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希希 钱贺进
在统筹疫情防控和稳住经济大盘的紧要关口,城市间的人才竞争日趋激烈。面对引才政策边际效应递减、县级城市能级相对不足的局面,县域如何开展人才工作?张家港创新聚才理念,不断探索引才新路径,优化创新创业生态,涵养敬才爱才文化,推动人才集聚引领创新转型的效应逐步显现。
近期,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对县城发展作出系统性部署,为推进7亿人居住的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政策支撑。
县域要发展,人才是关键。城市人才引进通常经历政策引人、环境引人和文化引人三个阶段。过去多年,各大中小城市持续加码引才政策,以低姿态渴求高质量人才,部分城市也曾依靠“真金白银”在人才争夺中拔得头筹,然而目前单纯攀比政策已经很难取得竞争优势。
在人才引进上,与一二线城市相比,县城集聚人才既有吸引力不足的天然劣势,又有防止人才流失的更大压力。如何在白热化的竞争中优化城市人才结构,成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亟需解决的深层次问题。
区域的竞争、城市的竞争,最关键还是人才的竞争。张家港市委坚持把人才作为创新发展的“第一资源”,深入实施“人才强市”发展战略,持续完善政策体系、拓宽引才路径,营造创新生态,“识、引、留、育”多维发力,汇聚五湖四海人才活水,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支撑。
张家港着力做好人才战略的顶层设计和战略谋划,立足完善体制机制,从体系架构上规划引才路径,出台《关于加快推进人才引领智汇港城计划若干措施》等政策文件,持续优化人才政策、革新引聚模式、消除引才招商壁垒,开启产才融合新局面。
坚持“打破围城、唯才是举”。构建引才招才“磁场”。在识才选才过程中,着力破除“四唯”倾向,实施“智汇港城”人才工程,综合考察人才资质,广纳“产才融合”所需的创新创业领军人才、产业紧缺高层次人才、高技能人才、资本金融与社会事业人才等各类英才。针对人才跨区域流通壁垒问题,创设“异地人才贯通机制”,对在科技发达地区获评高企、人才计划称号的,免去评审环节,直接跨区域认定。同时,将视野拓展到全球,打造高水平的国际化人才队伍,与比利时创新创业基地、海外知名校友会、引才顾问等建立深度合作机制,提高海外人才引进比例。
坚持“产才融合、靶向引才”。聚焦新兴产业,打通“图谱式”引才路径。聚焦特色半导体、新能源、数字经济、智能装备及先进高分子材料等重大优先发展领域,绘制上下游企业图谱、企业人才需求图谱、合伙人“朋友圈”图谱“靶向引才”。10年时间,“靶向引才”显现产出效应,当地先进特色半导体产业从无到有、从散到聚,全市120余家半导体企业中,93家为人才企业,占比近80%,涌现出多维科技、能华微电子、锴威特等细分领域标杆型企业。
坚持“创新机制、市场引才”。聚焦市场规律,加快市场化招才引智进程。引才不能靠单打独斗,张家港立足“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社会参与”,探索市场机构差异化奖励政策,激发社会引才活力,持续扩充引才力量。
探索人才项目认定“放管服”改革。让人才说了算,实施“人才举荐制”,通过人才评价人才、人才举荐人才,进一步补链、延链、强链,形成人才集聚“葡萄串效应”。让市场说了算,依托“风创投认定制”“产业化认定制”等多种直接认定模式,构建“评审认定+直接认定”双模式,为优秀人才项目认定开辟“绿色通道”,充分尊重市场规律。
一张硬核成绩单,彰显出这座县域城市的人才密度和创新浓度。截至2021年底,张家港人才资源总量41.06万人,高层次人才3.78万人,领军型创新创业人才突破1000名,双创人才资源总量列全省第一方阵。2021年,全市人才企业实现营收90.9亿元,同比增长38.1%,纳税3.95亿元,同比增长75.6%。
迈入招才引智比拼城市内功的新阶段,张家港深感“留才比引才更重要”,重点在人才创新创业要素供给方面狠下“绣花功夫”,厚植成长成才“沃土”。
培育优势产业集群,为人才搭建施展才华大舞台。今年一季度,张家港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投资按下“快进键”,增速位居苏州县市第一。张家港把产业强链作为“关键一招”,聚焦“4+4”重点产业链,推进“引增量、锻长板、补短板、强企业”四项工程,完善产业链“图谱”,加快引进关键节点型项目,推动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力争在“十四五”期间形成5个千亿级、若干个百亿级产业集群。
人才紧跟产业走,产业依靠人才兴。张家港擦亮“以产聚才、以才兴产、产才融合”这张人才工作名片,推动产业集聚人才的“蓄水池”持续扩容、人才引领产业的“新格局”加速形成。
建设高水平载体平台,为人才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位于经开区的留学生创业园,是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省部共建留创园,建筑面积约74万平方米,构建了“苗圃—孵化—加速—产业化”全生命周期的科技创业孵化链,可满足人才项目初创、中试、产业化等各阶段对场地与公共服务的需求。
目前,张家港明确专业化、服务型、高品质载体建设目标,已建成以十大新型研发机构、超100万平方米孵化载体为代表的“创新矩阵”。“十四五”期间,张家港将实施科创孵化载体“8521”行动,围绕8条产业链,新增科创孵化载体超260万平方米,同时将海外离岸和国内飞地相结合,链接全球科创资源,新建10家飞地科创孵化载体。
培育优质金融生态,为人才企业提供多元化融资方案。对于手握技术、项目的人才来说,创业创新面临的最大难题无疑是资金。张家港推出的“人才贷”单笔最高可达3000万元,针对市级及以上人才项目和个人给予无抵押、无担保、纯信用贷款;联合金融机构开辟“人才贷”绿色审批通道,最快3天放款。2021年“人才贷”贷款余额总量达46.3亿元,同比翻番。
同时,张家港积极链接风创投、银行等资本资源,加快培育金融新业态,以活跃的资本市场服务人才项目。5月20日,总规模15亿元、首期出资2.5亿元的张家港人才一号母基金发布,该基金通过“母基金引子基金、子基金引人才项目”的模式,以“评投联动”“拨投联动”“投贷联动”等市场化形式,为人才项目和科技招商项目提供多元化融资解决方案。
实施“攀峰计划”,打通人才企业上市服务链。针对人才企业“有高原无高峰”的痛点,张家港于去年启动了“攀峰计划”,首批遴选出37家有形态、有市场、有潜力的人才企业,助力人才企业上市。“攀峰计划”在上市募资、研发、金融、引才等方面给予人才企业最高4700万元集成支持,对于遴选出的重点人才企业,集中资源、力量“一企一策”精准支持。目前已实现富淼科技上市科创板、清能股份子公司海易森登陆纳斯达克,人才企业引领创新发展的示范效应初步显现,3年内还将争取推动5家以上人才企业登陆资本市场,打造一批具有辨识度和影响力的人才企业标杆。
尚贤者,政之本也。着眼于“人”,张家港积极构建具有竞争力的人才发展制度,从成长上关心人才,从政策上支持人才,从服务上贴近人才,涵养敬才爱才的文化与高品质的人才发展生态。
礼遇人才的诚意在于机制上助人成长。聚焦人才发展制度改革。张家港大力推进本地企业技能人才自主评价,以更加科学、灵活的评价机制,充分释放人才的创新创造活力,目前已有232家技能等级评价备案企业,9家第三方技能等级评价机构。同时深化“G42+”重点民营企业人才人事综合改革,给予人才人事政策集成支持,鼓励、推动企业改革创新。如沙钢集团作为江苏省首批“G42+”重点民营企业人才人事综合改革示范基地之一,9人入选省第六期“333工程”培养对象,获评江苏工匠1名、省企业首席技师2名、省首批特级技师1名。
聚焦人才技能提升。张家港加快培养适应产业发展需求的技能型人才,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计划三年内新增高技能人才3.8万名;出台紧缺人才激励政策,引导用人主体加大对紧缺人才的自主培养力度。并以产教融合为抓手,组建全省首家应用技术人才培养校政企业工作联盟,建成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及技能大师工作室25家,近400家企业与128家高校建立合作关系。目前,全市拥有高技能人才总量11.2万人,占技能劳动者比例38.2%。
礼遇人才的支撑在于政策上集成保障。锚定“人才礼遇之城”目标,张家港先后出台《张家港市人才礼遇办法》《张家港市人才礼遇分类认定实施细则》,发布“创无忧”服务礼包,以城市之名给“人才安居”全方位礼遇:人才在港可享受安家落户、薪酬补贴、子女入学、医疗保健、配偶就业等12项礼遇。
针对疫情冲击,今年4月张家港又出台人才企业“关爱九条”,在减轻经营负担、建立纾困体系、加强关怀激励等方面细化、深化服务,给企业“雪中送炭”:3个月内拨付各类项目资金2170.9万元,减免载体租金1029.8万元,协调金融机构优先发放人才企业专项贷款近1亿元,用真情实意与人才企业共渡难关。
礼遇人才的核心在于服务上紧贴需求。张家港以构建“六个一”紧贴式服务体系为基础,全面推行人才服务“在你身边”品牌,即打造一个云上服务平台、开辟一条专属服务通道、组建一支助企服务团队、打造一个示范服务窗口、链接一根专业服务纽带、众筹一批攀峰服务项目。以创业服务联盟为例,该联盟是聚焦金融、财税等领域,遴选20余家专业服务机构,组成涵盖知识产权、海外猎头、会计等领域专业人才的“军师联盟”,为人才创业提供智囊服务。
2019年至今,张家港认定的1686名6类高层次人才,266人获得购房补贴,补贴总额7921.43万元;384人获得租房补贴,补贴总额437.24万元;落实高层次人才子女入学、配偶就业、健康体检、保险保障、生日关怀等生活待遇1837人次。持之以恒地敬才爱才,潜移默化中,涵养了张家港“崇尚创新、重视人才”的城市文化。
张家港以城市创新转型为目标,根据未来十年人才发展需要,在构建引才招才磁场、优化选才用才量尺、厚植成长成才沃土等方面系统谋划推进,深层次推动人才招引与科技招商深度融合,为县域探索人才突围路径提供了诸多启示。
真正树立生态竞争理念,实现人才工作先人一步。国内外创新创业高地人才生态环境竞争已成趋势。应逐步转变大打“价格战”“政策战”的工作方式,真正树立动员一切资源打造人才生态最优城市的理念,综合考量政策制度环境、产业布局、生态环境、文化环境等因素,构筑可以产生人才感召力、承载力和集聚力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
推动产才深度融合,有效发挥人才积极作用。人才要与产业、项目、资本、资源禀赋对接,与当地战略布局对接才能显现其工作价值和意义。要跳出硬性引才的怪圈,围绕做强现有产业、培育新兴产业,让人才链与产业链互嵌互融,把城市的比较优势发挥出来,以人才链的“强”,激发创新链的“活”,托举产业链的“优”。
坚持市场化发展方向,增强地区人才发展活力。这需要政府厘清与市场的作用边界,构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人才流动机制、价格机制、竞争机制、激励机制。各地可更好地发挥功能园区、专业协会、领军企业、市场机构、产业联盟作用,用市场化手段充分对接人才创新创业需求,为各类人才创新发展提供更好的环境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