剂,是从多种植物里提取,在系列催化剂的作用下酯化生成一种新型环保无毒增塑剂,合成植物酯用于PVC 制品,当其用量高达55 份(100 份树脂粉)时,也无析出现象。替代率在30%~100%之间。若与DOP、DBP 配合使用则效果更佳。现已通过SGS 机构ROHS、PAHs、REACH 机构的认证。典型应用于聚氯乙烯(PVC)、聚氨酯(PU)、天然橡胶(NR)、苯基橡胶(SBR)、丁腈橡胶(NBR)和氯丁橡胶(CR)等各种制品。
离子液体是完全由带正电荷的离子和带负电荷的离子所组成之物质,它们在-100 ℃~200 ℃之间处于液态,具有较宽的液态范围,故称为离子液体。离子液体不易挥发,具有良好的化学和热稳定性,与有机和无机材料可以很好相容且无毒环保,可以作为一种新型绿色环保增塑剂来使用,广泛应用于化工分离、材料合成与加工、化学过程强化等领域。
高分子增塑剂是指将大分子聚合物作为增塑剂加入PVC中,起增塑效果,而且耐抽出性极佳。可替代邻苯二甲酸酯类小分子增塑剂,小分子增塑剂用于食品包装时易抽出,污染食品造成危害,且易于光降解。主要有聚酯、液体丁腈橡胶(LNBR)、粉末丁腈橡胶(PNBR)、乙烯-乙酸乙烯-CO 三元共聚物(EVA-CO)和乙烯-丙烯酸正丁酯-CO 三元共聚物(EnBA-CO)等。该增塑剂用于食品、药品、果蔬等对耐油性、耐溶剂性要求较高的包装材料,制作易于印刷的环保型包装薄膜材料[10]。
新型绿色环保增塑剂的研发首要考虑功能与性质的平衡,在兼顾增塑效率、相容性、持久性的同时,将绿色化学理念融入设计和生产中,并且应具有以下特点:①对人体、动物及环境无毒害作用;②可快速生物降解,无有毒代谢物产生;③从PVC 中溶出率低。除此以外,还应考虑增塑剂合成过程中原料的可再生性、原子利用率、溶剂和反应条件的安全性以及环保催化剂的选取,在新产品进入市场前还应对其进行全生命周期评价等[11]。
当前,国内邻苯类、氯化石蜡塑化剂消费量占全国消费总量的80%多。因此,开发新型环保非邻苯类增塑剂成为当务之急。一是尽快研发生物基植物油增塑剂、环氧大豆油增塑剂,聚酯类、柠檬酸酯、对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DOTP)和苯多元羧酸酯等。二是采用新型催化剂和新型合成工艺技术。三是加快非邻苯类增塑剂的性能研究及应用步伐。四是加强管控和检验检测,从源头控制,在生产、销售、使用等各个环节等关键节点严格预防。严厉杜绝邻苯类增塑剂的扩散和蔓延。
当前,中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增塑剂生产、进口和消费国。我国增塑剂行业发展迅速,品种多、用量广,但质量与国外相比仍有差距。也存在一些的问题:①行业标准滞后影响出口。与出口国相对应的进口国普遍了提高检疫标准,增加检测项目,逐步形成技术贸易壁垒,保护本国产业的趋势越来越明显。②应建立健全安全风险评估体系。欧洲增塑剂与中间体委员会(ECP1)技术工作组主席埃克森美孚石油和化工高级毒理学顾问MikePenman 声称:“判别某种增塑剂是否可用的决定因素是风险评估结果,而不是毒性检测结果。通过深入考察使用剂量与毒性的关系、接触量与危害性的关系、物质迁移量和迁移速度与接触量的关系,制定相关的风险控制措施,而不是单纯依据危害性识别结果就采取限制性措施”。③急需行业产品结构调整,重点开发绿色环保型增塑剂。增塑剂在为人类提供高品质产品中的作用不言而喻。其发展也是在这样一种“开发应用毒理学试验风险评估再开发”的循环中不断进步,日臻完善。因此,正确使用增塑剂是该行业能否健康发展的关键。应大力推广无毒、高效、绿色、生态环保、高分增塑剂、及可生物降解的增塑剂[12]。
目前,国内环保、绿色、生态型增塑剂的生产仍然存在两大难题,其一是副产品过多,收率不高;其二是产量低,成本高。如柠檬酸酯类,由于使用的催化剂价格高昂而使增塑剂的成本升高。因此,加快淘汰有毒增塑剂和开发推广新型绿色增塑剂已成为必然趋势,所以,国内生产企业要下大力气研究开发新型催化、分离工艺和技术,尽快将性价比更高、安全性更可靠、绿色环境友好的新一代增塑剂推向市场,以满足下游产品绿色发展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