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宇辉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北京西城 100032)
目前,特色小镇建设以及北京市通州行政副中心规划建设备受业内关注。张家湾古城与六村棚改项目作为近年北京副中心规划建设的重点,而萧太后河两岸是设计的重要区域,由北京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牵头进行规划设计,本研究聚焦京津冀发展动态和热点,以张家湾镇萧太后河两岸为研究范围,展开相关设计研究,以期为张家湾古镇发展出谋划策。
1.1.1 研究方法。规划分为4 个阶段:一是课题准备阶段,收集资料,确定研究方向并进行现状分析、问题总结;二是整理设计思路,进行初步设计,绘制方案草图并进行论证;三是确定规划方案,进行深入设计;四是绘制成果图纸,撰写论文,得出结论。
1.2.1 特色小镇。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2017 年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以创新引领实体经济转型升级”“做大做强产业集群”。传统意义上的“镇”是行政区域或一个行政单元,而特色小镇是以特色产业为中心,以多种经济元素推动创新创业。特色小镇是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它融合全产业链和各种创新要素,推动了产业升级,加快了经济转型。特色小镇主张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特色小镇为现代创客提供个性化创业服务,特色小镇的实践也推动了国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1.2.2 文旅规划。当今旅游业发展迅猛,具有广阔前景,文旅小镇也是特色小镇热门发展方向之一。然而,文旅项目具有明显的区域发展不均衡性,全国范围内大部分文旅项目集中于江浙一带,北京的文旅项目尚有待开发。由于北京自然资源、土地资源有限,北京的文旅规划更偏向于人工开发运营型的文旅开发。
1.3.1 张家湾交通区位。张家湾镇位于北京行政副中心通州区东南5km 处,是通往华北、东北和天津等地的交通要道,总面积105.8km2,下辖57 个行政村、5.7 万人口,是一座具有千年历史的文化古镇。镇域内交通便利,北京六环、京沈高速公路、京津公路穿境而过(如图1)。
1.3.2 张家湾历史文化。张家湾古镇汇集了辽、元、明、清各时期深厚的历史遗迹以及文化,但由于资金不足、社会保护意识缺乏等原因,该镇的保护现状不尽如人意。
1.4.1 自然状况。该地块在东西方向被萧太后河划分为南北两部分,地势基本平坦。南部地势较低且东南北三面环水,分别为萧太后河、凉水河、玉带河;北部为空地,南北交界处有古城墙及通运桥遗迹。张家湾古镇内部有少量水塘,布局分散且没有贯通。
1.4.2 用地概况。地块内除萧太后河的水域空间外,都是规划建设用地。北侧为搬迁企业空地,南侧为张家湾镇。地块南侧张家湾镇以居住为主,瓜厂路及张梁路两侧除商业设施外,还有医院、居委会、清真寺等服务功能设施,此外还有张家湾民族小学的学校用地。萧太后河周边现状主要为绿地和农田。
1.4.3 道路交通现状。地块南依城市次干道张采路,南侧张家湾镇的道路交通体现了张家湾古镇历史发展特征。目前,张家湾镇以南北十字街为骨架,南北向主要道路联通北侧古城墙至地块南部,为步行街道;东西向主要道路为张梁路,两侧分布商业店铺和公共服务设施,为车行道。地块内部车行道有瓜厂路、张梁路、萧太后河沿路,且宽度仅容两辆车并行,其他均为步行路。地块内部常出现交通拥堵问题。地块内没有正规停车设施,车辆主要停放在东侧萧太后河河岸空地。
本次规划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着力提升城市功能和转变都市产业发展方式为目标,立足规划区的基础条件、区位优势和环境承载能力,将规划重点确定为:突出产城融合,三位一体,重点研究片区功能定位和发展思路;突出城乡统筹,生态田园;突出集约高效,绿色低碳;突出风貌特色;突出可操作性及可实施性。
2.2.1 河流策略。地块内部萧太后河、玉带河、凉水河三水绕城,自然资源丰富但缺少联系。本次规划主要制定了3 个目标,对张家湾河流进行活化,缓解洪涝灾害,丰富滨河景观,治理水塘污染(如图2)。
本次设计将萧太后河与玉带河打通,以水为街连接内部水塘,营造积极空间并活化内部河流系统。多种驳岸类型串联各滨水主题片区。萧太后南岸设置张家湾码头主题广场,为本方案入口,古城墙遗址与河流结合设置活动空间,北侧建设生态观景道及码头,北段玉带河设置生态公园,南面镇内河流设置阶梯式滨河绿岛,丰富滨水空间。
2.2.2 文化策略。张家湾文化资源丰厚,有红学文化、漕运文化等,这些文化都没有在空间上得到体现。因此,本次规划以3 个目标复兴张家湾文化:即复兴民俗文化、重建张家湾古镇空间和建设文化长廊。
在复兴民俗文化方面,本次设计沿萧太后河两岸分别设置漕运文化纪念馆、红学文化体验、民俗创意作坊、民俗商业街,并且沿古城墙遗址向南延伸为历史民俗商业街(如图3)。以建筑和街道的形式传承民俗文化,丰富民俗文化体验,以吸引更多游客到此游玩。其次依古城墙遗址重塑张家湾古城,并且重建古城墙(如图4)。游客可以登上古城墙,眺望张家湾古镇整体风貌。在古城内部,以中国传统古城十字街格局,沿街设置传统商业店铺、植入粮仓、木厂展示以及古街民宿。通过古城内部复建古院落,古城外部复建护城河,重塑张家湾古城风貌。最后沿内部河流塑造文化长廊,以中心景观节点为核心设置红学研究中心、张家湾博物馆等地标建筑。整个文化长廊通过景观的渗透、建筑之间的对话、蜿蜒的水系,为张家湾文化复兴赋以优美的景观环境(如图5)。
2.2.3 民宿组建策略。本次设计提出植入民宿策略,以带动张家湾古镇整体经济发展,从空间上对张家湾古镇进行改造。在区域层级上,首先拆除违章建筑,然后重塑小区域内公共空间。利用保留、移除、缝合手段恢复空间活力,经过规划后的张家湾古镇将拥有更加丰富的开放空间。在道路层级上,保留并拓展现状道路,作为主干路进行重新规划。从基地中提取院落围合方式并进行变形,营造更加和谐的公共空间,增加可识别性。利用建筑的进退韵律,创造出丰富的空间轴线。
2.2.4 特色产业策略。特色产业植入是一个地区能否高效发展的重要手段。产业植入可以提升当地就业率,并为当地带来经济收益。张家湾位于通州行政副中心和乡村的交界地带,可以作为古镇衔接科技农业小镇的部分职能进行过渡。在经济水平提高的情况下,人们试图追求更高的生活品质,城市人口有回归自然的渴望,因此,在建筑空间上倡导屋顶空间设计小型农场。特色产业可以借鉴鱼菜共生技术,将鱼池富含硝酸盐的水抽起来灌溉温室里的蔬菜。本次设计同时提倡植入绿色生态盒子技术,为当地原住民提供充足就业岗位,同时为张家湾植入娱乐休闲产业,建设原生湿地栈道,策划亲子滨河活动。
本次规划根据对城市、区域的研究和理解,通过对张家湾的发展趋势研究和相关分析,深入研究张家湾人口规模与人口结构,结合先进理念和国际实例,论证分析并细化该片区功能定位。
本次设计的主题是“古城新记,枕河而生”。规划将地块划分为五大主题片区,以水系及步行景观轴串联,对于古镇复兴模式采用了文旅+体验农业模式,最终形成“5+4+3+X”的格局——五大主题片区、四条轴线、三大环线和多个小型活力空间。
在功能分区上,本次规划设计了五大主题片区:以文化核心区向北建设古城区域,民宿区域和特色产业区域与文化核心区域串联,最后向外围演进,并设立对外服务的商业。
沿文化长廊,伸展4 条主要轴线串联各个片区:文化复兴轴串联文化片区及历史遗迹片区;特色产业轴串联历史遗迹片区、立体农场片区;民宿主轴串联民宿区和文化区。
三环以核心点由内至外依次为步行轴线环、绿环和水环。
本次张家湾古镇规划设计结合特色小镇模式进行研究,打造大城市举家休闲的新去处。将地区的文化旅游和绿色建筑及商业相结合,通过景观组织模式的不断优化,塑造高端舒适的旅游环境,承接北京副中心和科技农业的相关职能,以及服务配套于周边的大型项目,并利用特色产业促进人们对文化品牌的认可,以期将张家湾古镇打造为国内知名的绿色文化古城。