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技术在进境木材检疫中的应用与展望

2022-12-11 21:23:06周丽丽刘梦琳高晓晓马超毕建华
质量安全与检验检测 2022年1期
关键词:原木进境海关

周丽丽 刘梦琳 高晓晓 马超 毕建华

(日照海关 山东日照 276800)

1 前言

“互联网+”是指利用通信技术和互联网平台,将互联网与其他行业进行深度融合,以达到创新发展目的的技术。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大大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互联网+”技术在进境木材检疫查验工作中的广泛应用产生了“1+1>2”的效果。

近年来随着国际贸易的飞速发展,木材进口的种类和数量不断增加[1],给海关监管带来较大压力。海关各部门积极采取各项举措优化木材通关流程,全力提高口岸通关效率,降低相关企业进口货物的滞港和物流成本。木材进口数量的大幅增长在满足国内生产需求的同时也导致进境有害生物趁机而入,其数量和种类不断增多,其中包含许多危险性的林木有害生物,例如:美国白蛾、红脂大小蠹、松材线虫、长林小蠹等,严重危害我国的林业资源和生态环境安全,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2]。提高通关效率、促进外贸发展和进境植物疫情风险防控的多重要求促使我们积极探索新的监管技术,将“互联网+二维码”、“互联网+大数据”、“互联网+显微图像处理”等技术与现有的检疫监管模式有机结合,解决进境木材检疫查验工作中的现实困难,在提高检疫效率的同时提升海关现场监管的效果,达到“提速、减负、增效”的多重目的。

2 进境木材检疫工作面临的现状和困难

2.1 进境木材截获有害生物数量多,危害风险大

自1998年起,我国开始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1999年起我国又对进口原木实施“零关税”政策,国内市场对木材的旺盛需求和国家进口的利好政策使我国进口木材的数量不断增长,海关总署的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进口原木及锯材共9 374.2万m3。木材的大量进口,一方面满足了国内生产生活的需求,另一方面也使外来有害生物的传入风险不断增加[3-5]。据海关总署统计,2020年全国海关从进境货物中截获检疫性有害生物384种,6.95万次,截获次数同比增长15%。

外来有害生物传入风险的增加给海关检疫监管带来巨大压力,也对我国农林生产安全和生态安全构成严重威胁。2020年,因在进口澳大利亚原木中检出南部松齿小蠹(Ips grandicollis)等检疫性有害生物,海关总署动植物检疫司分别于10月31日、11月11日、12月3日和12月22日连续发布警示通报,暂停澳大利亚昆士兰州、维多利亚州、塔斯马尼亚州、南澳大利亚州、新南威尔士州和西澳大利亚州的原木进口。严峻的植物疫情风险防控形势要求我们必须加强植物检疫技术研究,拓宽科技手段在海关监管工作中的应用范围,进一步加强木材检疫,防止因检疫监管不规范导致有害生物入侵。

2.2 木材材积难计算

2017年,随着国家“放管服”改革的深入,进口原木检验被移出法检目录,海关对原木数量的查验失去了官方依据,但由于进口原木伪报和漏税风险相对较高,上级风险部门频繁下达核查原木数量的查验指令。一船原木动辄数万根,查验科室通常需要抽调4~6人组成2组查验小分队同时开展此项工作,每支查验小分队分工明确,2人负责测量原木的长度和直径,1人负责纸质数据的现场记录,另外后期的数据整理、统计、比对,还需要至少2人协同完成。海关核查原木数量的常用手段是采用手工检尺的方法,手工检尺时用标有米制刻度的卷尺和篾尺分别来测量原木的长度和直径,按照抽检标准,每次材积查验至少要抽检几百根原木,抽检验核的工作量巨大,一套标准化作业流程实施下来,抽检一船木材通常需要4-6人工作1~2 d的时间,遇到个别有疑问的查验数据时,要来来回回往返货场和单位多次进行数据核实和重新检量,还要增加2人半天的工作量,给查验人力资源带来很大压力,并对进口原木通关效率产生一定影响。另一方面,由于受进口原木产地计量条件、树种差别、各国检尺标准等各种因素影响,原木材积鉴定除了耗时耗力,检尺结果的精准度还不能得到保证。例如我国根据国家标准GB/T144-2013,北美采用斯克莱布诺规则,日本依据JAS标准,俄罗斯采用TOCT系列标准等,所以如何快速、准确地查验木材数量成为现在海关监管的一个难点问题。

2.3 木材接卸时分层检疫的及时性和科学性难以保证

我国在进境木材检疫过程中设立了多道防线来完善疫情风险防控体系。目前我国进境木材疫情风险防控体系主要通过进境前的检疫处理、靠泊前的表层检疫和卸货过程中的中、下层检疫来保障木材进口的生物安全。以日照岚山口岸为例,作为全国散装原木主要进口口岸,码头上每天卸货作业的船舶一般在3-5艘,平均单艘船舶卸货的作业时间是4天左右。为了有效截获进境木材中的有害生物,海关工作人员要对进口木材表层进行检疫处理,并采取边卸边检的方式进行作业。除了表层检疫,还要对进境木材进行中层、下层检疫,但如果在进行中层、下层检疫时无法科学掌控木材的卸船进度,就容易导致中、下层检疫不及时、不科学,势必会影响木材检疫工作的有效性,产生潜在的有害生物疫情传入风险。

2.4 截获有害生物幼虫难以鉴定

随着进境木材数量的增长,大量有害生物趁机而入,其中主要以昆虫为主,比例高达90%以上[6],而且在截获的昆虫中包含许多幼虫,其中有多种我国限制进境的检疫性有害生物幼虫,例如小蠹科幼虫、天牛科幼虫、长蠹科幼虫等。由于有害生物幼虫特征不典型,仅凭外部的形态学特征很难鉴定到种,海关查验人员对现场发现的有害生物幼虫无法进行检疫性评价,只能按照一般害虫进行处理,降低了海关现场查验工作的有效性,增加了外来有害生物的传入风险[7]。

3 “互联网+”技术在进境木材检疫工作中的应用

3.1 “互联网+二维码”技术在木材检尺中的应用

针对木材查验工作量大且缺乏有效方法的难题,日照海关应用“互联网+二维码”技术,联合日照港集团信息中心,成功研发了“原木抽检APP”,大大提高了进口原木材积查验速度和精度。首先货代公司将国外原始码单上传至系统后台,核算出材积作为基础比对数据。海关现场查验时抽样,通过手机端扫描二维码,自动获取国外检尺原始数据,现场查验时海关人员将实际测量的数据录入系统,点击智能核算,系统按照不同国别的木材检尺标准自动计算每根木材的实际材积,与货代上传的码单中每根木材数据进行对碰产生预警推送,查验人员现场即可判断数量是否相符。

该APP上线运行后,以前4~6人一到两天才能完成的原木抽检工作现在只需2~4人作业半天即可完成,大大缩短了原木查验周期,并且检尺数据当场就能实现抽检数据和国外码单数据的对比,消除了手工记录原木编号和检尺数据错误的可能性,可以即时汇总计算抽检根数、材积及抽检涨尺率,在作业现场即可即时研判抽检数据与申报数据是否相符,即时核实异常情况,并将后续作业时间压缩至0。同时该APP还支持多组人员作业同步查验、同步汇总数据的并行作业模式,抽检作业一步完成,免去了汇总整理数据的麻烦。据保守测算,该APP的上线对原木材积查验时间和查验人员至少可减少一半,查验效率至少提高一倍,同时查验准确率几乎提高至100%。

3.2 查验预警调度系统在木材接卸过程中的应用

进境木材接卸过程中的中层、下层检疫对有害生物疫情风险防控工作也有重要影响。为科学调度进境木材中、下层检疫,日照海关运用“互联网+大数据”技术,整合港务部门的作业数据,研发了查验预警调度系统,随时掌控进境木材卸船的进度。船舶到港前,将进境木材的报关单号、原产国、船名、木材种类和数量等主要信息录入系统后台,系统可自动获取进境木材船舶动态和港口作业数据,通过百分比和进度条的形式在手机端和PC端实时显示港口卸货速度,海关查验人员可根据手机显示的船舶卸货进度在接卸不同阶段对木材实施中、下层检疫,以保证木材检疫查验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对潜在的疫情风险实现了科学防控。

3.3 “互联网+显微图像处理”技术在外来有害生物鉴定中的应用

对进境木材截获的有害生物进行鉴定的传统方法是通过高倍显微镜观察其外部形态特征进行分类,例如虫体的颜色、触角形状、翅和毛的形态等。这种分类鉴定手段直观、简便,但要求检疫鉴定人员具有扎实丰富的昆虫分类学知识和经验,而且在截获有害生物卵、幼虫等未成熟虫态时,检疫鉴定人员往往无法通过完整的形态学特征对其进行精确分类,这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进境木材检疫工作的准确性,增加了有害生物入侵风险。

为了快速、准确地鉴定从进境木材中截获的外来有害生物,我们利用“互联网+显微图像处理”技术,研发了昆虫远程鉴定和自动识别系统[8-9]、便携式幼虫图像分析仪[10]等检疫鉴定设备。昆虫远程鉴定和自动识别系统首先都要获取昆虫的标准图像,远程鉴定系统是将图片发送给异地的鉴定专家,实现了在不需要寄送实物样本的情况下进行远程种类鉴定,最大的优点是节约时间;自动识别系统是以昆虫的形态数据颜色、纹理等数据为基础获取标准图像,再上传给自动识别服务器,服务器端即可对用户传来的昆虫图像进行实时特征值提取和识别,并将识别结果传送给用户终端,减少了对鉴定专家的依赖性。便携式幼虫图像分析仪是将被测幼虫通过变焦显微物镜成像在固体图像传感器上,通过图像采集与处理模块完成对图像的预处理,利用专门的幼虫检测图像处理和分析软件,对老熟幼虫进行自动或半自动分类与识别。能识别的害虫图像分析仪会直接给出检测结果,不能识别的再将图像信息传送到有关专家处,由专家进行鉴定或复核。

“互联网+显微图像处理”技术的应用不但提升了对进境木材截获有害生物的鉴定能力,而且满足了当前外贸形势下对口岸通关效率的要求,节省了人力、缩短了检疫查验周期,实现了木材检疫工作准确、快速、有效。

4 展望

4.1 加强业务模式创新

我国人均森林资源匮乏的现状和家装、建筑等行业对木材的大量需求,加剧了木材对国外进口的依赖程度,最直接的表现就是近年来我国进境木材的数量稳中有升。进境木材数量的增长和木材流通领域的扩大,增加了外来有害生物的传入风险和传播速度,进境木材检疫工作的重要性不容忽视。但进境木材检疫工作由于受时间、空间、检疫设备等因素的制约,海关查验人员和企业人员频繁奔波于工作单位和监管现场,不但花费了大量时间和金钱成本,而且不利于提高货物通关效率和进境植物疫情的精准防控。为了优化海关进境植物疫情风险防控体系,全面抵御外来有害生物的入侵,我们应在传统业务模式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互联网+”技术在木材检疫工作中的应用范围,加强业务改革创新,加强对植物检疫实验室的资金投入和人员配备,按照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要求,对人员资质、仪器配置、检验方法确认、实验室安全等方面进行规范管理,提升植物疫情截获水平和海关监管水平,真正实现“检得好、检得快”。

4.2 进一步加强风险分析

针对我国进口木材批次多、一线查验人员少、检疫查验任务重的现状开展风险评估,探索对不同风险等级的进口木材实施分类管理。结合口岸汇总的现场查验结果,对不同原产国、不同材种的木材进行潜在风险研判,针对北美原木等潜在疫情风险较高的木材采取重点防控措施,例如在检疫查验时关注进口木材的境外检疫处理情况、带皮情况,查验发现疫情后及时进行熏蒸处理,同时加强与国内农林业检疫机构的交流合作,完善对进口木材的后续监管,防止携带有少量活体有害生物的进口木材将疫情传播至国内。

4.3 在实现技术革新的同时要加强海关数据信息保密

由于我们研发的许多应用系统需要在手机端和电脑端同时进行操作,而且有的需要与港口的平台作业数据进行共享,所以在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还应加强对相关数据信息的保密,可以通过设置不同的账号和权限来进行分级管理,技术保障部门也可以通过封闭涉密网数据传输端口来提高信息保密防护水平,在保障数据安全的前提下实现有效监管,充分发挥大数据对海关监管工作的促进作用。

猜你喜欢
原木进境海关
前5 月查获进境濒危动植物及其制品7 800 余件
清代海关银锭漫谈
艺术品鉴(2020年7期)2020-09-11 08:05:26
关于未纳入海关统计的货物贸易收支统计研究
中国外汇(2019年19期)2019-11-26 00:57:34
外贸企业海关合规重点提示
中国外汇(2019年20期)2019-11-25 09:54:54
原木、锯材
国际木业(2016年8期)2017-01-15 13:55:21
原木、锯材
国际木业(2016年3期)2016-12-01 05:04:51
大玩原木设计,写意自在又轻松!
幸福(2016年9期)2016-12-01 03:08:42
山东青岛口岸首批韩国冰鲜水产品顺利进境
现代食品(2016年14期)2016-04-28 08:10:15
原木、锯材
国际木业(2016年12期)2016-03-10 16:10:00
清代广东十三行与粤海关
广州文博(2016年0期)2016-02-27 12:48: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