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宇涵
“奶奶我没有衣服穿了,我要买新衣服!”我翻箱倒柜地扔了一床衣服,卫衣、休闲装、公主裙……就是挑不出一件合适的,我扭头大声向奶奶喊道。
“买,买,给我孙女买最好的!”奶奶连声答应着走进来,“我的乖孙女最漂亮了,给买新衣服!”奶奶满脸堆笑道。“您真是太好啦,奶奶!”我扑上去,一把勾住了奶奶的脖子,“就你嘴甜,我补完手上这件就去买。”“补什么衣服啊?”我一把夺过奶奶手中的衣服。(奶奶爱孙女,乃人之常情。“补衣服”这个情节设置了悬念,引出下文。)
这件衣服的布料好厚实啊,原本是卡其色的,现在已经洗得褪色、发白,领口、衣袖都已被磨薄,经纬线清晰可见,肘部、后背已经打了两个补丁。衣服的破口不是特别显眼,但现在前面又不知被什么东西刮了个口子,奶奶正在补呢。(对这件衣服的描写很仔细,从质地到颜色,重点聚焦到“补丁”处,照应了上文,进一步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这好像是爷爷的外套,怎么还补啊?”爷爷是电工,小时候,我经常看到爷爷穿着这件衣服外出工作,回来的时候,已经沾满灰黑色的油渍,奶奶便把衣服泡在水里,然后沾上洗衣粉慢慢搓洗。后来,爷爷年纪大了,退休了,他就穿着这件衣服下地干活。天气热的时候,他就把这件衣服脱下来,随手挂到扁豆架上。清风吹过,爷爷忙碌的身影印在那件卡其色的外套上,渐渐斑驳,模糊……(本段插叙了在“我”的记忆中,爷爷穿着这件衣服的故事,交代了爷爷的身份电工。这是件有着悠久历史的“文物”。段尾的景物描写起到了衬托的作用。)。
“这衣服可是你爷爷的宝贝。”奶奶摩挲着,“想当年,农村电力还不发达,许多地方还过着点煤油灯的日子,你爷爷那时还是个帅小伙,他常穿着这件工作服和同事们一起在电力工作的岗位上起早贪黑,辛苦劳动,才有了后来村村通电、户户亮灯的幸福生活。你看,现在家家户户灯火通明,都离不开你爷爷他们这些扎根在农村里的基层电工的付出啊。奶奶的眼里闪烁着异样的光彩,“这件衣服是你爷爷汗水的见证。那一年,他获得了站里的劳动模范,正是穿着这件衣服去领奖的!所以,他特别珍惜这件衣服,虽然旧了、破了,却一直舍不得丢掉。他总是说,洗洗补补还能穿。”奶奶笑眯眯的,手上的针线停滞了,仿佛回到了往昔的美好岁月。(奶奶的话交代了爷爷这件电工服的来龙去脉,让我们感受到了农村基层电工的辛苦付出、默默奉獻,从一件衣服了解一个人、一群人,这其实也是对爷爷的侧面描写。)
我回头望着那床花花绿绿的衣服,惭愧不已。想想平时,我要买新衣服,爷爷奶奶二话不说就陪我上街去挑,只要是我喜欢的,不问价钱,果断买下。这么多年来,我却很少看到他们为自己添置新衣服。(这里将爷爷奶奶为“我”挑衣服、买衣服的果断与对他们自己的“舍不得”进行对比,突出了祖辈对孙女儿的爱,体现了老一辈的节俭朴素。)。
是啊,无论什么时候,艰苦朴素的作风都不能丢,我的这些衣服,不旧也不破,稍微改动一下,还是很漂亮的。我挑了两件,递给奶奶,“我看这两件衣服稍微改动一下,再添个蝴蝶结,还是很好看的。奶奶,我和你一起改改吧。”(人不能忘本,“艰苦朴素”的作风更不能丢,从爷爷的一件旧工作服的故事中,“我”受到了教育。)
“不买新衣服了?”“不买了,这两件就挺合适的……”。
“老婆子,衣服补好了没?荣华他们家的插座出了点问题,让我去给他们看看。”爷爷在外面喊道。“好了,好了。都退休了,你还是闲不住。”奶奶嗔怪道。“这不是顺手的事嘛。”(这里的补叙很有趣味,退休的爷爷闲不住,哪家有困难,他总是“顺手”帮忙,表现了其无私的品质。)
爷爷接过那件卡其色的工作服披在身上,拿着工具箱,又出发了。(结尾意味深长。)
【江苏东台市富安镇富东学校七·1班】
◆总评
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现在的物质条件都非常优越,新衣服不是非要等到逢年过节才能买。不仅衣服如此,生活中许多事情也是这样。但许多孩子却因此养成了娇生惯养的毛病,伸手衣、张口饭已是常态,他们哪里知道,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挑衣服》这篇习作就从爷爷的一件卡其色的工作服谈起,让我们深入了解到爷爷作为基层电工的艰辛付出。通过一件衣服,让读者了解一个人、一群人,可谓以小见大。
习作有两点值得我们借鉴:
1.习作从小作者挑衣服、买衣服写起,回忆了做电工的爷爷一件卡其色工作服的故事,写了基层电力工人的艰苦付出;最后在爷爷的感召下,“我”决定不买新衣,体现了优良家风的传承。习作主题鲜明,很有感染力。
2.习作通过“我”和奶奶的语言描写,从侧面体现了爷爷努力工作、默默奉献、艰苦朴素的高尚品质,用“我”要买新衣服的事作为引子,穿插了爷爷电工服的故事,再通过对比烘托人物形象,这样,首尾呼应,结构严谨。
(吴小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