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源之畛域”:基存在主义之艺术观评述现代纤维艺术作品

2022-12-12 11:01冯超怡
西部皮革 2022年10期
关键词:洛桑存在主义海德格尔

冯超怡

(天津美术学院,天津 300100)

从海德格尔存在主义艺术观中,运用评析现代纤维艺术中所具有审美结构、表现形式等方法,从“艺术与真理”“艺术与技术”及“艺术与作品”三个维度中解读现代纤维艺术。笔者以现代纤维艺术作品创作中的实践经历,生成以“存在”指本我的个人独特视角的观点,探求现代纤维艺术作品发展新思路,开辟自身纤维艺术创作新路径。

1 海德格尔存在主义之艺术观内容简述

1.1 普遍存在主义与海德格尔存在主义之比较

哲学中叙述存在主义是在自由承担责任的绝对性质条件下,立于自由所存,强调主体绝对自由与人道主义的终极关怀,可以理解为存在即是有意义,是自我的情感因素,是本我与社会联系。相较而言,海德格尔所追求的存在主义,立足于存在学中。从人的“在世存在”基本结构着手,深入揭示人的生存状态、在人之实存状态下探索一般存在。

1.2 海德格尔存在主义之艺术观——艺术与真理

海德格尔之艺术观中对“艺术与真理”的部分在《存在与时间》一书中有长篇的描述。首先,海德格尔中存在与真理涟漪关系,立足于真理是对存在者自我揭示过程的显现。这是存在的状态,也是生成真理状态的前提。其次,过渡到真理与艺术的关系。在《艺术作品的本源》[1]书中,论述了真理和艺术关系的思索。对艺术价值深层在于揭示真理、艺术是真理的生成方式、艺术的本质从真理自行置入于作品中展开论述。通俗讲,一件纤维作品在萌生观念之时,必须借助作品表达,这可能是实物或是虚构的作品式样。最后,真理体现艺术基本理念。艺术的开始伴随着真理产生,也对存在有另一种解读。艺术并不是象征着一种文化现象,是真理的发现。

1.3 海德格尔存在主义之艺术观——艺术与技术

海德格尔所讲“艺术与技术”是存在主义中的一种释义。技术与艺术的现存状态,技术单单是处于一层的解弊,但艺术是多重解弊。例如,从洛桑到北京双年展中,每件纤维作品都有不同的表达形式,可以认为是一种技术的展现。这些纤维作品中只有技术的表达?答案不然。这中间存在艺术的参与,包括艺术家所有的构想,最后可能技术才纳入考虑范围之中。技术与艺术的关系理应是交织,两者应是处于无弊状态的某种特殊现身方式,都是一种去弊。不同的是,技术具有“促逼性”特征,以集置方式把人订造于持存物的生产中。从纤维艺术作品角度上看,随着时代的发展提出技术紧跟时代的要求。所以出现了光导纤维、数码技术表现纤维等形式。

1.4 海德格尔存在主义之艺术观——艺术与作品

海德格尔《艺术作品的本源》一书中,对“艺术与作品”论题进行剖析。“艺术与作品”以线性变化的扩张状态来概括。

第一层艺术作品“大”概念。根据海德格尔所讲的存在主义,把艺术作品看成是比喻。艺术作品中产生的“物”超越物性,这个物以何方式来显现?物的过程轨迹是从物的状态到物自身的功能性附着,最后到艺术家角色置入,这称为艺术之物。比如纤维艺术家覃大立运用竹纤维进行塑形,把竹的实用功能与观赏功能进行完美结合。通过艺术家的置入,把艺术家的美学素养代入到对竹纤维的另一种改制。

第二层艺术本源性问题的追问。立足于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下,认为艺术的本源是追问作品的自立。何谓自立?自立是真理自行置入作品而发生。首先,艺术创作是由艺术家发起的动作,所以具有“人化”特点。其次,创作是真理形态被固定在其中,这过程中真理的探寻存在“裂缝”,这个“裂缝”可能是新突破口。最后,创作的本质是进入敞开领域的某种冲力。

第三层经过前面所铸造生成的作品[2]。在海德格尔存在主义之下,从艺术到艺术家再到艺术家创作,最后艺术作品的生成过程是不断运动,并不是直线样式。在《艺术作品的本源》中提到了作品和器具的区别。通过举例梵高著名油画《农鞋》,从一幅绘画作品角度看,把农鞋的写实性、形体感都表现出来。运用绘画语言,更细致地描绘出一双农鞋所本有的基本特性。以器具角度看,关注点主要是以现存农鞋磨损度、何人使用、使用者的感受以及基本的功能是否体现等。

2 现代纤维艺术概述

2.1 现代纤维艺术的发展

纤维艺术在当今艺术领域占据较为重要的地位。国外的纤维艺术发展较早,从早期一些具有实用性功能的挂毯、地毯等,已存在“纤维”语言的表达。对于中国来说,在改革开放后对文艺方面的推动政策,以举行学术交流形式把对纤维艺术有系统研究的人员引进,让国内艺术家们接触到相关专业知识。

随着艺术家万曼把国际现代纤维艺术的动态信息带来中国这一背景下,中国纤维艺术家与中国传统的审美相结合的形式,使大批纤维艺术作品不断涌现。包括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在不同时期涌现了一大批以毛织、丝织、刺绣、蜡染等工艺制作的壁挂佳作。1984 年在常沙娜、袁运甫等资深艺术家支持下,首届“中国壁挂艺术展”在北京举行。从2000 年初,国内较大影响力的美术学院为承袭让·吕而萨当年创办纤维艺术研究所的精神,创立了“从洛桑到北京”双年展对现代纤维艺术发展影响颇大[3]。

2.2 现代纤维艺术的新路径

在日益变化的时代环境下,倚着工业时代所创造的新一轮的产物,对纤维艺术未来发展起到催化作用。直面种种机遇主要从两个方面阐述。第一,现代纤维艺术在保持已有传统纤维材料的同时,以破除边界的手法,把基础材料范围加以拓宽。比如软性材料棉、麻、毛、丝等,以及硬性材料有机玻璃、塑料、硅胶等。正如从洛桑到北京第十一届双年展艺术家王乐云作品《蒲公英阻断蝴蝶的梦》。用基础材料丝绸欧根纱来织成彩色织物,利用有机玻璃、镜面与丝绸欧根纱的交相关系,把自身处于社会的两重身份状态凸显出来。第二,现代纤维艺术在开发新材料与相适应的新技法架起桥梁。艺术学科间的界限逐渐淡化,跨学科合作日益增多。纵多的艺术家通过跨领域的学科交融,创造纤维艺术表达。如从洛桑到北京第九届双年展作品《象外》。作者刘兴邦、吕航两位摄影艺术家没有使用传统的纤维材料进行创作,而是选择尼龙线、金属线、LED 灯等材料进行重组,并把中国传统翡翠、石的纹理以装置形态及灯光效果进行表现。这样的作品在近年纤维艺术展中占比较重,从长远看,更是充盈现代纤维艺术内涵的重要方式。

2.3 现代纤维艺术的形式转变

从纤维艺术形式转化的角度来看,主要细分为几大方面。其一,纤维材料的扩充。其二,造型形态的综合与多元化倾向。其三,展陈场景的转变。

纤维材料的扩充。在20 世纪60 年代,木材、竹、藤、柳条等自然纤维材料也被用于纤维创作中。80 年代后,艺术家们使用材料更为多样,包括人造纤维、合成纤维、钢板、石膏、沙袋等。广义上所讲,纤维材料包括天然纤维、人造纤维和并不具备纤维性质的“观念纤维”,将这些纤维材料用一定的技法进行作品的创作,在作品上呈现不同的样式。

造型形态的综合与多元化倾向。纤维艺术作品从平面向半浮雕、再从半浮雕到立体形态,再到现今立体形态向虚拟情景的跨越。如从洛桑双年展的主题变化能清晰地勾画出来:早年洛桑双年展以“壁挂”为主题;直至第六届洛桑壁挂双年展改为“纤维艺术双年展”;这成为平面空间走向立体空间的一个重要阶段;至第十一届洛桑双年展以“空间中的织物”为展题;第十二届洛桑双年展以“织物雕塑”为展题。在展题的发展脉络上,体现纤维艺术作品的形态正在转变,是把平面化的语言转化为富有时代特征语言的综合性表征。

展陈场景的转变。由于受到纤维材质的制约,传统的纤维艺术作品展陈场景一般局限在室内空间中的悬挂或垂吊。现代纤维艺术打破了这种固化思维,把纤维作品放置室外、数字显示屏等,跨越了过去根本无法实现的羁绊。

3 存在主义之艺术观中现代纤维艺术作品的几大方面

3.1 现代纤维艺术作品中之“真理”存在

谈真理,与人们特定看法的陈述一致才能符合,这种符合是观念和具体事物间建立相关联的正确性。海德格尔存在主义的艺术观中指出,真理的显现并不是简单的正确联系,是指具有艺术本质,且艺术本质是“真理设置入作品中”的联系[4]。艺术与真理存在着关联,艺术的实现唯有通过作品才能进行重述,艺术家在中间可能起到过渡作用。把此观点放置于现代纤维艺术中,也能有意外收获。现代纤维艺术中存在相对模糊的概念,其中大部分都游离在艺术和设计的定义中。但不可否认无论设计还是艺术都是艺术的总括,或许仅在使用材质、展陈形式或者在传统文化的关系上的紧与松联系。如第十一届“从洛桑到北京”国际纤维艺术双年展作品《仁·山》。艺术家探求自然界山水间的关系,把“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经典诗句加以解读。把存在状态的“真理”提取到追逐天人合一的表现,运用传统植物染的技法与纱线进行结合,通过作品中观念与纤维表达进行完美结合。

3.2 现代纤维艺术作品中之“技术”存在

技术在现代纤维艺术的演变过程中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因素,技术的发展把现代纤维艺术的思想理念、形成方式、展陈效果赋予了多维度可能性。海德格尔存在主义艺术观中讲技术是一种单向“解弊”。如何实现多重解弊?只能把技术转化为艺术形态。从现代纤维艺术作品中能看出,有把传统编、织、捆、扎等方式融入到技术中,将会是加速纤维艺术作品的生成、拓展传统的表现方式的方法论。如第十一届“从洛桑到北京”国际纤维艺术展作品《物象出瞳》。作者将光导纤维、激光镭射技术、数码编织技术、音控交互技术结合,把纤维作品中的视觉感受,都涵盖在听觉、交互等全方位的感知。这个展品把纤维艺术中的状态与现代技术相衔接,更像是纤维艺术与装置艺术的融合。

3.3 现代纤维艺术作品中之“本我”存在

艺术作品生成中艺术家的参与和艺术家的创作活动必不可少。从海德格尔存在主义的艺术观中谈到,艺术家、艺术创作、艺术作品间存在循环上升的态势。艺术家成为一个重要的角色,艺术作品是艺术家的缩影。德勒兹所说“迫使思考之物”,迫使对“本我”的审视、对“本我”的推动力、开启“本我”的思维等方面。现代纤维艺术的发展中这样的“思想运动”依旧存在。必须从艺术家的观念上进行改化,把这种表象通过纤维创作、纤维作品展现出来。在此,纤维艺术家所植入外化观念,进行“本我”特点的精心串联活动。如第十一届“从洛桑到北京”国家纤维艺术展作品《雨》。作者是南非的纤维艺术家,把南非长年处于干旱、水资源短缺等问题嫁接到纤维艺术创作中,把艺术家“本我”对生态环境的担忧、生存环境的衰退的无耐,从作品中得到体现。这位南非艺术家正是把自然启发、内化的解读、作品呈现等创作步骤,每一步都能体现在自我观念的控制系统中。

4 存在主义之艺术观下现代纤维艺术作品未来展望

现代技术催生现代纤维艺术领域,激发了无尽的畅想境域。倘若让现代纤维艺术更具持久的生命力,从两个方面来讲述。一方面,更迭对“模仿”的理解。引用存在主义者伽达默尔对模仿理解:“模仿的关键在于它是摹本,并无它用。而艺术是一种表现,表现是新视角、是理想,让作品的存在达到自身并随着环境变换自身”。现代纤维艺术与传统绘画应有区别。并不是以“画像”的方式,把所描绘的物象表现不仅局限于从植物形状、建筑形状等方面。而是从现代纤维艺术对艺术家本身、对社会的理解等观念建立在作品之上。另一方面,艺术家个人独特气质的凸显。讲艺术肯定谈到艺术家的思想,谈现代纤维艺术理应把艺术家置入当中。存在主义者梅格·庞蒂对艺术家个人气质的理解是:“艺术家表现并不单纯是作为自在之物的客体或情境的本质,而是一定样式的存在且加之艺术家肉体上的印象,并寻找一种新的可见性的方法”。艺术家个人独特气质的存在对现代纤维艺术思想的革新有积极推动。纤维艺术家根据自身对知识的梳理与纤维材料结合下,从材料选择、造型概念、观念传达等方面,纤维艺术家所特有的自身陈述纤维语言的框架系统。

结语

对现代纤维艺术研究中习得理论知识、创作实践以及审美体系的建构,加之以海德格尔艺术观中解读的真理、技术及作品间的关系,看似分离却在同一轨道上的不同质变状态。现代纤维艺术需要崭新的理论视角,运用“解弊”的方式来探求纤维“语料”与“艺术家”间交流。在存在主义之艺术观中阐释了纤维与艺术家的关系,以明晰的语言陈述艺术家观念,从而在时代中让现代纤维艺术彰显风采。

猜你喜欢
洛桑存在主义海德格尔
浅析海德格尔的“存在”观念——以黄玉顺的三个方面批判为中心
论海德格尔对实在性问题的存在论分析
海德格尔的荷尔德林阐释进路
山和雪
我的阿妈在康定
斯蒂芬“良心”的生成与成长:《一个青年艺术家的肖像》中主体意识的存在主义解读
我的阿妈在康定
《归来》中的存在主义叙事
会说话的藏刀
海德格尔的《建筑·居住·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