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间质瘤临床诊断及治疗研究进展

2022-12-12 18:23:06韦振轩周永淳张伟陈小勋
中外医疗 2022年7期
关键词:伊马替尼胃肠靶向

韦振轩,周永淳,张伟,陈小勋

广西贵港市人民医院,广西贵港 537100

胃肠间质瘤作为临床常见疾病,是一种胃肠道常见疾病,其具有多项分化的特点,是一种间叶组织源性肿瘤,并且该疾病的发生率呈现明显升高趋势,在发生各个年龄段中,发病年龄以50~70岁为主,而研究认为,该疾病的发生机制和血小板源性生产因子受体-α的基因突变、受体酪氨酸激酶等存在密切关联性。胃肠间质瘤常伴有一系列临床症状,比如消化道出血、腹痛等,并且部分患者还存在腔内型出血情况,而根据研究显示,消化道的间叶源性肿瘤、胃肠道间质瘤十分常见,发病率约为90%。而部分患者来说,其病程较短,只有数天,部分患者来说,其时间长达20余年,而根据多项研究显示,对于胃肠间质瘤患者而言,在形态上存在低分多样化的特点,并且对于胃肠间质瘤来说,不仅能够发生在胃肠道中,同时还可能还在胃肠道之外,而早期对于该疾病进行诊断,能为后期治疗提供依据[1],因此,现对胃肠间质瘤临床诊断及治疗进展作综述。

1 胃肠间质瘤概述

胃肠间质瘤发病率不断增加,是发生在胃、食道、结直肠的一种肿瘤[2],容易危害患者健康安全,鉴别诊断包括体检、实验室检查以及影像学检查等,早期进行鉴别诊断较为重要[3]。另外对于该疾病专家均遵循个体化综合治疗的原则,医生会根据患者肿瘤是否局限、肿瘤大小、肿瘤部位以及肿瘤有无转移情况,对治疗方式进行综合评估,从而最大幅度根治肿瘤,显著提高患者治愈率。手术治疗是较为重要的治疗方式,其他治疗方式还包括介入药物治疗。该疾病无明显急性期,但是该疾病容易引起消化道穿孔和完全性肠梗阻情况,若患者发生腹腔大出血情况,需要进行急诊手术。

2 胃肠间质瘤诊断

临床上诊断胃肠间质瘤困难,术前确诊率低,影像学及内镜检查必不可少,该疾病的诊断还需要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病理组织学等,最为常见的证据则是Kit蛋白阳性的免疫组化结果。在临床为了获取患者病理诊断常常应用EUS-FNA。对于能够进行完整切除的GIST,对于该类患者在术前无需采取活检,若患者需要采取药物进行治疗,则需要对患者采取活检措施[4]。

(1)病理组织检查:胃肠间质瘤的直径大小不等,根据肉眼可见患者肿瘤多数边界十分清晰,并且表面呈现光滑状态,呈现结节状或分叶状,一般为实质性,质地偏韧带。胃肠间质瘤的生长方式多种多样,一般发生在患者的肌壁部位,通过在显微镜下进行观察,发现该疾病呈现混合型细胞、上皮样细胞、梭形细胞等,其中梭形细胞的排列十分不规律,通常以编织状、束线状、螺旋状,出现染色后,细胞质鲜明,但细胞核并不明显,其主要表现为细胞质透亮、并且存在嗜酸性,而对于混合型,其通常以奇异性和巨核细胞最为常见,并且肿瘤之间存在黏液变区或异态的胶原纤维[5]。

(2)免疫组织化学检测:DOG1、CD34、Ki67标记。CD117是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指标,多数GIST为阳性,其特异性较高,但是在腹腔肿瘤中此蛋白却很少表达[6]。

(3)分子病理学检测:对于疑难病例的诊断,可以采取分子病理检测,对于以下情况可以应用分子检测:①疑难病例可以应用突变分析,对于该疾病需要明确相关诊断;②在术前需要应用分子靶向药物进行治疗;③若患者存在转移性,需要对患者采取分子靶向药物治疗;④对于原发可以进行切除的患者,若患者存在中度、高度复发风险;⑤鉴别野生型GIST。

(4)内镜超声:该种诊断方式能够将消化管壁的五层结构进行清晰显示,研究显示,胃肠间质瘤一般起源在患者周围脏器以及组织,也是诊断胃肠间质瘤的常见方式,同时能够用于术前指导和评价中[7]。胃肠间质瘤对于起源于胃部固有肌层和黏膜肌层间质瘤,具有不可代替的优势。超声内镜下进行穿刺活检,效果十分好。

(5)空芯针穿刺活检(core needle biopsy,CNB):该项方式的检出率较高,高达90%以上,具有显著的应用价值,但是存在肿瘤破裂腹腔种植风险,常常在转移病灶的协助中进行诊断[8]。

(6)内镜活检:难以明确,容易引起肿瘤严重出血,仅适用于黏膜受累的病例,临床上多不推荐采用[9]。

(7)经直肠或阴道引导穿刺活检:对于盆腔肿物、直肠阴道隔、直肠,需要考虑以上的方式,但是在活检过程中需要注意,若不当操作容易导致肿瘤出血、破溃情况发生,导致肿瘤播散情况增加,需要对适应证严格进行把握[10]。

3 胃肠间质瘤治疗

原发局限性GIST患者在术后5年的生存率可高达60%左右,而对于进展期的患者来说,该类患者预后不佳,通过应用靶向药物进行辅助治疗,可获延长生存期[11]。

目前,对于直径≤2 cm的胃小GIST处理需根据其超声内镜下风险分级来具体抉择。在2018年的共识中提出,如果胃肠间质瘤患者无明显的临床症状,可以使用超声内镜检查手段,在检查后若患者无高危因素,可以间隔6个月,再对患者进行超声内镜随访,暂时不进行手术。如合并不良因素,应及时手术切除。切缘距肿瘤边缘2~3 cm即可,不常规施行淋巴结清扫。若在手术过程中疑有周围脏器浸润的应联合脏器切除。若患者伴有单个肝转移,可实施相应肝段切除[12]。位于非胃的其他部位的GIST,由于该类患者恶性程度高,需要对于该类患者进行手术切除,若特殊部位,待患者肿瘤增大后,需要进行手术切除[13]。

4 手术治疗

4.1 开腹手术

目前仍是GIST最常用的手术方式,但有对腹壁组织损伤较大、脏器功能影响明显、术后恢复时间长等缺点。区段或楔形切除是最常用的局部切除方法。临床上部分患者发现病变时肿瘤最大直径常>5 cm,多需常规开放手术治疗,注意在手术中需要保护患者的肿瘤假性包膜的完整性,这样可以避免手术中肿瘤破裂,也可以避免肿瘤转移等情况的发生,使手术后的并发症缩小[14]。

4.2 腹腔镜手术

腹腔镜手术在减少术后并发症、加快术后恢复等方面效果十分显著。近年来腹腔镜手术适应证不断扩大,肿瘤部位、大小及GIST的生长方式对于是否选择腹腔镜手术很重要。准确地定位和避免腹腔内肿瘤种植播散是手术成功的关键[15]。

4.3 内镜治疗

内镜治疗方法的特点在于患者的体表没有创口,其是利用人体自然通道,便于病灶切除,具有显著优势,但是患者手术切缘阳性问题较难解决[16]。研究认为,多数疾病由于肿瘤的生长方式有所不同,肿瘤的瘤体与患者周围肌层的组织界限不够清楚,因此在内镜下实施根治性手术较为困难。同时患者存在较多并发症,故仅限于在经验丰富的内镜中心进行探索性治疗和研究,不作为常规治疗手段[17]。

4.4 内镜和腹腔镜联合治疗

若患者黏膜下肿瘤较小,内镜治疗具有多种优势,例如微创、定位准确、高检出率等[18]。若深层病灶的直径较大,而通过采取腹腔镜技术,具有病灶完整切除、操作视野清晰等优势,能促进患者早期康复。而双镜联合可取长补短而获得更佳疗效[19]。对于直径较大、发源于固有肌层、腔外生长型的GIST,可考虑内镜辅助腹腔镜切除。手术时可利用内镜光源准确定位病灶;对贲门、幽门管等特殊位置的GIST,腹腔镜下切除后内镜检查可了解有无消化道狭窄,对于患者采取充气漏气实验,能对患者有无胃肠漏情况进行了解,将手术安全性显著提高[20]。对于浸润深度低于黏膜下层的GIST,宜选择腹腔镜辅助内镜治疗,手术全程在腹腔镜监控下进行,对内镜切除过程中出现穿孔等术中情况可及时进行缝补处理,如内镜操作过程中评估难度大,无法完成时可立即转行腹腔镜下手术切除病灶[21]。

5 分子靶向药物治疗

胃肠间质瘤作为十分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年发病率约为百万分之二十,男女发生率无明显差异。目前胃肠道间质瘤被认为是Cajal细胞或其前体细胞的起源,而体细胞中PDGFRA基因突变、KIT仍被认为是胃肠道间质瘤发生和发展中的主要驱动因素。随着临床对该疾病的发病机制不断研究,GIST对传统放、化疗不敏感,伊马替尼是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22]。在术后治疗、术前治疗中广泛应用。

伊马替尼是治疗GIST的一线治疗药物,发挥治疗作用的主要靶点为PDGFRA、C-kit,通过治疗,患者取得显著效果,能改善患者总体生存率[23]。胃肠间质瘤患者采取伊马替尼治疗,对于400 mg/d的治疗剂量耐受良好。

5.1 GIST术前治疗

其目的是使肿瘤降期、增加肿瘤R0切除率、降低手术风险、保护重要脏器的结构和功能、避免不必要的联合脏器切除。我国专家共识认为,对于原发局限性GIST,需要考虑采用伊马替尼术前辅助治疗[24]:对于特殊部位的GIST(胃食管结合部、胃出口、十二指肠降段、直肠下段),切除同时需牺牲脏器功能。并建议在术前辅助治疗开始前进行KIT和PDGFRA基因突变检测,以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目前认为[25],伊马替尼在临床广泛应用,在术前进行治疗,6~12个月是最佳的手术时机,若将患者术前治疗时间过度延长,容易导致继发性耐药情况发生[26]。IM治疗发生浮肿的不良反应非常常见,术前1周需要停止采用伊马替尼,否则,若胃肠壁发生水肿,容易导致胃肠瘘情况发生。术后,只要患者胃肠道功能恢复良好,可以对于患者采用后续靶向药物治疗[27]。

5.2 GIST术后辅助治疗

原发性GIST患者手术切除率约85%,总体术后复发率>50%,5年总体生存率约为50%。因此,术后辅助治疗对于GIST患者十分重要。目前认为,中高危复发风险的患者术后应予伊马替尼辅助治疗,初始推荐剂量为400 mg/d。PDGFRA外显子18D842V突变GIST对伊马替尼原发耐药,患者无法从中获益,故不推荐给予伊马替尼辅助疗[28]。χ2-kit外显子9突变及野生型GIST能否从辅助治疗中获益还缺乏证据[29]。且此方法在手术后的最佳给药时间还没有统一的结论,目前建议对中度复发风险的患者(胃来源GIST),在手术后的治疗时间可以为1年;而非胃部来源的患者,可以持续治疗3年,对高度复发风险的患者,可以持续治疗3年以上。

5.3 不可切除及转移复发GIST的药物治疗

伊马替尼是一线治疗药物,首次剂量为400 mg/d,若该药物治疗有效,可以持续进行用药,在该药物治疗的初始阶段,多数患者取得显著效果,但是部分患者存在继发耐药情况,指南中指出,通过将该药物剂量增加,利于患者取得显著效果,尤其对c-kit突变者[30]。

舒尼替尼是二线治疗药物,也是多靶点TKI药物。若患者存在局限性进展,采用伊马替尼增加剂量治疗。若患者上述治疗失败,可对患者应用三线治疗药物。目前有研究显示,通过采用免疫治疗,容易利于患者机体抗肿瘤免疫,将治疗效果显著提高,预防耐药情况[31-33]。

6 新的靶向治疗药物

随着对GIST研究的不断深入,多项靶向药物已应用于临床治疗。尼罗替尼主要靶点包括PDGFRA、C-Kit,对于部分耐药的基因突变具有显著效果,同时不良反应较少。索拉替尼是多靶点激酶抑制药物,能对多种存在于肿瘤表面细胞的激酶进行抑制,对细胞分子信号传导通路进行抑制,对肿瘤生长产生抑制作用,同时还能抑制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从而抑制肿瘤细胞生长和肿瘤新生血管的形成,是一种新的靶向治疗药物。

7 小结

在已有共识的基础上,根据药物治疗和基因突变类型的个体差异,对患者应用个体化治疗,能将患者治疗效果进行优化,随着对该疾病的各项知识进行研究,随着新型靶向药物、免疫治疗不断深入研究,为GIST的诊治提供新的思路,也将进一步改善GIST的预后。

猜你喜欢
伊马替尼胃肠靶向
如何判断靶向治疗耐药
保健医苑(2022年5期)2022-06-10 07:46:38
MUC1靶向性载紫杉醇超声造影剂的制备及体外靶向实验
毛必静:靶向治疗,你了解多少?
肝博士(2020年5期)2021-01-18 02:50:18
你的心情决定胃肠的健康
基层中医药(2020年4期)2020-09-11 06:30:30
药膳调治胃肠型感冒
基层中医药(2018年9期)2018-11-09 01:20:42
护理干预在无痛胃肠镜术中的作用
靶向超声造影剂在冠心病中的应用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发生伊马替尼耐药病例1例并文献复习
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临床效果及其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FDA批准扩大伊马替尼在罕见胃肠癌患者中的应用
药品评价(2012年8期)2012-12-08 12:4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