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思考

2022-12-12 07:58吴海东郑小钢陈松
江苏农机化 2022年6期
关键词:调研培育农民

吴海东 郑小钢 陈松

0 引言

新型职业农民是推动我国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主要力量。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是解决农业劳动力短缺问题、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在传统农业生产向规模化、社会化生产转变的过程中,尤其是在以创新驱动为导向的互联网时代,农民培育普遍存在培育模式、培育内容等供给与农民素质提升、技能提升等需求的矛盾,严重影响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质量。因此,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非常必要的,也是高质量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关键所在。

1 时代价值: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重要意义

1.1 是建设乡村振兴人才队伍的重要举措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关键在人。乡村振兴的受益者是农民,建设主体也理应是农民。要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充分尊重农民意愿。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作为农村创新创业的主体,乡土人才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新型职业农民是乡村振兴人才队伍的重要群体。“新”主要是指有新理念,掌握新技术;“职业”主要是指有市场意识,掌握经营技巧。简言之,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就是培养有新理念和新观念,掌握新技术,具有市场思维,能够适应并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农民。

1.2 是新时代农民发展的现实选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农民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随着改革的深入,以家庭经营为基础的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日趋成熟,农业现代化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融合。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为新时代农村、农业发展指明了方向。传统小农生产向规模化、科技化、社会化大生产的快速转变,迫使农业从业者要快速从传统农民身份向职业农民身份转变。新型职业农民成为新农村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爱农业、爱农村的情怀,具备强农、富农的素质,具备懂技术、会经营的能力,已成为新型职业农民的显著特征。

1.3 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切实需要

农业高质量发展是推进国家全面现代化建设的关键点,也是实现农民增收和脱贫致富的基础。农业生产专业化、组织规模化、农产品商品化、农村服务社会化带动农业生产经营一体化,打破了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农民只有通过提升自身能力,融入一体化生产经营体系,努力成为市场主体,争取更多资源,才能跟上时代变革的步伐。因此,我国要实现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的转变,必须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2 供需矛盾: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存在的问题

为深入了解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供需情况,课题组实地问卷调研了江苏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机构,对部分新型职业农民进行了走访调研,共回收有效问卷441 份。其中:232 份问卷来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现代青年农场主、农业经理人、返乡入乡创新创业者,占比52.6%;96份问卷来自农业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中的专业生产型人员,占比21.77%;113份问卷来自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技能服务型人员,占比25.63%。

2.1 农民思想观念转变维度的需求与供给矛盾

将传统农民培育为新型职业农民,实则是农民的一种转型与发展。农民在转型过程中需要转变思想观念,树立与新型职业农民特点相匹配的思想意识。调研结果显示:65%的调研对象不认同“从事农业生产属于体面的职业”;80%以上的调研对象认为参加了相关培训后,虽然对国家发布的“三农”政策及现代农业生产经营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但职业意识和市场意识还相对欠缺。这充分说明,“身份属性的农民”与“职业属性的农民”不仅存在身份与职业的差别,还存在思想观念的差别。思想观念能否转变,直接影响着农民价值的实现和现代农业的持续发展。75%以上的调研对象迫切希望提升市场参与能力,提高信息获取分析能力,树立“规模经营、产业协同”的市场意识。

当前,部分培训机构对转变农民思想观念重视程度不够,在培训教学设计和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时,对职业道德、创业意识、社会责任感等事关农民职业化方面的培训和指导相对缺乏。

2.2 农民素质提升维度的需求与供给矛盾

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经营模式在农业产业中的不断应用,要求农民必须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调研结果显示,被调研对象中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员占比9.56%,大专学历人员占比23.13%,高中(含中职) 学历人员占比37.56%,初中学历人员占比28.19% ,小学文化水平人员占比1.56%。由此可见,当前大部分农业生产人员学历不高,文化基础知识薄弱,专业知识系统性差,综合素质与现代农业生产要求有一定差距。72%以上的调研对象认为在新知识、新技术学习方面感到“后劲不足”,85%以上的调研对象迫切希望通过提高学历水平来提升职业发展能力与职业转换能力。

当前,部分培训机构将职业技能培训与以综合素质提升为主的学历教育完全割裂,素质培训教学碎片化,提供给农民的科技、文化、道德、心理等方面的教学内容明显不足。

2.3 农民技能提升维度的需求与供给矛盾

具有较高的职业技能是新型职业农民的主要特征之一。随着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经营理念被越来越广泛地引入到农业生产经营领域,农民不仅要学习掌握农产品生产技术(尤其是具有高附加值的技术技能),而且要学习掌握电子商务、现代物流技术。65%以上的调研对象认为,新工艺、新方法等专项技能掌握得不够扎实。被调研对象中,期望能够获得中、高级技能培训机会的人员占比为58.48%,期望能够获得管理和创业知识培训机会的人员占比为63.75%,只有18.57%的被调查者期望获得初级基础技术技能培训机会。由此看出,随着农业生产社会化分工不断细化,农民对农业生产技术技能、农业经营技能、信息获取技能的培训需求十分迫切。

当前,部分培训机构对区域农业发展现状调研不够深入,不能广泛了解农民对技能培训的需求,导致培训短期、高频、滞后,培训种类单一,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系统性、层次性。

3 破解路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思考

3.1 厘清培育需求,提高供给精准度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必须围绕农民需求、农业增效、农村发展开展。应充分发挥职业教育的优势,努力整合培育资源,因材施教、因需培育,让新型职业农民成为转变农业生产方式的先行者、农民增收致富的引领者和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实践者。

应组织开展摸底调研,摸清属地农民基本情况,采集个人务农类型、文化程度、技术等级、生产经营规模等基本信息,综合研判,按照生产经营、专业技能、专业服务等类型建档入库,根据从业属性,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育需求调研。同时,委托乡村管理部门开展面向回乡的农业职业院校毕业生、青壮年农民工、退役军人、创业大学生等人群的从业意向调研,摸清该群体人员的学历水平、专业技术水平、创业规划、职业困惑等,分析他们的培育需求。

应进一步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机构建设,统筹利用好职业院校、规模专业合作社、大型农业企业等平台,完善社会化、混合型教育培训体系,围绕农民观念转变、素质提升、技能提升等培育需求,组织专家对现有培育方案、培育内容进行改进,制定符合“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培育要求的学历教育标准、非学历培训标准,形成与之配套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

3.2 把握培育标准,明确培育目标

在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时,应准确理解和把握农民职业标准和素质标准,对职业标准和素质标准进行细化分解,确定各类型、各层次的培育目标,设计有助于目标达成的培育内容,实现精准培育。

“爱农业”是新型职业农民职业性的基本要求,也是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目标之一。应提高农民的职业认同感和社会责任感。通过培训,让农民明白农业生产经营工作与社会上其他工作属于同等地位,农民是大有前途的体面职业。新型职业农民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通过培训,引导当代农村青年树立“爱农”情怀,提升法律意识,增强知识本领,使他们在乡村振兴中能够尽责、敢于担责。

“懂技术、善经营”是新型职业农民高素质的基本要求,也是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目标之一[1]。现代农业生产具有规模化、机械化、市场化等特征,需要新型职业农民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术水平。参加中等或高等职业学校教育,可以提高文化素质和学习能力;参加专门的技术培训,可以掌握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只有把握培育标准,明确培育目标,才能提升培育效果,让农民更新观念,运用先进的农业技术,解决农业生产问题,提高农业发展质量和生产效益。

3.3 创新培育模式,优化培育课程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对象的受教育程度参差不齐,文化水平和技能水平差异较大,必须根据培育对象的特征和需求,创新培育模式,优化培育课程。

应构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先将培育对象按照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社会服务型进行分类管理,再按照培育对象的文化水平和技能水平分层培训。培育对象在完成短期基础知识和技能培训后,自愿通过选拔进入农业中等职业学校学习;具备中专学历、高中学历以及获得认证的农村高级实用人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通过高等职业院校自主招生考试后,可接受高等职业教育。经过短期的专项技术培训、农业中等职业教育的专门培养、全日制高职院校的系统培育,实现初等、中等、高等农民职业教育的贯通培养,满足不同群体学历教育、素质提升、技能提升的需求。

应创新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教学模式。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教学应结合成人学习特点开展。在教学组织形式上,采取“半农半读、农学交替”方式;在教学管理上,做到四个融合,即:理论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相结合,观摩性学习和应用性学习相结合,信息化学习和实地化学习相结合,过程性考核和结果性考核相结合。具体体现在根据学员的职业特征和学习特点,创建“空中课堂”“校园课堂”“流动课堂”“田间课堂”,采取忙时劳动、闲时学习的方式,开展农学交替教学,满足农民多层次、多岗位、多专业的学习需求,促进专业人才培养与岗位需求的衔接,以及人才培养链和产业链的融合[2]。

应优化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课程体系。在课程设置和学习内容选取上,应突出职业特色和农业农村特色,兼顾不同类型不同发展阶段,从综合素质、职业知识、专业技能、实践能力四个层面,按照初级、中级、高级三个层次构建符合岗位需求的课程库。此外,需要定期开展农民培训需求调研,分析农民的文化水平、技能水平、职业能力,根据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社会服务型岗位能力提升需求,从课程库中选取内容有机组合,形成个性化的“菜单式”课程体系,设计教学模式,提出学习场景要求,满足各类型各层次农民的学习需求。

猜你喜欢
调研培育农民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人大到基层调研应做到“三不”
调研“四贴近” 履职增实效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脚踏实地扶贫调研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
也来应对农民征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