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以来我国幼儿劳动教育研究回顾与展望
——基于CiteSpace的可视化分析

2022-12-10 01:14王德强
教育观察 2022年30期
关键词:劳动幼儿园幼儿

王德强,刘 悦

(河北师范大学家政学院学前教育系,河北石家庄,050010)

一、研究背景

劳动作为人发展的先决条件,并伴随人类社会发展的始终。马克思认为“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1],承认劳动是社会发展的根源,是人生存的本性,只有劳动才能把人和物质资料相连接,且人只能通过劳动来改造世界,从而满足自身发展需要。[2]劳动教育是将劳动与教育整合起来的有效途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也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3]进入新时代,我们需要重新审视劳动教育的内涵与地位,在各学段教育中重视劳动教育。2018年,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要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4]2020年印发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明确要求,“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穿大中小学各学段,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3]目前,劳动教育虽聚焦于大中小学段,但学前阶段劳动教育在政策文本中同样占据一定位置。例如,2012年颁布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提出要“引导幼儿生活自理或参与家务劳动,发展其手的动作”,要让幼儿“尊重他人劳动及成果”。[5]2021年颁布的《幼儿园入学准备教育指导要点》在生活准备维度特设“参与劳动”要求,指出要“引导幼儿承担适当的劳动任务”“鼓励幼儿参与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引导幼儿尊重身边的劳动者,珍惜劳动成果”。[6]国家政策方针的大力支持和倡导是科学研究与开展幼儿劳动教育的助推剂,劳动教育作为当下理论与实践的热点话题,需要研究者梳理相关研究文献,厘清其发展脉络,明晰今后研究的方向。

二、研究设计

(一)数据来源

本研究以“幼儿劳动教育”为主题词,基于中国知网(CNKI)进行检索,时间跨度为2000年1月—2022年6月(检索时间为2022年6月22日),共检索到文献488篇。剔除会议文献、新闻、报告等非研究性文献及重复、相关性不强的文献资料后,最终获得有效文献408篇。其中,期刊文献382篇,约占样本文献的93.63%,硕博论文26篇,约占样本文献的6.37%。

(二)研究工具与研究方法

本研究借助CiteSpace软件对样本文献进行分析。CiteSpace是一款由美国德雷塞尔大学陈超美教授基于Java开发的引文可视化分析软件[7],可用于文献计量学分析。本研究基于文献计量学的方法,通过分析关键词频次及共现情况了解21世纪以来我国幼儿劳动教育研究热点,以知识图谱形式呈现研究者与研究机构间的合作情况,借助关键词共现网络时区图谱呈现幼儿劳动教育研究的历史沿革,分析幼儿劳动教育研究的发展动态。

三、研究结果及分析

(一)文献特征分析

1.研究时间分布

由图1可知,自2000年至2013年幼儿劳动教育研究成果较为匮乏,年均不足2篇;2014年至2018年稍有增加,年均6篇;2019年至今,相关研究成果数量呈上升之势,并于2021年达到179篇,约占现有文献的43.87%。由于2022年总体文献数量暂未确定,因此本研究未将该年纳入趋势分析范围。总体来看,幼儿劳动教育研究是目前劳动教育研究热点之一,但整体数量偏少。

2.核心研究作者情况

CiteSpace软件导出的核心作者共现知识图谱可呈现相关研究的作者合作情况,发文量与作者姓名字体及节点数呈正态分布关系,作者姓名间连线数量代表该群体合作程度。由CiteSpace导出数据可知,21世纪以来我国幼儿劳动教育研究核心作者共线知识图谱共有174个网络节点,26条连线,网络密度为0.0017。如图2所示,发文两篇以上的作者有19位,部分作者之间存在程度较低的合作关系。其中,发文数量最多的学者是西南大学胥兴春和姜晓,他们的主要研究方向是幼儿园劳动教育的实施现状与突破路径。西华师范大学徐东、彭晶、程轻霞三次围绕幼儿劳动教育的实践路径探索进行合作。赣南师范大学欧阳小宇、符太胜及董慧聚焦幼儿劳动教育的价值理论合作两次。除此之外,学者之间的学术联系并不紧密。由普赖斯定律可知,在同一主题中,半数的论文应为一群高生产能力作者所撰,但梳理幼儿劳动教育研究领域并未发现发文量占据一半的学者。综上所述,该研究领域学者不多且主要为独立研究,学者间合作密度较低,这会阻碍我国幼儿劳动教育相关研究的突破与创新。

3.核心研究机构概况

CiteSpace软件导出的核心机构合作网络图谱可呈现某方面研究的核心研究机构情况。本研究生成了研究核心机构合作网络图谱(图3,见文末二维码)。由图3可知,幼儿劳动教育主要研究机构已有169个,但研究机构之间的联系不紧密,仅合肥师范学院与合肥市泰山路幼儿园存在学术联系。由表1可知,发文数量3篇以上的机构共6个,西南大学教育学部、西华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发文数量最多,均为6篇;甘肃省民勤县实验幼儿园、吉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发文均为5篇;天津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江苏省张家港市云盘实验幼儿园发文均为4篇,均聚焦于幼儿劳动教育的现实困境与破解对策。总体来说,该领域虽然受到高等院校与幼儿园的共同关注,但尚未形成紧密联系的学术合作群体。

表1 研究核心机构

(二)研究热点与主题

1.研究热点

笔者利用CiteSpace软件对样本文献的关键词进行可视化分析,运行、调整后得到研究热点知识图谱(图4,见文末二维码),圆形节点越大代表此关键词出现频率越高。本研究基于关键词的频次结合中心度数据的大小,分析21世纪以来我国幼儿劳动教育的研究热点。

基于图4,本研究整理出了关键词突现统计表(表2)。这14个频次与中心性都相对较高的关键词,可以反映21世纪以来我国幼儿劳动教育研究热点。如表2所示,幼儿劳动教育研究较有代表性的前四个关键词为“劳动教育”“幼儿园”“幼儿”“幼儿教育”,这些关键词作为该领域的基础代表词,出现频次最高是应有之义。其他几个关键词按照由高到低排序分别为“劳动习惯”“劳动技能”“一日生活”“实施策略”“大班幼儿”“小班幼儿”“劳动意识”“劳动”“家庭教育”“策略”等。其中,“劳动习惯”不管在出现频次还是中心性上均高于“劳动技能”。由此可知,在学前教育阶段,研究者普遍更关注幼儿良好劳动习惯的培养,重视劳动教育对幼儿身心发展的启蒙作用。以上关键词初次出现时间较早,近几年未出现其他的高频且具有创新性的关键词。由此可知,我国幼儿劳动教育研究亟需突破有的研究瓶颈,进行创新研究。结合图4和表2,本研究将我国幼儿劳动教育研究关键词归纳为三类:一是幼儿劳动教育实践主体类,如幼儿园、幼儿、教师、家庭等;二是幼儿劳动教育的培养目的或教育内容类,如劳动习惯、技能、意识、品质等;三是幼儿劳动教育的实践途径类,如一日活动、劳动活动、家务劳动、游戏、园本课程等。

表2 关键词突现统计表

2.研究主题

本研究借助CiteSpace软件中的LLR算法分析了关键词聚类情况,参考表2,将系统导出的聚类进行归纳合并后,得出五个研究主题。

第一,幼儿劳动教育理论研究。探究幼儿劳动教育的思想理论基础是准确把握实践方向的前提。21世纪以来,我国幼儿劳动教育研究的理论支撑较为丰富且涉及国内外多元教育观,如国内主要包括陈鹤琴的“活教育”思想及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国外主要包括马卡连柯、苏霍姆林斯基等人的劳动教育观、杜威的经验自然主义教育观及具身认知理论等。例如,刘军豪深刻分析了陈鹤琴的家庭劳动教育思想,总结陈鹤琴聚焦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关注基于家庭场域内的多元化劳动形式,并提出家庭劳动教育应站在幼儿立场,遵循科学开展、鼓励为主、程度适宜等原则,以游戏为主要形式的理论观点。[8]肖晓凌基于马卡连柯的劳动教育理论概括出幼儿劳动教育具有决定幼儿社会作用并建立起与周围人关系的长远作用,提出幼儿劳动教育的开展必须重视家庭场域且要跟进时代潮流,积极融合生产劳动教育与科技教育。[9]徐东等人基于具身认知理论提出幼儿是天然的具身学习者,而蕴含具身意蕴的劳动教育能够为幼儿提供多渠道的亲历体验,使幼儿在与周围环境互动的过程中建构概念,满足身心需要,体现生成性。[10]

第二,幼儿劳动教育的价值研究。综合已有研究可知,21世纪以来我国幼儿劳动教育的价值主要体现在树德、增智、强体、育美。有观点认为,开展劳动教育有助于培养幼儿良好的品质,如李胜春基于素质教育的框架认为劳动技能素质的教育有助于培养幼儿勤奋、刻苦、创造的良好习惯和品质。[11]高雅达等人表示劳动的过程有利于培养幼儿大胆探索、克服困难、面对挫折的控制力和忍耐力。[12-13]陈琼等人基于皮亚杰的德行养成逻辑提出劳动教育能通过提供实践和交往的机会,使幼儿片面、不稳定、懵懂、朴素的道德观念转化为他律道德,并为之后转向自律道德打下坚实基础。[14]有观点认为,幼儿劳动教育有助于完善幼儿的认知结构。例如,欧阳小宇等人基于“五育融合”的视角指出幼儿劳动不应仅囿于体力付出,而是借助体脑并用、手脑结合的实践活动,使幼儿汲取生活经验,并在遇见困难、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劳动教育成为涵养理智的过程。[15]有观点认为,幼儿劳动教育有助于增强幼儿体质,如胡耀岗指出适宜适量的劳动能有效发展幼儿大小肌肉群,加快新陈代谢,还能通过锻炼行动的灵活性、准确性及持久性等有效提高幼儿的身体素质。[16]有观点认为,幼儿园劳动教育有助于丰富幼儿的情感体验。体验是个体生命存在的一种重要形式,人在体验中感知自我,获得生活的意义。[17]幼儿劳动教育从实质上就是幼儿通过主动探索和亲身体验,从而认识世界、表达自我的一种方式。王一雯等人指出,劳动教育通过创设真实的劳动场景引发幼儿直观感受、自主体验,启迪幼儿深刻领悟、自由表达,能够使幼儿体验劳动带来的快乐、坚持带来的欣喜、分享带来的愉悦,丰富幼儿对生活世界的情感认知,加深幼儿与周围世界的情感联系。[18]

第三,幼儿劳动教育的内容研究。劳动教育的内容是劳动教育的核心部分。纵观已有研究不难看出,幼儿劳动教育的内容主要是按照劳动的结果及幼儿的年龄阶段两种维度进行划分的。大部分学者按照劳动的结果确定劳动教育的内容。例如,虞永平将幼儿劳动自我服务劳动为主,此外还包括集体公益劳动、照料自然物劳动以及手工劳动,幼儿劳动的共同特点是基于幼儿生活、在幼儿能力范畴之内且能促进其发展。[19]姜晓等人在解读陈鹤琴的幼儿劳动教育思想后,将劳动教育内容理解为简单劳动活动和认识成人劳动两个方面:简单劳动活动内容包括以生活自理为目标的自我服务性劳动、为群体和公共事务效力的公益性劳动以及种植、饲养活动等;认识成人劳动是指组织幼儿认识成人劳动的不同形式和成果,从而引导幼儿产生爱劳动、爱劳动人民和爱劳动成果的劳动情感。[20]还有部分学者聚焦幼儿身心发展规律,按照年龄阶段划分劳动教育内容。例如,丁国香指出劳动教育的内容应该聚焦不同年龄班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如小班幼儿劳动教育内容以自我服务为主,中班在此基础上增加为班级服务的意识和能力,大班应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服务他人、照料环境。[21]冯丽认为,应该根据《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要求和幼儿的实际年龄与动手能力,设置不同年龄班的劳动教育目标,循序渐进地安排教育内容。[22]

第四,幼儿劳动教育的现状与困境研究。在幼儿阶段开展科学的劳动教育不仅有助于提升幼儿自理能力、培养幼儿坚韧不拔的良好品质、增强幼儿体质、丰富幼儿情感体验,还有助于充实整体劳动教育体系。但目前幼儿劳动教育实际情况不容乐观,仍存在大量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是相关研究所关注的。

一个问题是由于专业师资缺乏,劳动教育出现“矫枉过正”现象。教师普遍对劳动教育认识不清晰、理论不明确,在教育方法上存在不恰当的行为。例如,郭映彤指出,幼儿园中部分教师仍聚焦于智力培养,忽视劳动思想和习惯的养成,幼儿园劳动教育存在碎片化、割裂化和浅表化,难以发挥教育实效。[23]

一个问题是幼儿劳动教育活动内容单一、忽视幼儿主体地位、实践途径零散且缺乏适宜性。例如,徐佳鑫调查显示,大部分幼儿教师虽肯定劳动教育的价值和地位,但实践过程中仍禁锢于值日活动,且主要由教师预设劳动活动,幼儿被动地接受劳动知识和技能,从而出现机械模仿的现象。[24]姜晓等人的调研结果显示,幼儿园劳动教育仅停留在自理能力的培养方面。[20]

一个问题是幼儿园劳动教育课程体系零散,缺乏针对性的指导政策和资源。例如,郑娟玉发现几乎没有幼儿园为劳动教育建设专门的课程体系,更缺乏将劳动教育视为课程的视角,劳动教育课程体系还有待研究。[25]马雪琴等人提出,由于在现实的教育活动中难以明确划清“五育”之间的界限,因此幼儿园劳动教育常常被作为开展道德教育和知识教育的手段,或作为新的教育内容叠加进已有的课程体系中。[26]

一个问题是家长支持不足导致幼儿园劳动教育成效大打折扣。幼儿特有的身心发展特点决定了幼儿情感和行为习惯的养成需要经过长久的练习和持续不断的巩固。姜晓等人指出,现阶段家长对幼儿过于溺爱,隔代教育频繁出现,导致幼儿在园的劳动能力发展欠缺。[20]王丽蓉通过访谈发现,超半数的家长认为劳动教育的责任在幼儿园,且普遍将年龄作为幼儿拒绝劳动的理由。[27]

第五,幼儿劳动教育的实践路径和策略研究。幼儿劳动教育的实施是检验理论的有效途径,也是检验幼儿劳动教育适宜程度的直接体现。相关研究观点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一是将劳动教育融入生活活动。梁梦姣提出,幼儿园的生活活动蕴含了幼儿劳动教育的契机,且生活活动时间充足、循环不断,便于开展劳动教育,独立穿脱衣物、餐后清理桌面等都可做作为培养劳动技能和生活习惯的选择。[28]二是开设专门的劳动课程。郑娟玉提出,幼儿教师应根据幼儿的年龄和身心发展特点安排具有可行性的劳动课程,开设主题式的教学活动。[25]章威提出,幼儿教师应根据幼儿实际情况和节气节日等设计劳动主题课程,如在劳动节、植树节带领幼儿动手劳动。[29]三是在游戏中开展劳动教育。游戏是幼儿园最基本的活动,合理借助游戏组织劳动教育能够使劳动的过程更加有趣、生动。高翔等人提出,幼儿园每月开展的“大带小角色游戏”,是幼儿在游戏活动中孵化现实社会的雏形,大班幼儿通过轮流担任餐厅服务生、公交车司机等劳动人民,为中小班幼儿提供服务,感受不同职业的特点,树立为他人服务的劳动意识。[30]四是开设特色劳动教育活动。李江美提出,组建儿童劳动社,即让幼儿在真实生活场所中自主选择、主动创生劳动项目,以劳动师身份,随时随地开展劳动体验,并能获得适宜支持的幼儿团体。[31]五是家园社合力开展劳动教育。姜晓等人指出,教师应全面利用“教育网”资源,整合家庭劳动教育资源及自然、社区资源,在此基础上完善幼儿劳动教育园本课程体系建设。[20]

四、研究的演进趋势

CiteSpace软件绘制出了关键词突现时区图谱(图5,见文末二维码),如图5所示,“劳动教育”“幼儿”“幼儿园”“幼儿教师”“劳动技能”“劳动习惯”“劳动”等关键词与多个小节点相互连接,构成时区图谱的基础部分。幼儿劳动教育研究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细化,近三年的关键词方向多元,体现出该研究领域确有一定的前沿性和研究意义。基于图5,结合文献材料,本研究将21世纪以来幼儿劳动教育研究发展轨迹大体划分为如下三个阶段,通过剖析其发展历程,尝试厘清影响研究动态的关键因素,希望能为今后深入研究奠定基础。

(一)初步探索阶段(2000—2011年)

2001年6月,《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强调“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32]21世纪以来,基础教育由应试教育向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转移推动了学前教育的变革与优化。学前阶段相关政策文件合理地将幼儿劳动融入各领域教学或一日生活的各个方面。例如,2001年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健康领域建议“避免过度保护和包办代替”,社会领域强调“引导幼儿了解亲人以及与自己生活有关的各行各业人们的劳动,培养其对劳动者的热爱和对劳动成果的尊重”。[33]基于素质教育对“全人”发展要求的契机,幼儿劳动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然受到部分研究者的关注。总体来说,这一时期的劳动教育研究重点由关注劳动技能的提升逐渐演变为关注劳动习惯及劳动情感体验的培养,关注的场域也从幼儿园逐步扩展至家庭。但此阶段研究方法较为单一,多为思辨式的论述。

(二)持续发展阶段(2012—2018年)

由图5可知,此阶段幼儿劳动教育研究逐步拓宽、加深,相比上一阶段更加创新、细化,这离不开2012年和2016年相继颁布的学前教育相关政策方针的引导。2012年颁布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要求“引导幼儿生活自理或参与家务劳动,发展其手的动作”,要让幼儿“尊重他人劳动及成果”。[5]2016年颁布的《幼儿园工作规程》强调“萌发幼儿爱祖国、爱家乡、爱集体、爱劳动、爱科学的情感”。[34]这一时期幼儿劳动教育的重点研究方向是实施策略,通过家庭教育、一日生活、游戏等途径开展劳动教育,愈发重视幼儿劳动意识的培养,相比上一时期更加贴近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发展的教育诉求。

(三)深化研究阶段(2019年至今)

此阶段共载文350篇,约占整体文献数量的85.78%,研究成果数量涨幅明显,研究内容愈发多元。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新时代党和国家教育政策的支持和指引,为拓宽研究思路、完善研究体系提供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劳动教育的价值归位于为学前教育阶段开展劳动教育提供理论与实践支撑。2018年11月《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及2021年12月《“十四五”学前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中均指出学前教育应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坚实基础。[35-36]2020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学前教育法草案(征求意见稿)》出台,方针政策部分明确指出“实施学前教育应当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促进儿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37]。2022年2月印发的《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在“保育与安全”中考察是否“指导幼儿进行餐前准备、餐后清洁、图画书与玩具整理等自我服务,引导幼儿养成劳动习惯,增强环保意识、集体责任感”。[38]因此,不论是基于幼儿身心规律的视角使其更好地适应社会,还是站在社会、教育进步的角度为社会输送人才、评估考核幼儿园保教质量,劳动教育都占据一席之位。可见,学前阶段的劳动教育是当下研究热点话题。由图6可知,此阶段研究热点虽更为细致,出现“种植活动”“劳动课程”“家园合作”等较为新颖的关键词,但仍围绕实践路径展开。由此可见,科学、适宜、多元的幼儿劳动教育的实践路径仍是当下研究应突破的一大难题。

五、研究不足与展望

(一)研究不足

1.研究数量整体较少

自21世纪以来,虽然我国劳动教育研究成果丰富且研究视角趋于多元,但梳理后发现针对幼儿劳动教育的相关文献数量较少。虽然学前劳动教育研究成果数量自2019年以来确有明显上升,但整体上看仍不足,因此学前教育领域研究者、一线教师应重点关注此领域。

2.研究水平亟待提升

从作者及机构合作网络图谱来看,作者、机构之间合作较少,尤其是理论水平高却缺少幼儿劳动教育实践经历的高校研究机构与实践经验丰富却缺乏相关理论与技术支撑的幼儿园一线教师之间的合作十分匮乏。因此,该领域尚未形成具有凝聚力和学术共识的合作团队。另外,该领域核心期刊文献数量仅为6篇,占比不足2%,这反映出该领域研究水平有待提升。

3.研究方法较为单一

通过掌握该领域文献资料不难发现,幼儿劳动教育研究方法较为单一,主要分为以下两种:一是幼儿园一线教师以教学笔记的形式对劳动教育实践进行反思和总结;二是高校研究人员利用调查法了解劳动教育相关数据,抑或是基于教育家理论开展思辨论述。整体来看,一线教师缺乏理论基础,高校研究者缺少调研数据,且比较研究、实验研究等范式使用较少。研究结果的理论与实践脱离,甚至出现多篇文章研究视角大同小异的情况,难以真正发挥指导实践的作用。

4.研究内容创新不足

综合已有研究可知,虽然幼儿劳动教育研究发文数量呈现上升趋势,但深入学习后不难发现,目前相关研究仍停留在探讨幼儿劳动教育的价值、现实情况以及教育建议方面,研究的侧重点虽有出入,但研究范式大体一致。部分研究的教育建议缺乏“落地性”,宏观的阐述难以为幼儿教师或家长提供具体性、针对性的改进策略,难以推动劳动教育真正走向科学化和适宜化,不易最大限度发挥劳动教育的育人实效。

5.研究对象较为片面

目前,我国幼儿劳动教育研究多集中于城市幼儿园和家庭,忽视了不断变革和优化的乡村所具备的天然“劳动机会”。一些农村幼儿园一味追求“高端、前沿”的教育模式,忽略了自身得天独厚的教育契机。因此,今后相关研究者可帮助农村幼儿园深入挖掘当地特色,使劳动教育不再成为“可望而不可即”的话题,而是真正融入幼儿生活的方方面面。

(二)研究展望

1.壮大研究队伍,鼓励交流合作

未来研究应多元主体参与,各方力量应积极整合,壮大研究队伍,提升研究质量。高校研究者、幼儿教师、家长之间可组成研究团队,优势互补,加强学术交流与合作,使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更顺利地衔接。

2.丰富研究方法,加强综合研究

当前,我国幼儿劳动教育研究领域需要“两条腿走路”,一方面应进一步完善幼儿劳动教育的研究体系。研究者要基于中外教育思想,结合新时代我国教育实况,剖析新时代幼儿劳动教育的意蕴和价值等学理知识,并合理利用田野调查法、观察法、个案分析法、实验法等了解幼儿园或家庭劳动教育实际情况,通过理论指导实践、实践验证假设的研究过程,提出具体的、有针对性的劳动教育实践路径。另一方面幼儿教师要拓宽研究思路,在经验总结的研究成果基础上根据本班幼儿特点灵活采用观察法、行动研究法、实验法等,通过不断改善劳动教育实践方法,找到教育效果好的实践路径。总之,不管是研究者还是一线教师,都应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将理论思辨和合二为一,提高研究的客观性和实际效能。

3.结合多元理论,更新研究视角

为提升研究的学理性,研究者应为幼儿劳动教育研究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基于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多学科研究视角,深刻学习不同年龄段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审视当前幼儿劳动教育研究真正亟需厘清的问题,如如何衡量幼儿劳动教育强度、如何因地制宜开展劳动教育等,避免因盲目追赶研究热度而使研究成果浮于表面,难达实效。

4.培养国际视野,加强比较借鉴

梳理文献可知,在不同社会背景下,幼儿劳动教育内容和形式有不同的倾向性,如日本幼儿园普遍根据传统风俗文化和季节性劳动节点开展劳动教育[39]、美国近些年兴起的Tinker教育强调锻炼幼儿手脑协作的劳动能力等[40],但目前学界对国外的幼儿劳动教育研究仍较为匮乏。因此,研究者未来应将目光扩展至国际,通过对比不同国家的劳动教育实践形式,借鉴其优秀的理论或经验,立足我国国情,丰富幼儿劳动教育研究体系。

猜你喜欢
劳动幼儿园幼儿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幼儿美术作品选登
如何让幼儿爱上阅读
幼儿优秀作品欣赏
爱“上”幼儿园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想念幼儿园
幼儿园私家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