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星南
(云南省红河州社会主义学院,云南 蒙自661199)
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是当前中国谋求长期繁荣发展必需的精神底色。中国共产党红色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实践中形成的文化,凝聚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的独特思想和精神风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共产党革命斗争实践相结合的时代产物。同时,中国共产党红色文化也是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启发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方向的重要文化,是构成中国共产党人文化创造的深厚积累,是党执政地位合法性的文化基础。
中国共产党红色文化是学术界的研究热点之一,形成了丰富的理论研究成果。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网,2017年10月18日,http://jhsjk.people.cn/article/29613660,2021年11月24日。当前,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改革进入深水区、攻坚期,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需要不断巩固加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需要更加坚定牢固,中国共产党红色文化的历史作用与现实价值愈益彰显。通过对中国共产党红色文化的内涵挖掘、内核剖析,对中国共产党红色文化的当代价值进行继续探索和深入分析,更加深切地感知中国共产党红色文化的内力与魅力。
有关红色文化的概念定义,学界尚未作出统一定论。按不同角度进行定义,大致有文化资源说、革命文化说、先进文化说、特色文化说等;其起始年限,有鸦片战争说、旧民主主义革命说、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说、五四新文化运动说、中共成立说、土地革命说等;其下限有新民主主义胜利说、社会主义革命胜利说、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说、改革开放时期说等观点,不一而足。(2)沈成飞、连文妹:《论红色文化的内涵、特征及其当代价值》,《教学与研究》2018年第1期,第97—104页。笔者认为,应该以历史眼光与世界眼光去讨论红色文化的内涵和外延问题,将其进行广义与狭义的区分。考镜红色文化之源流,在中国,红色被赋予象征意义,中国革命的“红色”叙事隐喻,主要有三重:其一,暗合了红色自古被赋予的驱邪逐恶功效;其二,象征着投身革命熔炉的革命者;其三,预示着革命是一个血与火的洗礼、淬炼历程。(3)罗永宽、李燕:《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核与当代价值》,《文化软实力研究》2017第1期,第5—14页。在国外,“红色”之深远意蕴最早可追溯到13世纪末的北欧,当时的“红飘带”具有“宁死不屈”的象征意味;17世纪后“红色”逐渐代表“反抗”,18世纪法国大革命中雅各宾派以“烈士的鲜血”为象征将红旗用作国旗,并且沿用至巴黎公社时期;1923年,苏联的国旗以红色为底色向巴黎公社表达敬意,至此红色开始成为共产主义运动的象征,红色成了取代旧秩序的宣誓。(4)贾微晓:《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红色文化理论解析》,《理论月刊》2018年第10期,第62—68页。因此,广义的红色文化不仅指向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创造的具有马克思主义真理本质的物质载体和精神形态的总和,也应向外延括世界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在整个历史进程中形成的人类文明进步的总和。广义的红色文化上溯历史、涵盖现实、延扩未来,是以无产阶级领导的、以马克思主义为精神根基、朝着共产主义理想前进的人类社会革命斗争历程的写照。
中国共产党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乃至建立新中国而进行的一系列伟大革命、建设与改革而创造的物质载体与精神形态的总和,其中,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红色文化的源起。2021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指出:“一百年前,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在长期奋斗中构建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锤炼出鲜明的政治品格。”(5)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网,2021年7月1日,http://jhsjk.people.cn/article/32146278,2021年11月26日。“在一百年的非凡奋斗历程中,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顽强拼搏、不懈奋斗,涌现了一大批视死如归的革命烈士、一大批顽强奋斗的英雄人物、一大批忘我奉献的先进模范,形成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遵义会议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红岩精神、抗美援朝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特区精神、抗洪精神、抗震救灾精神、抗疫精神等伟大精神,构筑起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6)习近平:《党的伟大精神永远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人民网,2021年8月31日,http://jhsjk.people.cn/article/32213603,2021年11月26日。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催生孕育了一个个具体的精神形态,它是中国共产党伟大精神谱系共有的精神内核,也是中国共产党红色文化的源头活水,在中国共产党奋斗的百年历程中滋养孕育了蔚为大观的中国共产党红色文化体系。
中国共产党红色文化的时间上限应追溯至新民主主义革命,而不应设置时间下限。红色代表革命,革命本义指变革天命,后延伸至重大革新,其本质内涵指向“改变”,不只有流血牺牲的暴力革命,也有新时期革故鼎新的时代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中强调:“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成果,也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继续,必须一以贯之进行下去。”(7)习近平:《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投入工作开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人民网2018年1月6日,http://jhsjk.people.cn/article/29749016,2020年12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勇于自我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8)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网,2021年7月1日,http://jhsjk.people.cn/article/32146864,2021年7月10日。“要把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场伟大社会革命进行好,我们党必须勇于进行自我革命,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9)黄一兵:《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伟大社会革命》,《人民日报》2018年5月15日,第7版。中国共产党红色文化所蕴含的革命意蕴,在新时代更具“更新、革新、创新”的意义,其必将随着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进行新的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和伟大梦想而不断发展,捕捉、记录、保存着中国共产党自建党之初就一脉相承、一以贯之传承下来的红色精神,将不断焕发新的精神光辉,不断增添新的理论内涵,不断丰富新的文化形态,最终成为蓬勃深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红色文化体系,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文化标识。但必须注意的是,中国共产党红色文化在具体的研究事项中应当有更加明晰的界限。从宏观上指出中国共产党红色文化的时空广度与发展活性,具有学理探究和逻辑推演的意义,然而切入实际的研究以及融入大众生活,必须将其确定至较为恰当的范围,以防止中国共产党红色文化在现实生活过度泛化或窄化而脱离实际,从而造成难以进行切实可行的挖掘、开发与保护、利用的操作。
文化的形成,是精神长时间沉淀的结果,也是精神长时间传承的结果。这种沉淀和传承,本质上就来源于精神作为一种能量,一种能强烈源源不断指导行动的能量,而这个能量指导的行动持之以恒最终形成了一种特定的文化。(10)贾微晓:《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红色文化理论解析》,《理论月刊》2018年第10期,第62—68页。中国共产党红色文化就是红色精神沉淀积累所形成的文化,是在特定区域的传统文化的根基之上吸纳马克思主义真理精髓而派生的先进文化,具有特定国家的民族性,具有时代参照中的先进性,具有开放发展的灵魂活性。中国共产党红色文化自成一统、蔚为大观,具有丰富多样的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按照学者张泰城对红色资源的分类,红色文化有红色旧址、红色器物、红色文献、红色人物、红色事件、红色文艺、红色建筑、红色精神、红色研究、红色创作。(11)张泰城:《论红色文化资源的分类》,《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17年第4期,第137—144页。但无论哪一种红色文化形态,精微洞烛其深层本质,都能观照到系统化了的经典丰盈、价值恒久的精神内核。具体来看,中国共产党红色文化反映了八个方面的精神实质:
中国共产党红色文化源自于无产阶级为追求自由解放而不断反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而进行的不懈奋斗。《共产党宣言》向世人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武装夺取政权的第一次尝试,十月革命是世界历史上无产阶级第一次取得胜利的革命,把社会主义的理论变为现实。中国无产阶级从五四爱国运动登上历史舞台,展现出无产阶级伟大力量,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并最终走向胜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和国是红色的,不能淡化这个颜色。”(12)《上下同心再出发——习近平总书记同出席2019年全国两会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共商国是纪实》,人民网,2019年3月15日,http://jhsjk.people.cn/article/30976860,2021年12月30日。红色作为精神符号,代表着无产阶级的主体本质。
马克思主义理论精髓是中国共产党红色文化最核心的理论基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源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为世界社会主义指明了正确前进方向。”(13)习近平:《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是共产党人的必修课》,《求是》2019年第22期,第6页。中国共产党红色文化来源于全世界无产阶级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前提下所进行的斗争,发轫于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我国先进知识分子在国内进行的著述演说和宣传,发展于新民主义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并形成一系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完成了三次历史性飞跃,是中国共产党红色文化最具代表性的理论结晶。
中国共产党红色文化的最高旨向是引领和推动无产阶级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代替着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14)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422页。邓小平也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15)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编:《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70页。在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指引下,新中国建立后,中国共产党继续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于1956年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根本变化,社会主义公有制成为中国社会的经济基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继续带领中国人民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持续推进改革开放,“使我国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转变”(16)《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人民网,2021年11月17日,http://jhsjk.people.cn/article/32284363,2021年11月24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打赢脱贫攻坚战,带领中国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继续前进。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先驱不断寻求救国救民道路,最终在诸多社会思潮中选择马克思主义,具有远见卓识和非凡智慧。中国共产党及其带领的革命军队在各路救国运动均遭失败的情况下,走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真正完成了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性任务。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具有历史必然性,自建党伊始就具有鲜明的“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立场—— “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7)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网,2021年7月1日,http://jhsjk.people.cn/article/32146864,2021年11月25日。中国共产党红色文化之“红”,彰显了其“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记录了爱国救民、反抗压迫的斗争实践:1927年,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中共中央于1928年5月25日发布《军事工作大纲》,明确“规定武装割据区所建立之军队,可正式定名为红军”。毛泽东、朱德等无产阶级革命家将工农革命军的名称正式改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自此,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军队带领着中国革命群众,一路书写着红色传奇故事。
中国共产党红色文化是继往开来的文化,中国共产党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以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回答时代之问,彰显变革意识。中国共产党红色文化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等各个历史时期,不断革故鼎新,实现理论进化与实践进步的逻辑统一。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提出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重要思想,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了“站起来”。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向人民解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重要问题,主张“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带领人民大胆试、大胆闯,在“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中,将新中国带上了“富起来”的道路。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和基本框架,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推进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全面深化改革并强调, “在新时代,中国人民将继续自强不息、自我革新,坚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敢于向顽瘴痼疾开刀,勇于突破利益固化藩篱,将改革进行到底”(18)习近平:《开放共创繁荣 创新引领未来》,《人民日报》2018年4月11日,第3版。。“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19)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网,2021年7月1日,http://jhsjk.people.cn/article/32146864,2021年7月10日。
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实践中,中国共产党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丽篇章,从红船启航13人首聚一堂发出宣誓,到进驻井冈山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再到长征跨雪山过草地付出巨大牺牲绝地求生,从驻留延安重整旗鼓到融入抗日战争,从西柏坡小土屋的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再到天安门开国大典庄严的宣告,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中国人民依靠顽强毅力和不屈精神完成了民族和国家命运改写的奇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一定要牢记红色政权是从哪里来的、新中国是怎么建立起来的,倍加珍惜我们党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今天,在新长征路上,我们要战胜来自国内外的各种重大风险挑战,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依然要靠全党全国人民坚定的理想信念和革命意志”。(20)习近平:《论中国共产党历史》,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年,第39页。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是中国共产党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要求,是我们党的基本思想方法、工作方法、领导方法。(21)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网,2013年12月26日,http://jhsjk.people.cn/article/23954163,2021年7月10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环节中,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精髓时刻提醒中国共产党要依照客观规律办事,要以尊重客观、发挥主观能动性互为依托去进行社会革命。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敢于承认建设时期摸索探索所走的弯路和付出的巨大代价,以清醒头脑和善断谋略拨乱反正,打破精神桎梏,实行改革开放,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推动了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依靠的就是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是靠实事求是起家和兴旺发展起来的”(22)习近平:《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学习时报》2012年5月28日,第1版。。“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坚持实事求是,从中国实际出发,洞察时代大势,把握历史主动,进行艰辛探索,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指导中国人民不断推进伟大社会革命。”(23)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网,2021年7月1日,http://jhsjk.people.cn/article/32146864,2021年7月10日。
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就是抱着坚定的革命信念,意志坚定而朝气蓬勃的思想行为状态,团结奋进为集体利益而奉献的精神旗帜,是中国共产党红色文化不可或缺的精神风貌。毛泽东书写“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风雨浸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官兵一致同甘苦,革命理想高于天。长征这条红飘带,是无数红军的鲜血染成的”等等,就是对这种精神的映照。(24)习近平:《论中国共产党历史》,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年,第141页。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科学家们身居戈壁荒漠,在风沙漫天的环境中隐姓埋名数年,艰辛但不无奈,壮烈但不悲凉,以卓越的创造力和意志力成功实现了中国原子弹、氢弹的自主研制,筑起了中国的和平盾牌,造就了“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攀登”的“两弹一星”精神。中国革命者所体现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是在艰苦环境中不自暴自弃、绝境威胁前不畏惧退缩、困难阻碍时不畏难停滞的大无畏精神。中国革命者所体现的革命集体主义精神,是在艰苦卓绝的革命过程中团结一心、勠力同心、生死与共的精神。
中国共产党红色文化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中经历了形成发展、继承发展与创新发展,为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救亡图存、破旧立新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共产党红色文化以中国共产党及其带领的革命群众为文化主体轴心,不仅传承沿袭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基因,也汲取马克思列宁主义等世界先进文化的营养,在中国社会革命实践中大浪淘沙脱颖而出,以浩气赴事功,置生死于度外的气魄,熔铸起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历程中一座又一座红色精神丰碑,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赓续发展,发挥历久弥新的现实价值。
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近现代以来,多元化社会思潮怀揣不一样的目的在中国社会风起云涌,大有“乱花渐欲迷人眼”之势头。改革开放之后,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普世价值论、复古主义等思潮袭来,一再试图破坏中国意识形态领域的现存秩序。历史虚无主义打着“理性反思、重新评价、还原真相、范式转换”的旗号,通过断章取义、望文生义、歪曲史实、恶意误导等方式,将革命斗争污蔑为纯粹的“暴力破坏”,将历史趋势污蔑为“私人欲望”,以消解革命的正义性、进步性、人民性。这种挑战、解构、污蔑,已经超出了文学创作、历史研究的范畴,而是一种政治进攻。(25)王东:《革命文化与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19年第4期,第34—41页。“其核心就是要通过另一种的历史叙事,否定近现代中国发展的历史主线——四个选择,企图釜底抽薪,从历史依据上芟除党执政的历史必然性、政治正当性和现实合法性。”(26)沈成飞、连文妹:《论红色文化的内涵、特征及其当代价值》,《教学与研究》2018年第1期,第97—104页。在当前时期,红色文化的普及、强调和再教育,能够抵御历史虚无主义,同西方敌对势力的价值渗透和颜色革命展开坚决斗争;保卫好中国共产党和革命群众在革命战争历程中靠着抛头颅、洒热血而争取到的和平前途,增进人民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政治认同;守护好自新民主主义革命以来无数仁人志士踏石留痕、艰苦卓绝走出的革命印记,维持苦难辉煌的共同记忆,增进人民群众对中国革命历程的历史认同;维护好人民英雄的光辉形象,抵御社会中蔑视权威、调侃崇高、污蔑英雄的一系列对革命价值的解构思想行为,增强人民群众对中国英雄、中国精神的价值认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把理想信念教育作为思想建设的战略任务,保持全党在理想追求上的政治定力,要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忠实践行者。(27)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7月2日,第2版。同时,习近平总书记还指出,要“充分发挥革命文物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中的重要作用”。(28)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2018—2022年)的意见》,2018年7月30日,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18/0730/c1001-30176620.html,2020年12月12日。共产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最高奋斗追求,是中国共产党红色文化区别于其他文化最为显见的文化要素,发扬中国共产党红色文化本身就是践行追求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初心。革命战争阶段的战争史诗、英雄烈士、起义场景、“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的革命精神;社会主义建设阶段的热火朝天、先锋模范、建设实地、“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建设精神;改革开放新时期的改革开放、先进典型、城乡发展、“开拓进取、兼收并蓄、百舸争流,千帆竞发”的改革精神,记录了从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生动实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我们共产党人来说,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多重温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的伟大历史,心中就会增加很多正能量”。(29)习近平:《论中国共产党历史》,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年2月,第24页。发扬中国共产党红色文化,能够筑牢全社会理想信念的基石,从根本上夯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化效果,激发全民族由内而外的爱国情怀,有利于形成全社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使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文化自信源于对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所持有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我认同、自我肯定、充分热爱和持续创新,而中国共产党红色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共产党红色文化所彰显的自信,是中国共产党面对民族生死存亡而敢于拨开迷雾选择真理的开创性,是面对敌人围追堵截、几番绝地求生的不屈不挠的顽强性,是转战偏僻地区、发动农民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道路的开辟性,是敢于亮剑、敢于斗争、敢于决战的斗争性,是带领全国人民反抗内外压迫实现全民族解放的人民性,是在曲折探索中敢于承认错误拨乱反正的反思性,是改革开放开拓创新,找准发展命脉,实现经济快速发展奇迹的创新性,是全面深化改革时期“啃难啃的硬骨头”、社会革命与自我革命共同推进的持久性,这些中国共产党红色文化的性质,增添了中国人民对于国家发展、民族振兴、文化昌盛的坚定信心。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红色文化所具备的高尚的道德情操、真挚的家国情怀、激越的向上意识、担当的牺牲精神,具有强烈的教育意义,在多元社会思潮涌动碰撞的当下,如一股浩然清流,涤荡道德失范、价值扭曲、精神颓靡的社会乱象,抵御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极端个人主义对人民价值观念的侵蚀,在引领风清气正的社会风向、提升人民大众文化修养、道德水平、思想境界方面,具有出色的净化优化效果。在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方面,中国共产党红色文化成为中国共产党精神品牌,在增进国民与国际社会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这些问题的了解上,拥有荡气回肠的说服力和底气充足的阐释力,为中国文化增添魅力。
国家认同来自于国民的共同历史记忆,在当代社会,掌握历史话语解释权、强化民族共同记忆,才能真正构建国家记忆乃至形成国家认同。正如霍布斯鲍姆所言:传统的价值不仅可以增进社会凝聚力,使信仰价值体系和行为准则得到灌输和社会化,还可以尽可能地来作为行动的合法性依据和团体一致的黏合剂,因为它已成为知识或民族、国家或运动的意识形态的一部分历史。(30)[英]霍布斯鲍姆、兰格:《传统的发明》,顾杭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年,转引自沈成飞,连文妹:《论红色文化的内涵、特征及其当代价值》,《教学与研究》2018年第1期,第97—104页。这里的“传统的价值”,不仅指向中华传统文化,更指向中国共产党红色文化的革命传统,中国共产党红色文化彰显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合法性与合理性,已经内化为代代相传的意识形态理念,是新时期构建国家记忆的基础。同时,中国共产党红色文化是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历程的历史和记忆的再现,包括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系列理论成果的凝萃、积淀、创新,都是对新中国国家意志的凸显。中国共产党红色文化就是标注了现代特色的新中国名片,弘扬中国共产党红色文化的过程,必然是构建国家形象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湮没在历史车轨后的烽烟记忆再度燃起,炼就于火热革命时期的集体记忆再度苏醒,中国共产党红色文化焕发催人奋进、一呼百应的情感号召力,感召国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的团结意志,为更远大的目标筑牢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深厚的价值认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光荣传统不能丢,丢了就丢了魂;红色基因不能变,变了就变了质”(31)习近平:《把红色基因传承好,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论中国共产党历史》,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年2月,第109页。,“我们要永远保持建党时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精神,永远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32)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7月2日,第2版。中国共产党红色文化中的精神内核与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一脉同源,是党执政的精神根基,是永葆党的先进性的资源。党的自我建设永远在路上,中国共产党红色文化发挥思想净化作用、价值引领作用和意志锤炼作用,也永远不过时。新时期要传承中国共产党红色基因,就是要让中国共产党红色文化基因流淌到当代共产党人的精神血脉之中,承继党的优良作风和光荣传统,为党员干部筑牢理想信念之基,补足思想精神之钙,以应对新时期各种内外的风险挑战,应对因党员自身建设不足导致的思想信仰滑坡、理想信念动摇的各种腐败退化问题。中国共产党红色文化是新时期进行党的自我革命的教育素材,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重温党的来路,体悟中国共产党从最初50多名党员发展到9500万多党员的执政大党的艰辛与不易,牢记矢志不渝的共产主义信仰;回望党的挫折与奋起,牢记“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重温党的革命先烈故事,牢记“不惜惟我身先死,后继频频慰九泉”的千千万万为中国革命牺牲生命奉献青春的英雄事迹,在对标先进、学习先进、崇尚先进中实现自我提升。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中国人民对战争带来的苦难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对和平有着孜孜不倦的追求。”(33)习近平:《在全民族抗战爆发77周年纪念活动上的讲话》,2014年7月7日,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4-07/07/c_1111497611.htm,2021年3月1日。中国共产党红色文化带着清晰的历史记忆,铭记着中华民族历经的血与火、生与死的岁月峥嵘,向国人昭示“吾辈当自强” “落后就要挨打”的自强不息精神,更印证中国人自古以来“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和平治世理想。在国内,中国共产党红色文化具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作用,它激励人民为争取民主、平等、自由、和谐的新社会而不断奋进。例如,对边疆各少数民族地区的中国共产党红色文化的挖掘整理和宣传,能够增强少数民族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同感和亲近感;对各行业进行中国共产党红色文化的学习宣传,具有显著的提升效率、加强管理、增强信心的作用。在国际上,中国共产党红色文化还能够作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优质素材,为展示国家形象发挥积极作用,为世界发展提供中国智慧、中国方案,贡献中国力量。
综上所述,中国共产党红色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与外延、深刻的精神内核,并且极富现实运用价值,是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宝库中不可漠视的珍贵资源,必须对中国共产党红色文化资源加以挖掘、整理、运用,实现红色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兴盛、为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精神支撑和文化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