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周 洁
随着国民素质的不断提升,融合教育的发展不断推进,我国政府在融合教育方面更是出台了一系列方针政策。2018年底,江苏省出台了《关于加强普通学校融合教育资源中心建设的指导意见》,逐步把普通学校中特殊教育的实施对象,从原来的三类拓展到九类(视力障碍、听力障碍、言语障碍、智力障碍、肢体障碍、精神障碍,以及学习障碍、情绪行为障碍、发育迟缓)。融合的意义更强调给每一个学生平等参与学校每一项活动的机会,使每一个学生都获得发展。
学前融合教育提倡特殊需要儿童在普通幼儿园中接受教育,它意味着特殊需要儿童的教育场所发生了变化,还意味着融合教育要进一步关注和满足特殊需要儿童的需求,包括为其制订适宜的个别化指导教育计划、调整和实施课程[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也明确指出:“尊重幼儿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努力使每一个幼儿都能获得满足和成功。”因此,我园依托市级融合教育资源中心的创建,接纳施教区范围内的每一个特殊需要儿童,一方面在了解分析每一个特殊需要儿童能力发展的现状的基础上,结合《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精神,深入挖掘幼儿园一日生活活动各个环节对特殊需要儿童学习与发展的价值,抓住教育契机,促进特殊需要儿童各方面能力的发展。另一方面,教师在观察、分析特殊需要儿童能力发展水平的基础上,寻找适宜不同特殊需要儿童的教学策略,并努力实施,为每一个特殊需要儿童的健康成长打好基础。幼儿园从了解分析特殊需要儿童实际情况及实施措施、手段入手,深入开展学前融合教育,努力提高开展融合教育的质量。
我园倡导“和”文化,将融合教育资源中心命名为“和·悦”。我们始终秉持“和风细雨、润物无声”的“和·润”教育原则,彰显“和颜悦色、悦纳差异”的“和·悦”教育风格,执着于“和睦共处、快乐成长”的“和·乐”教育目标,制订了“细致观察、科学评估、双向融合、个别强化、家园共育”的教育流程。在融合教育活动中,我们耐心、静心等待每一朵花儿的美丽绽放;在融合教育的活动中,我们的教师和特殊需要幼儿共同成长。理念的积淀为我们开展融合教育刷新了观念,凝聚了思想。我园文化理念的核心词“和”和融合教育的“合”发音相同,也体现了相似的教育理念,那就是“我和你”“在一起”,更倡导接纳特殊需要儿童,让特殊需要儿童融入班级接受同等教育,共建师幼共同生活的和谐家园。
每年6月,我市中小学幼儿园新生报名工作启动。我园在新生报名环节邀请一名家长带一名幼儿参与现场报名,我园还通过创设咨询台、观察角,现场观察幼儿的行为,通过教师与幼儿游戏、对话、互动等形式,筛选出行为表现、认知发展、肢体运动等特殊的儿童,并将这些特殊情况的儿童报名表分类存档。按照《个案工作流程》(如图1),开学后,我园融合资源中心的教师通过与家长沟通、联系,甚至通过家访,咨询幼儿是否需要进行评估。在咨询的过程中,对于存在疑惑的家长,我园资源中心的教师会耐心地和家长沟通,甚至是提供面对面咨询服务,争取获得家长的支持,达成共识。
图1
待家长确认同意后,进入评估与鉴定阶段。一是家长去专业的医学评估机构进行医学诊断,二是我园邀请特殊教育学校的专业教师来园对这些幼儿进行现场的科学评估。如使用社会适应评估量表等标准化评估工具对疑似智力障碍幼儿进行智力检测。对于在语言、听力、视力、肢体等方面存在障碍的幼儿,我们建议家长带着孩子到相关医院或者相关的医学评估机构进行进一步检测,从而获得更好、更规范的诊断。在现场评估中,我们还会通过与家长对话、与幼儿互动观察的方式,了解幼儿各方面的实际能力水平,并进行详细的记录。通过现场评估,专业教师会对这些幼儿提出针对性的康复指导建议。
特殊需要儿童生活在幼儿园中,他们的成长过程是一个不断社会化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提高生活技能的过程[2]。我园积极申报融合教育课题,围绕特殊需要儿童自我服务能力,深入挖掘幼儿园一日生活中的教育价值,创设适宜的教育环境,优化活动方案,培养特殊需要儿童自我服务的能力,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为幼儿园融合教育深入开展提供支持。
我园深入挖掘幼儿园生活环节对特殊需要儿童学习与发展的价值,抓住教育契机,对本园6名特殊儿童进行观察研究,了解这些特殊儿童在幼儿园一日生活环节中各方面能力的现状,并通过教师系统的干预和指导,一人一策、因人施教,提高他们的自我服务意识。如在认知方面,培养专注力;在情绪方面,能够学会自我控制、理解和表达自己的情绪;在语言交流方面,能够主动与他人交流。我园还制定了“梁丰幼儿园特殊需要幼儿服务清单”(见表1),让特殊需要儿童家长根据自己的需要、孩子的实际情况为孩子选择相应的服务内容,并随着孩子情况的变化不断调整和修改我们的服务清单,真正做到因人而异,量身定制。
表1 梁丰幼儿园特殊需要幼儿服务清单
因人而异,量身定制,使融合教育真正成为撬动“适合的教育”发展的有效支点,具体如下。
1.制订“扬长避短”式教育计划
我们尊重每一个特殊需要儿童,用适当的方式给予帮助和指导,资源中心教师和家长一起对孩子的发展优势和弱势作出评判和分析,从而制订出“扬长避短”式的个别化教育计划,并通过创设展示的机会,让优势更优,而短板则在反复的训练中逐步弥补。《指南》还明确指出,要“创造条件和机会,促进幼儿手的动作灵活协调”。我园为肢体动作障碍儿童创设活动区,在生活区提供各种材料,通过串珠子、夹豆子练习幼儿大小肌肉动作,促进他们精细动作的发展,丰富他们的感知觉。
2.开展“生动自主”式教育活动
资源教师通过观察、记录、分析,结合生活活动,对不同障碍儿童开展个别化教育。如针对发育迟缓的幼儿,由于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较差,我们结合一日生活开展个别化教育。根据每个幼儿的发展需要,我们在进餐、喝水、如厕等各个环节设计不同的观察记录表,在一段时间内对幼儿某个方面的问题进行重点关注。如针对语言障碍儿童,教师通过个别联系、故事对话、故事表演开展生动自主的活动来完成个别化教育。
3.组织“案例感悟”式研讨活动
为了让教师能时常整理在个别化教育过程中的经验和思路,寻找个别化教育的最佳策略和途径,我们要求资源中心的教师定期撰写个别教育案例,并开展以“教学故事”为主题的案例讲述研讨活动,通过分享、交流、倾听、评价,提高教师对个别化教育的反思能力。
4.制作“感悟成长”式个人档案
为了留存每一个特殊需要儿童个别化教育的过程性资料,资源中心为每一个特殊需要儿童精心制作了个人成长小档案。每一份档案里,教师都会细心留存实施个别化教育过程中的一些文字、图片资料,以及幼儿参加个别化教育活动的现场实录资料和幼儿作品等。个人成长档案是个别化教育的一个生动载体,也让我们的教育效果变得生动直观。
《指南》明确指出,“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是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发展起来的”。幼儿园一日活动中包含了幼儿生活活动、学习活动、游戏活动。我们深入挖掘幼儿园一日生活活动中的教育价值和契机,寻找适宜不同特殊需要儿童的教学策略,并努力实施。
幼儿的天性是向往大自然、热爱大自然,他们每一天都在与自然接触和相处,每时每刻都在发现大自然的秘密,在大自然中美好生长。大自然中的声音、大自然的味道不仅可以让幼儿感受自然的美,感受盎然的生机,同时也会带给幼儿充分的学习契机[3]。我园致力于“亲自然可持续发展园本课程”的建构,以“人与自然”为主线,串起幼儿与自我、与他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一是充分尊重幼儿的天性,引导幼儿在大自然中学习,在大自然中体验,让他们在与自然的相处中感受生命的美好、生活的和谐。二是充分利用幼儿园自然资源——“和园”,让幼儿在草地上尽情奔跑、玩耍;在清清小溪边赶小鸭,捉小鱼,造小船。幼儿在自然中滋养心灵,放松心灵,真正爱上生活。亲近自然,可以培养幼儿尊重自然、爱护自然的情感,更能提升幼儿健康、创新、专注等各方面的能力。
“课程即生活,生活即课程”。结合《指南》精神,我园以融合教研组为单位,梳理提高特殊需要儿童生活自理能力的活动内容,帮助幼儿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良好生活习惯,提高自我服务能力。我们还为特殊需要儿童创设宽松、自由、自主的良好环境,在环境中投放能让他们动手体验、充分锻炼的材料,为他们开辟适合展示自我的空间,让每一个特殊需要儿童在区域活动中自然习得。以学习正确洗手为例,我们在盥洗室里张贴特殊需要儿童平视就能看到的示范图,他们在观察后尝试和反复练习;自主点心和午餐时,他们练习独立盛饭菜、独立进菜;在生活区里,练习剥水果皮和去壳。我们还在班级里创设生活角,投放了晾衣架、穿衣镜、梳妆台,让他们在这里学习晾晒衣服,自己练习穿脱衣服、扣纽扣,练习有顺序地梳头发,整理仪容仪表。我们还在生活长廊里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幼儿可以尽情在这里学习串珠、穿项链、打领结等。生活是一种实践、一种参与、一种体验[4]。所有幼儿只有在做中学才能得到有效的发展。所以,我们鼓励每一个幼儿包括特殊需要儿童亲身去体验、去实践、去探索、去发现、去操作,在失败与反复尝试的过程中逐步形成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
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让特殊需要儿童回归普通幼儿园,已经成为全世界特殊教育发展的趋势[5]。在学前融合教育具体的实践过程中,无论幼儿园、教师还是家长,都应该转变教育观念,教师更要转变教学方式,优化教学策略,因人施教,真正服务于每一个特殊需要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