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助昌
近年来,笔者在高考阅卷过程中,发现不少高考议论文存在论证中依靠直觉感性判断、堆砌事实论据、论证语言空洞混乱、论据不能证明论点等较为普遍的问题,还有材料陈旧、堆砌事例、缺乏议论、空泛议论、思维幼稚、逻辑混乱等比较突出的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考生必须有意识地培养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思辨性、批判性和创造性,去开拓素材运用的思维路径。这里介绍六种思维技巧,供考生借鉴。
发散性运用素材
素材是没有被思维加工的原始材料,如同一块璞玉,等待考生通过构思雕琢成为作品。对于一则素材,考生可以通过发散性思维发现符合论证多种主题的角度。
【运用实录】
新闻素材:“北大学神”韦东奕解决了流动力学方程中的数学问题(主要是解决航空航天领域的棘手难题),并为此作出不可磨灭的原创性贡献,推动了中国相关科研的进步。在对学术专注之外,韦东奕更多的是一个普通人。就比如他喜欢在课堂上带着一个可以容纳1.5升纯净水的瓶子,吃最为普通的面食——馒头。北京大学数学院院长称,他很专心做数学,生活方式比较淳朴,我们尊重他的意愿。这其实应该成为舆论场上对待韦东奕的基本态度:不过度神化某一个人,尊重他的个性化的表达方式和生活方式。然而,用平常心去看待一位青年学者,在当下的舆论场是一件极为难得的事情。
发散点:
1.为人处世的简单纯粹,是事业成功的基石。
2.生活简朴,是治愈浮躁的良药。
3.做精深学问,就要有“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的品格。
4.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5.青年当奋斗,不可“佛系”“躺平”。
6.宁静致远,希望不要打扰韦东奕的学术研究。
7.不必神化韦东奕,每个人其本质是“人”。
8.“捧杀”与“棒杀”……
聚合性运用素材
何谓“聚合思维”?就是把同类素材列举出来,围绕论点论证,形成“事实胜于雄辩”的文势,从而收到论题被有力证明的功效。用一个例子论证论点,或有以一当十的功效,但只是“孤证”;如果事实论据用得多一些,则更具有说服力。
【运用实录一】
君不见时代楷模黄文秀,将斜杠力置于脱贫攻坚,教村民运用电商,成功帮助白坭村88户人家顺利脱贫。君不见许多反诈警察,将斜杠力置于维护人民财产安全,创新反诈宣传途径,运用直播平台让原本枯燥的反诈宣传变得生动有趣。君不见湘西作家沈从文,将斜杠力置于服饰研究,呕心沥血编著鸿篇巨制《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填补了这一领域的空白……斜杠青年敢于到未知领域探索,在不同的身份中穿梭,将在各个领域中积累的强大能量充分爆发出来,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光彩。
点评:
此片段列举时代楷模、反诈警察、湘西作家等典型的事例,形成一种雄辩的气势,令人感受到论点的巨大势能,从而产生共鸣与认可。(沈从文的例子虽然可以商榷,但这种利用聚合思维论证的思路是值得借鉴和学习的。)
【运用实录二】
纳多元文化,需培育文化自信,以开放胸怀海纳百川。唐之兴盛,不仅因为文治武功,更因其拒绝故步自封,积极吸收外来文化精髓。唐人赏箫管清越,亦爱胡笳低沉;唐代青瓷纹样丰富,吸收了西域雕刻技艺;金盘银盏糅合了别样的西域风情。我们自信于中华瑰丽文化的无可替代,就不会一味邯郸学步、照抄照搬,也不会视外来文化如洪水猛兽而避之不及。女指挥家郑小瑛用平易近人的本国语言让西方歌剧进入中国艺术的殿堂;屠呦呦自东汉典籍《肘后急救方》中寻得抗疟药物研究的灵感,用现代科技提取青蒿素。她们培植文化自信,在妄自菲薄与骄矜自用之外辟出“拿来主义”和“文化输出”的新路径。
点评:
为了证明“纳多元文化,需培育文化自信,以开放胸怀海纳百川”的论点,先从“唐之兴盛”的层面上聚合了箫管、胡笳、青瓷纹样、镂金技艺等方面的史料,又从“文化自信”的层面列举了郑小瑛、屠呦呦的事例,论据众多,既展示了积累素材的广度,更体现出运用素材的深度。
逆向性运用素材
从反面去审视素材,打破思维定式,能够将事例另一面的意蕴揭示出来,或者能够将旧例翻用出新意来,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比如对曹操的评价,一直以来都是负面的——“奸雄”,但鲁迅评价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我虽不是曹操一党,但无论如何,总是非常佩服他”。逆向运用素材就是要做“翻案”作文,就是要对大多数人认为是正确的观点进行重新估量;反之,亦然。
【运用实录】
有人找出我曾写过的“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说我一心想着名利富贵,这是对我的大偏见。大家是否忘了我是为了选秀女才上京的?作为一个从小便被教育“三从四德”的大家闺秀,面对改变命运的一次机会,我难道不应该抓住、不能对自己的未来有些许的憧憬、期盼吗?而且我还在螃蟹诗中抒发了对这黑暗世道的厌恶,让姐妹们大呼痛快,这也是我的诗文,为什么人们却忽略了呢?
“木石前盟”的确感人,可“金玉良缘”并不是我一手策划出来的,我也在追寻着自己的爱情呀!当宝玉挨打时,我不也流露真情了吗?但林妹妹那红肿的双眼博得了大家的同情,人们对我的关心自然视而不见了。调包计给我招来一片骂声,可谁又知道当我听到宝玉的一声声“林妹妹”时,我的心中也痛苦万分呢?我得不到自己向往的爱情,还担着破坏别人感情的骂名,谁又曾为我说过一句公道话呢?
人们之所以对我有许多偏见,是因为他们都带着喜欢林妹妹而讨厌我的心情,检視我的一言一行……然而,就连林妹妹也能用公正的眼光看我,后悔以前误会了我,为什么其他人不能呢?但愿世人不要以感情的亲疏远近来看人,这样小女子“沉冤”方可得以昭雪。
点评:
这是运用逆向思维的典范之作。这篇驳论文以宝钗独白的方式鸣冤叫屈,对世人褒“黛”贬“钗”的思维定式进行了颠覆性反转,反其道而行之,能够自圆其说,阐述得既合乎情又合乎理。文中运用《红楼梦》中相关的素材如“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木石前盟”“金玉良缘”“宝玉挨打”等,对这一观点质疑、否定、驳论、重构,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来分析问题,从耳熟能详的事例中看出别样的意蕴,使作文的内容既熟悉又新颖,让人产生耳目一新之感。文中的“薛宝钗”被演绎成了一个“熟悉的陌生人”,令人刮目相看,令人“脑洞大开”。为什么?因为它逆向构思,破除了由经验和习惯造成的僵化的认知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