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其锟
1958年11月,彭真与毛泽东在武汉东湖散步
彭真同志离开我们已经25年了,他的音容笑貌常在我脑海回荡。我从1953年6月至1966年5月担任北京市委第三书记郑天翔的秘书,与北京市委第一书记彭真亦有接触,从我亲身经历的几件往事谈起,来追忆彭真的亲切教诲。
1955年初,苏联城市规划专家组来京之前,他当面亲切地鼓励我和储传亨同志,“要好好学习,努力当红色城市规划师”。当时,我们都是27岁的年轻干部。我们也没有辜负彭真同志的期望,后来,在城市规划领域做出了一定的贡献,都成了获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突出贡献专家。储传亨同志还担任了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副部长。我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获奖项目是“北京航空遥感综合调查应用”)和三等奖(获奖项目是“城市建设和管理数据库”)各一枚。中央七千人大会后,市委召开扩大工作会议,大家鸣放给市委提意见,部分老干部说:“市委只重视年轻知识分子干部,不重视老干部。”并举例,说市委重用了王汉斌同志。彭真在大会总结发言,批驳这种观点,并说:“你们以为王汉斌还年轻吗?他是1945年在缅甸入的党。”意思说王汉斌已不是年轻干部了。
1957冬毛主席赴外地视察,彭真同志跟随毛主席的足迹也去视察。到了保定,发现满城县的群众水利活动搞得很好。夜里就给北京市委书记处书记郑天翔同志打电话,让区委书记到现场学习。市委派了市委农村工作部部长赵凡同志带队,还有海淀区区委书记张还吾、朝阳区区委书记单昭祥和我去学习。大家回京后,立即在北京开展了大搞水利活动。十三陵水库工程的建设,拉开了北京水库建设的序幕。
后来彭真同志到太原视察,看到太原迎泽大街建设得不错,告诉郑天翔同志派人去学习经验。郑天翔同志派了刘涌(市委政法部部长)、沈勃(北京市建筑设计院院长)和我去学习。这对北京建设东西长安大街也起了积极作用。
《前线》发刊词是彭真同志亲笔写作的,它代表了北京市委的工作作风和学风,也是北京市的宝贵精神财富。他在出差武汉,参加中央武昌工作会议期间,还念念不忘完善《前线》发刊词。就在《北京日报》出版的前夜,他夜里12点多,还打电话给郑天翔同志,要求改一个字。郑天翔同志让我通知《前线》编辑部同志,编辑部告诉我,稿子已送往《北京日报》印刷厂,深夜我就赶往印刷厂,告诉了《北京日报》编辑部的同志。结果第二天出版的《前线》发刊词,那一个字没改过来,是编辑部同志忘改了。郑天翔同志看到《北京日报》后,大怒,要追究该同志的责任,给以处分,后经邓拓同志说情,认为出版前编辑部同志工作太忙,要给以谅解,方才罢休。此事虽终成憾事,但从中可看出彭真同志做事和行文严谨之程度。
每当开会时,彭真同志面前总有两叠纸,左手一叠,右手一叠。他开会时,非常认真听取大家的发言,把发言记在左手边的纸上;特别注意的问题,就记在右手边的纸上。会议结束时,把特别注意的问题归纳一下,就成了他的发言提纲。讲起来,逻辑非常严密,概括得也非常好,成了一份好的总结发言。我在工作中也学到他的宝贵经验。
彭真在会上与同志们亲切交谈
我多次听过他的报告,生动、深刻。在古代法律评审机构有官吏名称叫“推事”,他利用此名称的谐音,告诫干部莫做“推事”,对群众的事莫推诿、不能不负责任,一时“莫做推事”成了干部们的流行语,也成为我的座右铭。
在编辑《彭真文选》过程中,他发现一篇文稿《关于北京的城市规划问题》,就写了一封信,感谢当时记录的同志。我也收到了这封信,觉得几十年过去了,彭真同志还惦记着我们这些一般干部,十分感动。这篇文稿是两次会议记录合编而成,一次是彭真同志和苏联城市规划专家的座谈会,一次是在市委常委会讨论北京城市规划的总结发言,分别由宣祥鎏同志和我记录。他认为这篇真实记录了他的观点,所以他专门写信表示感谢。
他多次提醒郑天翔同志,北京是文化古都,知识分子多,要抓好眼镜工业的发展。在市委直接关切下,一个属街道工业的眼镜作坊,发展成北京眼镜厂,最终成为北京706厂专门生产眼镜和军用望远镜的工厂。为了贯彻为中央服务的精神,在北京召开中央工作会议时,他要求为会议配备眼镜验光服务,我联系中央办公厅,派出眼镜生产世家的验光师蔡登元(北京眼镜厂厂长)参与服务,受到了好评。蔡登元后来还为出国大使服务,配眼镜,以壮国威,也受到欢迎。毛主席动完白内障手术后,蔡登元同志也为毛主席配置了合适的多副眼镜。
往事多多,处处都体现了彭真同志提出的北京发展方针:“为中央服务、为生产服务、归根到底是为劳动人民服务”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