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西臣
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规定》,鲜明亮出了干部优与劣的标尺、上与下的准绳,传递出在其位就要谋其政和治庸、治懒、治散的双重信号,有力推动了干部“能上能下”落地见效。但实践中,若让“下”的干部“一下了之”,任其“破罐子破摔”,不仅违背制度初衷,还会加剧干部抵触和消极心理,不利于干部成长及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因此,必须做实“下”的后半篇文章,在思想教育、强化担当和重新使用上狠下功夫,最大程度激励保护好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干部“下得来”,更“上得去”。
思想教育上“卸包袱”。“善医病者,必医其受病之处,善救弊者,必塞其起弊之源。”必须教育引导干部树立正确“官”念,打破“不到龄不下”“不犯错不下”的认知偏见,积极营造健康公正的社会舆论环境,凝聚“上”“下”都是正常人事安排的共识,助力“下”的干部卸下“思想包袱”。
激励担当上“添把柴”。有的干部一“下”就怨天尤人、万念俱灰,工作无动力、心中无目标、干事没激情。凡此种种,说到底还是干部担当意识不强,不作为、不想为、不会为。对此,要坚持客观公正、科学辩证看待“下”的干部,把严格管理与热情帮扶结合起来,采取调研回访、结对帮带等形式,对受调整干部工作态度、实绩表现等进行回访、帮教,肯定优点进步,指出缺点不足,督促履职尽责。
重新使用上“給位子”。能“下”是治标,能“上”才是治本。要形成干部能上能下的良性循环,让“下”的干部“腾位子”时也要舍得“给位子”,重燃其干事创业激情。坚持严管厚爱、分类施策,健全跟踪考核机制,及时了解“下”的干部后续表现,结合被调整干部专业特长等实际,在专项任务、临时岗位中识别考察,对符合条件、认真汲取教训、工作实绩突出的干部,依规继续选拔使用,让干部有盼头、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