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企业成本控制研究

2022-12-10 18:56刘婧
经济技术协作信息 2022年29期
关键词:制造业成本企业

刘婧

(天津市华宇膜技术有限公司)

一、前言

在残酷的市场环境下,制造业企业的综合实力体现离不开成本控制。依托于成本控制,制造业企业的管理者可以获得源自经营管理各环节与阶段的成本信息数据,从而以此为根据,展开进一步的决策分析。可见,制造业企业的成本控制质量,将不仅仅影响到其具体的业务开展层面,还影响到企业的未来战略层面。为此,成本控制的科学性需要相关企业着力把握。

二、制造业企业成本控制的概念分析

所谓在制造业企业中进行的成本控制,即相关企业对其生产经营成本的生成过程加以控制,其中要涉及对自身的每一项经营活动展开指导、采取限制以及监督措施,从而令其与成本的有关法规、目标、计划、政策、定额等规定相符合,并且能够在过程中及时做到纠偏,以使实际的生产耗费被严格限定在预期范围内。为确保成本控制的效果,制造业企业需要执行两点原则,分别为全面控制和效益最大。全面控制原则要求企业做到三点:打破部门间壁垒,明晰部门及个人的具体责任,使全体人员统一执行相同标准的成本控制策略,避免责任的推诿现象;打破局部性成本控制的局面,落实全阶段、全过程的控制,使产品生产的全生命周期均处于成本控制之中,将企业所指定的相应的控制指标和方案渗透在产品的设计、试验、生产、营销、售后等环节中;使成本控制与产品管理有机协调,包括做到部门间的协调,以及做到成本节约与质量保证之间的协调。效益最大化原则要求制造业企业始终围绕着创造效益来展开相关控制工作,其效益并非简单地指向经济方面,同时也指向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即,制造业企业的“最大化”效益,是要做到各方面效益的均衡,通过成本控制相关手段的实施来合理配置内部生产制造所应用的资源,从而创收、创效益。为了遵循该原则,制造业企业就不能在成本控制中过于侧重自身的经济利益,要对制造劣质、冒牌产品的行为坚决抵制,用符合政策要求的、顺应市场竞争规律的行为来参与市场活动,做有益于社会发展的贡献型企业。

三、制造企业成本控制的价值

首先,制造业企业施行成本控制相关举措,能够为企业的有序发展奠定基础。制造业企业需要先做到经营基础稳固,结合成本的降低、销售市场的拓宽来使自身的生存获得保障,继而才能够有更多余力进行制造产品质量的升级、设计的创新,以寻求新的发展。

其次,制造业企业施行成本控制相关举措,能够使其在内外部众多风险因素影响下,依然保持稳定、有序的发展节奏。制造业企业会在税收政策调整、经济局势变化、行业竞争态势改变等影响下而倍感压力,而舒缓压力的最直接和重要的措施就是使生产制造的成本降低。其成本控制得越有效,意味着其安全阀值越高,抵御风险、压力的能力就越强。

最后,制造业企业施行成本控制相关举措,能够为其带来更丰厚的经济利益。成本控制就是对企业的运行成本进行控制。在基本常识中,成本低,就同时象征着利润空间大。制造业企业如果一直保持相对稳定的销售额度,那么其成本走低,就会带来经济利益的增加;相反,成本变高,经济利益就受损。

四、制造业企业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成本控制意识偏低

社会经济形势的变动使得制造业传统的成本控制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其成本管理需求,各种问题更是逐步显现出来。很多制造业企业还存在对成本控制认识浅显的阶段。这些企业的管理者、员工都一定程度上缺乏成本控制的科学意识。他们未能把成本控制作为一项渗透在各个经营管理细节的管理活动,而是把它归类为财务部门的某项工作或是认为成本控制就是要让产品价格保持更低。这样一来,实际的管理中,制造业企业的生产、销售、运输以及仓储等环节就鲜有成本控制的参与和渗透,这对制造业企业的对成本的全程性控制实现极为不利。

(二)成本控制目标有局限性

制造业企业实际的成本控制举措中,对目标设定较局限。它们将成本控制狭义地界定为降低成本,并以此为管理执行的目标。一方面,有些制造业企业会采取直接降低生产成本的措施,例如减少材料、人力、制造费用支出;有些企业则采取对管理费用的节约措施,例如减少各部门管理经费。这些做法属于治标不治本,仅临时降低了一些成本,还可能给企业的科学管理、科学经营造成妨碍,于长远发展不利。

(三)成本控制的内容不全

在很多制造业企业的经营实践中,把成本控制定位在了生产领域,即仅着重于控制生产过程所产生的成本。这属于相关企业在控制操作的内容层面的局限。控制生产中的成本的确能够让制造业企业一定程度上获得成本优势,但是并没有让相关控制活动形成一个完美的闭环。且在新时期的多元化样态的市场发展中,生产成本在制造业企业整体成本中所占份额将不断减少,而技术、采购、仓储、售后等其他环节的份额将增加。所以,如果制造业企业不能将成本控制活动渗透在生产经营的整体性资本消耗环节(设计、制造、运输、仓储等)中,那么其成本控制就是内容缺失的,是不系统的,效果也就不会理想。

(四)成本控制的方法及手段偏落后

一些制造业企业依然采取惯用的、较落后的成本控制方法,所应用的手段亦不先进。这主要体现在,一些制造业企业利用传统的统计方法来落实成本控制,使得许多数据的获取不及时、不全面,其统计后的结果也不够精确。它们最常用的依然是手工为主的核算方法,使得成本控制滞后于经营决策的要求,效果大打折扣。如今,成本控制已随会计电算化以及多种信息化企业管理系统的应用而发生着变革。制造业企业若不紧跟上成本控制潮流,就会继续维持在其传统的数据统计、核算、分析的劣势中。

五、强化制造业企业成本控制策略

(一)提升员工成本控制的意识

成本控制不是某个人或是某一部门可以独立完成的,它需要整个制造业企业的上下员工对控制观念、制度、举措一以贯之。为此,制造业企业必须让其企业内部形成良性的成本控制氛围,使整体的员工相关意识得到提升。具体的做法建议如下:

1.以管理层人员为榜样,传递正确的成本控制价值观念。管理人员对企业未来决策的影响是直接的,他们会直接应用到成本信息。所以,制造业企业可通过会议、文件学习等方式让管理人员集体带好头,向下垂直传递成本控制最新理念,并努力使员工认识到相关控制活动的扎实落实与其个体价值实现的关系,从而形成理念层次上的全员成本控制价值链闭环。

2.形成严密的职工成本评价体系。该举措即让职工个体对成本控制执行的效果直接通过其工资体现出来:控制得当,工资水平稳中有升;控制不力,工资水平适当下降。这样,职工的直接利益与相关控制工作的落实关联紧密,其进行成本控制态度将更积极。

(二)规范成本控制的基础工作

制造业企业对控制目标的设定局限、内容缺失,都需要依靠对基础工作的规范来改善。制造业企业可通过有效管控生产环节中材料管理,来有效收集和管理边角材料,避免浪费;可通过将价值链管理渗透于生产流程来促进其产品质量提升;可通过材料领取制度的建立与健全来优化仓储环节的成本控制;可通过生产设备有关管理责任的承包制度建立来做好对生产设备的管理和维护;等等。同时,制造业企业还需做好成本信息质量控制的相关基础工作,具体做法建议如下:

1.准确定位其发展的价值核心,以此为依据进行成本科目的细致划分。相关科目应当包括企业所制造产品的工艺流程、特点、管理标准等。其会计科目制定需要以制造所需材料的采购、生产的组织管理、产品售前售后、费用的摊销与预提等为依据,来最终细分为原材料、生产成本、库存商品、环节费用、总制造费用等会计科目。

2.对成本信息质量作出要求。制造业企业可依据成本控制的科目划分,进一步进行信息质量管控,主要针对信息的准确度、实效性、完整性提出规范性要求。而且,为了确保执行严格,相关规范与要求应在制度建设上有所体现。

3.基于相对高质量的成本信息提供,企业还应进行分部门分门类的信息归集、分配,从而规避决策判断上的经验主义。

(三)健全成本控制体制

成本控制体制的健全将成为制造业企业形成相关控制体系的基础保障。为此,制造业企业需要在有关体制建设上着力采取措施。相关企业可立足于其成本控制价值链,结合本企业的管理现状来引进和应用信息化管理系统,从而为成本控制信息的及时、完整、精准获取提供技术便利。企业依托于其价值链成本控制这一核心体制框架,可采取多项成本控制体制完善措施:

1.会计基础核算层面。企业财务部门可预先对生产各项开支与消耗、废料预算等进行定额,使其生产性的、非生产性的各项支出都得到规范。

2.采购层面。企业在发展的同时,关乎其生存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企业采购,它涉及企业生产成本的控制,将导致企业的经济效益与发展受到直接的影响。企业采购部门可全面展开对原材料市场的调查,以详实的调查数据为依据,进行材料报价和采购预算申请。如果采购部门最终的采购成本远低于预算,可得到奖励。

3.仓储运输层面。企业可规范性地进行产品生产时间上的设定、限制,并为产品配置合理的运输路线,以对这些环节的控制来减少人为性运输或仓储保管费的增加。

4.销售层面,企业可在产品的外在包装设计上突出环保、低价理念,以技术为依托,尽量选用易获取、可再生的材料为包装制造原材料,从而降低产品造价。

(四)强化成本控制的执行方法

制造业企业需要在成本控制的执行方法上努力创新,大胆尝试,以突破传统方法的局限。以下,笔者以市场需求的目标成本控制方法为例进行阐述。当前,关于成本控制的方法多种多样,在复杂的市场环境之下,企业必须采取科学有效的目标成本管理方法,从多个角度对产品成本实施有效控制,组织协调好企业的各个生产环节。市场需求的目标成本控制方法亦可解释为以决策层的意志为转移的成本控制法。这一方法和市场讯息的联系较为紧密,能够帮助企业动态化进行成本控制。它主要是要求企业能不断依据其所在行业的局势变化来促使内部决策层及时调整其所制造产品的结构,以实现成本费用的控制。

(五)引进和深化应用大数据技术

针对过程性、细节化的成本信息管理,制造企业有必要在工具层面上进行改进,使其已滞后于现实成本管控需求的人工方式逐渐退出“舞台”,同时引进目前最受认可的大数据技术,将其嵌入内部成本管理系统中。对于仍未落实信息化成本管理工具的制造企业而言,其现应认真考虑采取相关举措,加大技术投入,以引入或开发适合自己的信息管理系统;对于已开始应用信息化管理工具的制造企业而言,其现应积极对相关工具进行技术升级,使大数据技术被融合进来,发挥其数据处理功能。总的来说,大数据技术嵌入制造企业的成本全生命周期管控系统,需要覆盖式地应用到其对应系统的研发环节、材料采购环节、生产环节以及售中售后(仓储物流、客户交易等)环节,其间必然要产生各类型成本费用,而在其技术支持下,成本数据会得到实时抓取、转化,再基于信息交流渠道进行传递、共享。大数据的“大”就体现在其强大的海量数据即时处理能力上,能迅速量化成本信息。制造企业依托大数据技术来落实成本控制,可从以下步骤着手:首先,把事前预警、始终管控、事后分析的工作机制应用于内部的经营流程中,为系统生成更全面的成本数据做准备;其次,基于技术应用,实现成本数据抓取,继而采取预处理措施,并有意识地在该步骤进行数据价值纵深挖掘;再次,结合特定的分析方式来完成数据分析,例如预测型分析、描述型分析等方式;最后,依据前面的分析结果来处置数据中心以及大数据平台,并且在实时监测当下成本数据和进行标准成本预测的同时让信息系统以各环节为切入点,自动核算实际正在产生的成本,以获得整体成本的真实数据,这样就能帮助制造企业以真实数据为凭证,确定成本控制的应对举措。

以下以制造企业供应链管理范围的成本管控为例,说明大数据技术在成本控制层面应如何进行深化应用。在供应链成本管控过程中,制造企业可将大数据技术作为依托,形成一个面向企业间成本信息交流的信息系统,即IOIS。具体而言,其一,该信息交流系统的企业间需求信息确定要依托于其所嵌入执行的F/M 分析法、关键成功因素法(CSF)、企业系统规划法(ESP)等。其二,就上步所得信息进行进一步处理,即把相应信息转入信息系统原型中,然后严格完成评价步骤,继而得出改进办法。这个过程中,制造企业与供应链企业间,以及其内部部门间,都会形成信息共享局面。其三,制造企业需基于供应链实际情况来动态优化其大数据成本管理系统,以确保系统应用实时有效,信息不失真。供应链的成本细节管理对制造企业总的成本控制工作起到的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所以抓好相关细节极其必要。

六、结语

综上所述,制造业企业的成本控制目标实现是和其管理意识的提升、控制相关基础工作的落实、控制体制的健全,以及控制执行方法的选用相关联的。企业必须突破其成本控制举措的落实障碍,立足于长久性的发展战略,把那些片面的、局限的、落后的观念或体制摒弃,重塑自身的成本控制局面,进而获得新的发展动力。

猜你喜欢
制造业成本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冰雪制造业的鲁企担当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喜看新中国七十年突飞猛进的制造业
沉没成本不是成本
温子仁,你还是适合拍小成本
“二孩补贴”难抵养娃成本
2014上海民营制造业5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