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东义,张培红,张明泉
(河北中医学院扁鹊文化研究院,河北 石家庄050020)
扁鹊,春秋末期著名医学家,被后人称为“神医”“医祖”[1]。司马迁在《史记》中为其列《扁鹊仓公列传》,并记载“扁鹊者,勃海郡,鄚人也,姓秦氏,名越人。”[2]因扁鹊巨大的医学贡献还将其定位为“方者宗”[3]。扁鹊为中医体系的建立开辟了道路,在中医理论、针刺、脉学、四诊等诊断学、治疗学、预防医学、医德医风规范等方面具有开创性的历史贡献[4]。关于扁鹊,全国多地有其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如扁鹊庙、扁鹊墓、扁鹊碑刻、扁鹊弟子柏、虢太子岩、虢太子采药处等文物古迹不胜枚举[5]。河北省邢台市内丘县的内丘扁鹊庙被定为国家级中医药文化宣教基地,其中陈设了很多珍贵的实物,揭示了扁鹊文化的巨大产业价值。
扁鹊的物质文化包括医籍著作、临床技术、治疗方式等,后世考证史料,与其相关的有石碑、图像、图书、影像资料,以及相关文化产业、教育基地等。扁鹊的精神文化包括与其相关的学术思想、医德思想、传说、信仰、庙会文化、祭祀仪式等意识形态方面的内容,还包括独特的生命观与健康观。所以,扁鹊文化不拘泥于医学,还具有人文性、地域性的特征[1]。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新媒体的不断发展,打造扁鹊为核心的文化产业链,有效扩大扁鹊文化的传播深度与广度,对于构建全民健康养生体系、树立民族文化自信、打造地方文化品牌均有巨大价值[6]。基于此,近年来,全国各地纷纷展开行动,实施了包括中医药文化挖掘整理行动、开展中医药文化资源普查、加强地域特色中医药、对接社会需求创造性转化、发展中医药产业园等一系列计划,旨在形成以扁鹊文化为核心,融合医家流派文化元素,集中医药文化传承保护、研究开发、创新利用于一体的中医药文化体系[7-11]。
根据《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扁鹊”是人们给予秦越人的尊号。这个尊号的由来与中华民族的鸟图腾文化有着密切联系。在古代,交通运输条件恶劣,即便是千里马,遇见高山大河也很难翻越,但是鸟鹊却能够跨越山河的阻碍,朴素的劳动人民自然赋予鸟鹊逢凶化吉、遇难成祥的意义,如《禽经》言:“灵鹊兆喜。”鸟图腾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还代表着生命的繁育、盎然的生机,其蕴含着健康长寿的特殊象征意义。古人还认为,鸟具有能够起死回生的神力,这些象征意义促使“鸟”成为医者的表征。“扁鹊”原指鸟,宋代的《类篇》及清代的《汉书人表考》均指出,“扁”指“扁鸟”,音同“篇”,“扁鹊”即“扁鸟鹊”,形容鸟翩翩而飞的样子。在鸟图腾的文化背景下,“扁鹊”成为善针砭之鸟医的重要代表。目前已出土的汉画像石中,有数幅鸟医图、鸟人针刺图,其神医的形象为鸟首人身,且鸟人多呈长尾鹊形。由此可知,“扁鹊”指鹊类的鸟,或为半人半鸟的鹊人。翩翩飞舞、救死扶伤的“扁鹊”成为“鸟医”的突出代表[12]。中衍氏为战国时期赵国赵氏先人,《史记·赵世家》记载:“中衍人面鸟噣。”中衍氏“鸟身人言”“人面鸟噣”的形象反映出赵人尊鸟爱鹊的思想。因此,在中华图腾文化中的鸟鹊象征意义及赵国人对鸟鹊尊敬推崇的双重背景下,游走各国、救死扶伤的秦越人被尊称为“扁鹊”,故有言“在赵者名扁鹊”。“扁鹊”尊号寄托了人民对于解救疾病的痛苦、传播医学大爱的希望,其来源和意义体现了古代社会对健康的渴望和对医学的迫切需求。“扁鹊”能够声名远播,既是自身医术高超的结果,又是劳苦大众对于医学的向往。
战乱纷杂的年代,疾病、疫瘴、外伤的苦痛不断折磨着人们,严重影响着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阻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甚至影响社会经济基础和上层文化建筑的建设。人民、国家都渴望医学的发展和传播,所以救死扶伤、救万民于水火的“扁鹊”的出现,符合时代的需求,“扁鹊”的传承是时代发展、社会进步的需要。现今,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的高发,各种疾病后遗症的迁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蔓延,历史又给我们提出了新的、亟待解决的难题。“扁鹊”是救急除痛的象征,挖掘其文化内涵及产业价值具有重要的意义。
最早,古代医学分科比较少,《周礼·医师》中记载的医学分科,有食医(营养科)、疾医(内科)、疡医(外科)、兽医4个分科,彼时的医师有位有禄,服务于宫廷贵族,这或许也是之所以言“上医医国”的另一层含义。服务对象的局限性不可避免地限制了医师的思路和视野,也阻滞了医学的进步、医学分科的发展。扁鹊与其他医师不同,其出身于劳苦大众,深切地理解百姓的疾苦,学医于长桑君后游历各国,行医于民间[5]。不同的国家风俗习惯不同,各种疾病的发生率也存在差异,各种疾病的治疗需求使其积累了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也促使其不断地对各种疾病的治疗经验进行归纳总结。赵国人尊重妇女,重视女性生育健康,求医者以女性居多,扁鹊在邯郸开设妇科专科诊治,由于经、带、胎、产是妇科病的特征,故被称为“带下医”。尊敬老人是周王朝的传统,老人多眼花耳聋,秦越人也就成为擅长眼科、耳科疾病的专科医生。另外,俗语说人老先老腿,关节痹痛也是老年人最常见的一类疾病,扁鹊也成为了骨关节病科的医师。秦国有兼并天下的雄心,少年儿童是国家的希望,扁鹊游历秦国,又自然成为了儿科医师。正如司马迁在《史记》中言:“扁鹊名闻天下。过邯郸,闻贵妇人,即为带下医;过雒阳,闻周人爱老人,即为耳目痹医;来入咸阳,闻秦人爱小儿,即为小儿医,随俗为变。”
扁鹊根据各国的不同情况,了解当地民众最亟须解决的临床问题,进行“一人一方”“以人为本”的个体化精准治疗,进而总结出当地人的普遍症结,从“全科医师”向“专科医师”的方向转化,为临床进一步细化分科打下基础。这种“随俗为变”的能力,不仅需要有普济救世的爱心,更需要有过硬的医学能力,而医学能力的获得又需要从理论到技术的不断探索与创新。
“医”字,最早写为“毉”,后逐渐演化为“醫”。医学早期为官府掌握,“医”来源于“巫”,“巫”曾经是最早的知识分子,也是当时最大的知识分子群体,最早拥有医学知识。“医”从“巫”中分离之后,医生身份的获取也需要官府认证。所以,医生往往是“官医”,接受政府考核,每年根据成绩评定职位进退和俸禄的情况。如《左传》所载,晋有医衍,秦有医缓、医和,齐有齐医,楚有楚医,还有扁鹊的老师长桑君[5],无一例外,均是官医。
“病在民间,医在官府”。尽管官医有严格的考核管理制度,有相应的“专业化”体制机制,但是由于“官身不由己”,不能随意行走于民间,其治疗的患者群体单一,其所见的病种也随之受到很大的局限,其业务水平的提升也受到很多制约,更难以做到“随俗为变”,“名闻天下”。扁鹊却是民间走方医、行医的鼻祖。在两千五百年后的今天,扁鹊的墓庙仍然可以在河北、河南、山西、陕西、山东等地觅得踪迹,佐证了扁鹊行医走天下、利天下、名闻天下的历史史实。现如今,各地的扁鹊墓庙也成为当地的知名旅游景点,也是扁鹊医学、文化传播的高地、平台。
中医文化历经数千年而不衰,关键在于重视传承。流传下来的中医经典著作《素问》《灵枢》《难经》都是采取君臣问对的形式进行记录,如《素问》记载:“故善为脉者,谨察五脏六腑,一逆一从,阴阳、表里、雌雄之纪,藏之心意,合心于精,非其人勿教,非其真勿授,是谓得道。”又言:“余闻得其人不教,是谓失道,传非其人,慢泄天宝。”又如《灵枢》言:“雷公问于黄帝曰:针论曰:得其人乃传,非其人勿言,何以知其可传? 黄帝曰:各得其人,任之其能,故能明其事。雷公曰:愿闻官能奈何?黄帝曰:明目者,可使视色;聪耳者,可使听音;捷疾辞语者,可使传论;语徐而安静,手巧而心审谛者,可使行针艾,理血气而调诸逆顺,察阴阳而兼诸方。缓节柔筋而心和调者,可使导引行气;疾毒言语轻人者,可使唾痈咒病;爪苦手毒,为事善伤者,可使按积抑痹。各得其能,方乃可行,其名乃彰。不得其人,其功不成,其师无名。故曰:得其人乃言,非其人勿传,此之谓也。手毒者,可使试按龟,置龟于器下,而按其上,五十日而死矣,手甘者,复生如故也。”以上均是以君臣问答的方式记录传承的原则和方式方法。“君臣问对”的模式反映出当时医学教学的现实情况:①医学学习需要自觉提出问题,通过询问-解惑掌握更多的知识,提高自己的水平。②医学生的选拔标准严格,传承在官方小范围内进行。这种传承方式的初衷是保证医者的素质与质量,但是也会错失许多民间的良才,不利于医学的推广传播。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壮大,人口随之增加,百姓对于医疗健康的需要自然也随之增加,官方小范围传承的模式已经无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医疗需求。“师徒问对”的出现代表着新的医学文化的传承形式形成,这意味着医学传承不再局限于官方,在普通人民中间也开始出现医学生,而“师徒问对”传承模式的开启可能正是源于扁鹊。
据《史记》记载,扁鹊的医术源于长桑君和“禁方书”。扁鹊“少时为人舍长。舍客长桑君过,扁鹊独奇之,常谨遇之。长桑君亦知扁鹊非常人也。出入十余年,乃呼扁鹊私坐,间与语曰:我有禁方,年老,欲传与公,公毋泄。鹊曰:敬诺。乃出其怀中药予扁鹊:饮是以上池之水,三十日当知物矣。乃悉取其禁方书,尽与扁鹊。忽然不见,殆非人也。”长桑君很可能是一名御医,其带给扁鹊学习的“禁方书”则是宫廷中留存的贵人的方脉医案[5]。当时医学的学习方法主要是研读医案,“上池水”疑为神话托词,以此神化了扁鹊的医学天赋和医术水平,简化了其刻苦研读过程。总之,扁鹊作为一名普通百姓,机缘巧合下,被长桑君发掘了其医学天赋,并密授医案,扁鹊通过努力终于“尽见五脏症结”,开始了行医历程,“为医或在齐,或在赵”。
秦越人成为“扁鹊”有历史的偶然性,但“扁鹊”的出现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符合医学进步的需要。“扁鹊”的出现标志着医疗技术被官方掌握的局面开始被打破。扁鹊在医术有所成就之后,并没有什袭以藏,而是广收弟子,积极地传播自己的经验,其在弟子的选择上不拘于身份地位,给予普通人公平的学习机会。所以,其弟子大部分是平民百姓,广为流传的十大弟子中只有最小的弟子为虢国太子。其弟子以“师徒问对”的形式整理记录扁鹊的医疗经验,医学专著有《扁鹊内经》《扁鹊外经》,药物学专著有《子仪本草》,希望能流传后世,让医学知识广为流传。只可惜年代太过久远,这些著作现今已佚,后世只能在其他古籍的中发现其著作被引用的痕迹,可证其著作确曾存在。内丘扁鹊庙前仍可见扁鹊弟子柏,庙里的鸟柏象征师父,庙前九棵弟子柏,守护千年,体现了扁鹊与弟子之间深厚的师徒情谊。“师徒问对”的记录模式,反映出扁鹊打破了医疗技术的官方垄断,培养了大批民间医师,开启了师带徒的新的医学传承局面,将医疗大爱传播给普通百姓,普济世人。
《素问·宝命全形论》言:“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笔者认为,拉长生命的长度,拓展生命的宽度,可以实现人生价值最大化,无病健康到天年;德全不危,合于天道,从治未病开始。扁鹊善于治未病,望诊齐桓侯的故事广为人知,首见于《韩非子》,再见于《史记》,均说明有病早治的重要性。《鹖冠子》记载魏文侯与扁鹊的对话:“魏文侯之问扁鹊曰:子昆弟三人,其孰最善为医? 扁鹊曰:长兄最善,中兄次之,扁鹊最为下耳。魏文侯曰:可得闻耶?扁鹊曰:长兄于病视神,未有形而除之,故名不出于家。中兄治病,其在毫毛,故名不出于闾。若扁鹊者,镵血脉、投毒药、副肌肤,闲而名出闻于诸侯。”一方面展现了扁鹊为人谦虚谨慎,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扁鹊对于疾病预防的高度肯定和自我追求。养生重于治病,高明的医学是防止人不生病的医学。扁鹊传播的养生保健意识,影响了后世历代医家。正如《素问·上古天真论》言:“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当代国医大师邓铁涛先生在《中医与未来医学》中描绘21世纪的未来医学远景蓝图时亦提道:“实行‘上工治未病’,医学将以养生保健为中心,使人人生活过得更愉快、舒适、潇洒。”“以‘保健园’的形式,逐步取代医院的主要地位,医院将成为辅助机构。”“医学除了属于科学范畴之外,将深入文化、美学、艺术,使医学从人体的健康需求,上升到精神世界的美好境界。医学、文学、美术、书法、音乐、歌舞、美食、药膳、气功、武术、健康旅游、模拟的环境、梦幻的世界……将成为‘保健园’的重要组成部分。接受保护健康,是快乐的事而不是苦事。”[13]
医学是关系到生命全周期、全领域的学问。因此,凡是与人的起居、生活有关的内容,都与医学有关系。《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言:“人之所病,病疾多;而医之所病,病道少。”扁鹊提出了“六不治”的行医准则,即“骄恣不论于理,一不治也;轻身重财,二不治也;衣食不能适,三不治也;阴阳并,脏气不定,四不治也;形羸不能服药,五不治也;信巫不信医,六不治也。有此一者,则重难治也。”疾病的治疗效果会受到人生态度、生活习惯的影响,这也说明扁鹊已经认识到人品态度、行为理念和饮食起居等与健康息息相关。世人常说:“有什么别有病,缺什么不能缺钱。”扁鹊久经世故,其认为有病早治很重要,且当时医疗手段有限,仅依赖治疗难以护佑百姓健康,故强调预防疾病的重要性。笔者认为,健康是一个充满智慧的状态,关系到人生态度和文化修养。对待疾病治疗和养生,不能轻身重财,不能听信巫术,要起居有常,衣食有度,“外求内养找健康”。
总之,有关人们衣食住行的文化创意产品,拥有很大的市场。扁鹊作为中医的宗师,对后世影响深远,挖掘其文化的产业价值对发展中医学及推动全民健康都有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