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君,毛星
(1.江苏省测绘研究所,江苏 南京 210013;2.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江苏 南京 210014)
自然资源为人类的生存发展提供物质和空间,全面了解自然资源现状可以逐步实现对山水林田湖草等自然资源的整体保护、系统修复以及综合治理,为合理规划国土空间[1],保证基本农田面积、海洋资源合理利用、生态保护等提供支撑。
自然资源综合分析评价是在建立自然资源日常管理所需要的“一张底版、一套数据和一个平台”的基础上对监测数据的科学分析和客观评价[1]。同时,自然资源综合分析评价体系构建是进行自然资源现状分析、开发利用程度及潜力掌握,对资源变化情况以及后续发展趋势预判,对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与区域高质量发展整体情况进行综合分析的主要方式[1];也是评价各类自然资源基本状况与保护开发利用程度,评价自然资源要素之间、人类生存发展与自然资源之间、区域之间、经济社会与区域发展之间的协调关系,为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现有自然资源提供参考决策的重要途径。
江苏全省陆地国土总面积10.72万km2,占全国总面积的1.12%,是全国最平坦、平原占比最高的省份,具有“江河湖海汇聚”的平原水乡特色[2],资源丰富。
江苏省拥有大小河道2 000多条,天然湖泊200多个,湖泊率居全国之首;是全国湿地资源最丰富的省份之一;滩涂资源超过0.5万km2,占全国沿海滩涂的1/4;土地资源以平原为主,适合耕作业发展,是我国人口、经济密度最高的省份之一;而矿产资源则表现出种类多、人均少,小型多、大型少,非金属矿多、金属矿少的特征;森林资源人均占有量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草资源则零星分布。
此外,江苏省公路、铁路、航空、水运等基础设施骨架网络已初步形成,对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的支撑能力显著提升;借助优良的海洋禀赋资源,沿海地区港产城一体化发展格局已初步形成。
自然资源综合分析评价体系构建以自然资源科学和地球系统科学等为理论基础,在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下[3],通过空间信息、大数据分析等技术手段,依托自然资源调查监测数据成果,分析山水林田湖草等自然资源状况,揭示资源间的关系和演替规律[1]。
自然资源综合分析评价层次多、覆盖范围广,涉及多类主题和众多具体指标,为了突出自然资源特色,充分利用调查监测成果数据,兼顾各相关领域评价指标,体现自然资源管理需求,通过“专题-方向-指标”3级综合分析指标体系,选择多指标综合分析框架体系作为基本框架,分别建立单项资源评价指标体系与自然资源综合分析评价指标体系两大类,框架如图1所示。
图1 自然资源综合分析评价指标体系基本框架
单项资源分析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从资源禀赋、资源利用、资源承载力3个方向设置指标[4],指标设置的过程中不仅要考虑资源本身,还要结合实际的资源特色以及资源本身的价值,做到用少量的指标构建全面且有特色的综合分析评价体系。
单项资源在分析评价体系构建过程中除考虑上述因素外,还要考虑到体系的可实施性,因此,需要结合自然资源基本调查以及专项调查数据的重点进行设置。在分析评价体系构建过程中,针对江苏省每类资源的特点,设置具有地方特色的指标,如土地资源评价中的1+3功能区、矿产资源评价中的绿色矿山建成率、湿地资源评价中的长江湿地面积等。此外,每类资源指标建设过程中要综合考虑资源、经济、环境之间的关系,指标体系的构建充分体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以湿地资源为例,分析评价体系如表1所示。
表1 湿地资源分析评价体系
湿地资源在资源禀赋指标设置过程中,考虑到江苏省实际情况重点对滩涂等进行分析,同时结合了江苏省特色构建长江湿地面积这一指标;湿地资源的生物多样性是重要的资源之一,设置物种丰富度、植被多样性等指标,使资源分析评价更加全面。
湿地的生态价值、经济价值是其本身价值属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指标构建过程中以湿地的调蓄面积、湿地公园游客量为代表,体现湿地的生态、经济效益;湿地资源的围垦面积从资源利用角度表述了湿地资源的变化量,其根本也是价值的体现。
建立自然资源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可以更大程度地综合、全面掌握自然资源的禀赋条件、保护与开发利用程度、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同时,摸清自然资源要素之间、人类生存发展与自然资源之间、区域之间、经济社会与区域发展之间的协调关系,为更好地保护和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提供决策参考。
构建资源综合分析评价指标体系的目的是从数量、质量、结构、生态功能等角度,开展自然资源现状、开发利用程度及潜力分析等,通过综合考量设置自然资源现状评价指标体系、自然资源集约利用指标评价体系、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指标评价体系、自然资源潜力预测指标评价体系[5]、自然资源经济活力指标体系、自然资源公共服务指标体系6个综合分析评价体系,从多个维度对自然资源进行综合分析评价,有利于更好地了解江苏省自然资源现状以及可持续发展状况、生态环保方面的问题,为自然资源更好地规划利用打好基础。
以可持续利用和潜力预测两个指标体系为例,具体内容见如表2—3所示。
表2 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体系
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从调控能力、生态效益、经济效益3个方面进行分析,通过生态红线指标反映政策调控能力,森林覆盖率、湿地保护率等指标则客观反映目前生态环境状况,万元GDP用水量、林木蓄积量等指标则一定程度上可以体现资源带来的经济效益。
表3 自然资源潜力预测评价体系
资源潜力预测指标通过压力-状态-响应方式进行指标体系构建,在粮食、住宅用地等压力状态下,面对现有资源的状态,政府部门采取保护、治理等条件下,对资源的潜力进行评价。
自然资源综合分析评价体系在实施过程中根据需求建立相关的技术流程,其关键技术主要包括指标构建技术、统计分析技术、分析评价技术以及空间分异表达技术4大类。
现以耕地专题为例,选取指标体系中与其相关的指标进行指标体系的验证,实现过程如下:
(1)指标选取。按照指标构建的技术路线,从资源禀赋、资源利用、资源承载力3个方向,参考单项资源分析评价体系的相关指标,选取面积及其变化量、人均粮食产量、产业结构4个单项指标构建相关评价体系,综合反映耕地资源的现状(见表4)。
表4 耕地相关指标情况说明
(2)数据处理。按照指标标准化处理的方法对所有的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以保证各指标的可比性。同时,为了科学合理评价各指标,将评价结果与评价等级做出如下关联,划定指数等级水平的分级临界值,将0~1的连续数值划分为5级,即0~0.2,0.2~0.4,0.4~0.6,0.6~0.8,0.8~1.0,据此进行评价。
(3)结果分析。首先,将各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方便后期进行不同类型指标间的相互计算;其次,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最后,通过求和计算出各地区的耕地资源综合评分。将评分结果与等级标准进行匹配,按照相关评价标准,得出相关结果(见表5)。
表5 耕地资源综合评价结果
从分析结果可以看出,苏北地区相对于苏中、苏南地区农业发展的优势更大,耕地资源的质量更高。
自然资源综合分析评价指标体系建设完成后,部分指标应用于省级第三次国土调查成果分析过程中,在耕地专题、建设用地专题以及生态用地专题中均得到较好的应用,其分析评价结果及其实用度均得到验证。
在自然资源指标体系构建过程中,专题指标构建要兼顾综合性与专业性、关键技术要具有可操作性、综合指标构建注重实际应用性,指标构建过程中根据各类资源的特征以及构建指标体系的目的进行综合考量[6]。
在进行指标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充分借鉴地理国情综合分析、城市体检等各类分析评价的技术方法,在此基础上,结合自然资源综合分析的目的以及特点,实现提档升级、内外兼修,建立一资源一体系,实现彰显特色、示范引领的效果。江苏省自然资源综合分析评价体系可为国家以及其他省市地区进行体系建立提供可靠的借鉴经验。
受自然资源专项调查进度的限制,指标体系的验证更新环节尚不能完全开展,综合分析评价指标体系的验证将在专项调查结束后进行,后续该指标体系将应用到各资源的分析评价过程中,并在此过程中不断修改完善,最终实现完备、合理、综合性强的分析评价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