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玉宏
(河北省张家口市康保县农业农村局,河北 张家口 076650)
猪病在不同地区、环境和气候下具有多样化的特点,不同时期的传染病产生不同的影响。猪病传播范围广,不仅给养殖户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在猪病传播时还可能引起当地恐慌。对于生猪养殖,要注意疾病的预防,尽量做到未病先防。即使发生疾病,也要及时给予治疗措施,尽量减少猪病传播,积极寻求对策,减少损失。
养殖业应重视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但目前由于部分地区经济不发达,在养殖上投入更多的成本,防疫主动性不高。很多养殖户心态敷衍,甚至认为淡季时间不会有问题,养殖方式也比较粗放。基层缺乏防疫专业能力,部分疫苗未按合理药性应用,整体防疫体系形式化。养殖中,进出养殖场的相应人员未注意消毒,细菌带入外界,粪便在养殖中堆积,或未及时通风,造成蚊蝇肆虐,扩大传播途径。育种中接种时认为万无一失,日常饮食等营养供给不足,育种环节新品种隔离检查不到位。
种猪场对猪的消毒不严格、不规范,消毒次数与猪用消毒水用量的比例不科学,消毒比较随意。没有及时构建合理的猪消毒体系,导致各种病菌频繁滋生。在此期间,工作车辆和现场工人日常生活消毒不到位。如果猪群中有人因感染病菌死亡,应立即对其尸体所在的猪舍内部进行消毒,并及时隔离其他无病死猪。生猪消毒的规范化管理不仅可有效减少各种疾病的频繁发生。
猪的健康生长水平急剧下降,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猪滥用各种抗菌药物。一些猪在使用养殖技术中,过度依赖可能会导致猪滥用各种抗菌药物的以下常见情况。一是过度依赖抗生素,在生猪养殖技术过程中,长期在猪饲料中添加大量抗菌药物,可有效控制部分猪群抗菌疾病的持续发生。二是部分猪长期过量、大剂量使用抗菌药物,导致部分猪抗菌药物过度中毒。三是长期和短期注射多种抗菌药物,一些猪发生抗菌疾病后,不能连续5 d以上同时注射同1种抗菌药物。四是不注意抗生素的使用禁忌。一些养猪技术人员对各种抗菌药物的理化性质了解不多。给猪配药时,随意使用和混合多种抗菌药物,导致部分猪出现异常免疫反应。
相关部门进一步提高对兽药市场的监管力度,确保市场中所有售卖药品的店铺都经过GSP认证。一旦发现私自倒售兽药或者无证经营店铺,及时给予打击和处理,确保所有药品质量达到国家标准,为猪病的防治奠定基础。
养殖场管理人员一旦发现猪出现病症,及时跟当地防疫部门工作人员进行沟通和交流,确定猪病病因,然后再对症下药。一方面,确保给药的准确性和针对性;另一方面,确保给药的时机,避免出现用药过晚造成的猪病传染问题。同时,养殖场要及时了解不同药物的禁忌表,及时调整猪的喂养。还要关注不同药物的用法和用量,确保药物的治疗效果。合理的药物治疗不但能降低疾病给猪带来的痛苦,还可降低养殖场的经济损失。治疗中要严格控制药物用量和时间,避免出现为缩短药物治疗周期而盲目加大用药量的现象。如腹泻是生猪养殖场中常见的疾病,发现该问题后,饲养人员要及时进行检测,寻找引起猪腹泻的原因,且秉承疏通性原则选择药物。治疗过程中要及时进行水、盐及抗感染药物的补充。对于猪瘟等传染性疾病,则要采用肌肉注射的方法进行治疗,且根据发病时期不同采用不通过的用药量。一般对于发病初期的猪瘟,用药量为20 mL/150 kg,发病后期则要减少用药量,常选择20 mL/100 kg。
发烧是猪病中常见的临床症状,一般情况下猪的体温在39 ℃,且在不同生长发育阶段其体温会出现一定的浮动,仔猪和哺乳猪体温较高,大猪体温偏低。当检测到猪的体温超过正常体温2 ℃左右时,即确定猪发烧。如果达到高温状态,常选择安乃近或者氨基比林药物进行注射,及时给猪进行退热。由于2种药物的副作用较强,在治疗时必须要合理选择其用量,避免出现过量过大问题。如果达到中热状态,常选择阿司匹林进行治疗,安全性相对较高,副作用较低。
为降低猪生病的概率,饲养人员要及时进行消毒处理,减少猪圈环境中细菌的滋生,特别是猪圈和猪槽。条件较好的饲养场可以采用专门的检验仪器去进行细菌和病毒的采集和监控,将其数值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对于养殖密度较大的饲养场,每7 d安排1次局部消毒,每15 d安排一次全面消毒。消毒过程中需合理选择消毒药品和方式,确保消毒效果。目前市场中的消毒产品种类和数量较多,不同产品的功能和效果也存在一定的差,生猪养殖场要根据其饲养猪的品种、养殖场的条件及以往常见的发病类型等进行消毒剂的选择。在消毒剂选择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季节的影响,根据以往每个季节高发疾病情况,选择有针对性的消毒剂,及时消灭各个季节常见细菌和病毒。在消毒过程中还要充分考虑不同类型消毒剂混合后的效度效果,避免出现消毒剂浓度过高或者过低,影响效度效果。
猪病发生后,养殖场管理人员要及时请兽医进行诊断,得到准确的发病类型和病因,且根据兽医的指导进行药物选择,避免盲目用药问题的产生。盲目用药不但不能有效祛除猪病,还可能造成更加严重的后果。在未明确猪病发生原因前,饲养人员要避免采用抗生素类药物,影响猪的正常生长。用药过程中要仔细阅读使用说明书,根据给定的用药信息、次数和时间,避免过度用药造成的二次病发[1]。
(1)合理判断疾病类型。兽医根据猪的临床情况判断其发病原因,条件允许的话要进行实验室检查,通过综合分析准确判断猪病类型和发生因素。然后进行药品类型和剂量的选择,确保用电安全性,提前做好药品抗菌性能的检验,确保病菌消灭率。
(2)合理选择给药途径。根据猪病诊断结果和药物吸收情况确定给药途径,根据多年临床经验,静脉注射的药效速度最快、肌肉注射次之,口服给药最慢。如果猪病比较严重,优先选择静脉注射。但是对于肠道感染或者体外寄生虫等的治疗,常采用口服和皮肤给药[2]。
(3)执行用药标准。在治疗过程中要严格遵循我国版本的食品安全标准,确保所有用药都有明确的生产许可证号、批文号及批号等。用药过程中还要考虑不同药品之间的相互作用情况,避免药品中元素通过中和反应,失去药效。一般情况下,混合使用的药物数量不超过3种。
(4)控制用药时间。一般情况下,用药量控制在2~3次,具体用药时间根据猪对药物的消除速率和半衰周期进行判断,确保猪体内药物浓度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对于部分猪病,采取周期性的治疗方案,特别是传染性疾病,在症状消失后1~2 d内即可停止用药。如果治疗中连续使用某种药物时间超过3 d,猪的病症没有及时褪去,要及时更换药物。对于急性药物来说,如果连续使用时间超过5 d后,病症还没有消退,则要适当增加药物用量[3]。
基层兽医在疾病诊断过程中经常误诊,影响猪的养殖质量。从猪病认识、防疫、消毒和用药4方面进行了分析,给出防治误区及采取的应对措施,提出猪病防治的具体流程,有效降低了猪病发生和传染的几率,提高生猪养殖人员的经济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