犊牛腹泻又称犊牛拉稀,是养牛过程常见的疾病,主要由饲养管理不当、细菌感染、不良环境影响等因素导致发病,病牛往往排出灰色粥样甚至水样粪便,气味恶臭,多时带有血丝或血块,病牛表现乏力、喜卧,严重时呕吐、脱水、高度衰竭,体重急剧减轻,急性发病犊牛可在1-3 d死亡。本病发生不分季节性,任何时节均可发病,但以初春和初秋发病最多,且30日龄以内的犊牛易感。因此在养殖过程中,一定要重视预防,降低发病率,进而促进养殖业健康发展。
1.1饲养管理不当 母牛妊娠期的饲养管理至关重要,首先,母牛摄入饲草的质量关系着牛犊对营养物质的吸收,若母牛孕期食用饲草搭配不当,营养不全面,会导致牛犊无法摄入足够的营养物质,出生后出现体质差,抵抗力弱等情况,进而容易发生腹泻。其次,犊牛在出生后,若母牛营养不良,会影响牛乳的产量和品质,无法给犊牛提供足够且营养的牛乳,导致犊牛免疫力低下,从而发病。
1.2病原菌感染 病原菌感染是引起犊牛腹泻的最主要因素,常见的能引起犊牛腹泻的病原菌有细菌(大肠杆菌、巴氏杆菌等)、病毒(轮状病毒、黏膜病病毒等),此外,某些寄生虫的感染也会引起腹泻。致病性细菌一般通过消化道进入犊牛体内,从而影响肠道内菌群,使肠道菌群结构发生变化,引起消化系统紊乱,导致腹泻。致病性病毒常通过消化道、黏膜等感染,发病症状更为严重,且一旦发病很难治愈,死亡率极高。寄生虫致病主要由蛔虫、绦虫、球虫等感染引起,病牛常出现血色粥样粪便,且气味恶臭。
1.3不良环境影响 除了饲养管理不当、病原菌感染外,养殖环境不良也容易引起犊牛腹泻。例如,养殖环境潮湿、未及时清理粪便、不打扫圈舍,或不定期消毒等,均可能导病原细菌或病毒滋生,从而会增加染病的可能性;此外,若养殖密度过大、圈舍狭小、饲喂方法不当等,亦会导致发生腹泻。
犊牛患病初期,会排出灰白色或灰色粥样粪便,腥臭,有黏液,腹部紧缩,喜卧,不喜食,严重者食欲废绝,体温升高达40-41℃。随着病情的加重,后期病牛粪便更加稀薄,或呈水样,自由流出,部分带有血块或血丝,含有气泡,机体严重脱水,体毛凌乱无光泽,鼻镜干燥,眼窝下陷,畏寒,消瘦虚弱,卧后难以起立,甚至瘫痪,最后高度衰竭,急性病例可在1-3 d死亡。
犊牛腹泻主要由病原微生物引起,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必须改善卫生条件。首先应将患病犊牛单独圈养,同时提供干燥、温暖、清洁的环境,圈舍内铺设干燥、清洁的草垫,并加强饲养管理,注意护理。而后采用补充体液、药物等方法,对症治疗。
3.1抗生素治疗 可选用庆大霉素、氨苄青霉素、金霉素等,药物选择需结合病情实际,制定合理的抗生素用药方案,采用广谱高效抗生素类药物提高治疗效果。
3.2补充体液 由于犊牛腹泻后脱水现象严重,易导致电解质紊乱或酸中毒。因此在治疗的同时,需及时补充体液。对于低渗性脱水,运用生理盐水即可;高渗性脱水,可选择5%葡萄糖平衡电解质用于维持血液渗透压;严重脱水出现代谢性酸中毒时,可选择碳酸氢钠碱性药物;轻微酸中毒,选择补充电解质溶液的方式改善肾功能。
3.3中药治疗 中药配方:骨脂30 g,五味子15 g,神曲10 g,麦芽10 g,干姜15 g,肉豆蔻15 g,吴茱萸10 g,茯苓20 g,蒲公英20 g,焦山楂10 g,混合后用水煎服,每天服用1剂,连用3剂。
首先,应加强对妊娠母牛的饲养管理,在母牛怀孕和哺乳期间,应饲喂营养均衡全面的饲草,尤其是富含蛋白、矿物质及维生素的优质饲料,同时应在饲料中添加微量元素。再次,要定期做好圈舍的清洁和消毒工作,避免导致犊牛患病的寄生虫、细菌、病毒等滋生。此外,应做好免疫接种工作,制定科学的免疫接种制度,降低疫病患病几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