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焕焕
(1.天津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学院,天津,300073;2.天津市幼儿师范学校,天津,300073)
课程思政建设是党和国家对我国高校育人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关于做好扩招后高职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要创新课程思政教学模式。[1]随着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很多高职院校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这为课程思政教学创新提供了新契机。如何在这种新型教学模式中有机融入思政元素,实现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同频共振,成为新形势下课程思政改革面临的重要挑战。早期教育课程是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早教方向的一门必修课程,主要探讨0—3岁婴幼儿课程的基础知识、理论基础、托育机构课程设计和实施以及国内外几种典型的早教课程方案等内容。本研究以早期教育课程的教学实践为例,探索混合式教学模式中的课程思政建设,力求将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充分融合,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其他专业课程的思政教育提供参考。
深入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是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基础。有研究表明,专业课教师在思政资源的开发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为对思政元素的挖掘不够充分,未能充分开发体现学科专业和学校人才培养特点的思政资源。[2-3]本研究按照《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中有关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要求和内容重点,结合学前教育专业特点和育人目标,将早期教育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总结归纳为以下五个育人主题。
使命担当是首要目标,分为理想信念、社会责任、家国情怀三个维度,旨在加强政治引导,提升大学生的政治素养,激发其奋斗精神和使命感。主要内容有以下几点:引导大学生理解早期教育课程承载的政治功能和社会责任;了解中国共产党人为婴幼儿照护事业所做出的重大贡献、所取得的成就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增强职业认同感和使命感;结合我国教育家为早期教育奋斗一生的经历以及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的保教活动,涵养家国情怀,砥砺强国之志。
思想引领分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法律法规三个维度,其直接或间接影响着学生的言语和行为。主要内容有以下几点: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自觉把小我融入社会大我,争做现代文明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深刻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华和时代价值,自觉传承中华文脉;通过法律法规加强宪法和法治教育。例如,把我国古代的诚信故事内容融入专业知识教学,弘扬和培育中国精神,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道德修养分为师德师风、慈幼情怀和人格品性三个维度,涵盖社会公德、职业道德、个人品德等思政元素,旨在实现对大学生的道德熏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点:树立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职业理想,涵养甘为我国早教事业无私奉献的教育情怀;能从生命全周期照护的角度看待儿童的生命成长,进而敬畏生命、敬畏童年;在学会尊重儿童、理解儿童、发展儿童等职业规范的同时,深刻理解并自觉践行从事婴幼儿照护事业所需要的仁爱之心、恻隐之心、慈幼情怀等职业品格;具有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健全的人格。
该育人主题涵盖辩证思维、与时俱进、合作创新三个方面。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点:引导大学生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基础观点与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摈弃非黑即白、全盘接受或全盘否定的态度,运用辩证思维分析和解决早期教育课程中的问题;激发大学生持续发展的学习动力,积极吸纳脑科学、生理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学科中的最新研究成果,坚持与时俱进,争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提升大学生合作与创新的意识和能力,这既是早教课程对时代的回应,又是促进学生职业素质提升的必然要求。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是新时代我国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为此,专业课教师务必把劳动教育作为重要思政内容。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几点: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懂得劳动光荣,拒绝“不劳而获”等错误观点;养成积极的劳动情感,热爱劳动,尊重劳动者,珍惜劳动成果;通过具有普遍性和重复性特征的劳动实践,形成自主完成任务、乐于参与集体劳动、积极为他人服务的劳动习惯;逐步形成不怕吃苦,勇于克服困难,积极分工合作,发扬创造精神等劳动品质。
《纲要》指出,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要深入梳理专业课教学内容,结合不同课程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教学,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4]。本研究按照以上要求确定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并在实践探索中循序渐进地设计了早期教育课程思政教学方案,如表1所示。
表1 早期教育课程思政教学方案
总体来讲,教学方案注重“术道结合”,教学目标部分增设“思政目标”,教学内容中融入思政元素,在选择思政育人的教学方式时,不仅依据思政素材的类型,而且注重“从大学生求知需求出发,遵循学生成长规律,立足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科优势,进行系统设计”[5]。
课程思政建设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专业课教师利用课内与课外两个渠道对大学生进行价值观引导。[6]混合式教学模式满足了课程思政的育人需求,通过把传统课堂教学与线上教学两者的优势结合起来,打破了教学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帮助师生实现了课前、课中、课后的渐进式教学流程。
课前,教师组建早期教育课程学习群,向学生介绍微信公众号、职教云等网络教学平台的使用方式。学生通过教师课程导学版块中推送的内容,进行自主学习或与其他学生协作学习,并将疑难问题通过留言区反馈给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尽量把思政元素制作成图文并茂的课件或者生动直观的视频,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需要随时重复观看。例如,在学习单元二“儿童教育理论及启示”时,可让学生课前观摩我国著名儿童教育家陈鹤琴的纪录片,并提交心得体会。通过这种课前任务,引导学生体悟陈鹤琴为我国儿童教育事业发展作出的巨大贡献,学习他在祖国动荡时期为了儿童和儿童教育,历尽千难万险,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和“一切为了孩子”的教育情怀和理想信念,进而增强从事早教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教师要在课前根据学生自主学习后的反馈调整课程思政的教学内容或方法。
课堂中建立“案例分析、榜样示范、情境模拟/角色扮演、归纳总结”的互动式教学模式,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堂教学全过程,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的同频共振。
1.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是指教师在课堂中为学生提供相关案例,学生思考案例中的儿童行为或教育方式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价值观教育。例如,在学习托育机构课程实施中的“自选活动”内容时,开发“道德修养”育人主题。为此,教师选用了纪录片《小人国》中两岁的儿童锡坤向垃圾桶扔鞋子,其老师允许并创设适宜环境支持孩子这种行为的视频片段。引导学生思考视频中儿童行为的原因、教师的做法以及所蕴含的教师职业道德和职业规范,帮助学生学会尊重儿童、理解儿童、发展儿童,进而涵养师德师风,更好地履行教师行为准则,实现专业课知识教育与价值观教育同向同行。
2.榜样示范
榜样示范是指通过榜样人物引发的价值观教育。例如,在学习托育机构的课程目标时,教师给学生介绍我校老校长张小清从上海幼稚师范专科学校毕业后接管托儿所的事迹,融入使命担当、道德修养的育人主题。张小清当时接管的托儿所条件十分艰苦,她迎难而上,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把破旧的厂房布置成了儿童的乐园;考虑到托儿所里孩子的母亲大多是纺织女工,身上总沾有一些棉花屑影响她们孩子的健康,张小清每天不辞辛苦地给她们的乳头清洁消毒后再让其喂哺,张小清的工作得到了广大家长的肯定和拥护。榜样人物的故事会激发学生更加热爱儿童,热爱托育事业,让学生理解托育工作的社会功能。
3.情境模拟和角色扮演
早期教育课程是一门集理论与实践于一体的课程,学习这门课程对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需要进行情境模拟或设置角色扮演环节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升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例如,围绕“加强对家庭照护人的育儿指导”主题,各小组学生通过扮演教师、家长、孩子等不同角色,模拟开展家长会或家园合作的情境。这些活动在帮助学生深刻理解理论知识的同时,融入了早期教育课程所承担的社会使命和责任,可增强学生的职业认同感和使命感,培养学生主动为家长服务,为社会服务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
4.归纳总结
课程思政具有浸润性,是一种隐性的思想政治教育。为此,教师应在恰当的时间节点把一个学习任务、一节课或者一个教学环节中融入的思政元素进行归纳,把渗透在学科知识中的使命担当、思想引领、道德素养、科学精神和劳动教育等育人主题进行总结,在紧要处画龙点睛,确保课程思政的育人效果得以实现。例如,在学习“托育机构环境创设”的内容时,通过介绍“陕甘宁边区全体保教人员在连年战争、生活十分艰苦的岁月里为了给儿童充实课程资源,一起编儿歌和游戏、 一起制作玩具的故事”[7],总结归纳,引导学生铭记在党领导下陕甘宁边区形成的红色教育精神,继承和发扬他们不怕困难、艰苦奋斗和敢于创新的革命奉献精神。
课后阶段的课程思政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引导学生学习微信/职教云平台中“巩固拓展”板块或网络中的数字资源。我国自古以来有很多与早期教育课程有关的宝贵资源,如丰子恺的儿童漫画、散文等。基于混合式教学模式,本研究把这些蕴含思政元素的内容转化成了音频、视频等新时代大学生喜闻乐见的立体化资源,进而“打破了文字知识的限制,可以更加直观地进行思政教育”[8]。此外,本课程还精选了很多经典书目、期刊及公众号中蕴含思政元素的内容,通过线上学习平台推送给学生,以期达到知识教育与价值观教育同步驱动的目的。
二是要求学生把实践体悟活动中的心得体会或作品提交到线上平台交流分享,将价值观教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例如,在学习“托育机构的课程内容”时,要求学生分组调查20世纪50年代至今与儿童养育相关的照片、书籍、报刊中的内容,并对自己的祖父母、父母等身边人物进行访谈,最后分类整理成作品,在线上平台交流分享。这个实践任务可以引导学生体会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九大以来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以及国家对婴幼儿照护服务等民生问题的关心关怀,引导学生感知时代变迁带给人们保教观念和保教方式的变化,进而激发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深厚情怀。
专业课程思政教育效果的评价,“关键在于考查学生是否做到学以致用、知行合一,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能够明辨是非”[9]。混合式教学模式中的课程思政考核评价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首先,把学生在专业课程学习中表现出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作为课程思政的评价内容。例如,请学生结合绘本《点》《安的种子》,从“我心中的儿童”“我的做法”等角度发起讨论,考核学生是否尊重儿童、理解儿童及如何促进儿童发展,并考察学生的职业认同度。其次,课程思政内容的评价方式应以质性评价为主。在评价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心理感受和行为表现,例如,“把学生进行情境体验和角色扮演时的神情、语气、衣着打扮作为质性评价要点”[10],以此考核学生是否理解托育机构从业人员的工作角色和职业规范,以及专业素养和职业精神是否内化等。最后,评价主体综合采用师评、生评和自评的方式进行。尤其是学生的自我评价可引起学生的深刻反思,进而调动其价值观塑造的内在动机。教师可通过组织学生开展“我的教育初心与梦想”“托育教师宣言”等主题演讲、诗朗诵或主题讨论活动,促进学生自我完善。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为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创新提供了新契机。本研究以早期教育课程的教学实践为例,探索了混合式教学模式中的课程思政建设。本研究首先把早期教育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总结归纳为使命担当、思想引领、道德修养、科学精神和劳动教育五个方面。然后,修订了思政育人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并在实践探索中循序渐进地形成了早期教育课程思政育人的教学设计方案。基于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思政育人实践路径体现为课前的自主学习或协作学习,课堂中的互动式教学模式,课后的巩固拓展、实践体悟和交流分享,以及合理的评价方式四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