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22版)》的颁布,初中化学课程改革也进入了新的阶段。教育工作者应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分析化学学科的育人价值,并围绕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即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等方面进行引导,并优化课堂教学设计,提高教学效果。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初中化学教师应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构建教学情境,促使学生全面发展。例如在指导学生学习分子、原子、粒子等相关知识时,教师在课堂上以“古诗词”创设情景,从“科学史”带领学生走向人类研究微观世界漫长而曲折的历史,以渗透爱国主义教学;以模型建构带领学生“拆”“合”微粒,化抽象为形象,让学生探索微观世界的神奇;以丰富的实验活动激发学生探寻新知的欲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能力。
教师利用技术手段进行情景模拟,设计层次递进的问题,在学生观察宏观实验现象的基础上建立微观原理分析模型,真正让学生既能够观察实验现象也能够提炼化学知识。这样的教学设计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的要求,也培养了学生“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這一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
化学课程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不仅体现在课堂之上,也体现在各项学习活动之中。因此,教师应设计多元化实践活动,强化学生的体验参与,促使学生学以致用,实现真正发展。例如教师以“爱护水资源”为主题设计综合实践活动,在活动中,教师通过视频,图片,音乐,录像生动立体地体现教学内容,激情引趣,指导学生分组调查校园用水情况,并动手制作节水标志,践行保护水资源的行为。这样教学活动拓宽了课堂教学范围,也发展了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实践中,初中化学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通过多种教学方式,关注并提升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不断优化教学设计,真正将立德树人落到实处。
(作者单位: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蔡官学校 蔡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