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严德群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在“双碳”政策背景下,通过产业链的创新、升级、重构,常州光伏、动力电池、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已崛起成为全国产业高地。近年来,常州紧扣“国际化智造名城、长三角中轴枢纽”城市定位,依托基础好、门类全、韧性强的产业优势,抢抓“新”行业风口机遇,加速探索以“发、储、送、用”为关键环节的新能源产业“大循环”发展格局。
倾力描绘“底色”,夯实新能源产业发展之基。常州是我国近代工业的发祥地之一,是苏南模式的缔造者之一。在国家工业41个大类、207个中类、666个小类中,常州分别占33个、189个、598个。制造业是这座城市的最亮特色、最大优势、最强竞争力。把握时与势,眼光带来机遇。国家政策导向和地方产业基础的结合点,是产业发展的最佳发力点。从推进高质量工业智造明星城建设到深入实施“532”发展战略,再到出台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和若干政策、明确以“智改数转”为主攻方向、加速重振产业雄风,常州精准定位自身资源禀赋和优势,为未来发展谋篇布局。今年上半年,新能源整车、动力电池、光伏产业对全市规上工业产值增长贡献率超90%。深耕主赛道,实力决定能力。从乡镇企业改革破局,到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形成,从以“九条龙”为特色的工业体系,到以产业链思维构建十大制造业集群,常州以有效投入带动产业结构调整,以科技创新提升企业竞争力,在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同时,加快发展新兴产业,基本形成以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等十大先进制造业集群为主干的现代产业体系。今年上半年,常州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45.2%,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49.3%。找准主方向,路径引领高度。坚持“链式”发展,推动建链、强链、拓链。持续巩固光伏、动力及储能电池、智能电网、新能源汽车等产业链,积极培育氢能、智慧能源装备、机器人等新兴产业,探索建立装备制造、工程示范、技术研发“三位一体”的可持续发展体系。建强“雁阵”型企业梯队,支持优势企业通过上市、并购重组等方式延伸产业链,加快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和独角兽企业;完善本地供应链体系,强化供需对接,引导优势企业与专业配套企业增进合作共享,高效贯通技术研发等关键环节;开展产业链精准招商,结合发展实际,在放大优势、补齐短板上强势发力,对包括新能源产业在内的先进制造业项目,最高按照设备投入的12%奖励,单个项目上限为1000万元。
坚持因地制宜,强化新能源产业科学布局。基于已有产业空间布局,围绕四个关键环节强根基促发展,建设凸显地域特色的优势产业集聚区。发:以太阳能光伏产业为主。光伏产业链条构建完整,覆盖除多晶硅料以外的所有生产制造环节,规模位居全国前列,电池片及组件年产能全国占比10%左右。以天合光能、东方日升、顺风光电等龙头企业为依托,重点布局风光水互补、高效储能、能源互联网等领域。今年上半年,全市规模以上光伏产业产值同比增长35.2%。储:以动力电池产业为主。动力电池全产业链深度布局,涵盖电池材料、电池系统技术研发等30个关键环节,产业链完整度达94%,基本实现自主可控。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前十的龙头企业中,有4家布局常州。形成“以溧阳金坛为两大核心、其他区域多点支撑”的产业格局。今年上半年,全市规模以上动力电池产业产值同比增长91.8%。中创新航、蜂巢能源入围赛迪科创独角兽百强(2022)前十。送:以智能电力装备产业为主。作为全国最大的特高压输变电设备制造基地,常州享有“世界变压器之都”的称号,变压器产品结构覆盖各式型号,市场占有率居国内第一,电力电缆产业具有重要的行业地位。主要依托溧阳市和钟楼区打造两大智能电力装备产业集聚区。溧阳市以上上电缆、华鹏变压器和安靠智电为龙头,钟楼区以西电常变、东芝变压器、思源电气为龙头,大力发展特高压输变电设备和电力电缆等重点行业。今年上半年,全市规模以上输变电制造产业产值同比增长11.2%。用:以新能源汽车产业为主。新能源整车和核心零部件产业产品门类齐全,有理想、比亚迪等4家新能源整车生产资质企业,主要依托武进区和新北区,打造一南一北两大产业集聚区。今年上半年,全市新能源汽车整车产量突破11.8万辆,占全省新能源汽车整车产量的53%。
强化创新引领,激活新能源产业内生动力。前瞻建立技术创新体系。布局中科院物理所长三角研究中心、中汽研常州检测中心等研发创新和检测认证平台。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探索突破机制,支持天合光能光伏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支持中创新航等本地优势企业联合创建江苏省动力及储能电池制造业创新中心,主导动力电池行业标准制定等。动力电池产业已建成检测认证类载体近10家,测试产品覆盖汽车动力电池全产业链;技术储备全国领先,近三年新增PCT专利52个,获得中国专利奖4个;累计牵头或参与制定国际、国家标准13项。深度推动核心技术攻关。完善高度适配企业的核心技术攻关机制,滚动编制攻关清单,综合运用定向择优、联合招标、“揭榜挂帅”等方式,支持企业参与和承担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聚焦下一代颠覆性技术,全面提升自主创新水平。对承担国家、省核心技术攻关的项目,单个项目最高配套奖励分别为500万元、200万元。截至目前,动力电池、光伏、输变电等产业企业承担省级关键核心技术(装备)攻关产业化项目10个。今年7月,天合光能晶硅电池效率及组件功率输出第24次打破世界纪录,蜂巢能源成为国内首家完成20Ah级硫系全固态原型电芯研发的公司。大力促进创新成果转化。建立切实惠及企业的成果应用转化机制,支持新技术新产品进入省重点推广应用双新目录,组织新能源领域新技术新产品与应用场景对接。对示范应用场景搭建单位,给予首次购买使用新技术新产品开票金额不超过20%的资金支持;对列入《常州制造创新产品推广应用推荐目录》的产品,支持制造商对产品首张订单投保,单个产品最高给予50万元保费补贴。
立足绿色制造,优化新能源产业发展生态。数实融合催生新动能。以“智改数转十百千”工程为抓手,支持十条优势产业链骨干企业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打通供应链价值链,带动和赋能一批本地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加快培育“灯塔工厂”“专精特新”等百家领航企业,强化产业发展中坚力量;坚持应用牵引,推进千家企业场景应用,促进智改数转深入渗透,加快全产业数字化进程。截至目前,新能源相关产业拥有省级智能工厂8家、省级智能车间80个。示范应用加速新突破。推进新能源装备科技创新成果示范应用,在“两湖”创新区、高铁新城等重点区域探索建设光伏一体化建筑、光储直柔建筑、虚拟电厂、“光储充放”等一体化绿色能源示范工程,推动分布式光伏、用户侧储能以及新能源汽车规模化应用,促进全社会加速绿色低碳转型。积极推广新能源汽车,今年实施新能源汽车消费鼓励政策,发放购车补贴1000万元。截至今年6月底,累计推广应用新能源汽车63975辆,总数居全省前列。完善配套打开新局面。加速发力基础设施建设,谋划出台《“十四五”公共充换电设施布局规划》,加快建成适度超前、覆盖城乡、智能高效的全域智能充电网,强力支撑新能源产业持续扩容。支持国内最大的私人充电服务商和私桩共享平台商万帮数字能源做大做强,加快发展。截至今年6月底,全市公共领域累计建成各类充电桩7657根,累计建成各类私有桩超5万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