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海安市角斜镇沿口幼儿园 穆融融
礼仪是中华民族祖先从古到今传承下来的美德,回顾华夏民族上下五千年历史,古代先哲和圣人都把礼仪置于非常重要的地位上。荀子曰:“不学礼无以立,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可以看出,良好的礼仪修养不仅能够促成个人养成良好的品行,还能够促成事物的发展与事业的成功,乃至于一个国家社会的繁荣昌盛。浩浩汤汤的历史长河中,良好的礼仪养成,已经慢慢演变成为促使中华民族世世代代薪火相传的传统美德。在现代科技日新月异的今日,礼仪修养不仅是衡量个体品德的标杆,也是对社会文明程度和公民道德水平的“评价表”。因此,对个体的发展来说,礼仪教育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能够让个体塑造优良的礼仪素养和品格,同时还能促进人们沟通交往,增进了解,在群体间形成和谐、融洽、互惠互利的人际关系。本文基于礼仪教育的相关概念,简述对幼儿进行礼仪教育的必要性,分析幼儿园教育中礼仪教育的现状,探究和讨论切实可行的浸润式礼仪教育策略,有助于更好地对幼儿进行礼仪教育,为其长大成才打下品质基础。
“礼仪”,现代汉语词典中解析为“礼”和“仪”的合成,“礼”是礼貌和规范的含义,而“仪”则代指仪表、仪节。古代书籍《周礼》《仪记》和《礼记》涵盖了大部古代礼制的内容。《周礼》较为侧重政治制度,《礼记》是对礼的细节做出符合当时统治阶级利益需求的解释,《仪记》则是记载人们日常行为。现今社会,学者们对礼仪的内涵仍是众说纷纭,目前较为被大众接受的礼仪内涵是对礼节和礼仪的统称,即在人际间交往时从始至终按照约定俗成的规矩、程序、方法来表现完整的律己、敬人的行为,也是人类社会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由此可见,礼仪本质上是一系列行为上的规范和准则,并且这些准则具有普适性,能够被大众所接受和认可。礼仪的建立和发展是为了使社会关系更加和谐,会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沉淀成风俗习惯、人格修养的内容,促进人不断地进行自我完善,最终成为社会共同遵循的道德和准则。
浸润式教育这一理念,最早出现在小学低年级的双语教学中,是指让处于儿童阶段的学生长时间“浸泡”在第二语言的交流环境中,教师只用第二语言与学生进行交流,让第二语言成为学习的内容和工具,将传统孤立的外语教学转变成知识教学与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综合性教学,进而形成一个适合语言学习的最佳输入路径。后来根据这一理念逐渐衍生出浸润式教育、浸润式德育、浸润式学习,社区浸润式教育。国外学者认为如果每个成年人都能注意到儿童本身存在的潜力,并能为其提供理想的学习生活环境,那么每个儿童都能够发展出非常突出的专业能力,例如,将其他国家出生的儿童带到中国生长,其中文能力会有一个明显的提升。这说明人类的能力并非与生俱来,而是后天习得,这一理论在全世界得到了大多数教育工作者的认可,也最终演变成“才能教育”的理论框架,也是浸润式教育的理论基础。以此类推,教师若能创设出一种像第二语言环境一样的礼仪环境,让儿童沉浸其中,时刻进行耳濡目染,每天从环境中吸取营养,在心理和环境的双重作用下,就能潜移默化地将礼仪扎根在儿童的心中。
顾名思义,幼儿礼仪教育是针对幼儿进行的礼仪教育,就礼仪教育而言,其目的是教育者通过教育手段提高被教育者的礼仪素养和礼仪品质,让受教者能够养成意识和责任感。具体来说,教育者需制定有目的性的教育计划,对受教育者进行全面系统的教育,让受教育者形成正确道德观念的同时,能够掌握基本正确的礼仪知识,并能将其践行到生活实践中。按照教育对象分类,礼仪教育可分为幼儿礼仪教育、青少年礼仪教育和成年礼仪教育三部分。幼儿礼仪教育无非将受教育者固定在幼儿这一年龄层次,指幼儿在家庭和社会生活中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是日常生活中良好行为规范和品质习惯的培养过程。教师为了培养幼儿良好的文明礼仪行为,需通过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教育方法,对幼儿进行系统的文明礼仪规范和培育。
自幼儿呱呱坠地而始,就作为社会成员处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为了在未来逐渐融入社会环境,并能与其他社会成员组成良好的社会关系,幼儿就必须学习和接受身处社会中的价值规范、行为标准和特殊习俗等,在一定程度的求同存异后渐渐形成属于自己的人格,这便是幼儿社会化的过程。此过程中,礼仪作为人类社会最基本的道德规范,维系着社会的基本秩序和正常生活,故幼儿必须知晓礼仪,学会礼仪,并将礼仪贯穿到终生的社会实践中去。另外,处于幼儿时期的个体可塑性较强,接纳外界新鲜事物较为敏锐,更能使礼仪教育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就国内目前的礼仪教育来说,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例如,一些幼儿在公共场合不懂得主动使用礼貌语言,遇见了陌生人没有主动打招呼。部分幼儿遇见了自己喜欢的玩具时表现很自私,缺乏“孔融让梨”的精神,在别人的家里做客时喜欢乱闹乱翻,甚至不经过主人同意,将自己喜欢的东西带走。以上这些不良的现象,都是幼儿所需的基本礼仪中不被允许的,需要在教师、家长及社会的共同教育下进行改正。相较于幼儿园教育,家庭教育较为随意,管理也比较宽泛,且不同的家庭管理方式也不尽相同,无法以一个确切的制度进行规范,对幼儿教育的针对性和影响力较为不足,教育效果自然就不尽如人意。与此相反,幼儿园内开展浸润式教育则有其独特的优势,一方面是因为幼儿园教育的教育目标较为明确,教育计划也相对合理,能够设置符合幼儿的情境,调动幼儿参与的积极性,更好地促进幼儿良好礼仪行为的培养;另一方面,参与教育的教师都是受过专业训练的教育工作者,能充分挖掘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培养幼儿的礼仪行为。
幼儿礼仪教育本质是一种道德教育,是一项塑造幼儿灵魂的工程。因此,决不能离开道德谈礼仪。但在很多时候,幼儿礼仪教育的道德内核容易被教师、幼儿园所忽视。相比之下,教师、幼儿园更看重对幼儿仪容仪表、整齐行为等外在方面的训练和教育,这就导致了对幼儿礼仪教育认识的肤浅化、模糊化,以至于礼仪教育和培训行为较为碎片化、刻板化,背离了礼仪“德诚于内,礼行于外”的本质要求。与此同时,也导致一些幼儿礼仪教育缺乏长远目标,较为短期化,很多时候只是进行了简单的形体训练就结束了,这种短期行为剥去了礼仪教育对于幼儿在人生价值的赋予、健全人格的提升、心灵陶冶与净化等方面的功能,使礼仪教育目标低俗化,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不可否认,礼仪是文化的具体表现形式,具有文化的基本属性,文化想要发展,就无可避免地要与其他文化进行碰撞、融合和借鉴。当今社会,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各国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西方文化如汹涌的浪潮一般源源不断地涌入我国,使我国传统文化不断遭受冲击。幼儿心智尚不成熟,没有形成固定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没有判断是非对错的能力,因此很容易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而对于本国的传统节日中秋、端午、清明等,幼儿则缺乏基本的认识,只知道这些节日会放假,而不知道传统节日的由来。这种对外来文化表现出全盘接受的态度,让本民族的传统礼仪被国外文化冲击,传统礼仪文化渐渐处于弱势地位。诚然,对于可塑性较强的幼儿来说,将外来礼仪作为知识了解无伤大雅,但是趋之若鹜,生搬硬套,让幼儿完全按照外来礼仪标准要求自己,就会失去礼仪文化的传承。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非常详尽的关于如何对孩子进行良好礼仪和习惯培养的资源,孔子的核心思想“仁”代表了爱的教育,让孩子爱父母,敬师长,团结同窗,进而珍惜周围一切美好的事物。因此,幼儿教育工作者若是能够有效利用传统文化资源,幼儿礼仪教育内容会更具有章法,会更加全面、正式,教育效果必然会登上一个新台阶。
在幼儿礼仪教育中,教师总是一味地进行礼仪知识灌输,将礼仪教育等同于文化教育,重视言传,忽视身教,并采取“围追堵截”式消极禁止幼儿表现出不良礼仪行为,忽视对幼儿进行引导和启发。幼儿的良好礼仪行为是幼儿从心底里认知到主动去做,再到影响他人共同去做的过程,即从知到行,从行到知的良性循环。传统课堂模式下,大家普遍认为教师是课堂活动的主人,是课堂的主导者,幼儿在幼儿礼仪活动中是被动接受的个体。这种观点是片面的、错误的,忽视了幼儿的主体性和自发性。教师不能总是要求幼儿“你不应该这么做”“你需要那么做”,这种具有高度控制的话语忽视了幼儿独特的需要,让幼儿麻木被动地接受后并不能融会贯通,等到再次遇到相似情况时,往往会重蹈覆辙。
素质教育按照个体发展需要,发挥和挖掘幼儿身心潜能,促进幼儿全面发展,故素质教育重视个体差异,强调儿童的主体性。教师不能让幼儿对礼仪文化的理解停留在表面内容,满足于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而要将传统礼仪文化贯穿到幼儿日常情境中的方方面面,促使其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例如,幼儿明白“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道理后,知道需要在别人的立场上思考问题,教师就要在日常生活中营造适合幼儿交流的环境,让幼儿懂得朋友的相处之道要建立在互相尊重的基础上,小到尊重其他小朋友的劳动成果,比如,搭好的积木、完成的图画,大到学会欣赏借鉴其他小朋友的优点,学会尊敬他人。这种方式既培养了幼儿的礼仪素养,又不会因为礼仪知识本身的枯燥单调而让幼儿失去学习兴趣。经过这种长期浸润形成的礼仪素质,幼儿的修养是稳定和长效的。教师若能在后期加上适当的反馈和干预,就能在最恰当的时机给予最合适的教育。要做到这些,教师首先要树立全新的浸润式教育理念,把教育办“活”,抓住教育契机,随着幼儿每天所见所闻进行针对性培养,将幼儿教师的礼仪教育做到专业化、时效化。
上文提到,幼儿时期具有独特的身心发育规律,这阶段幼儿形象思维占据主动,理解抽象概念的能力较差,并容易被外界事物暗示和影响情绪。因此,教师在进行礼仪教育时,不能只对幼儿进行枯燥的言语说教,而是要将道理寓情于景,直观化、形象化地进行教育。例如,在“孔融让梨”的教学中,教师除了将典故告诉幼儿,还可以创设一个小情景剧,让幼儿设身处地地扮演典故中的角色,懂得学会谦让和分享,明白分享美好事物能够获得幸福的道理。除此之外,教师要以情育情,当幼儿出现正确的礼仪行为,教师要主动表扬,加以赞赏,让幼儿感觉到自豪快乐,这样幼儿自然而然也就能继续践行良好的礼仪规范。同样的,当幼儿出现不合礼仪规范的行为时,教师要将自己失望的情绪带给幼儿,让其产生羞愧、不安,从内心深处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杜绝以后再次发生。最后,教师要时刻谨记“身教大于言传”,注重自身作为教育工作者以身作则的榜样作用。教师在幼儿心中有着绝对的权威,有些幼儿甚至认为凡是教师说的都是对的,教师的做法不论好坏,都要去模仿。教师必须时刻规范自身行为,在幼儿面前树立良好榜样,使用文明礼貌的语言,语气温和但不失严肃,仪表简洁大方,不穿奇装异服,行为举止有礼,端行正影,改进自身的同时也为幼儿起到较好的带头作用。
综上所述,礼仪是幼儿成长发育的必修课,如果不知礼、懂礼,即便再有才学,也是“有才无德”,不能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材。在幼儿园内开展浸润式礼仪教育,对提高幼儿的修养、强化其正确的日常行为,都起到了行之有效的推动作用。只有通过礼仪教育,幼儿才能养成良好的文明礼仪和行为规范,并能在与社会成员的交流过程中展现自己纯洁的心灵,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奠定基础,打好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