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产

2022-12-10 05:46王蓉
作文周刊·高一版 2022年45期
关键词:汪家文旅文物

王蓉

主题阐释

文化遗产是历史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文化遗产是人类在前行过程中留下的印记与证明,是文化传承链条中的重要一环,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与利用是当代人必须面对并解决的文化问题,保护文化遗产,是文化自信的底气。

我国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增至18项

近日,联合国粮农组织通过线上方式完成考察,正式认定我国3个传统农业系统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分别是福建安溪铁观音茶文化系统、内蒙古阿鲁科尔沁草原游牧系统和河北涉县旱作石堰梯田系统。截至目前,我国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增至18项,数量居世界首位。

福建安溪铁观音茶文化系统位于福建省东南部。宋元时期,安溪茶叶经海上丝绸之路走向世界,如今已经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文化符号。

内蒙古阿鲁科尔沁草原游牧系统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是我国入选的首个游牧农业遗产地,也是全球可持续牧業和脆弱牧场管理的典范。早在新石器时代,该地区就有早期居民狩猎和游牧生活。

河北涉县旱作石堰梯田系统位于河北省邯郸市,始建于元代,总面积21万亩,石堰长度近万里,是旱作农耕文化的典型代表。数百年来,该系统不仅保留了丰富的传统作物品种和环境友好的耕作技术,确保了山区恶劣条件下的农业生产发展,还创造了山地梯田景观,见证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摘编自“光明网”2022年5月25日)

◆素材解读

农业文化遗产是活着的历史,承载着中华民族千年的智慧,传达着中国人与宇宙自然和谐相处的哲学观。

发展农遗旅游,让人们饱览青山绿水间的农耕景观,体验这些农业文化遗产中所蕴含的文化与智慧,同时也发展了地方经济,从而反哺这些农业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工作,农文旅的融合让农业文化遗产更加闪光。

◆适用话题

农业文化遗产 历史传承 农耕智慧

探索文化遗产数字活化新纪元

近年来,前沿科技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活化领域的创新应用不断出新。

中国人民大学创意产业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宋洋洋认为,数字技术对文化遗产的创新应用在两个领域尤其值得关注,一是数字技术对考古与修复工作的深度介入与赋能,利用数字技术能够有效解决当前文化遗产保护与修复的效能问题;另一个领域是文化遗产知识图谱的构建,通过关联开放数据,实现了多语言的访问,增加了网站访问量和到访观众量。

数字科技与文化遗产的结合,会在三个层面产生可持续社会价值。一是通过数字科技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展示,重塑人们对文化遗产的认知,体会文化遗产跨越时空的辉煌与魅力,唤起人们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坚定文化自信;二是通过数字科技,对文化遗产提炼文化元素及标识,使其成为文化再创造、艺术再发展的源泉,可在新时代延续历史文脉、做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为文化强国建设贡献力量;三是通过数字科技,挖掘文化遗产的深层次内涵,将其文化价值、文化精神广泛赋能实体经济、城乡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2022年6月8日)

◆素材解读

前沿科技助力文化遗产的保护、修复与呈现工作,开创文化遗产活化新纪元。前沿科技与文化遗产深度融合,这是当代科技与历史文化遗产的深情相拥,是当代科学深厚的人文情怀,更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现实需要。让文化遗产在前沿科技的助力下活化,也必能产生可持续性的社会价值。

◆适用话题

文化遗产 前沿科技 活化创新 社会价值

守护文物古迹,留住历史记忆

夏日炎炎,蝉鸣声声。作为典型的皖南村落,永丰村美景如画。

1977年,退伍回乡的汪家平分配至安徽黄山市黄山区永丰乡文化站,从事文化遗产和文物古迹保护工作。在他的努力下,永丰乡一大批文物得以留存。

汪家平读书少,在参加文物保护工作之初,他一边学习,一边找人请教。乡里教书的先生、上了年纪的老人、各处管事的前辈,他一有空就登门请教。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大家还不算富裕,文物保护意识也不强。那时候,村里经常出现一些盗墓者、古董贩子。村民又很乐意用自家的“破烂”换钱,汪家平想方设法阻止。40多年来,被他发现并成功劝阻的文物损毁、倒卖事件有几百起。他甚至自己掏钱买下文物,再把文物交给相关部门。“老祖宗传下来的东西,无论如何得留下来,我觉得,不能让历史只能出现在书本上。”就是这个理,支撑着汪家平的文物保护工作。

永丰古牌坊群是皖南地区屈指可数的牌坊建筑艺术代表作,它的修复工作历时5年,由汪家平主持。另外在育才小学旧址、苏氏宗祠等重要文物的修复过程中,汪家平都承担了大量工作。“我赶上了好时候。”汪家平说,“现在,全社会对传统文化和文物古迹都非常重视,我的工作很有价值。”

2012年,永丰村入选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汪家平俨然成为永丰乡的“旅游形象大使”,但凡跟历史文化沾边的事,汪家平可谓无所不通,侃侃而谈,向游客讲述文物的故事。

(摘编自《人民日报》2022年7月13日)

◆素材解读

汪家平是一名普通的基层文物保护工作者。从守住身边每一件文物开始,到完成每一项文物修复工作,他始终坚守着朴素的信念:“不能让历史只出现在课本上。”他身体力行,守护文物古迹,为后代留住历史记忆。

劝阻文物损毁与倒卖、修复文物古迹、讲述文物故事,汪家平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文物保护工作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适用话题

文物古迹 保护与修复 历史记忆 坚守信念

探索文旅融合,丰富文化业态

山西运城,古称“河东”,历史文化悠久。像解州关帝庙这样的国保单位共有102处,不可移动文物6000余处。因文而立,因旅而兴。近年来,运城市深入挖掘独具特色的关公忠义文化、尧舜德孝文化、池盐文化等,坚持文旅融合发展,打造旅游强市,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正焕发新的光彩。

刚建成的关公数字博物馆,运用全息投影、VR(虚拟现实)等科技手段,让关公的故事更加生动鲜活;大型鼓乐舞诗《大河之东》成功申报为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演出时一票难求;一座永乐宫,深挖文物资源,打造了珍贵文物特展、搬迁展、道文化展,还在向更深处探寻……

随着黄河流域文旅大发展,一批优质的旅游产品在运城涌现。茅津黄河生态园、尧王台民宿小镇、印象风陵渡景区等相继建成,一个独具晋南特色的黄河文化风情体验带初现模样。

更多的文旅项目正落地,更多新业态在生长。运城利用名人故居、乡村大院、古建民居等,推进历史名人、典故展示馆建设,这些文博场馆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也为运城文旅添彩。

(摘编自《人民日报》2022年10月10日)

◆素材解读

文物保护单位依据当地特色将历史文化、地域文化、民俗文化融合起来,发展文旅事业,开发出多种文化业态,探索出一条展示文化遗产与旅游结合的新路子,不仅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也为城市发展助力添彩。

现代科技的助力、多种文艺表现形式的加持,促使文化遗产以不同的文化业态出现,让文化底蕴丰厚的古城焕发出新风采,向世人亮出自己的名片。

◆适用话题

文旅融合 数字科技 历史文化

猜你喜欢
汪家文旅文物
文物的栖息之地
乘风破浪的日照文旅
文旅融合,从无到无限大
书痴范用
文物的逝去
老汪家的炒栗子店
文物超有料
安东:东方的幽静文旅之乡
文旅照明的兴起
感怀我的老板——汪家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